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转化高中数学学困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wr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困生转化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现代教育观认为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学困生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在县中学的所有学困生当中,数学学困生现象较为突出。本文作者结合教学教育工作,谈谈对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看法。
  关键词: 高中数学学困生 强化课堂 树立信心 学习兴趣
  
  我从教六年以来,带了两届毕业生,总觉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中考数学成绩最高90多分,最低只有20多分,甚至有一些学生的基础特别差,继续学习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必须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一、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必须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在课堂上的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磕睡等,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课前课后根本不会看书,看书也只是敷衍了事,对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只是看到一个表面,而看不到其内涵,导致对概念和定理模糊不清,没法做到真正的应用。
  3.缺乏自学能力,如:在看书时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基本的问题,说不清楚自己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十分被动,没有自觉性。
  4.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5.不配合老师的教学,对于老师布置的练习、作业,只是应付,胡做乱做,更有甚者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语言不规范。
  二、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应注意的问题
  1.强化课堂教学,适当降低教材难度。一般来说,学困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比较差的,上课时多注意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的理解一时转不过弯时。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尽可能地采用教具、模型、多举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例子、多打一些比方等。如讲“实数的比较大小”时,可举“上课前叫2名学生上黑板把自己体重写下来(注:这两名的体重有差异性较大的情况)”等直观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讲课时,教师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一些教学要求,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增强学习信心。等到学困生的学习步入正轨后,再提高教学要求。帮助学困生,不仅要注意课堂的教学,而且必须在课后多了解和熟悉学困生学习数学存在困难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2.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克服偏见。要使学困生转化,首先,教师的观念也要转变,偏见也要改变。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了“只要成绩差就是差生”的思维模式。错误地认为学困生是不可调教的“朽木”,把学困生打入“另册”。有的长期歧视、冷落,上课从来不提问,表扬从来没有份;有的隔离、孤立他们,把座位调到教室的最后排;有的进行惩罚(罚作业、罚打扫卫生)、体罚,等等;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学习而踏入社会。对于这些学困生,我们要引起注意,随时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我们要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有的属于学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导不得法,简单粗暴,缺乏细心、爱心、耐心,甚至缺乏良心所造成的。(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的身上往往专长突出,特长明显。在这些专长、特长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当年的学困生现在成为企业的强人、社会的能人、家乡致富的带头人比比皆是。(4)表面差实质并不差。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模仿老母鸡孵小鸡,把老母鸡赶开自己坐上去,人们从表面现象上看,认为这孩子愚蠢透顶;在动手制作课上他打了一个三只脚的凳,老师、同学纷纷嘲笑,认为愚不可及。其实这不也体现出小爱迪生善于模仿,善于创新、发明吗?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不要让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人为导致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便及时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困生回答问题,为避免学生回答不出而感到尴尬,可把问题拆成若干小问题,多设几个台阶,深入浅出,使他们经过思考后能回答正确,从而让学困生尝到“我能行”的成功体验,逐步树立信心。
  3.加强课外辅导,进一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厌其烦,耐心地辅导;由于学困生个性特点和形成原因的复杂性,转化过程也具有复杂性,往往教师付出了许多辛勤努力,却收效甚微。即便收到一些效果,但不多时日又旧病复发。于是教师往往会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教师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发展,不能有急躁情绪,要真正走到学生的心里,要满怀耐心,做到“抓反复,反复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以心教心,以心育心,直到学困生的思想、学业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要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了使学困生能对新授内容有所适应,教师可对他们进行课前辅导,并对辅导中用到的旧知识及时补充,以减少因旧知识而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和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做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兼顾学困生,新授结束后,教师要有重点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分别点拨难点、弄清道理,安排一些他们能完成的作业,使他们同样尝到成功的喜悦。学困生是课堂学习的暂时落伍者,尽管在教学中教师已降低了要求,减少了梯度,但由于基础的原因他们有的还是不能完全消化吸收全部,这就要求教师抓好课外辅导,使学困生既能理解当堂所学,又能把握前后联系,巩固所学知识。对一些学困生我注意对课前预习的辅导,主要是辅导新课所需涉及的旧知识,使学困生领先一步将课堂教学中用到的基础知识领会掌握,帮他们铺平道路,使他们能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新课,以防止新课中的“夹生饭”现象。课后我在批改作业时进行面批,发现问题,当面辅导,及时解决,避免了重新跌入“恶性循环”的深渊。在课外辅导方面要经常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优秀生必须帮助学困生,共同完成合作内容,在课后要进行优秀生和学困生的结对互帮小组,让优秀生做学困生学习上的小老师。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利用家访、电访等方法争取他们的合作,利用亲情的力量教育和督促学困生在家时也能认真温习功课、完成作业,这对学困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思想很难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对这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因势利导,使学困生始终保持不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以期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水根等.中学数学教学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把学生从“自我诋毁”的定格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开拓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数学教育 德育教育 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
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整合实验的深人进行,必将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技术的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饥饿状态下吃东西特别香。学习也是如此,当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烈时,他们就会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这时对知识的吸纳就容易得多,领会理解得会更深刻,学习新知识就会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应创设一种最佳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促进学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数学的教学更是如此。一节课的第一句话说什么,第一件应该解决的事是什么,如何
Studies on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soil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were made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 ecological tea plantation and mana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数学探究是高中数学课程中引入的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在他看来,一个人获得高深的造诣,要靠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经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所学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就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在应用知识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社会,要求个体能主动地摄取最有用的信息。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
在教学中我发现,后进生中的绝大多数智力并不差,可见决定后进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
经过了半年多新课改课程,我感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和以往有点差别。我根据实际教学实践,对新课标数学教学过程是这样理解的: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刚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想学好数学,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成绩就会出现差距,而随着时间的推
数学是一门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学科。传统的数学教学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对人的限制,许多数学教师在遇到一些抽象思维很强问题时,感到教起来很困难,许多的知识难以形象地讲解。这时,如果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方式,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培养其创新能力,
时光似箭,一转眼的功夫,一个学年即将结束了,在这短暂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高一年级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许多初中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数学反而成为他们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这不仅仅在数学学科成绩上给了他们很大的打击,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物理、化学等其他的学科,从而大大地抑制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还没有真正地从初中生的角色转变为高中生,还不太了解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