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政治不會帶來真正民主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utusc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月廿九日,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選舉順利完成,四百名選委全部就位。七月七日,行政長官選委會全體委員名單在政府公報上公佈,表明行政長官選舉的第一階段工作宣告結束,隨即進入更緊張刺激的選舉第二階段。就在本澳社會為今年的特首選舉緊鑼密鼓地準備之際,七月七日當天,本澳即有團體舉行記者招待會,稱由即日起至七月十九日公開諮詢“特首選舉民間公投計劃”,並將於八月廿四至卅日期間,就“普選”及參選人支持度舉行投票,八月卅一日公佈投票結果。因這一“民間公投”活動確定的名目及時間頗為蹊蹺,有悖法律,政府在第一時間發表嚴正聲明表示,澳門是法治之區,任何形式的所謂“公投”在澳門均無憲制性法律依據,不具備任何的法律基礎,是非法的,也是無效的。
  政府的官方意見出臺後,本澳諸多社團、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也紛紛以不同形式,展開嚴厲批評和駁斥,言論十分踴躍。本來只是一場“香港公投”的拙劣翻版,註定是非法和無效的,但經此風波,這場街頭政治秀卻顯得有了些許意義,正如有輿論指出的那樣,“雖然公投沒有法律效力,但有政治影響,並已達到目的。”
  從這個意義上看,儘管本澳的所謂“公投”,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鬧劇,小社團藉此吸引眼球、搞政治秀的意圖張然若揭,但是亦要密切注意其可能造成的影響,尤其是經過525遊行和527示威立法會後,組織者對市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民意挾持,以及由此形成的街頭政治的戾氣。
  一、街頭政治濫觴
  所謂“街頭政治”,按字面意思就是“發生在街頭的政治”,區別於普通的社會運動的是,街頭政治一般由反對派組織,以反對政府為主要政治主張。近年來,街頭政治成爲亞洲、中東很多國家和地區最常見的政治現象,給人印象最深刻當屬泰國,這個國家自2005年起,6位總理走馬燈似閃過,軍事政變時有發生,示威遊行此起彼伏,多個政黨遭解散,動輒長達數月的紅黃對峙,流血傷亡司空見慣,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反對派推翻了現屆政府,國家卻迎不來民主,甚至連基本的安寧都實現不了,大規模的政治清洗,社會更加混亂,經濟戛然下挫,矛盾更加尖銳。
  泰國的民主亂象足以提醒任何一個嚮往民主的人,街頭政治或許是民主的一種形式,但絕對不是一種好的形式。因為如果這是我們心目中的民主的話,代價未免太大了。
  從先天因素上看,街頭政治缺乏現代民主最基本的要素,代表性和協商性。代表性,即民意能夠通過制度化的渠道體現於公共政策;協商性,即通過協商來增進民意的理性程度(劉瑜)。在泰國,紅黃兩派之間的惡鬥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不管誰成爲反對黨,都能動員到足夠的政治力量,推翻現存的執政黨政權。按照鄭永年的說法,“反對黨要求政治改革,以冠冕堂皇的口號動員甚至挾持社會力量,但執政後都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改革,甚至爲了特定的政治目的,發展到抵制選舉的地步。但是,如果沒有政府,誰來進行政治改革?”放到香港,或許這樣的問題可以變為,沒有政府,誰來組織普選?這顯然是所有街頭政治都無法回答的問題,也是所有反對派“反政府”背後的邏輯混亂。
  正因為街頭政治先天不足,走偏鋒、耍噱頭就在所難免,其中挑戰公權力和走向暴力成為主要形式。
  街頭政治的最大特徵就是挑戰公權力。本澳“民間公投”如此,其母版“香港6·22政改公投”也是如此。6月下旬,香港反對派發起所謂“6·22政改公投”,披著民主的外衣挾持民意,因其違法違憲,引來普遍的質疑和批評,被認為是一場由反對派精心策劃的政治秀,反對派以代表“民意”自居衝撞公權力,明知破壞法律而爲之,是在向香港的基本價值法制精神挑釁叫陣。更令人吃驚的是,活動發起人中居然有大學教授,而且是法學教授,這種赤裸裸的公然違法行為不能簡單地視爲是“異議表達方式”,更不是“民主的義憤行爲”,而是一種無視法律、無視規則的挑釁行爲,因爲我們不能接受這樣一種觀點,即因對政府的不滿和批評,就可以採取超越法律範圍的過激行爲。在內地文革時期,號召“人民監督政府”,結果人人都積極參與政治,個個都想對政府指手畫腳,甚至肆無忌憚地批判,完全無視法律的存在,政治參與的方式和路徑完全失序,最後的目的竟是把政府徹底砸爛,結果令神州大地陷入了一場浩劫,也成爲中國歷史上的一道永久的傷痕。
  街頭政治因遊離於制度之外,因此最後滑向暴力深淵就不可避免。以發生在香港的襲擊立會事件為例。6月13日夜間至14日凌晨,香港立法會遭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暴力衝擊。13日晚,香港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前期撥款申請在財委會繼續審議,大批示威者死守在立法會大門外,高峰時近千人。財委會主席打算直接表決議案,示威者很快以暴力硬闖大樓,移鐵馬、撬大門、毀外墻,試圖突破警方防綫,幸好警員死守入口。據知警方最少動員800人到現場應對,並使用了胡椒噴霧。14日淩晨警方清場,先後拘捕21名示威者,包括最少2名議員助理,共10名保安及警察受傷,立法會大樓也是傷痕累累,不少落地玻璃出現裂痕、一道消防門的外墻還被撞穿一個大洞。本來一次平常的示威,由和平演變爲暴力收場,一時間,震動全港。
  雖然本澳的街頭政治尚未完全顯露戾氣,但建制外新生政治勢力對香港的學習恐怕比我們想像得快。今次本澳“特首選舉民間公投計劃”及普選議題拋出,誰能說沒有香港的影子?在這種“香港化傾向”的影響下,本澳幾代人形成的和諧氛圍能否繼續保持,委實是一個問號。不過,以本澳法治之薄弱,制度之滯後,街頭政治貽禍只怕更大,政治分化、社會失序、管治低效、資源內耗,這是我們和60萬澳門人最痛心的,也是我們堅決反對街頭政治擴大化的主要理由。
  二、街頭政治的民粹化背景
  客觀地看,本澳街頭政治濫觴既有內因,也有外因。除了鄰埠地區的影響外,本土民粹主義抬頭也是不爭的事實。眼下本澳街頭政治的發展,離不開民粹化的背景。這個不難理解,因為街頭政治中,最主要的力量源泉就是發動民衆,說到底,就是打著民意至上的旗號啓動民粹。
  在現代政治學中,民主以民意爲依歸,卻不是完全的民意主導,而民粹主義,就是平民主義,任何事情都是由大衆決定,這其實是有很大的弊端,多數人的看法,未必代表是正確的,比如1930年代納粹黨就是通過合法的方式,以發動民粹來取得了多數德國人的支持,在一夜之間控制了擁有歐洲最民主憲法的魏瑪共和國,後來發動的罪惡戰爭險些毀滅全世界的民主。   在民粹式的民主中,民眾看似當家做主,實則是政客的工具,有時甚至是幫兇。在民粹範式下,有心人爲了選票討好民眾,只會滿足民衆的蠅頭小利而置長遠於不顧。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好比小孩子生病了,“民主父母”會堅持喂藥,即使小孩子嫌苦哭鬧;而“民粹父母”則會討好小孩,嫌苦就不吃藥了,吃朱古力吧。只是,吃朱古力的小孩子只怕要自求多福了。因此,民主尊重民意,但更要為民負責;而民粹則是無原則地順應民眾要求,實際上是一種愚民策略。
  毋庸諱言,民粹抬頭與本澳現在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不無關係。因為,回歸後澳門積累了不少因素,對民粹主義之沉渣泛起極爲有利。
  首先,本澳回歸後,特別是賭權開放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發展迅速但並不均衡,因貧富差距造成的階層分化普遍存在,甚至有惡化的趨勢,階層固化阻礙社會良性流動,底層民衆仇富仇官的情緒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這種不健康的社會分野現象,也造成了民衆逐漸對由精英組成的本澳政府滋生了不信任和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粹主義極易抬頭。
  其次,特區政府的管治能力依舊不夠成熟,施政方面的失誤屢屢被抓住把柄。憑心而論,由於“一國兩制、澳人治澳”是一個全新的範式,本澳特區政府只有區區15年歷史,一無歷史政治遺産繼承,也無可直接學習的參照物,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裏,希望這個政府完全成熟起來,高效地平衡各種利益博弈,結合澳門的本土政治生態,少說也是急於求成了。然而,“市民在認同特區政府施政持續改善的同時,卻並未降低對特區政府的要求”(婁勝華),民眾對高品質公共服務的渴望,與政府的能力欠缺構成結構性矛盾,因此,本澳社會對政府批評的輿論越來越多,言辭也越來越不客氣,甚至,政府的負面形象被肆意放大和渲染,成爲個別有心人煽動官民對立、嘩衆取寵的道具,也成為每次街頭政治的靶心。
  再有,本澳長期以來的和諧安寧,與本澳社會各界的建制傾向不無關係,其中也包括傳媒。即使近期的一些大事件也是由鄰埠媒體首先放大和炒作,而非本澳傳媒刻意爲之。這樣的背景下,民粹主義在本澳缺乏傳播的路徑,也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滋生。但當今世界已邁入大數據時代,也是一個全媒體的時代,手持終端設備的大量應用,互聯網信息的爆炸性傳播,由微信、臉書等即時通訊工具構建的全媒體,在豐富人們信息獲取途徑的同時,也給信息的真僞判別和價值衡量帶來巨大困難,“信息超載”、“數據爆炸”將人們變為機械的信息接受者,片段化的、瞬間化的信息令真相無法完全展現,瞬間的孤立事件,經過聚焦、放大、炒作,就會迅速產生乘數效應,在最青睞新媒體的群體——青年人中傳播開來。這也是澳門本輪街頭政治中,青年人是主力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民粹既已滋生,單純地依靠抑制、打壓或者指責,並不是積極的政策,而要比較徹底地解決,還是要消除民粹主義賴以滋生的土壤,比如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不合理的貧富差距以及日益嚴重的階級固化等社會頑疾。儘管這些問題解決起來相當棘手,但是政府也必須彙聚起巨大的勇氣和智慧去加以應對,否則的話,這些已經構成政府軟肋的社會問題,終究會成爲社會轉型的巨大羈絆。
  另外,更具現實意義的措施,則是政府同民間互動中的耐心和技巧。在現代社會中,民主離不開民意,但民意不是全部。因為,民主是理性的,民意是感性的,如何把感性轉換為理性,就需要政府的溝通和引導。有資料顯示,過去有段時間,臺北施打新流感疫苗,發生了一些死亡事件,讓很多人惶惶不安,有些家屬出面指責衛生署的措施不當,要求停止施打疫苗。疫苗都是有危險性的,有一定的不良率,但如果不施打,恐怕大流行的死亡率,將會高於施打後的死亡率好幾十倍,如果只是遵照民意,看到有人死亡,大家就退縮,這是負責任的政府嗎?好的民主制度需要政府向民衆說明,用事實爭取民衆的認同,這就是民主理性與民意感性的區別。從這個角度看,特府現在在輿論壓力下,順從有餘,堅持不足,理性引導更是缺失,碰壁就馬上撤退,雖然不失納諫如流之風,但也給觀察者留下信心不足,甚至蒙混過關的印象,讓反對派有機可乘、借題發揮。聯繫實際,我們認為,在輕軌工程等事關全域的大議題上,充分的準備、耐心的解釋、適當的堅持,或許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我們有理由相信,發展產生的問題,必須以發展的思維去解決。事實上,有的問題會隨著社會發展而產生,也會隨著社會的繼續發展而消失,就像絕大多數人的青春痘一樣。這是成長和發展的印證。但有的問題卻需要審慎對待,比如街頭政治中的澳門青年。我們在理解和迷惑之間,看著他們不願意參與立法會直選投票,但卻晃著手機的閃光燈對著手中的水樽,意氣風發地站在立法會前地。這樣的場景顯然提醒我們,如何學會和青年人溝通,並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儼然成爲今後政府必須做的功課。
  審視地看,民粹雖然不值得提倡,但畢竟包含有民意的成份,因此,街頭政治中青流的身影,將成爲特府檢討青年政策的一面鏡子。青年一代,尤其是得益於本澳經濟發展的80、90後,和父輩的保守、傳統所不一樣的,正是他們在政治上傾向於西式民主,對本澳現有的政治秩序不理解,或者是不滿,比如普選制度,青年人可能未必瞭解本澳現行政制的淵源和現實意義,更不可能理解政制發展的漸進性和梯次性,這顯然需要引導和解釋。事實上,在今日之澳門,無論是青年的民主意識,還是參政議政意識,都已今非昔比,越來越多的青年游離於傳統的政治社團之外,並逐漸彙聚成新的政治力量,或許他們並不是有形的,但其力量卻是可以感受到的。剛剛過去的5月份,整個澳門社會都對此深有感觸。基於此,我們認爲,如果政府的政治主張不能在青年人中得到廣泛地理解和認受,將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因爲青年的血氣方剛既是推動各項事業發展的堅實動力,也是最容易被鼓動而誤入歧途的天生弱點。
  澳門的未來屬於青年一代,這是不爭的事實。他們的成長,他們的成熟,將為澳門打拼一個看得見的未來,如何將他們納入到政治體制中理性抒發,而非在街頭政治中揮舞拳頭,將是全社會的共同命題!
其他文献
立法會議員陳明金在《澳門月刊》(210期)撰文說,“一些面向公眾的諮詢,當局選定的諮詢對象往往只是一些特定的群體或社團,不少政策或法律草案諮詢過後,往往石沉大海,外界對諮詢結果不得而知,當局諮詢對象及方式的甄選上都乏善可陳。遍覽報章媒體,耳聞坊間聲音,近年來對政府諮詢工作,各界批評如潮。歸納起來,大致與陳明金所言不相上下,而且此屆政府如此,上屆諮詢流弊也無出左右,幾成怪圈,何以至此?要弄清這個問題
期刊
楔子:  翠亨新區根本不在翠亨村  除了位於橫琴島上的粵澳產業園區之外,最近有關澳門商界人士最熱門的經濟話題之一,便是能不能進軍中山市“翠亨新區”,租地買地,起廠起樓,讓澳門的中小企業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其實,“翠亨新區”並非位於目前大家比較熟悉的,國父孫中山先生故鄉的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而是在位於本人家鄉中山市南朗鎮崖口村譚家山東面的珠江口。  “翠亨新區”所規劃的230平方公里的總面積中
期刊
本澳政府近年來一直極力推行社區保姆計劃, 月前社會工作局更公佈“社區保姆服務試驗計劃”八月試行,讓有需要的幼兒在社區保姆家中得到照顧。有關該計劃的制定和背後的需求等切實問題,也引起社會關注人士的思考。本刊今次邀請到了澳門立法會陳美儀議員和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劉乃華助理教授,一起探討社區保姆計劃及澳門托兒服務難等種種問題。  保姆培訓 無制度可依  本澳幼兒託管問題日益突顯,現有托兒服務無法應對急劇增加
期刊
六月賭收272億 跌3.7%  澳門博彩監察協調局公佈6月份賭收,錄得今年最差成績272.15億元(澳門幣),較去年同期跌3.7%,自2009年中以來首次下跌。上半年累計博彩收入按年增幅12.6%,累計1,930.86億澳門元。  巴克萊研究報告指出,澳門賭收出現下跌,主要受到貴賓廳收入所拖累,相信貴賓廳收入出現雙位數的按年跌幅。該行又表示,由於上半年賭收增長較預期少,該行認為若貴賓廳收入于未來數
期刊
台灣這半年來發生太多的事,從反服貿、太陽花運動、兩岸監督條例等一連串事件所帶來引發兩岸關係變化,進而影響區域安全、美中間亞太戰略調整與思考等,這一連串事件中,最值得台灣關心的,便是中國大陸在乎及關心的議題有可能是什麼?它有什麼是底線?什麼是大陸當局的疑問?對於民眾及政客雙面性格之判斷、對於事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的研議,這些問題都有可能會引發大陸對台政策的重新認識、省思與檢討,儘管大陸不會貿然改變對
期刊
澳門受限於地小人多、博彩企業獨大的現狀,本澳中小企無處開發和拓展市場。近期,在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上,帶來了澳門將多出20平方公里地發展的消息,著實令不少本澳企業家躍躍欲試。這20平方公里地包括:橫琴將填海造地10平方公里,連同5平方公里的粵澳產業園區,即橫琴將有15平方公里土地予澳門企業使用;翠亨新區合作建設的“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首期面積約5平方公里。  新區合作 互補互利  澳門回歸以來,經濟
期刊
葉挺將軍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傑出軍事家,1931年至1937年間,葉挺將軍與夫人及子女在澳門共同生活,渡過其人生中一段難得而又難忘的時光。  “葉挺將軍故居”位於澳門賈伯樂提督街76號,是一座兩層高的西式住宅,連屋前花園,地段總面積約180平方米。上世紀50年代初,故居轉售。2006年,為紀念葉挺將軍誕生110周年及逝世60周年,對故居進行了外觀的修繕,並舉行了掛牌儀式。  “葉挺將軍故居”牌
期刊
毫不誇張地說,澳門六月是被五月末尾的兩場風波捲進來的,以至覺醒中的世代們意猶未盡。但激情、抗爭、呐喊,畢竟不能當飯吃,生活還得繼續,人更需工作學習為常態的日子流水般的過。人潮湧湧,車來車往,雖有些“鬧”,但是真實。真實中,住房、交通、選舉、民生工程等仍為焦點話題。這些積年問題,已是冰凍三尺,政府只能凝聚共識,破冰前行。  “置安居計劃”諮詢,  與公屋逐資源惹爭議  6月15日,政府假房屋局會議室
期刊
前 言  著者岀身高級知識份子家庭,從小學中學大學一路順利走來。雖然要好的同學也有家庭貧寒的,但對家庭影響讀書、特別是貧寒和問題家庭對子女受教育的影響沒有深入瞭解。文化大革命我下農村三年,住牛棚、挑糞、插秧、割稻,與最貧苦的農民生活在一起,在母愛達不到的鄉下,農民叔叔阿姨給我溫暖,我對窮苦人改變了看法。1988年當選議員後,我的議員辦事處主要是為低下階層市民服務。據我瞭解、在澳門乃至全世界,窮人很
期刊
政府三令五申,特區土地歸國家所有,土地對澳門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政府絕不容許霸佔公地,破壞山體等嚴重影響公眾利益的霸佔行為,違者定必以強硬手段加以遏止,尤其針對闖入及重新非法佔用已收回的特區土地行為屬刑事罪行,據《刑法典》第185條,違者可被處以最高二個月徒刑,或科最高60日罰金50萬元澳幣。  然而,雖有重典在前,仍有人試圖挑戰法律。在九澳高頂馬路,石礦場東南側,一幅72000平方米,等同九個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