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生,又称后进生或学困生,始终困扰着教育的发展,阻碍着学校的正常运转,扰乱了教师的日常工作。“差生”的特点从形式上表现为不愿意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而学习差的学生也并不是什么都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爱劳动,热心帮助别人做好事等等。劳动积极分子,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往往出自这些学生。
一、对待“差生”,首先从老师本身不能歧视他们,不放任自流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班内出现部分差生纯属必然,作为教师应正确看待这一点。要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信任的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学困生”。首先:要深入了解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教师要从各方面彻底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其次,“学困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难以矫正的特点。教师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既要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宽容所犯错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差生”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勇往直前。而那种靠家长施加压力或由个别学生暗中监督的方法,不仅收效不大,反击会使他们变的更加自卑自私,得不丧失。
二、给差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有些教师课堂上不提问差生,日常琐事不理睬差生。我认为:学习、生活中对差生主动要求做的事,教师要尽量满足他们,让他们成为成功者,享受一些成功者的喜悦。比如对他们降低难度提问,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让他们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担任课代表等,这样就会使差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在各方面都进步的愿望。差生因老师与同学都讨厌他们,他们失去表现自己的信心。教师的关爱是最起表率作用的,往往可激起同学的关爱。教师的信心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信心。因此教师要处处关心差生,发现他们的能力与特点,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架设表演的舞台。
2009年开学初,我收到了一位双差生张晓立。此位学生语文成绩上学年末是26分,在原来班级里,借他父亲是村支书,母亲是本校代课老师的权力。在班级里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打架、欺人、吸烟,简直是无恶不作。当时我决心教育好张晓立。可是这种想法给学校的老师们带来了非议。他们说:“不要白费心机”、“要教育好他除非铁树开花”。我就不信,为了实现教育好他的愿望,我订好计划。从关爱入手。处处为他架设表演的舞台,让他树立人格威严的信心。有一次我要举办本校最大规模的中队主题会,为了让他树立人格威信,问他:“你能读好开幕词吗?”他从来未曾受过如此的尊重,信心十足的点了点头。于是,我把预先写好的开幕词让他回去背诵。这次,他可没让老师失望。他很吃力地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背这篇文章。听他母亲讲,这是她看到的儿子最努力的一个场面,他经常读到晚上十二点,最后把一篇长达2000多字的开幕词背得滚瓜烂熟,在主题会上,他的宣读,赢来了一阵阵掌声。于是他在同学们的眼前找回了自信。
三、充分信任、循循善诱
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于肯定,并及时给于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在工作中应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他们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
四、密切配合,落实措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内因外,还需要外因的作用。首先是发挥师生的帮教力量。教师除了自己直接教育外,还要培养学生骨干,使“差生”成为同村或邻近村的优秀学生的帮助对象,并经常了解情况,安排内容,指导方法,及时总结表彰。其次要充分挖掘家教的潜力。“学困生”家长怕进校门,怕见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制订转化方案,互相联系,互相督促。教师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使“学困生”转化得到家长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达到转化的目的。再次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经常与村委、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发展。
五、多加激励,促其转化
对于许多学生,特别是“双差生”,批评漫骂是无效的锤打,和风细雨却能润入心田。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更能体现这个原则。教师要多点循循善诱,多点表扬激励。“激励”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个体始终在一个兴奋状态中。要使“学困生”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励是最为有效手段。多数“学困生”除了学习相对或暂时落后外,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还有许多一些优秀学生所没有的特长。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对他们的特长肯定、奖励,以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向他们提出希望。他们会在学习上也能象发挥特长一样,要求上进,坚定地迈出前进的步伐。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保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育人艺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措施。
一、对待“差生”,首先从老师本身不能歧视他们,不放任自流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班内出现部分差生纯属必然,作为教师应正确看待这一点。要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信任的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学困生”。首先:要深入了解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教师要从各方面彻底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其次,“学困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难以矫正的特点。教师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既要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宽容所犯错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差生”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勇往直前。而那种靠家长施加压力或由个别学生暗中监督的方法,不仅收效不大,反击会使他们变的更加自卑自私,得不丧失。
二、给差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有些教师课堂上不提问差生,日常琐事不理睬差生。我认为:学习、生活中对差生主动要求做的事,教师要尽量满足他们,让他们成为成功者,享受一些成功者的喜悦。比如对他们降低难度提问,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让他们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担任课代表等,这样就会使差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在各方面都进步的愿望。差生因老师与同学都讨厌他们,他们失去表现自己的信心。教师的关爱是最起表率作用的,往往可激起同学的关爱。教师的信心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信心。因此教师要处处关心差生,发现他们的能力与特点,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架设表演的舞台。
2009年开学初,我收到了一位双差生张晓立。此位学生语文成绩上学年末是26分,在原来班级里,借他父亲是村支书,母亲是本校代课老师的权力。在班级里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打架、欺人、吸烟,简直是无恶不作。当时我决心教育好张晓立。可是这种想法给学校的老师们带来了非议。他们说:“不要白费心机”、“要教育好他除非铁树开花”。我就不信,为了实现教育好他的愿望,我订好计划。从关爱入手。处处为他架设表演的舞台,让他树立人格威严的信心。有一次我要举办本校最大规模的中队主题会,为了让他树立人格威信,问他:“你能读好开幕词吗?”他从来未曾受过如此的尊重,信心十足的点了点头。于是,我把预先写好的开幕词让他回去背诵。这次,他可没让老师失望。他很吃力地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背这篇文章。听他母亲讲,这是她看到的儿子最努力的一个场面,他经常读到晚上十二点,最后把一篇长达2000多字的开幕词背得滚瓜烂熟,在主题会上,他的宣读,赢来了一阵阵掌声。于是他在同学们的眼前找回了自信。
三、充分信任、循循善诱
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于肯定,并及时给于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在工作中应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他们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
四、密切配合,落实措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内因外,还需要外因的作用。首先是发挥师生的帮教力量。教师除了自己直接教育外,还要培养学生骨干,使“差生”成为同村或邻近村的优秀学生的帮助对象,并经常了解情况,安排内容,指导方法,及时总结表彰。其次要充分挖掘家教的潜力。“学困生”家长怕进校门,怕见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制订转化方案,互相联系,互相督促。教师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使“学困生”转化得到家长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达到转化的目的。再次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经常与村委、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发展。
五、多加激励,促其转化
对于许多学生,特别是“双差生”,批评漫骂是无效的锤打,和风细雨却能润入心田。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更能体现这个原则。教师要多点循循善诱,多点表扬激励。“激励”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个体始终在一个兴奋状态中。要使“学困生”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励是最为有效手段。多数“学困生”除了学习相对或暂时落后外,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还有许多一些优秀学生所没有的特长。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对他们的特长肯定、奖励,以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向他们提出希望。他们会在学习上也能象发挥特长一样,要求上进,坚定地迈出前进的步伐。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保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育人艺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