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七弦对话山水的渔歌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yx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中有画的山水诗
  琴曲《欸乃》,又称《渔歌》或《北渔歌》,它的曲意,承袭着柳宗元七言古诗《渔翁》中的情致,曲风清新,律动鲜明: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欸乃》琴曲本身当然就具有音乐美,然而它还具有更辽阔的画面美,是柳宗元诗歌《渔翁》写就的,由七弦以琴的方式转述。
  《渔翁》此诗,正是“诗中有画”的杰出代表: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一幅拂晓初至、由暗转明的倾销画卷徐徐打开,画卷里,清江作响,白烟袅起,驱走最后一丝夜色,烟舞似轻摇的手,欢迎黎明的前来。
  这是夜宿在西岩下的渔翁,唤醒了新一天的湘江山水。“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渐渐,烟雾消散,日头探进深山,然而却不见了招呼它前来的山间主人,不知那渔翁转至了哪一处河湾。忽然一声“欸乃”响起,那是渔翁唱开了划船的调子,这一曲渔歌,唱醒了天地,唱绿了山水,唱活了千百年诗里的画、曲里的歌。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回首一望:天际悠悠,白云匆匆,云雾开合,无限风光。云走无心,人无挂碍,那渔船缓缓地远去了,那渔歌悠悠地淡去了,那诗歌轻轻地收笔了,那画卷多彩地画就了。
  诗读完,曲悠扬,一幅绿水青山、渔歌桨橹的画卷铺开在眼前,寥寥几笔就是一片连绵山水、渔家生活,墨色诗文涂写出、素手七弦撩拨开的,是世界万千、色彩斑斓。有限的七言,勾勒无限的大千。
  柳宗元这首《渔翁》、古琴这首《欸乃》之所以不凡,就是因为它达到了“诗中有画”的美学境界,色彩明丽、画面生动,而作为琴曲,它的艺术贯通之效更为突出,在静态的诗篇和画卷更上流动出了鲜活的乐章。
  劳动者之歌
  古琴弹出的柳宗元这一首诗,更有人认为,它是一首劳动者之歌,是属于劳动人民的诗歌代表。因为那“欸乃一声”的“欸乃”,就是船夫拉纤时低唱的号子声,诗歌正是描绘了他们晨起劳作的画面,记录下的是船夫的辛勤与劳苦。
  这样说也并非毫无道理,诗歌自古就有关注劳动人民的传统。然而,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柳宗元此诗,前四句确实可以理解为对劳动者生产方式的关注,渔翁的夜宿西岩、清晓的燃竹取水、撑船的一声欸乃,这些都还可以算作是劳动者的情志,——但最后两句就味道不对了,“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明显是文人化的思维,是心灵负重者的口吻,是以云水逍遥的自然景象,传达和追求着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生命状态。
  这显然是对于官场逐利和城市喧嚣感到疲惫不满者生发的一份出世之情,借着渔家生活的散淡,表达自我本心与世无争的恬淡之志。


  这样的语言,一定是从饱尝庙堂之争、饱经繁华之累的过来人口中说出的,以非劳动者的眼光来打量劳动者的生活,因此,看似的劳动者之歌,可能并非是对劳动者唱的,反而是唱给非劳动者听的:比如,唱给自己听的、唱给同僚听的、唱给都市听的、唱给朝堂听的,歌颂的恰恰是劳动以外的事物。
  故此,我们要读诗的言外之意,要听曲的弦外之音。
  文人正因为入世太深,才渴求出世;正认为身在城市,才艳羡山水;正因为人有心、话有意,才衬托出云无心、水自在;正因为作者本身并非真正隐者,才特意用笔耕不辍的诗篇详尽描绘自己的隐士形象;正因为缺失才向往,正因为身份固定才幻想转换成别人。
  所以不管是诗歌《渔翁》还是琴曲《欸乃》,实在是典型文人情怀的作品,折射出的是久在仕途的心情。
  其实,无论山水诗还是田园诗,无论劳动者生活还是隐士生涯,都是这些中国文人们一种精神放松、驰骋、安顿、调节的方式,是他们人生起伏和心灵收放的经停一站,很少会真是他们终点的归途。他们大多在休憩和调养了心灵伤口之后,继续上路,继续关注社会、投入自己。因为他们太深地背负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太久地追寻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逃避红尘、放任自己、安逸度日、不问世事,往往是他们无法习惯更无法接受的辜负了自己一生教诲的行为,——因为中国知识分子讲,即使穷途末路、即使世道艰难,也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寻找光明的出路而不是消极避世、逃遁自保。那些纵于山水、安于田园、耽于劳动、乐于归隐的诗歌和乐曲描绘,只是他们求索阵地旁一个小憩的后院,他们纵使一时忘情山水,也不忘为守护更多山水田园之间的广大劳动者而作战在甚嚣尘上的世间前线。
  山水诗,是仕人官场生涯的一个后花园,心在诗里闲庭信步,身在尘俗安步当车。
  《渔翁》的号子高歌着柳宗元的理想,《欸乃》的琴声弹奏着山水间的自在,这是庙堂文人与社会劳动者共处的一幅画面,寄托着他们对生活安稳的共同向往,载在渔夫的小船上,载在如一叶扁舟的古琴、如条条江流的七弦上,从古划到今,一橹,一桨……
其他文献
一天的雨,焦躁不能急。撑着伞踩过深浅水坑,脚底着凉。  我的家乡,江南,饱含水的韵味。在河流山川掩埋于楼宇之际,雨便是最亲昵的表露。  北方下了鹅毛大雪,我所居住之地暴雨倾盆,我晓得大家爱夸赞南方的秀气,但每每到了这时仅能被冻得在被窝里听雨。  一种雨,轻柔地是被风吹起的,飘飘洒洒落在发上、睫毛上,是浪漫情怀的必要表达,是杨柳依依的真切见证;一种雨,下得很急,像极南雁北飞,才一会儿地上干净得不留分
期刊
大自然留给冬季的舞台很是枯寂,空旷里尽看冰雪挂长须的独舞。然而有一种别样的“黑”,却在这素白的冬日里,泼墨出一份暖香胜玉寒的温度,那就是黑茶。  黑茶这一类茶,特点正如其名,是以茶色为黑褐色而得名。然而,它的汤色虽似墨却绝非乌黑一团,隐隐在其中流溢着红玛瑙般的亮红色泽,所以这是一种需要去探寻的美丽。黑茶,厚重如同暮晚的冬,不去阅尽沧桑地品味,不能看懂它深沉里的丰富。  黑茶概述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
期刊
2014年10月22至24日,由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旅游卫视、阆中风水文化研究会主办,中国·阆中2014天宫易学风水国际论坛暨天文与易学研讨会在世界级风水古城四川阆中市举行。来自联合国人居署、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紫金山天文台以及俄罗斯、美国、新加坡、瑞典、马来西亚、加拿大、瑞士、罗马尼亚亚、韩国、法国、印尼等十余个国家地区近两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  论坛
期刊
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12月4日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人民日报》  “国际儒学论坛·2013”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11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
期刊
一件家具就如同一册史书,一个时代的家具则无异于一部史籍。  大唐盛世、气吞山河,这一时期的家具也雄浑壮美,由于正处在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过渡的高潮时期,低型家具与高型家具经常同室而居,这些特点,在唐代绘画中均有所表现。宋代,高型家具日渐平民化,至南宋初年,垂足坐完全替代了席地坐,高型家具就此定型,品种也是多种多样。宋代的国力完全无法与唐代相提并论,也就收起了大唐的张扬,反映在家具造型上,一改唐代的雄
期刊
滚滚红尘的凡俗世界中,不堪重负的自己,一直在寻找一方世外桃源的生活。隐士,进入我的梦境中,似乎久远,却日益紧迫。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隐士是真正的生命修道者,是在空谷幽兰中追问终极人生意义的人。今天的人们在物欲的驱使下,越来越失去生命的本来面目。在忙茫盲中,失去方向,在财货的堆积中窒息,在功名利禄的追逐中失真,在尘劳的困扰中沉沦,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迷失。人生,到底所为何来?  隐士,心灵
期刊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曾经做过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他做事原则性很强,最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朱自清先生在辞去图书馆代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在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  在原则问题上,闻一多先生也是不会“来事”、不懂得“做人”的。汪修荣先生《民国教授往事》介绍: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有吸鸦片的陋习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甲骨学及先秦史研究权威宋镇豪16日在《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首发式上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机构的专家从旅顺博物馆馆藏1800多片从未公布过的罕见甲骨中,发现了34个新字和新字形。  专家认为,这一成果是自中国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中国殷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对甲骨文和甲骨学发展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来源/新华网
期刊
天涯何处归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谈到元散曲,永远也避不开马致远。他的名字本身就给人无尽遐想:一匹瘦马远赴天涯,苍凉无奈之感顿生。人们惊羡他的才思,九个意象连用,连缀出一幅秋郊游子漂泊图。而结尾像极了美国西部片惯用的画面:硕大的血红色落日将天地之开阔放大成一个痛心的梦境,那瘦马上心碎的旅人只留给我们一个单薄的背影
期刊
天人合一  儒家的“天人合一”(合天人)的观念将会为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郭店楚简·语丛一》中说:“易,所以合天道人道也。”这是说,《周易》是一部会通“天道”“人道”所以然道理的书,也就是说它是一部讲“天人合一”的书。对于如何了解“天人合一”思想,朱熹有段话很重要,他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即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