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差生”转化策略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jie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生,又称后进生或学困生,始终困扰着教育的发展,阻碍着学校的正常运转,扰乱了教师的日常工作。“差生”的特点从形式上表现为不愿意学习,甚至厌恶学习。而学习差的学生也并不是什么都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爱劳动,热心帮助别人做好事等等。劳动积极分子,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往往出自这些学生。
  一、对待“差生”,首先从老师本身不能歧视他们,不放任自流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品质和基础不同,他们在校的表现也就不一样。另外,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成绩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班内出现部分差生纯属必然,作为教师应正确看待这一点。要爱护他们,关心他们,做他们信任的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了解“学困生”。首先:要深入了解造成这些学生落后的原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是相差不大的,部分学生“双差”的原因往往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教师要从各方面彻底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才能在以后的转化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
  其次,“学困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为习惯难以矫正的特点。教师要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真诚理解学生,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既要有严父式的家长形象,对他们从严要求,指出他们的不足,提出明确的要求;又要有慈母般的家长心理去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宽容所犯错误,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小进步,循循善诱,让他们在曲折前进中将“差生”的帽子与心理抛在脚下,找准人生的坐标,勇往直前。而那种靠家长施加压力或由个别学生暗中监督的方法,不仅收效不大,反击会使他们变的更加自卑自私,得不丧失。
  二、给差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有些教师课堂上不提问差生,日常琐事不理睬差生。我认为:学习、生活中对差生主动要求做的事,教师要尽量满足他们,让他们成为成功者,享受一些成功者的喜悦。比如对他们降低难度提问,让他们担任班干部,让他们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担任课代表等,这样就会使差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增强他们在各方面都进步的愿望。差生因老师与同学都讨厌他们,他们失去表现自己的信心。教师的关爱是最起表率作用的,往往可激起同学的关爱。教师的信心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信心。因此教师要处处关心差生,发现他们的能力与特点,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架设表演的舞台。
  2009年开学初,我收到了一位双差生张晓立。此位学生语文成绩上学年末是26分,在原来班级里,借他父亲是村支书,母亲是本校代课老师的权力。在班级里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打架、欺人、吸烟,简直是无恶不作。当时我决心教育好张晓立。可是这种想法给学校的老师们带来了非议。他们说:“不要白费心机”、“要教育好他除非铁树开花”。我就不信,为了实现教育好他的愿望,我订好计划。从关爱入手。处处为他架设表演的舞台,让他树立人格威严的信心。有一次我要举办本校最大规模的中队主题会,为了让他树立人格威信,问他:“你能读好开幕词吗?”他从来未曾受过如此的尊重,信心十足的点了点头。于是,我把预先写好的开幕词让他回去背诵。这次,他可没让老师失望。他很吃力地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背这篇文章。听他母亲讲,这是她看到的儿子最努力的一个场面,他经常读到晚上十二点,最后把一篇长达2000多字的开幕词背得滚瓜烂熟,在主题会上,他的宣读,赢来了一阵阵掌声。于是他在同学们的眼前找回了自信。
  三、充分信任、循循善诱
  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做转化工作时,不能持有偏见,应对他们充分信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于肯定,并及时给于鼓励,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教师要适时地、不断地鼓励他们把这些闪光点发扬光大,去照亮那些偏“暗”的方面,把在某一方面的激情投入到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全面发展。在做转化工作时,教师不能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成为他们可依赖可信任的朋友。在工作中应多与他们接触,多参与他们的讨论,在讨论、接触中将思想教育的着眼点由结论灌输转向正确思想方法的形成,使他们能够在社会准则和行为准则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反省,逐步形成适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重要地位,从而加强他们的自律意识,促使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他们能树立起“我能行”“我也行”的观念,实现身心如一的转化。
  四、密切配合,落实措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内因外,还需要外因的作用。首先是发挥师生的帮教力量。教师除了自己直接教育外,还要培养学生骨干,使“差生”成为同村或邻近村的优秀学生的帮助对象,并经常了解情况,安排内容,指导方法,及时总结表彰。其次要充分挖掘家教的潜力。“学困生”家长怕进校门,怕见教师。因此教师必须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制订转化方案,互相联系,互相督促。教师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其子女取得的每一点成绩,使“学困生”转化得到家长的进一步支持和配合,达到转化的目的。再次必须重视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争取社会的支持,经常与村委、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取得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密切配合的教育体系。让学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健康发展。
  五、多加激励,促其转化
  对于许多学生,特别是“双差生”,批评漫骂是无效的锤打,和风细雨却能润入心田。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更能体现这个原则。教师要多点循循善诱,多点表扬激励。“激励”作为心理学术语,指的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个体始终在一个兴奋状态中。要使“学困生”持久地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激励是最为有效手段。多数“学困生”除了学习相对或暂时落后外,他们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还有许多一些优秀学生所没有的特长。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对他们的特长肯定、奖励,以激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向他们提出希望。他们会在学习上也能象发挥特长一样,要求上进,坚定地迈出前进的步伐。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育人的重要保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改进教育方法,提高育人艺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措施。
其他文献
面对新课标的要求,以前的教学方法,靠单一传授来完成教学任务,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究新的有效的高中课堂教学是我们所有高中教师的当务之急。  优化高中课堂教学,要求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的教学目标,力求在教学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因此,如何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好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是
期刊
一、要继续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和教师的引领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1.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2.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
期刊
“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爱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   陶行知以德立教,“爱满天下”,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的楷模。他爱国、爱民、爱
期刊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顺应教学改革的步伐,高中作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少学生一提作文便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在老师布置作文任务时便如临大敌,写完作文时便如释重负,这种现象反映出学生写作时缺了一些东西,而学生在作文中缺乏的东西又往往体现了我们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缺乏写作素材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存在无话可说,无材可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基本上是天天在
期刊
一、书写使人悦  即通过书面整洁,书写的美观,字体的规范、行款正确的魅力来激起阅卷人愉悦的情感。书写是文章的脸面,这个“脸面”明晰、美丽,“貌若西施”,就会使阅卷人一见钟情,阅卷人就会在愉悦之情中对你的文章产生一种“偏爱”。相反,这个“脸面”龊龊丑陋,形同嫫母,阅卷人就会立即产生一种厌烦感。第一印象不好,即使你的文章内容再充分,他们也不愿细读,不忍卒读,更不愿研读,下笔误判,岂能怨人?丑陋,是“打
期刊
朗读把干涩生命的文字变得丰满、鲜活,让文字背后飘渺的世界变得逼真可感。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然而在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它却在逐渐淡化,成为了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技能。  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很多无效地朗读指导。我们曾经见到这样的朗读指导:有位老师在教学《燕子过海》时,学到“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一句时说:这句话是写燕子很累了,所以我们在朗读的
期刊
高考真题回放:  1.(2010年湖北卷第19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2.(2010年重庆卷第17题)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  3.(2010年福建卷第15题)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
期刊
前不久,“中语会”在我县举办了新课改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些执教者所授的课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次听完几节后总有人说这课上得有“味”道,那课上得没“味”道,这“味”道其实指的是“语文味”。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具有“语文味”?2001年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
期刊
在历年的高考中,作文的成败决定着语文科考试的成败,有很多人都说作文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所以,作文教学毫无疑问地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模块。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困惑,如果把作文比作一座大山,那么我们有许多一线语文老师所做的努力往往就是在愚公移山,机械地、循环地做着“布置——批改——讲评”的工作。为了优化高中作文教学,从教以来,我做过不少的尝试,总结出一条将高中作文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潜心关注者和学生个性成长的参谋人。语文本是一门充满美感的人文学科,它可以给学生以真善美的熏陶,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课堂上,老师居高临下教授知识,缺乏对学生真正的尊重;学生则缺乏主动思考的体验,成了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成了课堂的旁观者。长此以往,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失去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美,学生也失去了学习兴趣,语文学科和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