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逻辑链条巧解热学疑难问题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z82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3的教材“练习与评价”环节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如图1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
  A.气体的密度一直变大
  B.气体的内能一直变大
  C.气体的体积一直变大
  D.气体的体积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根据作图,比较A点与原点O的直线、B点与原点O的直线的斜率,可以很快得到体积的变化、密度的变化以及内能的变化.但如果继续追问“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化到状态B的过程中,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这就是大部分学生在学习高中热学问题的过程中,无从下手、思维混乱的疑难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寻找逻辑链条,寻找疑难突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出了教学规律,现归纳总结如下.
  1 寻找逻辑链条,巧解疑难问题
  1.1 由气体状态参量的变化,推导出气体内能的变化或吸放热情况
  例题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p1、V1)开始做等压膨胀变化到状态B(p1、V2),状态变化如图2中实线所示,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此过程中气体对外做功的大小为,气体(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分析 首先利用p-V图象(图3),得出理想气体状态参量的变化.即根据等温线的特点:离原点越远的等温线代表的温度越高,所以A→B理想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因为理想气体不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内能仅由温度决定,所以理想气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而气体等压膨胀,对外做功为W=p1(V2-V1),则气体必须要吸收热量,且吸收的热量要比对外做功的数值大.
  答案 增大 W=p1(V2-V1) 吸收
  变式训练 如图4所示,是某同学利用DIS实验系统研究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得到的p-T图象.气体由状态A变化至B的过程中,气体的体积将(填“变大”或“变小”),这是(填“吸热”或“放热”)过程.
  答案 变小 放热
  点评 这组例题的逻辑链条是:从理想气体p-V、p-T图象的特点分析入手,寻找影响理想气体内能的因素——温度的变化,或寻找决定气体做功的因素——体积的变化,再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判断出气体的吸放热情况.根据这样的思路,本文开头的例题以及追问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2 由气体内能的变化,推导出气体状态参量的变化
  例题 如图5所示,带有活塞的气缸中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将一个热敏电阻置于气缸中,热敏电阻与气缸外的欧姆表连接,气缸和活塞均具有良好的绝热性能,且不计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欧姆表读数变大,则气缸内气体内能减小,气体压强减小
  B.若欧姆表读数变大,则气缸内气体内能减小,气体压强增大
  C.若拉动活塞使气缸内气体体积增大,则欧姆表读数将变大
  D.若拉动活塞使气缸内气体体积增大,则需加一定的拉力,说明气体分子间有引力
  分析 首先根据热敏电阻的阻值变大,得出理想气体的温度在降低.然后由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 W知,理想气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而气缸是绝热的,既不放热也不吸热(Q=0),所以一定是理想气体对外做功(W<0).从而已知了理想气体的体积在变大,再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VT=C分析,得出理想气体状态参量的变化.即理想气体的体积增大、温度降低,则气体的压强一定减小.
  答案 A、C
  例题 如图6所示,绝热隔板K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两部分,A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隔板K用销钉固定,两边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b,且Va>Vb,不计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现拔去销钉(不漏气),当a、b各自达到新的平衡时
  A.Va  C.在相同时间内两边与隔板碰撞的分子数相同
  D.a的温度比b的温度高
  分析 本题根据信息“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b,且Va>Vb”,得出a、b气体压强的关系:PaTb,Va>Vb.
  答案 D
  变式训练 一个绝热气缸内的气体压强为p,体积为V.现用力将活塞推进,使缸内气体体积减小到V/2,则气体的压强ρ
  A.等于2p B.大于2p C.小于2p D.等于p/2
  答案 B
  点评 这组例题的逻辑链条是:由气体吸放热或对气体做功情况,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出内能的改变,从而得到理想气体的温度的变化,再根据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进一步得到气体的状态参量变化的情况.
  2 动手做“实验”:润滑链条,验证思维
  动手做实验(图7):取可塞入塑料可乐瓶口的橡皮塞一只,在其中心打一个小孔,再将一自行车内胎上的气嘴(带气门芯)塞入孔内,并用橡皮塞垫圈和螺母旋紧,使其不漏气.往可乐瓶内滴入少量酒精,将瓶摇晃数次,使酒精挥发且与空气良好混合,再将橡皮塞尽可能紧地塞入瓶口内.然后,将可乐瓶夹在铁架台上,使自行车打气筒与可乐瓶上的气嘴相连接.往瓶内打气,当瓶内的气压达到一定大小时,橡皮塞被冲出,瓶内立即出现一片白雾.说明气体绝热膨胀,内能减少,温度降低.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C与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 W是高中热学问题中的重点知识,看似没有关联,但在解决理想气体模型下的问题时,能够找出逻辑链条,顺着链条逐步前行,可以解决热学的疑难问题.
其他文献
笔者常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物理“研究性”学习,试图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研究的方法,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时应于实际,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在自主研究中拓展知识面,培养迁移和创新意识,提升学习和思维能力.  有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在实验室做“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看到了实验室中老式摆钟,于是萌发出一个研究课题,就是“摆钟的钟摆究竟是如何摆动的?”他们查阅了一些教辅资料,发现对“摆
概念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基石,没有概念的理解就没有物理知识的大厦建构。但物理概念教学的理论重要性,并不能代替物理概念教学的实际被忽视的情形。初中物理概念由于其基础性、“简单性”,又因为对概念的考查往往比较直接,因此实际教学中概念构建的过程被忽视的情形并不鲜见,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概念理解的生疏,以及对物理概念的错误认识。其中尤以后者的危害为大,比如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常常说“我最讨厌记概念、考概念”,其
期刊
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有难度的,大部分学生怀有恐惧感,尤其是部分女生更是谈物理色变.究其原因,无非三点:第一困难来自物理知识本身较为抽象难懂,第二学生本身的基础薄弱、方法欠当,第三来自教师教学方法欠缺.一句话,物理知识难造成学生难学、老师难教.有没有好的学法引导学生更有效率地学习,有没有好的教法更大地提高成绩,笔者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学好物理的三字诀,即爱、懂、通.  1 让学生明白学习经历的过程就是爱、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问,充分发挥有效提问的功能。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在初中物理课堂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是质疑的开始,是思维的源头,是学生主体的具体实现。有效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有效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由表及里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启发思维、挖掘潜能,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下面笔者就研究的“
期刊
物理作为高中教学的主干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避免填鸭式教学和借助于更多教学辅助设施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已经开始进入各高级中学课堂.  1 借助多媒体巧妙辅助教学  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背景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优势有两个:  2.1 可以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和认
关于学生实验,课程标准已经提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多做实验,为了便于教学和评估,初中阶段学生必做20个实验。 在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
期刊
要切实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有所改革,才能给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注入活力.新课程强调的是一种学习模式的变革,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收,发展更多样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意识、创造性及独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高中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斜面和斜面上的物体组成的系统这类问题的综合程度较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高,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面对这类问题,许多学生不知所措,难以把握其问题的关键,并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根本方法.本文就此类问题以三个例题为例进行分析,提供破解此类问题的方法.  例题1 如图1所示,物体b恰能在斜面上沿斜面匀速下滑,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f1;若沿此斜面方向用恒力F1向下推物体b,设此过程中斜面a受
最近参加杭州市某中学招聘教师,前来应聘的6位教师全部是应届硕士研究生。课题都是《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6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一位老师所采用的实验项目(有较强的开放性)有所不同之外,总体设计没有太大的差异,感觉如出一辙。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也大多如此,故有普遍性,笔者有些想法整理出来与同行交流。  1一个普遍采用的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5个概念和1个规律,老师们普遍采用了这样的
期刊
图1是笔者演示固体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实验图。现将人教版新教材该实验的过程引述如下: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个铅柱就会结合起来,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教材没有对实验进行分析,给出的结论是: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柱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我们知道大气压强是很大的,[TP5CW35。TIF,Y#]一标准大气压作用在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会产生10 N的压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