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殊途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vfg4gf3f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汉飞将军李广和太史公司马迁都是犯过罪的人,都曾面临巨额罚金的苦恼,但是因为各自的经济实力不同,最终结果自然不同,而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竟然是汉代的赎罪罚金制度。
  公元前129年,李广、卫青、公孙敖和公孙贺各带一支军队出击匈奴,除卫青斩杀、俘虏七百余人外,其他三路人马均出师不利。公孙贺被匈奴击败,损失数千人马,公孙敖一无所获,而李广则遭遇到匈奴主力,力战兵败被俘。在匈奴回程途中,李广又趁隙逃脱,回到长安。
  按照汉代的军事刑律,“莫待鼓止,行者不当行而行,斩将”,就是说为将者如果无法有效统御下属,是要判处死罪的。加上李广兵败被俘的耻辱,使得汉武帝最终“其赦雁门、代郡不循法者”,而李广则被判处死罪。死罪听起来后果严重,但是在汉代,死罪可以赎免。司马迁之罪与李广的孙子李陵有关,李陵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孤军无助,最终投降匈奴,汉武帝征求大臣意见,司马迁为李陵据理陈情,导致汉武帝将司马迁下狱,后定罪为腐刑。
  1983年,在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了汉简《二年律令》,据李学勤等先生考证,此二年为吕后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86年。《二年律令》规定,“赎死,金二斤八两;赎城旦舂、鬼薪白粲金一斤八两;赎斩、府(腐)金一斤四两。”而到了汉武帝时期,赎金标准大大提高,“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这其中的原因学界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这二者之间存在规定赎刑和替代赎刑的不同,前者是规定以金代罪,属于财产罪,而后者则是替代赎刑,所以数额巨大。
  按照《史记·平准书》记载,汉代的货币分为两等,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汉代黄金和铜钱的比率随时浮动,与当年的物价相关,但是《汉书·食货志》有“一斤黄金一万钱”之说。
  按照以上标准,李广在汉武帝时期的死罪赎金是五十万钱,折合黄金就是五十斤,而司马迁的腐刑需要交纳的赎金基本是李广赎金数额的一半。
  根据相关研究,这种金饼的重量约250克一枚,和汉代的一斤的重量基本相当。按照这个标准粗略推算,李广至少需要交纳五十个金饼,而司马迁至少需要交纳二十五个金饼,二人才可以免罪。
  褚道庵先生在《食货》刊物第一卷第十二期《两汉官俸蠡测》一文中说:“汉初的官俸,是承先秦的遗制而极其微薄的。”根据《汉书·贡禹传》中“拜为谏议大夫,秩八百石,俸钱月九千二百”的描述可知,按照汉代的行政规制,丞相、大司马、大将军,职阶为万石,官俸每月三百五十斛,月收入十一万五千钱,年收入超百万钱。
  司马迁担任太史令职位,其职级是六百石,官俸是每月七十斛,月收入基本在六千九百钱左右,粗略推算司马迁的年收入约八万钱。
  也就是说,李广的死罪赎金是大约半年的工资,而对于司马迁来说,他需要至少三年的工资。这样看来,赎金的负担似乎在可承受范围内,然而,封建社会的各种税负及粮食的匮乏等诸项家庭开支足以摧毁一个古代下层官吏家庭。
  汉代晁错曾经细数了古代小农家庭的艰难:“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署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自然灾害、赋税徭役、人情往来,哪一项不需要花钱?“家无余财”几乎是古代小家庭的基本写照。
  早先的司马迁一心扑在工作上,基本断绝了往来的宾客,他在《报任安书》中说:“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长期如此的结果自然是沒有几个朋友,更别提可以借钱的朋友。同时,司马迁的父母早逝,兄弟皆无,更加剧了他需要急用钱的时候孤立无援:“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报任安书》)
  有钱的自然可以拿钱赎罪,而我们的司马迁,伫立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与其让自己的家庭再次面临崩溃之虞,不如选择放下了自己的尊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时在夹壁之中的太史公,竟如此茕茕孓立,无所归依……
  生死面前,在一些时候,众生未必平等,“如此,则富者得生,贫者独死,是贫富异刑而法不一也。”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李广与司马迁,曾经同样需要交纳赎罪罚金的两个人,因为经济状况的不同似乎走向了两条不同的路。然而,怀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终身遗憾的飞将军和蒙受腐刑之辱的太史公最终又一起穿越了历史的迷雾,殊途同归,走入了历史的深处,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选自“中华书局1912”
其他文献
在所有的树种里,柳是我最喜欢的一种。在上小学时,老师就让我们朗诵贺知章的《咏柳》,脑海里时常闪现出诗中的意境:一到春天,岸边的柳抽出细长碧绿的叶子,无数柔弱与秀美的柳丝,在晨曦的微风里袅袅飘动,像是翩翩的舞蹈……后来在中学课本里读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的佳句,可算作是我爱柳之情的源头。冬去春来,残雪初消,余寒还残留村头田塍肆虐,柳却在乍暖还寒的时节率先苏
县城北有一小镇,地处淄博、潍坊、青州三市交界,三条省道分别通向三市,故其名三岔镇。三岔镇多山少地,山势高峻陡险,地却贫瘠零落。有一笑话,笑此镇地块散碎,说合作社时村民锄地,黄昏下工,队长给张三少数了一块,张三大怒,指队长鼻子跳骂:“弄我老婆也就算了,我锄了十块地,你给我记九块,我弄你祖宗。”队长纳闷,张三明明锄了九块地,哪来十块呢?张三指着队长腚底下说:“你还坐着一块呢,怎么没给我数上!”三岔镇有
当年,也就是二十多年前,我们家家教很严,同时我家大人们已经是屡次“革命”和政治运动的惊弓之鸟,家运式微,生怕孩子们闯祸,约束是倍加严厉,平日连乱说乱动都不可以,“早恋”就是绝对禁止的了。满24岁时,父亲来信宣布我可以开始考虑个人问题了。一下子我根本找不到感觉,似乎也没有什么能力和经验足以与男性进行交往和对他们有真实的判断。怎么办?学当时年轻姑娘们用流行的外在标准去找对象。其实也与现在一样,女孩子中
2009年春节,我们全家在北京团聚,有一天,热热闹闹一家人坐在一辆商务车上出行,我弟弟充当司机,妈妈突然扯扯我的衣袖,小声问道:“坐在你弟弟旁边的那个孩子是谁呀?”  我一下子愣住了,手脚冰凉。  那是我弟弟的孩子,她嫡亲的、唯一的孙女。  就跟闹着玩儿似的,不幸就这样降临了,黑暗的大幕悄悄拉开了,只不过,我还不能完全知道它的厉害,并且心存着侥幸:也许,那只是一时的糊涂而已。我的妈妈,是那种非常聪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多故事,写下来,传出去,感动自己也一定会感动他人。下面这一段是我少年时和父亲的故事,希望能感动到你。  很多人少年时期都会对黑暗产生恐惧,我也不例外,最怕一个人在漆黑的夜晚独自走路回家。少年时的农村还比较落后,没有月光的夜晚,茫茫的田野漆黑一片,出奇的静谧。那时我刚上初中,每晚上完自习后很晚才能回家,从学校到家一公里多路都是田间小径,在农村,一家一户的住房离得很远,放学后大部
乡音正变得越来越有文化,它有个通俗的同义词叫土话,土鸡价格看涨,原汁原味的土话行情,也跟着上升。披上文化外衣,乡音成为一个时髦词,说来让人感到脸红,我对它并没什么好感。有些话可以想,最好别说,一说出来刺人耳朵,很可能大逆不道,招骂。  譬如从来不喜欢南京话,我热爱南京,真的很热爱,可是真不喜欢南京话。南京话是我的家乡话,是我的乡音。梦里不知身是客,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平时很少去想,你不太会去想自己是
常有人会在我面前议论起上海男人,褒贬不一。但凡夸赞起上海男人时,他们也会连带把我捎上,认为我是典型的上海男人;但凡数落起上海男人时,又总会为我解围,说我南人北相不像上海男人。可见,所谓的上海男人,其实是没有一根准绳。然而,每每议论上海男人时,我搜肠刮肚想找一个代表性人物出来,好几次,我的脑海里都会不经意地浮现出陈逸飞的形象———戴着眼镜,脸挂笑容,衣着得体,一条丝巾大多数日子都缠绕在脖子上,老派之
這个下午终于从躁动烦闷慢慢复归为安静怡然,这种不期然而然的心理转换应该是从阅读张立勤开始的。张立勤是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散文大家,与其相识是一种美丽的邂逅。她思维敏捷、联想丰富,脱俗的表述和清新的风格常常让我沉醉于她的文字里遐思冥想、乐而忘返。《安静的颗粒》一文是张立勤的新作,是她在欣赏修拉油画后的观感。“这些颗粒还都是颜料,但当它们经过了修拉,它们就变成了颗粒———多么安静的颗粒啊!”文章就这样看似
朋友想读些历史,问我,该从哪里看起?  我说你从清末开始看吧,清末以前的历史都没有什么用处,你完全可以忽略,不必关注那几千年的历史。  她不解。说有人告诉她读历史就要全面,最好从春秋战国到秦汉唐宋一路顺读过来。  我告诉她,大部分历史都是没用的,没有关注的价值。唐朝关注过隋朝的成败,明朝关注过宋朝兴亡,都没有换来任何进步。每一次都是沿着历史走下去,最后都走回去了。  这些历史只是注定失败的原因如何
皇位继承,是历代王朝的一件大事。  虽然皇帝乃九五之尊,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天子,但总不能伸长脖子管天叫爹。于是乎,“皇帝管谁叫爹”,“谁管皇帝叫爹”就成为历朝历代最重大的事情之一。  根据王国维先生《殷周制度论》极富洞察力的观点,周取代商的革命性措施之一,就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以此来保证权力的平稳传递。殷商的“兄终弟及”制度引发了“九世之乱”,每每遇到权力的更迭就会酿成大地震,非常不利于江山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