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的另类功能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cc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儿的教材里有一篇小文,《餐桌上的大学》,讲的是爸爸规定兄弟俩每天晚上吃好晚饭后要在餐桌上交换“今天所学到的东西”,作者说自己学到了“尼泊尔的人口”,对尼泊尔一无所知的一家人翻出了世界地图,找起尼泊尔来……当时还是孩子的作者和弟弟其实迫不及待要出去玩,丝毫也没察觉父亲的良苦用心,等他和弟弟上了大学才发现,父亲教给他们的是最珍贵的东西——不断学习、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态度。
  说起来,我对“餐桌”也有执拗的坚持,家里装修的时候,虽然餐厅的空间并不是很大,我还是固执地订了餐厅可以容纳的最大尺寸的实木大餐桌。
  现代社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聊聊生活琐事的场景越来越少,但“家”的意义就在于“聚”,客厅当然也可以“聚”,但因为电视的干扰和半开放的沙发格局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餐桌那样的凝聚性。
  我们家里对餐桌的利用率很高,除去一日三餐大家都围坐在餐桌前一起吃,餐桌还兼具了书桌、画桌和会议桌的功能。
  女儿上小学之前,我们俩经常在餐桌上做手工、画画,餐桌的宽大保证了工具和纸张都能铺得开,经常是我在做饭,扭头看看,她在餐桌上挥毫作画,大开大阖的架势很有小艺术家的范儿。
  女儿上小学之后,作业渐渐多起来了,比起很多妈妈会让孩子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我更愿意让她还是在餐桌上写作业,我就在旁边做我自己的事情,择择菜,剥剥蒜,经常是她在餐桌上奋笔疾书,我在灶头上挥汗如雨地炒菜。女儿同学的妈妈在群里说自己家的孩子没办法集中注意力,美其名曰在房间里做作业,但妈妈偷偷推门一看,就发现孩子不是在看漫画书就是在玩小玩具。我就没有这样的烦恼,女儿就在我旁边的餐桌上做作业,她在做什么一目了然。当然我的本意并不是要监管女儿,只是因为女儿从小由我带大,我在她旁边切菜、做饭,倒让她有“妈妈就在我身边”的安心感,比起一个人关在自己房间的书桌前做作业,反而让她更安心,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做作业的效率特别高。事实上,爸爸妈妈们刻意营造的相对封闭安静的环境其实更容易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而且放任孩子在自己房间里学习,孩子会面对更多的诱惑,有可能做着做着就被房间里的东西分心了。
  作业做完之后,她会挑一本书看,看到书里有好笑或者疑问的地方,她会念出来跟我分享或者向我询问。有时她的同学会过来一起做作业,这时候餐桌更派上用场了,再多几个小朋友一起做作业都可以。毛茸茸的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讨论讨论题目,分享分享八卦,我边做饭边竖起耳朵听着,不知不觉就知道了很多女儿不会特意告诉我的事情。让女儿在餐桌上做作业,她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跟我交流,我呢,也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她的情况,学了些什么,什么环节比较薄弱,她在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怎么样,等等。人与人之间相处,互相的“了解”非常重要,特别是面对一天天长大的孩子,了解才能滋生信赖,信赖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我们一家三口吃完晚饭之后也不会马上扔下碗筷各自去做自己的事情,我会切一点水果,三个人边吃水果边聊天,有时候听女儿说学校里的趣事,有时候我们俩一起为她解决她觉得很困惑的事情,有时候我和爸爸也会聊工作中碰到的人事纷争或者其他大人世界的是非曲直,这些我们都不会因为女儿还小而刻意让她回避,她听一听,听不懂就算了,半懂不懂就会发问,我们也尽可能地向她解释,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可能是她将来人生或者职场的预演,倒不是要她“提早武装”,只是想让她知道生活并不总是梦幻般的粉红色,就算是能为她遮风挡雨的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烦恼需要处理和应对。
  而我们家很多事情也都是在餐桌上决定的,大到装修、决定去哪里旅行,小到某一天发生的某个小纠纷或者添置某个物件,我们三个都会坐在餐桌前讨论一番,就算女儿还小,我们也绝不忽略她的意见,都畅所欲言之后再做慎重的决定。
  我不知道女儿会不会像《餐桌上的大学》的作者那样,在她长大成人之后回望童年,会想起和爸爸妈妈在餐桌前一起度过的这些平淡的生活片段,对我而言,周末的时候,孩子爸爸在餐桌那头用笔记本处理一些公务,我在餐桌这头边看书边记笔记,而女儿趴在餐桌中间又写又画,静默无声,只听到敲击键盘和笔触纸上的声音,便是最好的时刻。
  小链接
  餐桌上的大学
  文/雷奥·布斯卡·格里亚
  父亲常说:“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他规定:我和弟弟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在晚餐时交换。
  晚餐时声音嘈杂,碗碟的碰撞声衬托着热烈的谈话。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然后就是压轴戏。那是我们最怕的时刻——交换今天所学到的东西。
  这时,父亲就把椅子推向后边,斟上一杯酒,然后扫视我们。于是,我们也紧张地瞧着父亲。
  最后,他的目光会停在我们当中的一个身上。“雨生,”他叫着我的名字,“告诉我们,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我今天学到的是尼泊尔的人口。”
  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
  我一向觉得奇怪,不论我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首先,他会把我的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尼泊尔的人口……嗯。好。”
  接着,父亲会看着坐在餐桌另一头的母亲:“孩子妈,这个,你知道吗?”
  母亲的回答总会让气氛轻松起来。“尼泊尔?我连它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雨生,”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妈妈尼泊尔在哪里。”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类似的事情一再重复,直到全家每个人都轮过了,晚餐才结束。所以,每次晚餐以后,我们必定会增长不少知识。
  当时我们都是孩子,只想迫不及待地走出屋子,去玩喧闹的踢罐子游戏,丝毫也没察觉这样学习的妙处。等我上了大学才发现,那些教授教导我的,正是父亲早已知道的东西——不断学习。
其他文献
为答谢广大读者,2015年度“集刊花,抽大奖”的获奖名单日前揭晓了,由现代家庭杂志社社长纪大庆从参加活动的热心读者中随机抽取,结果如下:  特等奖 1名  兰奇 上海  一等奖 2名  范炎钧 上海  路辉 山东  二等奖 6名  陈建平 上海  汪志良 上海  郁欣诺 上海  孙为平 浙江  郝素兰 河北  游晓嵠 重庆  三等奖 15名  陈永康 上海  仲任 上海  苏晴 上海  余红翔 上
期刊
(宋)陈著  晓对山翁坐破窗,  地炉拨火两相忘。  茅柴酒与人情好,  萝卜羹和野味长。  【赏析】  诗人和山里的周翁相对而坐,地炉里烧着柴火,柴火上热着萝卜羹,就着一些野菜,两人喝着自酿的村酒,竟然对时光的流逝浑然不觉。整首诗本来共八句,选摘的这前四句描绘出老友相聚的和乐场面,后四句则感慨着外面马上就要燃起战火,这样闲适安宁的时光也许就一去不复返了。一首好诗未必华美,只要它朴素真切,这首小诗
期刊
土豆搬新家了。  新家旁有棵弯弯的大柳树,嫩绿的柳条正和风婆婆一起跳舞。  “纽扣,快看,这里有个秋千!”土豆惊喜地叫道。  纽扣高兴得直拍手:“我要玩荡秋千!”  (图片说明:秋千挂在柳树下,房子画可爱一点,按4月的景物画。)  “等一等,孩子们,”爸爸赶紧走过来,把秋千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好了,是架结实的秋千,现在可以玩了!”  (图片说明:爸爸检查秋千是否结实。)  “好棒啊,我最喜欢荡秋
期刊
如今市场上的零食琳琅满目,选择美味又健康的零食需要家长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辨别零食中的“陷阱”,选择适合孩子的健康的零食  (一)“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  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会有害我们的健康,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反式脂肪酸主要存在于人造黄油、人造奶油的糕点及油炸零食里。因为我们常用的植物油含有不饱和的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不稳定,容易氧化变质,导致气味及口味改变。显然我们不会购买难闻难吃的
期刊
玩具世界,轻松构建
期刊
我们家旁边就是南普陀山,每周六早上我们全家都要登山,从小由3岁到现在她上一年级,除了外出旅游或极个别原因,我们已经坚持5年多了,每周六雷打不动的“登山日”成了我们家一个最有仪式感和号召力的活动。  为什么选择登山作为全家一起的固定活动呢?当然首先是地利之便,山就在家门口,走几步就能到,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认为书本上、课堂里的学习不是全部的学习,孩子更应该接触的是自然和社会,然而只是周末带孩子去公园里野
期刊
场景1:  姐妹俩想去游泳,偏偏我脚受伤不能下水。于是我和姐妹俩说好:“妈妈不能下水,你俩要游泳就得姐姐负责照顾妹妹,妹妹要紧跟姐姐,不能去深水区。妈妈在外面看着你们。”  姐妹俩爽快答应了。  下水之后,姐姐主动照顾妹妹,游到哪里都把妹妹拽在身边。平时霸道的妹妹也唯姐姐是从,紧紧跟随姐姐。  刹那间,我明白了,妈妈在的时候,姐姐和妹妹一样,都是妈妈的孩子。但妈妈不在的时候,就没有“妈妈的孩子”了
期刊
无论是学校的老师还是父母,都很少对孩子提问。也许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妈妈将知识教给孩子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导致我们从来就没有产生过向孩子提出问题的念头。当然,也不排除父母不好意思、拉不下脸来向孩子问问题这个原因。  我个人认为,父母遇到迷惑的问题时,不妨直接问一问孩子。  孩子进入幼儿期时,真是好奇心、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一天到晚诸如“妈妈,妈妈,这是什么?”“这个为什么这
期刊
一提起“重复阅读”,爸爸妈妈想必都有相同的经历和相同的感受:孩子不依不饶非要反复读同一本书的情景会立刻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些因为“重复阅读”而带来的疲劳、烦恼、无奈的感受也在我们的脑海里清晰无比。  但是,在亲子阅读的道路上,这份经历是绕不开也躲不过的客观存在的历程,如果我们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对“重复阅读”的需求,就能把被迫要给孩子无数次“重复阅读”带来的负面情绪抛到九霄云外,若能进一步
期刊
自从儿子豆豆回国上幼儿园后,每天的必修课就是汇报他得到了多少印章。他们在学期开始做了一本小存折,每天吃饭快、上课认真听课、帮老师干活儿等,都可以得到小印章,等存到一定数量,就可以拿印章去换各种奖励。无独有偶,他上的英语学校也是以收集小蝌蚪的方法来激励孩子,10个小蝌蚪换一个青蛙,10个青蛙就可以兑换礼品。礼品就摆在前台大厅,豆豆从学期开始就看中了一个需要40个青蛙才能兑换的托马斯大火车。为了收集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