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机关内参”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篇就是尤氏与荣府嬷嬷悄声议论江南甄家的事:“昨日听见你老爷说:看见抄报上,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据此可知,早在甄家还未派人来京嘱托贾家替他们私藏违禁或贵重物品以前,荣宁二府的主子们已经获悉了老世交甄应嘉(官任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因挂误革职并罹遭抄家之祸。而他们的消息,却是来源于抄报。
  
  古代也有内参
  
  抄报,在史料记载中,还有报状、状报、邸报、邸钞、官报、朝报等各种叫法,因为它们一概都是手写传抄,官方语言叫“誊报天下”(《宋史·职官志》),就是书手誊写的意思,似可以“抄报”浑称。科学的报纸定义,是指刊载新闻为主的面向公众发行的散页型连续出版物,而据史料记述,我国自北宋起就有这种民间经营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印刷报纸,但抄报与此不同,有其严格控制的传报范围和组织系统,和公开发行的新闻印刷品是两码事。另一方面,抄报也不同于在朝廷与各级衙门之间流转的官文公牍——官文公牍因公务需要而产生,没有定期发送的规则,其内容也必定与收阅者及所在部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是抄报就不同,照例都是定期传报,所载内容与大多数收阅单位及个人没有关系,比如尤氏嘴里的“老爷”,就是在工部任员外郎的贾政,按理讲,查抄甄家的公文,不必“该衙门知道”,事实却是他通过阅读抄报获知了。
  综上所述,可知贾政看到的这个“抄报”,既不是官文公牍,又不是新闻报纸,而是一种内部发行的全局性的情况通报,可以让一定级别以上或职务有关的收阅者,借此而随时掌握各方面的动态。所以笔者认为,把它称之为传报于古代各级机关内部的参考读物,或许更贴近本来面目。
  
  古代内参的起源
  
  抄报源起何时,历来有多种讲法,日本学者杉村广太郎说“从周朝就有,一直继续到清朝的灭亡”;美国学者白瑞华则说创始于汉代“约在纪元前140年左右,那时是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内载朝廷上的纪录,分送到各官员处去……效能是向百官大臣以及地方政府报告朝廷的大政”;英国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也在《报纸·国际历史》一书中写道: “中国汉朝的统治者曾安排通过一个有条不紊的收集网,得到他们辽阔国土上的新闻报道。官吏写好报道,由邮驿传递。报纸经核正后,在称之为‘邸报’或‘朝报’的手抄报纸上发表”。(上述引文均转引自方汉奇《中国报纸始于唐代考》)此外,我国的报史研究前辈戈公振先生,很可能还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见解的人。但是,无论“周代说”或“汉代说”,似都缺乏实证和详细的文献记载。所以,现在国内学术界通行的观点,多认为“唐代说”比较靠得住。
  笔者也赞同抄报源起唐代的说法,并认为它的创始时间,大约在武则天当国或稍后一些,应该看成是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发生显著变化的一个产物。这个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原属皇帝侍从机关(即内朝)的中书省,最终取代了尚书省(即外朝),从而成为集决策与行政为一体的最高机构,并在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正式确立了超然于三省之上的中书门下体制。从此,无论皇帝制书诏敕的起草宣达,还是各方表章奏抄的申报,都以中书门下为汇集点。正是这种一元化的领导格局,才使得根据政治需要而定期发布经过筛选整理后的情报,成为一种可以操作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制度。
  目前所见唐人著作中,对抄报叙述最详的,是收入孙樵《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据该文介绍,再结合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引《后唐记》和《五代会要》等史料,我们大抵可知,这种抄报由中书省统一编纂,向京朝诸司发布,故最先的叫法应该是“朝报”;与此同时,当时全国州一级以上的地方政府,都在长安派有驻京办事处,州一级的称州邸,道一级的称留邸或留后,后来又改名进奏院,他们也誉录这份抄报,向各自所属的地方政府发报,于是“朝报”又有了“邸报”或“邸钞”之称,这就是前此英国人史密斯所谓手抄报纸有“朝报”、”“邸报”两种称呼的来历。
  撰写《读开元杂报》一文的孙樵,是晚唐人士,该文说他在襄汉时看到的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朝报,都是“系日条事”即每天“出版”的。因为作者此时尚是布衣,虽然饱读诗书,却从来没机会见过这种仅在官场内传阅的读物,经人指教,得知此为何物事,十分赞赏,“然尚以为前朝所行,不当尽为坠典”,就是怀疑这种制度并没延续下来。等到他于唐宣宗大中年间考取进士,也进入官场了,才知道“日见条报朝廷事者”的前朝制度,历经一百多年而至今未易。再往后,他官至中书舍人,从抄报的读者变成了编审,宣称回首往事,不胜感慨。
  
  韩与抄报的因缘
  
  主要发往全国各地的邸报,虽然脱胎于朝报,但实际上有点区别。依孙樵介绍,朝报是“系日条事”。“条事”的写法,往往比较简略,王安石曾把孔子编撰的《春秋》称为”断烂朝报”,可以想见唐宋时代朝报的大体情况。邸报从朝报转抄而来,在此过程中,那些驻京办事处的人员,经常会把自己采集到的相关的“深度”内容增加上去,有时又会把朝报上没有、但却是自己所属机关长官比较关心的动态,也写上几条。因此,邸报有时会比朝报丰富。举个实例:唐代著名诗人韩 (大历十才子之一),早在玄宗天宝年间考取进士,但仕途上一直不得意,近三十年后,即唐德宗建中初年,仍在汴宋节度使兼汴州剌史李勉麾下做幕职,同僚多是新进后生,视他为迟暮老朽,他亦灰心,常称病居家,只有一位姓韦的巡官,堪称知交。某日,已近半夜,韦巡官突然叩门甚急,韩出见,惊问何事?韦满脸喜色向他祝贺:“您被除授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了!”驾部郎中是从五品的司一级京官,属于可以穿绯服佩银鱼的高级官员了,知制诰则是为皇帝草拟诏敕的机要秘书,在一般人眼里,绝对是仰慕不已的亲近之职。远在汴州啃冷猪头的韩,哪会相信有这等好事,所以当即对韦巡官说:“必无此事,定误矣。”韦巡官进屋说,这是我刚看“留邸报状”(即邸报)得知的。报上说,知制诰缺员,中书省推选了两个人,送进履历后,皇帝一个也没圈出。中书省便递了个报告,请皇上自己决定人选。德宗的批复是:“与韩。”中书省查看官员名录,现任官员中有两个韩,一是江淮剌史,一是汴州剌史部下的幕职,搞不清皇帝给哪一个,便又将两个韩的履历送进去。德宗的批复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与此韩。”说完,韦巡官问:“这不就是您写的诗吗?”韩说:“对。”这才确信不会搞错了。第二天早晨,李勉和僚属都上门来向他祝贺(《本事诗》、《异闻集》等)。
  可以设想,这条消息原载于中书门下发布的朝报时,很可能就是除韩驾部郎中知制诰一句话,为防止误会,至多在韩姓名前加上其现任职务(韩当时在中央的挂名职务是从六品的驾部员外郎)。但是汴宋道驻京办事处人员去中书门下抄录朝报时,听见了这段当时已在该部门传为美谈的轶闻,因为这位即将走红的笔杆子是他们所属单位的人,所以在这一段消息中,增添了这段曲折。像这种消息采编上较之朝报中更有特色的邸报,往往也会被京朝官员传抄,这大概就是后人常用“邸报”一词概括所有抄报的缘故。
  
  主管机关的更替
  
  宋朝比唐朝更重视中央与地方的信息交流,除节镇诸州外,各军、监、场务、转运司等更次一级的地方机关,都在京师设置办事处,其后为加强管理,又设置了一个“都进奏院”,等于是联合办事处,其长官则由中央任命。故北宋的抄报,改由总汇上行下行信息的都进奏院编纂,《宋史·刘奉世传》说:“进奏院每五日具定本报状上枢密院,然后传之四方。”宋代的枢密院,近似唐之中书门下,所以都进奏院编好抄报后先经枢密院审定,再让京朝诸司和各地驻京进奏官传抄,即“传之四方”,其传报系统可以说同唐朝差不多,但是增加了一道枢密院审查大样的手续,则体现出中央对“机关内参”的管理较唐代加强了。而且五日出版一次,也显得比唐代逐日出版要谨慎,《宋史·职官志》上尚有“月以事状录付院,誊报天下”的讲法,可知还有过每月发报的情况。但是到了南宋,又有变化,《建炎以来朝野类要》卷四称: “朝报,日出事宜了,每日门下后省编定,请给事判报,方行下都进奏院,报行天下。”因知此时的编报工作,改由级别更高的门下省承担,仍经宰执审定,再交都进奏院“出版”。可能是南宋先后与金朝、蒙元对峙和战的缘故,军事外交方面的活动十分频繁,因而出报也由五日一刊改为每日出刊了。
  明代的上下行信息汇总机构,是位居“大九卿”之一的通政司,“出纳王命,为朝廷之喉舌;宣传下情,广朝廷之聪明”(《菽园杂记》卷九),职掌比宋代的银台司(皇宫收发室)更重要,抄报即由这个就设在午门外的机关编纂。清代初年的抄报系统,沿袭明制,后来雍正帝搞了一个提升皇权的军机处,传报的枢钮也随之转移到设在皇宫内的军机处,但编发抄报的具体工作,则归通政司及附属都察院的六科主持。和唐宋相比,明清抄报的“新闻检查”大权,已经由中书、枢密提升到皇帝本人,什么消息“概行发钞,与众阅看”、“俾众其知之”,什么消息“不应抄传”或“非奉旨,邸报不许抄传”,都由皇帝决定。如《东华录》里记有一则故事:雍正二年(1723)七月初,江南提督高其位上奏,道是当地原先闹蝗灾,后来飞来许多乌鸦,把蝗虫全吃光了,现在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会拍马屁的大学士张鹏翮等人建议将高其位的奏折登载在抄报上,并宣付史馆,以此彰显皇上英明,乃有“嘉瑞”。雍正帝的批语是:如果把飞鸦食蝗当作嘉瑞,那么蝗虫初起时又该怎么比附呢?“其发钞及宣付史馆俱不必行。”这段记录,又可见彼时抄报上一些重要消息的发布,多由内阁和王大臣会议提议(当时军机处还没产生),最终由皇帝裁诀。
  
  自身的嬗变
  
  由唐代到晚清,抄报在历时千年的传统中,自身形态也经历了嬗变。据孙樵《读开元杂报》介绍,最初的抄报是长条形的,到《红楼梦》第九十九回描写贾政在江西粮道衙门里看邸报的情景,则是“桌上堆着许多邸报”,贾政一一看去,读到了薛蟠行凶杀人的案情报道,下面还注着“此稿未完”,因为怕“牵连着自己,好不放心,即将下一本开看,偏又不是,只好翻来复去,将报看完,终没有接这一本的”。因知乾隆时代的邸报,已经是装订成册了。此变化反映了邸报内容的愈益丰富,甚至还有连载。但需要说明的是,京师诸衙抄录的朝报大多没有如此篇幅,因为依惯例,各单位都只摘录同其有关或相关的内容,欲打听其他部门的事,人在京师,渠道有的是,惟远在京外的地方机关,主要靠邸报了解京朝和全国动态,故不得不力求齐全。假使贾政仍在京师看工部衙门的抄报,就读不到薛蟠杀人的报道了。
  乾隆五十七年(1793),由马戛尔尼率领的英国政府代表团曾来大清帝国访问,该团副使乔治·斯当东为向英国公众汇报这次访华的全过程,曾编写了一部《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其中关于邸报部分,恰好为“红楼梦时代”的邸报内容提供一个大致轮廓:
  邸抄在政府指导之下在北京经常发行。它的内容主要登载全国的重要人事任免命令,豁免灾区赋税的命令,皇帝的恩赐,皇帝的重要行动,对特殊功勋的奖赏,外藩使节的觐见,各处的进贡礼物等等。皇室的事务和私人日常起居注很少登在邸抄上。邸抄上还登载一些全国发生的特殊事故,如老年人瑞,违法失职的官吏处分,甚至于奸淫案件也登在内。登载后者的用意在防微杜渐,以儆效尤。在战争时期,军事上的胜利、叛乱的镇压也登在邸抄上。邸抄内容只限于国内事物,国外事物一概没有。
  
  为何始终手抄?
  
  在今天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奇怪的是:中国的印刷技术长期位居国际前列,邸报的内容又是这样丰富,居然一直到晚清还维持着抄报的传统。《东华录》载,咸丰三年(1853)时,江西巡抚张芾曾奏请将邸钞改为印刷,发交各省,结果遭到咸丰帝痛驳,说他“识见错谬,不知政体,可笑之至”。梳理咸丰帝坚持要维持抄报的理由,大致有三条:其一,刊刻报纸是“民间私设报房”的勾当;其二,各地方衙门传抄朝报是借此增广见闻,若由朝廷印刷出版,不啻是将抄报的性质提高到官文公牍的档次;其三,如列入这个档次,则邸报通过国家驿传系统向各地传送便成了“明份账”,势必大幅度增加驿传的开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各地方机关与京朝的公文来往,是不可能像抄报的“出版发行”那样频繁的。
  这些理由在制度上都站得住脚,但在实践中却处处相反。
  首先,抄报虽然不是官文公牍,但所载内容均为中央发布,实际上已成为古代机关和官员获取各种信息的正规渠道之一。古人文集的奏疏表状中,每每用“臣伏见报状”、“臣阅邸报”作为“入话”,可知他们通过抄报关心国事,并且引以为发表意见的根据,都是制度所认可的,这也正是抄报产生与存在的目的之一。即使涉及到个人问题,也是如此。比如明代清官海瑞在其请求病休的上疏中,开篇即云: “臣近见邸报,皇上不加罪责,着臣以原官总督粮储……”(《告养病疏》);又如徐光启为自己信仰西教传播西学的辩护书,也是从邸报所载有关部门的参劾文章说起:“臣见邸报,南京礼部参西洋陪臣庞迪我等,内言其说浸淫,即士大夫亦有信向之者……”(《辩学章疏》)。虽然原文矛头指向西洋传教士庞迪我,对徐光启则是影射攻击——从这个故事看,邸报还为广大平时没机会聚到一起的官员,提供了一个交换意见甚至是互相辩论的平台,而所有这些都是在体制内的合法行为。
  其次,抄报的传递速度,实际上总是超过正式的公文运转。比如韩获知自己将调任中央,正式的任命书比邸报晚到;又如海瑞尚未接获调令,却先从邸报上得知了将换一个岗位的消息。再如《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载,南宋宁宗召四川制置使安丙赴京城临安(杭州)任相当于副宰相的同知枢密院事,安于嘉定七年(1214)6月20日从广安乘船启程,8月16日,人在途中,上面改了主意,宣布调任他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而安丙在21日抵达广德(今属安徽)时,通过邸报获知,因大为不满而“上疏力辞”。从命令发布于杭州,到他本人得知于广德,首尾加起来不过五天时间,这种速度,不通过驿传系统是不可能的。因知在一般情况下,驿传递送抄报的任务远比传递公文为多,中央也不可能不知道,否则安丙在没有进京觐见皇帝并正式接到任命之前就先交辞职申请,便成了毫无来由。
  
  钱是真正的原因
  
  说到底,还是咸丰帝所述的第三个理由最称关键——中央不愿意由国家财政为邸报的发行与传送承担浩大的开支,而实际情形,则是“羊毛出在猪身上”。台湾学者苏同炳在《明代的邸报》中,曾引录过明刊《保定府志》卷二六“减邸报”一段文字,使我们得知:当时的保定府每年往所属各县摊派72两抄报银,在北京雇人抄报。这个“保定版”的邸报,每五天一期,每期为十本复本,平均每本价值银7钱,都通过永定驿站或宣化驿站从北京送至保定,每月贴银一两。这十本邸报中,有四本是按期白送给保定巡抚、都察院、户部和工部的,领管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大名、广平六府的保定巡抚,是保定府的顶头上司,其余三个都是中央机关。由此可知,京朝百司除了有本单位派人抄传的朝报,还有内容更详尽的邸报可看,来源是地方政府“赠阅”,分摊给保定府的赠阅单位是都、户、工三个部院。送到保定的六本中,一本送兵备道(军分区司令),其余五本分给知府、同知、通判、推官等四个主要领导每人一本,还剩一本,大约是供“中层干部”传阅并给府属各县再抄传的。类似的资料,其它文献中也有披露,如沈榜《宛署杂记》历数各衙门向宛平县摊派的经费项目中,就有“抄报”一项。《雍正朱批》中,署理总督宜兆熊等给皇帝的汇报里,也有以“缮书”“抄报”为名目的年度经费开支银1.3598万两,而一个布政司衙门“垫发”的抄报银,则是1601两。
  以上是明清两代的一些细账,推测唐宋时代抄报费用的来源,大体如是。总之,抄报是上级衙门看的,费用是层层往下摊的,摊到县一级,最后化解到向民众收取的税赋里。保定距离北京较近,每月收取代邮费一两银子,倘是广州、成都之类,自然远远不止此数。这些贴补,对驿传来说也许是外快,而为此动用的夫马工食等开支,一部分打进向兵部的奏销里,其余也摊派在驿站所在地的民众赋税和徭役中。如此巨额的抄报传报成本,岂能让中央财政包干,这就难怪咸丰帝要痛驳张芾了。当然,地方政府也在尽量减省成本,比如雇用北京人士抄报,就可省掉派人去京抄报的住宿、伙食补贴等费用。由此也可以想见,历代各朝的首都居民中,应有相当一批书法好,笔速快的人,是靠抄报这一行当养家活口的。此外,五天一期十册复本这个周期和“印数”,确实不值得刻板印刷,而且传报速度也远远不及手抄快,这就是中国印刷出版事业如此繁荣,而抄报却始终保持在手抄技术层面上的主要缘故。
  
  内幕消息的别样功用
  
  抄报既属“内参”,当然有传阅范围的限制,清代雍正和乾隆初年,都有过禁止胥役传阅和私抄邸报的规定,但抄报工作都由这些办事人员经手,可知这些禁令是靠不住的。估计在抄报的妥加保管方面,也会有一些具体规则或惯例,其实也做不到。《茶余客话》述南宋“庆元党禁”时期,朱熹以“伪学”罪名落职罢祠,在朝报上读到了有人奏请杀他的消息,遂自言自语道:“我这头且暂戴在这里。”又云:“自古圣人不曾被人杀死。”按他当时的被管制状态,不该有读报资格,但事实却是看到了,至于把“内参”带出机关的故事,史传中比比皆是。《能改斋漫录》论宋代史学家宋敏求得天独厚的条件之一,就是先人世代为宦,家里“自祖宗(指太祖、太宗)朝至熙宁中,报状皆全也”。五代后唐明宗时,为搜集编写唐史的资料,要求朝廷往民间购募晚唐宣宗至昭宗四朝的朝报(《二十二史札记》)。明史专家谈迁自述编写《国榷》经过,也谈到对邸抄的访求(《北游录》)。凡此,都说明邸报流传民间的现象是普遍的。《儒林外史》第一回中,还有乡下富农秦老爹进城去,带了一本邸抄回来给王冕看的描写,也不知他从哪弄来的,大概是因为该期邸报上刊载有一篇礼部议定科举取士的报道,所以有人翻刻赚钱吧?
  衙门中利用抄报的“内参”价值,向相关人士出卖信息换取利润的事情,亦属可想而知。《金瓶梅》第十七回里,西门庆的亲家陈洪随内侍杨戬一起被兵科给事中宇文虚中参倒,拿送南牢问罪,女儿携女婿一起来投靠娘家。西门庆慌了手脚,忙叫了吴主管来,与他500两银子,教他连夜往县中承行房里,将邸报中宇文虚中参劾杨戬一伙的奏折原文,以及皇帝批示的处理办法等,全部抄来,随后便有了再派家人来保来旺带着金银宝玩去东京行贿蔡京、消灾脱祸的故事。从西门庆的角度讲,因为及时得到详细情报而便于赶紧应对,500两银子抄一段邸报,值得;从阳谷县衙门上上下下的利益看,这就是一笔大大的外快了。
  由于抄报是在手抄、转抄的过程中产生和传阅的,所以也难免出现有人出于某种目的而故意混淆视听的纰漏,明清两代的史传文献中,都载录过“伪传邸抄”的案件,囿于篇幅,这里就不详叙原委了。
  (摘自《趣说古代官场生态》)
其他文献
你最近的一份体检单是什么时候的?是办理入职手续时候的“体检结果”,还是最近单位组织去体检的报告单?找出这些体检单,看看上面的日期,如果距离现在已经有一年时间,说明你要开始新一轮体检了。因为你的身体有要求健康的权利,而你自己,则有“主动健康”的义务。医生认为依年龄、职业及身体状况做“个性”套餐是选择方向。    虽然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逐年加强,但“体检意识”还远未追上补充营养品、增加营养素之类的“药补
期刊
画蛇添足    宴会上,处长和众下属畅饮茅台,桌上还剩下最后一杯酒的时候,处长提议:在座者每人画一条蛇,谁先画好这杯酒就归谁喝。  下属们照例哄然叫好。工夫不大纸笔送上,大家开始埋头画蛇。处长有处长的风度,干什么都是慢条斯理,笔尖在纸面上悠悠运行。其他人好像也突然变成了慢性子,雕刻一样不紧不慢地画着。  老马没多想,三下五除二,一条蛇毕现纸上,画得还挺逼真。看看所有人都还没画好,老马满腔得意伸手去
期刊
早晨7点,越南河内老城区街头的大树开始“说话”:“市民们请注意,饲养猫狗的家庭请准时到防疫站领取疫苗;明天下午各街道将展开卫生大扫除……”在今日越南各地,安装在树干上或电线杆上的大喇叭仍然随处可见,并在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人因此风趣地说,越南人从来不寂寞,因为他们有大喇叭的陪伴。     在抗美救国战争中立功    大喇叭广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越南独立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抗美救国
期刊
彭健是一家外企的部门主管,平日温文尔雅,但在一次会议上,却很轻易地被一名女同事稍微激烈点的言辞激怒,他当场指着对方的鼻子大发雷霆,不但让在座的同事惊诧不已,更因此葬送了即将到来的一次晋升机会。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冲动呢?   心理学家发现,缺少自信的男人更容易产生冲动情绪,这种冲动实际上是他们一种错误的自我保护。如果一个男人自我效能感低,对自己的价值不认同,他会觉得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
期刊
欧洲都有发达的国立高等教育体系,高中读完了没活干还可以上大学。又加上大学招生能力充分,基本是想读就能入学,所以欧洲十七八岁的少年人是暂时不知愁滋味的。  读完大学后又是另一码事,随着毕业接近,沐浴在福利社会的阳光雨露中的欧洲年轻人,也开始四处寻找工作。尽管如此,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念和找工作的过程,仍和我们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有很大区别。  从找工作的观念来看,正如马克思教育我们的,每个社会都有阶级和
期刊
黏土,是一种似乎十分贫瘠的矿物质,但它很有可能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地,或者至少也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复杂生化物质。生物与环境设计学教授同时也是康奈尔大学卡利夫学院纳米科学科研人员罗丹说:“我们认为,在早期的地质历史中,黏土水凝胶对于生物分子与生化反应起到了限制的功能。”  在模拟的古代海水中,黏土形成水凝胶——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收液体的微观空间。过了数十亿年,被限制在这些空间中的化学物质通过复杂的化学反
期刊
日本京都大学的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款可以通过DNA自动鉴别生物种类的软件。该软件可用于鉴别农作物、水产品等的真伪,并且,此软件还可以应用到刑事犯罪现场调查中,追查犯罪现场遗留物品的来源。  这款软件的原理将未知种类的动植物DNA和数据库内的已知DNA进行比对,自动鉴别出所属种类。即便是新品种,该软件也能判断出属于哪一品种或者其相近品种。根据日美欧对外公开的信息中可了解到,该DNA数据库中收录有动植
期刊
为什么青少年犯罪比成年人更频繁?一个研究小组在神经学会议上给出的一种解释是,青少年对于威胁的反应会比儿童或成年人更冲动,可能因为他们的大脑必须更努力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不管是在直路上开快车还是尝试毒品,青少年对于危险的判断总是不成熟和糟糕的。不成熟或缺乏判断力并非唯一的问题,不同于儿童的大脑还处于发展阶段,青少年会更加倾向于尝试危险的事,作为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神经学家克里斯蒂娜·考德尔如是说
期刊
理查德·布兰森 (维珍集团创始人)   “一旦你有了伟大的产品,小心地保护它的名声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将它投入市场的问题。因此,每天我都看一堆报纸摘要——任何提到维珍的事情。这些摘要和员工信件是我首先在早上读的,当我开辟航线时,我意识到必须利用我自己提升维珍航空的形象和建立品牌的价值。如果新闻中出现失真的故事,而且还被允许在报纸上开几个专题,那么故事就变成了事实,然后,每次提到你的产品时,这个故事
期刊
最近,科学家在位于昆士兰西北部著名的里弗斯利世界遗产区凭借一颗独特的牙齿发现了一种新的鸭嘴兽,它叫做Obdurodon tharalkooschild。如今,里弗斯利的沉积化石都是以放射性定年法判断物种年份,因此初步估计这种巨型鸭嘴兽距今500万年至1500万年。  研究组的带头人瑞贝卡·皮恩博士说道:“单孔目动物(鸭嘴兽和针鼹鼠)是南部大陆特有的古代哺乳动物,因此发现一种新型的鸭嘴兽对于更好地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