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蒻。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杨万里集笺校》)
【评析】
打春牛又称“打春”“鞭春”“鞭春牛”,是古代立春节俗之一。立春打春牛本是大人们的事,官府通过打春牛的习俗,提醒农家春天已至,应该及时播种谷物,不要违反农时。这首诗描写的则是稚气未脱的孩童学着大人的样子执鞭打土牛,充满了童心、童趣。诗的开篇开门见山,写出了孩子们努力学着大人们的样子鞭打土牛的那种可爱劲儿。土牛“黄蹄白双角”,泥塑的牧童则披蓑戴笠,或是因为下着细细春雨的缘故。春雨如酥,滋养大地,因此诗人说今年的土地应该比往年更肥沃,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们应该比往年更快乐。孩子们听说今年将要五谷丰登,都欢欣雀跃,家中的黄牛听说后却担心自己太过劳累而长得不肥。写到此处,诗人童心尽显,似乎他并不仅仅是个儿童游戏的旁观者,更是游戏的参与者。诗人以孩子的眼光观察土牛,以孩子的心体会打春牛的快乐。接着,诗人以比拟的方法,描绘了丰年的情景。诗的尾句,借对黄牛不得闲的感叹,表达对农民的体恤,暗含哲理。整首诗生动记述了宋代立春日儿童模仿大人打春牛的场景,洋溢着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很有趣味。
【知识链接】
慧 楠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具体日期一般在公历的每年2月3日至5日。2019年的立春是2月4日,正好在除夕这一天,也是颇为巧合的。立春的“立”字,文献中解释说:“立,始建也,春气始至,故为之立也。”可见,立就是开始的意思。从立春这一天开始,时序进入春季,虽有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风和日暖、万物生长,带给人们新岁的希望和喜悦。因此,自周朝开始,人们就很重视立春,要举行迎春的一系列活动,“迎春之节”的立春也逐渐被称为“春节”。辛亥革命后,废除年号制,采用公历纪年,民间一般实行阳历和阴历的双轨制。当时的政府将公历一年之首的1月1日称为“元旦”,而已有千年历史的“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因其与立春日临近,而改称“春节”。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上。
民间在过立春时,有迎春神、贴春帖、踏春行、打春牛、咬春宴、送春盘等活动。杨万里的这首诗写的就是打春牛。打春牛起源较早。古代要祭拜“句芒神”,使其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牛的惰性,使其更好地耕作,迎来全年的丰收。后来,人们用竹篾扎成牛的形状,以纸糊在外边,里面装上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子鞭打牛身,击破之后,人们争相食用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的到来;也有在牛身中装五谷的,象征五谷丰登。如今,立春之日,有些地方仍举行打春牛的活动,只是程序简单化了,并与现代元素相融合。
立春时,还讲究“咬春”,也就是要“咬一咬,吃一吃”,主要是吃春饼、萝卜、五辛盘,南方则流行吃春卷。为什么要吃萝卜呢?一是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可以解春困,而且萝卜的主要作用是通气,对人的健康有利。五辛盘则是由五种辛辣的食物组成,即用葱、蒜、花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调味品使用。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就是说,春天象征新生,不宜取人的性命,因此中国古代的朝廷有一个规定,就是立春至秋分一般不处决犯人。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蒻。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杨万里集笺校》)
【评析】
打春牛又称“打春”“鞭春”“鞭春牛”,是古代立春节俗之一。立春打春牛本是大人们的事,官府通过打春牛的习俗,提醒农家春天已至,应该及时播种谷物,不要违反农时。这首诗描写的则是稚气未脱的孩童学着大人的样子执鞭打土牛,充满了童心、童趣。诗的开篇开门见山,写出了孩子们努力学着大人们的样子鞭打土牛的那种可爱劲儿。土牛“黄蹄白双角”,泥塑的牧童则披蓑戴笠,或是因为下着细细春雨的缘故。春雨如酥,滋养大地,因此诗人说今年的土地应该比往年更肥沃,在土地上耕作的人们应该比往年更快乐。孩子们听说今年将要五谷丰登,都欢欣雀跃,家中的黄牛听说后却担心自己太过劳累而长得不肥。写到此处,诗人童心尽显,似乎他并不仅仅是个儿童游戏的旁观者,更是游戏的参与者。诗人以孩子的眼光观察土牛,以孩子的心体会打春牛的快乐。接着,诗人以比拟的方法,描绘了丰年的情景。诗的尾句,借对黄牛不得闲的感叹,表达对农民的体恤,暗含哲理。整首诗生动记述了宋代立春日儿童模仿大人打春牛的场景,洋溢着率真活泼的生活气息,很有趣味。
【知识链接】
立春习俗
慧 楠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具体日期一般在公历的每年2月3日至5日。2019年的立春是2月4日,正好在除夕这一天,也是颇为巧合的。立春的“立”字,文献中解释说:“立,始建也,春气始至,故为之立也。”可见,立就是开始的意思。从立春这一天开始,时序进入春季,虽有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风和日暖、万物生长,带给人们新岁的希望和喜悦。因此,自周朝开始,人们就很重视立春,要举行迎春的一系列活动,“迎春之节”的立春也逐渐被称为“春节”。辛亥革命后,废除年号制,采用公历纪年,民间一般实行阳历和阴历的双轨制。当时的政府将公历一年之首的1月1日称为“元旦”,而已有千年历史的“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因其与立春日临近,而改称“春节”。
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上。
民间在过立春时,有迎春神、贴春帖、踏春行、打春牛、咬春宴、送春盘等活动。杨万里的这首诗写的就是打春牛。打春牛起源较早。古代要祭拜“句芒神”,使其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牛的惰性,使其更好地耕作,迎来全年的丰收。后来,人们用竹篾扎成牛的形状,以纸糊在外边,里面装上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子鞭打牛身,击破之后,人们争相食用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的到来;也有在牛身中装五谷的,象征五谷丰登。如今,立春之日,有些地方仍举行打春牛的活动,只是程序简单化了,并与现代元素相融合。
立春时,还讲究“咬春”,也就是要“咬一咬,吃一吃”,主要是吃春饼、萝卜、五辛盘,南方则流行吃春卷。为什么要吃萝卜呢?一是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就是可以解春困,而且萝卜的主要作用是通气,对人的健康有利。五辛盘则是由五种辛辣的食物组成,即用葱、蒜、花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调味品使用。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就是说,春天象征新生,不宜取人的性命,因此中国古代的朝廷有一个规定,就是立春至秋分一般不处决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