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泥人会说话

来源 :少年文艺(1953)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02040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在《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里转述道:“教育的性质类似农业,而绝对不像工业。”他又提到丰子恺画的一幅名为《教育》的漫画,“一个做泥人的师傅,一本正经地把一个个泥团往模子里按,模子里脱出来的泥人个个一模一样”。
  我想,这些泥人一定至少是精细的。因为“模子”一定是精雕细琢而成的,饱含了责任感和对成品的期待。
  如果,这些泥人会说话,一定是小说《标杆》中的这一句:“灰突突的笔袋、灰突突的笔记本、灰突突的书包,一切都是妈妈决定的,连人生都变得灰突突的。”
  《标杆》暗含着作者汹涌的同情心,希冀“泥人”一般的中学生突破被比较、沦为“整齐划一行动”的沙丁鱼命运的尝试,简直是呼告。泥人师傅的模子做出来的那个最精细的泥人放到《标杆》这篇小说里,那就是家长们寤寐思服为孩子竖起来的“标杆”——裴蕾。
  裴蕾的母亲用抽陀螺般的手段,将女儿“培植”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在一众家长和学生心中竖起了“标杆”——过目不忘的神童,看一遍就能背诵全篇课文的“天才少女”。
  裴蕾的直播掀起的家长广泛的“歆羡狂潮”是当下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成年人对待自己的生活,是较为云淡风轻的“生活在别处”,当这句话翻译成家庭教育理念就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
  “泥人师傅”们对自己说“知足常乐”,转过身却要求孩子“知耻而后勇”。作为“普通泥人”的苗梓和作为“更蹩脚的泥人”的“散养”的任苒,自然非常讨厌作为“标杆”的裴蕾——苗梓讨厌她的完美,任苒讨厌她的虚假。就像苗梓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是个集合概念,综合了无数家孩子的优点,拿来对比自己的所有缺点,未必真的是一个完整的人”。她们要做的,就是刺破这个“标杆”的假象。
  然而,裴蕾是一个被苦心经营的不真实的“标杆”,不刺便破了——她的过目不忘是提前准备的“表演”,她的端莊高贵是一层梦幻的滤镜——她拥有的其实是清晨被母亲逼迫着“艰难而机械”、“强忍眼泪,带着哭腔”练习跳绳的灰头土脸。她呼号“不想参加比赛,不想直播”,却被母亲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你不去参加比赛,跟别人比就一点优势也没有”。
  她不过是另一个不完美的“泥人”罢了。
  当作为“标杆”的裴蕾慢慢靠近,苗梓发现她和自己一样,渴望成为“自己”,而不是“标杆”——裴蕾注册了小号,专门在自己的网页下“揭发自己”,她讨厌直播,讨厌作为“标杆”的被爱与被厌憎,“他们根本不认识我,不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张口就造谣”。她还发现一个好办法对付他们:“有人说难听的话时,我就跟着起哄,把事情闹大,因为说的人多了,爸妈就会删除评论,取消直播。”相信读到这里的大人和孩子都会惊诧得睁大了眼睛!
  作者让高不可攀、不可触及的“别人家的孩子”裴蕾转过身来,玲珑地脱下了她的“泥胎”,调皮地朝着焦灼的大人、不屑一顾的被比下去的同龄人眨眨眼,走出泥模子,回归她的“凡尘俗子貌”。那一瞬间,所有整齐划一的、严丝合缝的禁锢着“泥人”们的“壳”都碎裂了,被“完美的标杆”衡量着的孩子,冲破了令他们窒息的生活,短暂地回归了鲜活的自己。作者将一个沉重的教育话题用诙谐的笔触诉说出来,没有过分的剑拔弩张,让负重的中国当代受教育者自己消解了这种沉重,这何尝不是“少年智则国智”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裴蕾”真正当之无愧是当代中国中学生的标杆,他们的乐观和包容,战胜了一切擢去他们个性枝丫的企图。
  他们骄傲地向冷酷的世界宣告:即使是被杵在高处不得动弹的“标杆”,也毕竟是一个真实的生命。而真实的生命,便不可能亦步亦趋地服从、自我修剪、自我“泥塑”。
  正如叶圣陶所说:“受教育的人绝非没有生命的泥团,谁要是像那个师傅一样只管把他们往模子里按,他的失败是肯定无疑的。”世界,归根结底是他们的。
其他文献
最初的声音 从冰雪的梦醒开始   漫过石头 打开林子鹅黄的瞳孔   最初的声音 在鸟鸣里清脆   在梅瓣飘落下洇红   循着声音 鹿脸出现   野草的幽香软了岸垄   听这声音 鱼就湿了背鳍   船就穿上白帆 在一帧古典的   中国画的留白处移动   艳阳里 最初的声音渐次宏大   一如卸下书包的孩子 齐声吟诵   何时 一旦涟漪咬定谁的脚踪   肥肥的炊烟 栽在了屋后     秋水   河流呀
期刊
高考进入倒计时  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  提前进入高考前的倒计时  单纯的日子剩下的只有学习  我们挺直着背脊微低着头  潜心镌刻自己掌心的一道道手纹  它明晰而又深刻  容不得繁杂的影子  那些曾经迷恋的琼瑶金庸  倾心热爱的港台歌星  那些风铃和唿哨  对最新国际时事的争论  都面向往昔弃之而遁    我们用一则则定理去求证  一道道呆头呆脑的习题  默默企盼收获一种  照耀远方的希望  每一次
期刊
我想告诉所有城市里的孩子:到乡村看雪,看春天去!  天郁郁,风萧萧,云漫漫,野茫茫……立春后的江淮大地,还有最后一场雪。昨天,雪开始飘落。第一只玉蝴蝶在校园落下,很快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被作业压呆的孩子,因一场雪的到来变得空灵、敏锐。在上课时我听见了悄悄话:“下雪了!”  微弱的说话声来自一个文静的女孩之口,并开始在教室传播,最后汇成一阵喧哗。喧哗中我听清一个主题:老师,让我们去看看雪吧!  
期刊
昨天,一位久违的朋友来看我——她是学医的,正在学雕塑,带给我一份她亲手做的圣诞礼物。原来是一个石膏的心形蜡烛槽,槽里镶着紫色的蜡,散发着她所特有的白衣天使的香味,背面刻着“Dora(我的英文名),happy!”。  她喜欢蓝色,可她送我的东西却都是紫色的。她说:“蓝色太忧郁,我希望你快乐。”  我心里很感动,可是没有告诉她,其实紫色也是忧郁的,而且是神神秘秘的忧郁。  曾经喜欢过紫色,怕是多年以前
期刊
我是在上学的路上遇到他的。  那是一个很安静的男生,他和我一样走路上学。很多的早上和黄昏,他都是走在我的前面,背着一个和我的书包一样大的大书包。最初吸引我的是他的白袜子,他总是穿着干干净净的白袜子,球鞋倒是常换,蓝色的,黑色的,还有紫红色的,都很好看。他真的很安静,灰尘在他的脚下乖乖的,一点也不飞扬。不像我们班的男生,一分钟也安静不下来,压根不会走路,说得难听点,只会蹦。  所以他让我觉得新奇。 
期刊
一    早晨自习课,班里乱哄哄的。  原因是班主任小白没来。  小白一贯是个认真的班主任,没有一节早自习会不来的。  语文课代表是维丹利,他去了小白的办公室一趟,一无所获地回来了。  “找不到他!”维丹利说。  大家都骂维丹利多事,“没有小白的日子里,你就放纵你自己!”飞猪大胆地大声篡改歌词。  我问咪咪:“该不是煤气中毒,全家身亡了吧?”  咪咪震惊,问我:“你有这么恨小白吗?”  我赶紧摇头
期刊
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地舒展着身子,在阳光中灿烂地微笑。  “做一朵花多好啊!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可以用香气引逗蝴蝶起舞翩翩,可以用色彩博得人们赞赏连连。她们真是一群不知忧虑为何物的快乐仙子呢!”我对着花儿自言自语。  “不,不是的”风中飘来一个细小的声音,“你错了,我们并不是像你想像的那样。我们惧怕烈日,惧怕暴雨,惧怕狂风,惧怕寒霜,惧怕人类的攀折,惧怕害虫的啃噬。不仅如此,我们还有自己的
期刊
有没有人告诉过你,感冒是一种很伤感的病。  我喜欢早些年那个还没长大的范晓萱,喜欢那个用非常认真的声音和表情在漫天飞雪的圣诞节一边感冒一边唱“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的小女孩。如果分别,如果思念,如果刚好这个南方的冬天有雪,如果你早已在我的心中种下痼疾,那么这一场病又怎么能逃得开?没有比一场久治不愈的感冒更适合这个伤感的季节。枕边的纸团越积越多,终于像一座小山的高度。长长一卷卷纸竟也所剩无多。秋天已近
期刊
当你在繁华拥挤的霓虹街头邂逅我时,当你看见我匆匆地斜眼瞥你一下再优雅从容地与你擦肩而过时,当你发现我穿着简单的长裙蹬着复杂的皮鞋冷漠地穿梭于人群甬道时,请你不必惊讶。我对现在的自己已无异议,我的长久以来积累的改变,冲淡了内心曾经极度的恐惧与惶恐。也许这样的麻木很好,让我不再抗拒真实,不再反映时间的溃烂。那么,也请你不要讶异了。我不喜欢你用这样惊愕的眼光看我,我不是异类,和你们一样,我只是一只每天为
期刊
展览馆没有想到过要飞行,他觉得在城市里,站在一个地方挺好的。白天,可以看街道上的人呀,车呀,晚上,就跟展览馆里的画聊聊天,听听他们来到展览馆的故事。  一天晚上,展览馆盯着一个画框看了半天。画上的大树还在,草还在,风还在,就是停在大树上的鸟不见了。天快亮的时候,展览馆看见鸟飞回来了,鸟根本不回答展览馆的问题,急急忙回到大树上。  接下来的白天,展览馆不再看人和车了,一门心思想鸟的飞行。鸟飞到了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