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人文精神,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敬老爱幼的美德、勤于动手的习惯及抗挫折能力。其次教师要用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展现人文精神。变灌输为交流,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最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
【关键词】人文精神;核心素养;爱国思想;敬老爱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133-02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说的人文性,从感性层次来讲,就是对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爱护;从理性的层次上讲,就是对人的核心素养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是多么的浓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搭建平台,义不容辞。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感悟人文精神
(一)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学习课文《消息二则》时,教师让学生明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要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明白:只有祖国强大了,个人才能挺直腰杆,不被外国人欺负,因此,每个中国人都要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学们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学习!
(二)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美德
《散步》这篇文章感动了一代代读者,因为它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是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笔者讲解时插入莫怀戚说的“中年人尊老爱幼的生命责任——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这句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尊老爱幼。最后,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散步》中的中年人,孝顺母亲、爱护孩子,弘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学了这篇课文后,笔者希望学生今后要学会关爱他人,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文教学结束后,布置了题目为《我理解了父母》的作文,不少同学在作文中写了自己过去的不体谅父母的行为,并表达了自己的后悔之情以及现在对父母爱自己的感情的理解。
(三)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
现在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很少让孩子干活。许多孩子动手能力很差。面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强调了勤劳品质的重要性。小说《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他不但勤劳俭朴而且吃苦耐劳。讲解时,教师大力赞扬父亲勤劳的品质,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平时够不够勤劳,今后在这方面该如何改进。为了让学生勤于动手,笔者在语文活动中也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在演课本剧《孙权劝学》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修改服装、准备茶具、书籍等多种道具。
(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不少未成年人,心理承受力弱,抗挫折能力低,遭遇一点坎坷、挫折就惊慌失措。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进行分析时,让学生懂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明确“磨难”使人成长。经过这些教育,同学们的确变得更加坚强。如考试不如意时,不再有那么多同学掉眼泪了,而是反思后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下次有进步。
二、教师要用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展现人文精神
(一)变灌输为交流
现代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对学生采取单向灌输,不能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而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教师再适当点拨。如,在学习自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发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探究、交流;还可以由小组合作的几个同学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好词、好句去品读、赏析,然后和同学交流各自的看法。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
教师提问不再着眼于学生回答是否与自己心中的答案一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培养成提问题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己搜集材料、不断探究,最终解开疑问。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做到勇于质疑、大胆发言,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
(三)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
在上课的时候,笔者常常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的积累,用心灵去体验、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去品味作者表达的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体现人文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很少站在学生的情感方面来关注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现代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让语文教学为学生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让学生多渠道了解生活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打上了生活的烙印,但课文中写的人和事,离学生现在生活的区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完全不了解。此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走进生活,让教学走进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掌握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熏陶。教学时笔者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看视频、上网搜有关信息去了解、去认识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从而理解课文,而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这样既赋予课文以无限的生命,又更好地体现了学习课文的积极意义。
(二)让学生表演再现情境
在教《狼》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把文章大意弄懂,其次安排两个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安排几个学生进行表演。最后让同学们发表评论,说说表演的同学哪里表演得到位,哪里有待改进。同学们对“其一犬坐于前”这个情节的表演特别赞赏,当场把这个语句的朗读节奏理解掌握了。同学们通过观看表演,还明白了面对恶势力不能屈服,而要与之斗争到底的道理。针对教学中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笔者都是这样做的,从而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浓厚,明白的道理也越来越多了。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就是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敬老爱幼的美德、勤于动手的习惯、抗挫折能力。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展现人文精神。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体现人文精神。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每天的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感悟爱国、创新等人文精神,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人文精神;核心素养;爱国思想;敬老爱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06-0133-02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说的人文性,从感性层次来讲,就是对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爱护;从理性的层次上讲,就是对人的核心素养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中人文精神是多么的浓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搭建平台,义不容辞。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感悟人文精神
(一)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在学习课文《消息二则》时,教师让学生明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要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让学生明白:只有祖国强大了,个人才能挺直腰杆,不被外国人欺负,因此,每个中国人都要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学们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而努力学习!
(二)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敬老爱幼的美德
《散步》这篇文章感动了一代代读者,因为它充满了浓浓的亲情,是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笔者讲解时插入莫怀戚说的“中年人尊老爱幼的生命责任——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这句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尊老爱幼。最后,采用了这样的结束语:“《散步》中的中年人,孝顺母亲、爱护孩子,弘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学了这篇课文后,笔者希望学生今后要学会关爱他人,尊老爱幼,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课文教学结束后,布置了题目为《我理解了父母》的作文,不少同学在作文中写了自己过去的不体谅父母的行为,并表达了自己的后悔之情以及现在对父母爱自己的感情的理解。
(三)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习惯
现在不少家长溺爱孩子,很少让孩子干活。许多孩子动手能力很差。面对这种情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强调了勤劳品质的重要性。小说《台阶》中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他不但勤劳俭朴而且吃苦耐劳。讲解时,教师大力赞扬父亲勤劳的品质,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平时够不够勤劳,今后在这方面该如何改进。为了让学生勤于动手,笔者在语文活动中也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在演课本剧《孙权劝学》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修改服装、准备茶具、书籍等多种道具。
(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现在不少未成年人,心理承受力弱,抗挫折能力低,遭遇一点坎坷、挫折就惊慌失措。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进行分析时,让学生懂得“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明确“磨难”使人成长。经过这些教育,同学们的确变得更加坚强。如考试不如意时,不再有那么多同学掉眼泪了,而是反思后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下次有进步。
二、教师要用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展现人文精神
(一)变灌输为交流
现代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素养的培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能对学生采取单向灌输,不能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而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教师再适当点拨。如,在学习自读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发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探究、交流;还可以由小组合作的几个同学选择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好词、好句去品读、赏析,然后和同学交流各自的看法。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变教师提问为学生质疑
教师提问不再着眼于学生回答是否与自己心中的答案一致,而是着眼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好奇心,把学生培养成提问题的主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疑问并通过自己搜集材料、不断探究,最终解开疑问。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做到勇于质疑、大胆发言,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
(三)加强学生的体验性学习
在上课的时候,笔者常常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去,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的积累,用心灵去体验、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去品味作者表达的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
三、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体现人文精神
传统的语文教学更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很少站在学生的情感方面来关注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很累的事情。现代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让语文教学为学生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一)让学生多渠道了解生活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打上了生活的烙印,但课文中写的人和事,离学生现在生活的区域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完全不了解。此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走进生活,让教学走进生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掌握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熏陶。教学时笔者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看视频、上网搜有关信息去了解、去认识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从而理解课文,而不是把知识强塞给学生。这样既赋予课文以无限的生命,又更好地体现了学习课文的积极意义。
(二)让学生表演再现情境
在教《狼》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把文章大意弄懂,其次安排两个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把课文改写成剧本,然后安排几个学生进行表演。最后让同学们发表评论,说说表演的同学哪里表演得到位,哪里有待改进。同学们对“其一犬坐于前”这个情节的表演特别赞赏,当场把这个语句的朗读节奏理解掌握了。同学们通过观看表演,还明白了面对恶势力不能屈服,而要与之斗争到底的道理。针对教学中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课文,笔者都是这样做的,从而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浓厚,明白的道理也越来越多了。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就是在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敬老爱幼的美德、勤于动手的习惯、抗挫折能力。运用正确的教学手段来展现人文精神。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中体现人文精神。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每天的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感悟爱国、创新等人文精神,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