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弘扬创新的时代,只有创新,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新课标明确指出,“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并强调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听说读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为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我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情境是触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音乐渲染、多媒体课件、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课文描述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教学的开始,我先情境导入,人们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可以称作“城市之家”。有许多渔民长年生活在水上,靠打鱼为生。我们称之为“水上人家”。还有许多人生活在乡下,我们称他们—乡下人家。接着用课件展示了我搜集的一些乡村的自然风光图片,充分地展示给学生,把学生引领进自然质朴而迷人的乡下,借助创设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其感受到乡下美景。
二、质疑解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定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了《养花》一文后,学生已经了解到把花养活是一种乐趣;通过养花得到知识是一种乐趣;养花锻炼了身体是一种乐趣;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是一种乐趣。可是,就有学生提问到:“既然说养花是乐趣,那么第六自然段中提到菊秧死掉时,老舍和家人伤心了好几天,这难道也是乐趣?”这时候,有很多学生也接上话来:“是啊,这一自然段讲的应该是养花的伤心事,不应该说是乐趣了。”在教案中我可没有备到这一点,现在想想确实如此啊,表面上看,伤心和乐趣确实是矛盾的,但实际上这更表达了作者对花的热爱之情,因为有了花,才有生活中的喜忧欢笑,生活才因此五彩缤纷,充满乐趣。于是,我就把问题还给了他们:“第六小节究竟算不算养花的乐趣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们经过阅读、讨论后得出结论:①因为全文就是围绕“养花的乐趣”这个中心写的,而前面几小节也正是写养花的乐趣,所以我认为这一节也是写养花的乐趣。况且,老舍先生是大作家,与中心无关的事他肯定不会写进去。②喜、忧、笑、泪是人的思想感情,是情趣之乐;花、果、香、色是养花的成果,是成果之乐;既需劳动,又长见识,是养花的意义之乐。③因为情趣之乐,是指作者喜怒哀乐思想感情变化的乐趣。第六小节写的是作者养花过程中的伤心事,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这使作者伤心、掉泪,但抢救未被砸死的菊秧,细心照顾受到影响的菊花,使它们重新成活、开花,作者心里该多么高兴啊!这是经历了伤心事以后的高兴,更是不同寻常,因此,这也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老舍先生的养花的乐趣,而且发挥了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这真是一“疑”多得呀!
三、启发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驱动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只有教师创设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语文教材展示的是语言文字符号,其所蕴含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都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去理解领悟。如在教学《我想》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我想……》为题,写一首小诗,写出你的美好幻想,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激趣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先驱。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独特答案的思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不断产生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最简单的途径,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新颖性方面发展。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有这样的情节:地震后的父亲来到儿子所在的学校,看到平时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跪在地上大哭起来。想到平时对儿子说过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便疾步走到儿子所在的教室,开始挖掘,陆续来了其他孩子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便绝望地离开了,就是警察也劝这位父亲离开,说这里太危险。最后这个父亲不怕疲劳和危险,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十三位同学。教学到这里,我停了一下,问:美国父母大部分是怎样对待自己孩子的?政府部门又是怎样对待受害学生的?如果在我们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的政府和父母会不会只让这个父亲一个人经过这么长时间进行救助?学生争相发表意见。有的还用汶川地震的实例加以论证。然后我再加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们国家“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充满了无比的感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创设情境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创设情境是触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有的文笔清晰,有的情深意长,富有感染力;有的富有幻想。这些课文可以通过朗读、音乐渲染、多媒体课件、语言描述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唤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课文描述了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教学的开始,我先情境导入,人们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可以称作“城市之家”。有许多渔民长年生活在水上,靠打鱼为生。我们称之为“水上人家”。还有许多人生活在乡下,我们称他们—乡下人家。接着用课件展示了我搜集的一些乡村的自然风光图片,充分地展示给学生,把学生引领进自然质朴而迷人的乡下,借助创设情境,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其感受到乡下美景。
二、质疑解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定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了《养花》一文后,学生已经了解到把花养活是一种乐趣;通过养花得到知识是一种乐趣;养花锻炼了身体是一种乐趣;与别人分享劳动成果是一种乐趣。可是,就有学生提问到:“既然说养花是乐趣,那么第六自然段中提到菊秧死掉时,老舍和家人伤心了好几天,这难道也是乐趣?”这时候,有很多学生也接上话来:“是啊,这一自然段讲的应该是养花的伤心事,不应该说是乐趣了。”在教案中我可没有备到这一点,现在想想确实如此啊,表面上看,伤心和乐趣确实是矛盾的,但实际上这更表达了作者对花的热爱之情,因为有了花,才有生活中的喜忧欢笑,生活才因此五彩缤纷,充满乐趣。于是,我就把问题还给了他们:“第六小节究竟算不算养花的乐趣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学生们经过阅读、讨论后得出结论:①因为全文就是围绕“养花的乐趣”这个中心写的,而前面几小节也正是写养花的乐趣,所以我认为这一节也是写养花的乐趣。况且,老舍先生是大作家,与中心无关的事他肯定不会写进去。②喜、忧、笑、泪是人的思想感情,是情趣之乐;花、果、香、色是养花的成果,是成果之乐;既需劳动,又长见识,是养花的意义之乐。③因为情趣之乐,是指作者喜怒哀乐思想感情变化的乐趣。第六小节写的是作者养花过程中的伤心事,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这使作者伤心、掉泪,但抢救未被砸死的菊秧,细心照顾受到影响的菊花,使它们重新成活、开花,作者心里该多么高兴啊!这是经历了伤心事以后的高兴,更是不同寻常,因此,这也是一种乐趣。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老舍先生的养花的乐趣,而且发挥了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这真是一“疑”多得呀!
三、启发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是拓展思维空间的驱动力,小学生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只有教师创设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语文教材展示的是语言文字符号,其所蕴含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都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去理解领悟。如在教学《我想》后,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以《我想……》为题,写一首小诗,写出你的美好幻想,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地,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激趣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先驱。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寻求独特答案的思维。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和经验的束缚,不断产生新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最简单的途径,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新颖性方面发展。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有这样的情节:地震后的父亲来到儿子所在的学校,看到平时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一片废墟,跪在地上大哭起来。想到平时对儿子说过的“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便疾步走到儿子所在的教室,开始挖掘,陆续来了其他孩子的父母,看到这种情况,便绝望地离开了,就是警察也劝这位父亲离开,说这里太危险。最后这个父亲不怕疲劳和危险,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其他十三位同学。教学到这里,我停了一下,问:美国父母大部分是怎样对待自己孩子的?政府部门又是怎样对待受害学生的?如果在我们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我们的政府和父母会不会只让这个父亲一个人经过这么长时间进行救助?学生争相发表意见。有的还用汶川地震的实例加以论证。然后我再加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们国家“一人有难,八方支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也有了深刻的认识,充满了无比的感激。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