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李白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er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李白,我们都知道他是“诗仙”,一提到“仙”,我们总会感觉他不食人间烟火。其实,李白也有自己的世俗追求,更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大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喊出了千百年来备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心声。那么,李白是不是真的不愿意“摧眉折腰事权贵”呢?纵观李白的经历,我们会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像其他读书人一样,青年时期的李白对读书做官充满强烈的渴望。在当时,科举是走上仕途的重要途径,有些人认为李白是超越科举制度的,甚至说李白鄙视科举制度,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源于人们对唐朝科举制度认识的不完善。最近,一篇名为《李白也是乖学生 政治生涯也从科举考试开始》的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准确的说明,文章中写道:“据《唐摭言》《唐音癸鉴》等许多唐代典章记载,当时的科举考试实行的‘两条腿’走路,一是人们熟知的‘常科’,即每年由县、州(府)、道至中央礼部层层考试,有时由皇帝拍板。这种考试内容繁杂,关卡多多,录取的人数极少(每年能进京参考的有七八百人,被录取者仅20人左右),远不能满足泱泱大唐治理国家的需要,才能出众的士子不愿在此蹉跎岁月,而是选择‘制举’的形式作为入仕的捷径。制举是唐代主要的科举考试形式,由皇帝不定期下诏选取非常人才,参考者由名人高官直接推荐给皇帝,由皇帝面试后一锤定音。一年可开考数次,人数不限,历史上曾出现万人参加制举考试的盛况。参加制举须有三个重要条件:一是有特别才能,二是有重要人物推荐,三是所具备的特长适合皇帝的口味喜好。李白正是具备了这三点并按章循制而一登‘龙门’的。”
  很早的时候,李白就开始为这三项条件作准备了。第一项条件需要自身努力,第二个条件就不能仅仅靠自身努力了,这需要结识权贵,巴结权贵。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遍访当时四川的行政长官,希望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他们的赏识。同时,他还不忘结识那些来他家乡的京城官员。当然,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岷山隐居时得到广汉太守的看望,这使他名声大噪。李白曾经得到过当时以礼部尚书衔出任益州长史的赏识,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期待“十年寒窗脱青衿,一朝能为帝王师”。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已经25岁了,他开始不满足于“守株待兔”,于是他主动出击,走出家乡,漫游东南,广结名流,希望能够得到推荐。
  李白写过许多干谒诗,也写过许多干谒文,有些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如《上韩荆州书》。在《上韩荆书》中,他写道:“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李白写这篇文章是想要韩荆州推荐他做官,所以他吹捧韩荆州,吹捧得惊天动地,尽露谄媚之态,说什么“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些只不过是恭维之词,真正的目的是想要人家“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他)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说白了,他想取得功名想得很呢。这不是拍马屁又是什么?李白的努力没有白费,他最终通过道士吴筠的推荐走上仕途。(还有一种说法他是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进入仕途的)。听到此消息的李白欣喜若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能写出这样的诗的人,我们称他“官迷”不是很贴切吗?
  进宫后,李白做了个供奉翰林的闲职,在这期间,他写了很多赞美杨贵妃美貌之类的阿谀逢迎之作,最著名的是三首《清平调》,三首中最著名的是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这是李白奉命写的御用诗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写这样的诗,是不得已的,不能由此评价其人格。
  在其位,谋其政,对李白我们也应充分理解。但由于李白“眉”摧得不够低,“腰”折得不够低,所以最后落了个“赐金放还”的下场。
  我们必须注意,李白是被“赐金放还”的,他不是像陶渊明那样“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主动挂冠的。李白离开官场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所以他的藐视权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是失败之后的心理安慰,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从李白的一些名篇中我们能感觉到李白是一个超凡脱俗的“诗仙”,只有联系他的其他诗篇及其个人经历才能全面认识复杂的李白。
  【作者单位:山东省定陶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如今,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推动教育改革的新政策,重视教育、尊重老师,加大教育投入,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新常态。本文是笔者对新常态下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新常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一、引言  2015年8月26日,第31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前,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撑。李克强总理强调,重
期刊
春天是一声鸟鸣,唤醒了沉睡的大地;春天是一股清泉,唱出了欢快的歌声;春天是一缕暖阳,亲吻了疲惫的山川;春天是一句亲切的问候,温暖了人们的心房……关于春天的故事,说也说不尽;关于春天的情感,道也道不完。凡是有感觉的动物、有感情的人,没有不热爱春天的,因为我们的血液里始终奔流着生命的热烈。  【美文一】  逮春天   在家禁足了一个月,每天最常做的事情之一是到阳台上向外张望一会儿。目光所及之处,是一条
期刊
【文题亮相】  生活中有很多“灯”:书籍是一盏灯,引领我们走进智慧的殿堂;文明是一盏灯,照亮我们温馨的家园;有时,失败和挫折也是一盏灯,为我们拨开迷雾,指引方向……   请以“_____________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期刊
我是一棵豆苗,住在南山脚下一片肥沃的土地里。旁边的地是另一户人家的,他家的豆苗长得很旺盛,如一群精兵强将似的挺立着。我们这儿就截然不同了——豆苗稀稀疏疏,老弱残兵似的低着头,野草反而长得很高大,整天在我们的地盘上耀武扬威。然而,之前并不是这样的。   一周前,我和兄弟姐妹们伸了个懒腰,慢慢地从土里钻出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一抬头才发现,有几株已经长得很高了的野草在我们身边不怀好意地笑着:“这地
期刊
前几天,我想检查一个学生的日记,不料却遭到她断然拒绝。她说:“老师,你怎么可以随便看我的日记?你这是侵犯我的隐私权。”我不禁又急又气,但心中更多的是欣喜:学生能勇敢地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真好!  这不正体现出他们的法制观念吗?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说“不”喝彩!新世纪的学生学会说“不”,证明他们已经开始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关注个性的自由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主张“克己复礼为仁”
期刊
伟大的灵魂常寓于平凡的躯体中。我们身边的那些平凡的英雄,尤其是“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他们平凡的事迹和不凡的精神,平凡的坚守和不凡的力量,彰显着中国人的品格,他们是最值得我们书写和赞美的。他们是疫情中志愿服务的快递员汪勇,是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是毕生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叶嘉莹,是向绝壁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当代“愚公”毛相林,是不畏艰险丈量祖国山河、六十七年初心
期刊
【文题亮相】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   周星驰说:“做人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林清玄说:“拥有自己的梦想,就能维持自己的热力。”   还记得你最初的梦想吗?   请以“最初的梦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注重细节描写;(3)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
期刊
在某次小学语文习作研讨活动中,有人向参会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位教师在课上展示学生习作片段时,有位学生将手举得很高,表现欲很强。这名教师走过去看了他的习作,但并没有将他的习作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这名教师的做法是否妥当?该教师当即解释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那位同学字迹潦草,涂改处较多,版面不整洁,且课堂上时间很紧,所以综合考虑,没有当众展示他的习作。现场有教师认为这位学生的习作是可以展示的,因为这也
期刊
学校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摇篮,班级环境是构成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活动和思想道德情感。一个干净、舒适、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美的感受,学生置身其间会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班级艺术环境的建设,能培养学生热爱美、欣赏美、呵护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由于部分同学的环保意
期刊
语感即语言感悟能力,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而获得的心理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凭借文本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去影响并感染学生。”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何让学生去领会作家们深邃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呢?自然是靠语感,所以说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感。  语感有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