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 研究对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针灸科接受针灸的患者,随机将这8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针灸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针灸护理方法,针灸组患者实施针对发生晕针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2组患者的晕针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针灸组的晕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针灸率,分别为5.0%以及37.5%,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 针对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减少晕针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与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护理措施;晕针;原因分析
针刺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具有较好的疗效,适应症广,且无毒副作用,因此在临床被较多使用[1]。然而在针刺过程中常会因各种因素导致患者晕针,晕针是一种突发性的晕厥现象,是针刺过程发生异常情况中较为常见的。晕针患者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精神疲倦等,重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严重现象。因此对发生晕针原因的探讨以及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对晕针患者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减少晕针的发生率,缓解病人紧张情绪[2]。本文为进一步探讨发生晕针的原因以及具体护理措施,对80例针灸患者进行研究,详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针灸科接受针灸的患者,其中男性针灸患者有46例,女性针灸患者34例,年龄分布在17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51.0 ±6.3)岁,随机将这8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针灸组以及对照组,针灸组40例中女性针灸患者有16例,男性针灸患者24例,对照组40例中女性针灸患者有18例,男性针灸患者有22例。2组患者在客观临床资料方面例如性别、身体状况、年龄等大致相同(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可对其进一步研究。
1.2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患者体质状态和晕针的发生有很大关系,临床上常见发生晕针的患者往往是疲劳、饥饿、体质虚弱的患者,其次是迷走神经性兴奋、过敏体质、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3]。(2)心理因素:此因素是发生晕厥想象的主要因素。临床常见于初次针灸的患者,患者因害怕疼痛,容易引起紧张、恐惧等情绪发生晕厥。而在既往针灸中有不良体验的多次针灸者往往在进针前就已经高度紧张,也容易引起晕厥。(3)环境因素:诊室因就诊人数多,声音嘈杂、混乱,尤其是患者进行艾灸时会产生较多的烟雾,若未及时排除,患者容易引起身体以及心理上的不适。(4)体位因素:较容易发生晕血的体位是正坐位以及立位,少见于卧位,因为在以上两种体位时脑部的供血量不足,容易引起晕针。(5)技术因素:针灸者的态度以及针刺手法能够影响晕针的发生。操作者态度若缺乏耐心或手法过猛等都会发生晕针现象[4]。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针灸护理方法,针灸组患者实施针对以上发生晕针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有:在针灸前应对患者的生理状况以及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对于饥饿的患者用告知其先进食,疲劳患者在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灸;给予患者平躺体位,在针灸前对针刺的步骤、针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感觉等向患者进行讲述,告诉其不必惊慌,以防出现晕针现象;针对初次以及多次针灸患者有紧张或恐惧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面部表情进行密切观察,若有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应对其进行安抚;为患者营造良好的诊室环境以及人际环境,保持诊室空气清新,减少人员频繁出入,保持诊室安静,同时护理人员的态度应温和、亲切,使患者感到舒适;操作者的操作应熟练并且操作时应轻柔,手法不已过猛等。
1.4疗效评定 对2组患者的晕针率进行观察对比。晕针率和疗效成反比。
1.5 数据统计 以P<0.05,具有统计意义,统计软件使用SPSS15.0来对本文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在经过不同护理方法后,针灸组40例仅有2例出现晕针现象,晕针率为5.0%,而对照组中有15例出现晕针现象,晕针率为37.5%,针灸组的晕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针灸率(P<0.05),具有统计意义。
3.结论
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异常情况就是晕针,患者常常因各种因素而发生晕针,晕针患者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精神疲倦等,重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严重现象,因此对发生晕针原因的探讨以及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尤为重要[5]。在针刺过程中常常由以下因素导致晕针具体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体位因素;技术因素等5个因素,因此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在针灸前应对患者的生理状况以及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针对初次以及多次针灸患者有紧张或恐惧的现象应对其进行安抚;为患者营造良好的诊室环境以及人际环境;操作者的操作应熟练并且操作时应轻柔,手法不宜过猛;给予患者平躺体位等。
本文针对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对80例针灸患者进行分组,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比较其晕针率结果显示针灸组的晕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针灸率(P<0.05),具有统计意义。因此针对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减少晕针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赖秀棉,苏丽金,黄彩妹等.针灸晕针原因探讨与护理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3):403-404.
[2]郑娟霞,王海燕,郑娟芬等.针灸晕针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144-145.
[3]张宏,孙舒.3例针灸晕针患者的护理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2):137-138.
[4]唐萍.针灸晕针护理分析报告[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2):69-69.
[5]贺君,唐庆芬.晕针疗效的临床分析及机理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7):45-46.
【摘要】目的 研究对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80例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针灸科接受针灸的患者,随机将这8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针灸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针灸护理方法,针灸组患者实施针对发生晕针的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2组患者的晕针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针灸组的晕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针灸率,分别为5.0%以及37.5%,P<0.05,具有统计意义。结论 针对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减少晕针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与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护理措施;晕针;原因分析
针刺是一种中医疗法,其具有较好的疗效,适应症广,且无毒副作用,因此在临床被较多使用[1]。然而在针刺过程中常会因各种因素导致患者晕针,晕针是一种突发性的晕厥现象,是针刺过程发生异常情况中较为常见的。晕针患者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精神疲倦等,重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严重现象。因此对发生晕针原因的探讨以及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尤为重要。有研究指出,对晕针患者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能够明显减少晕针的发生率,缓解病人紧张情绪[2]。本文为进一步探讨发生晕针的原因以及具体护理措施,对80例针灸患者进行研究,详见以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0例于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来我院针灸科接受针灸的患者,其中男性针灸患者有46例,女性针灸患者34例,年龄分布在17至85岁之间,平均年龄(51.0 ±6.3)岁,随机将这80例研究对象平均分为2组,分别为针灸组以及对照组,针灸组40例中女性针灸患者有16例,男性针灸患者24例,对照组40例中女性针灸患者有18例,男性针灸患者有22例。2组患者在客观临床资料方面例如性别、身体状况、年龄等大致相同(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可对其进一步研究。
1.2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患者体质状态和晕针的发生有很大关系,临床上常见发生晕针的患者往往是疲劳、饥饿、体质虚弱的患者,其次是迷走神经性兴奋、过敏体质、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血管神经机能不稳定者[3]。(2)心理因素:此因素是发生晕厥想象的主要因素。临床常见于初次针灸的患者,患者因害怕疼痛,容易引起紧张、恐惧等情绪发生晕厥。而在既往针灸中有不良体验的多次针灸者往往在进针前就已经高度紧张,也容易引起晕厥。(3)环境因素:诊室因就诊人数多,声音嘈杂、混乱,尤其是患者进行艾灸时会产生较多的烟雾,若未及时排除,患者容易引起身体以及心理上的不适。(4)体位因素:较容易发生晕血的体位是正坐位以及立位,少见于卧位,因为在以上两种体位时脑部的供血量不足,容易引起晕针。(5)技术因素:针灸者的态度以及针刺手法能够影响晕针的发生。操作者态度若缺乏耐心或手法过猛等都会发生晕针现象[4]。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针灸护理方法,针灸组患者实施针对以上发生晕针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有:在针灸前应对患者的生理状况以及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对于饥饿的患者用告知其先进食,疲劳患者在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灸;给予患者平躺体位,在针灸前对针刺的步骤、针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感觉等向患者进行讲述,告诉其不必惊慌,以防出现晕针现象;针对初次以及多次针灸患者有紧张或恐惧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面部表情进行密切观察,若有患者出现不良情绪,应对其进行安抚;为患者营造良好的诊室环境以及人际环境,保持诊室空气清新,减少人员频繁出入,保持诊室安静,同时护理人员的态度应温和、亲切,使患者感到舒适;操作者的操作应熟练并且操作时应轻柔,手法不已过猛等。
1.4疗效评定 对2组患者的晕针率进行观察对比。晕针率和疗效成反比。
1.5 数据统计 以P<0.05,具有统计意义,统计软件使用SPSS15.0来对本文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在经过不同护理方法后,针灸组40例仅有2例出现晕针现象,晕针率为5.0%,而对照组中有15例出现晕针现象,晕针率为37.5%,针灸组的晕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针灸率(P<0.05),具有统计意义。
3.结论
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异常情况就是晕针,患者常常因各种因素而发生晕针,晕针患者轻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精神疲倦等,重者会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严重现象,因此对发生晕针原因的探讨以及制定出相应的护理对策尤为重要[5]。在针刺过程中常常由以下因素导致晕针具体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体位因素;技术因素等5个因素,因此相应的护理对策有:在针灸前应对患者的生理状况以及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针对初次以及多次针灸患者有紧张或恐惧的现象应对其进行安抚;为患者营造良好的诊室环境以及人际环境;操作者的操作应熟练并且操作时应轻柔,手法不宜过猛;给予患者平躺体位等。
本文针对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通过对80例针灸患者进行分组,采取不同护理措施,比较其晕针率结果显示针灸组的晕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针灸率(P<0.05),具有统计意义。因此针对晕针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够显著减少晕针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赖秀棉,苏丽金,黄彩妹等.针灸晕针原因探讨与护理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3):403-404.
[2]郑娟霞,王海燕,郑娟芬等.针灸晕针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5):144-145.
[3]张宏,孙舒.3例针灸晕针患者的护理报告[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2):137-138.
[4]唐萍.针灸晕针护理分析报告[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2):69-69.
[5]贺君,唐庆芬.晕针疗效的临床分析及机理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