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教育出版的机遇与发展

来源 :出版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lesl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高考改革 物理学科 教育出版
  普通高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发布以来,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在全国范围内铺开。
  一、新高考改革动态
  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進,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高考试验区的考生在选考时打破了实施多年的文理分科限制,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这3个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在新的招生考试模式下,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增大,这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能力、兴趣、特长等制定差异化的学习方案,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个人多元发展、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也大有裨益。
  但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经过浙江、上海两个试点地区的探索,就物理学科而言,选考情况不甚理想。2016—2017年浙江省考生的选考数据说明[2]:2016年物理学科的选考情况在生物、化学、地理、历史、政治、物理、技术等7门学科中位列第六,选考比例为12.2%,仅高于新高考改革后首次被列入高考科目的技术学科(选考比例为10.2%),与新高考改革前的热门程度有很大差距;而2017年,这一系列的选考比例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根据《实施意见》关于“及时调整充实、总结完善试点经验”的既定部署及物理“遇冷”的实际情况,浙江、上海两地分别于2017年、2018年先后建立了物理选考科目的保障机制,确保学生专业学习基础要求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在借鉴了前面的改革经验后,2018年第三批启动高考改革的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8个省市,在2019年4月23日同时发布了《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这意味着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将开始实施“3+1+2”的高考模式。其中“3”是指把语文、数学、外语作为必考科目;“1”是指从物理和历史中任选一门作为选考科目;“2”是指从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任选两门作为选考科目。
  二、物理选考“遇冷”带来的挑战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考作为教育的“指挥棒”、社会的“稳定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学科的选考情况不甚理想,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对国家发展,还是对个人成长,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国家创新发展面临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将科技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以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区块链和5G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至关重要,加强物理学科的发展,对加速解决我国现存的“卡脖子”局面意义重大。在从科技“大国”变成“强国”的奋进路上,教育承担着“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任务。高考改革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物理学科多大比例被学生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关乎此轮科技创新的成功与否。
  (二)高校发展建设面临挑战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阶段[3]。物理学科的选考情况不甚理想,会直接导致高校选拔上来的生源理科基础薄弱、培养后劲不足,造成高校人才培养的科目需求与中学人才输送的科目准备间的匹配失衡,从而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等带来新的挑战。
  (三)教师职业发展面临挑战
  在采取新的选考方式之后,教师队伍的结构性失调问题逐渐显现。相比物理教师之前的受欢迎程度,在物理学科“遇冷”之后,势必会造成一部分物理教师闲置,这对其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将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地理、生物、技术等学科,以及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教师缺口。由此将会给我国推进教师结构调整、优化教师职后培养等诸多事宜带来新的挑战。
  三、教育出版的机遇与发展
  新形势需要新担当,呼唤新作为。面对新高考中物理选考情况偏离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现实情形,面对物理选考问题带给广大师生、家长的挑战与困惑,教育出版行业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担当作为,力求在做好教育服务工作的同时寻找机遇、促进发展,完成自身产业的能力升级。在此情况下,当务之急便是帮助学生破除对物理学科的畏难情绪,认识到物理学科举足轻重的地位,重拾物理学习的决心与信心。由此,根据物理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新时代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和当前如火如荼的高考改革、课程改革动态,以及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应具备的学科能力等情况,教育出版行业可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度挖掘,争取有所突破。
  (一)新时代思考,加深对物理学科的认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不断发展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不懈探索。回顾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不难发现物理学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发展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在已启动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绝大多数项目与工程的进展都离不开物理学的支撑与发展。例如在量子通信、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深海空间站、智能电网等重大项目中,物理学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物理课程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其学科特点对于学生科学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学科内容中所包含的物理学发展史料以及渗透的科学家精神等人文情怀,也能激发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向学生阐明物理学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为其解惑“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另一方面也可助其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同时更可为教育出版行业在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指引方向。   (二)高站位引领,把握高考改革动态
  展望未来,学科交叉融合在科技创新上的作用愈发明显,国家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鉴于物理学科的基础性作用,它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中的地位变得尤为重要。在新高考背景下,各省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选考科目的要求中,有接近一半的专业要求首选科目必须是物理。这样一来就为高中物理学科赋予了更加深刻的含義:选考物理不仅与高考所选择的试卷有关,更与以后一生所从事的职业相关。因此这就要求那些认为物理难想弃选的考生克服对物理的畏难情绪,直面物理带来的挑战。
  不同于初中物理的浅显易懂,高中物理不仅在广度上对知识含量进行了扩充,更是在深度上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进行了加强。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正是因为有了物理学科系统的思维训练,才能帮助学生筑牢理性思维的基石,搭建起学科之间创新发展的桥梁,从而为科技领域带来新的突破,这也正是新高考重视物理学科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引导学生明白物理学科并非是求学路上的“拦路虎”,而是助推理想实现的“加速器”之后,他们必定会对物理学科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对“是否选考物理”这一问题做出全新的回答。
  (三)强课标指导,夯实学科核心素养
  新时代的人才需求确立了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4]。在2017年年底公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要注重体现学科本质,将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在新课标中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并对每一方面给予了凝练、规范的定义,且介绍了其中所包含的核心要素。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实施,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考试等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愈发凸显。因此,向广大师生解读物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每一个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并以具体的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高亮、细微处理,有助于其读懂核心素养、完善知识体系、提高学科站位。同时也可鼓励教师加强新旧课标之间的关联性、差异性研读,开发体现新课标精神的示范性课程,从而引领教师顺利完成新旧课标之间的过渡转化,使其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白“物理学科的要求是什么”,以达到真正地发展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四)详教材解读,培养具体学科能力
  教材是课程思想物化的产物,不但承载着丰富的学科知识,更蕴含着教育改革的精髓。教材作为学生手中第一重要的学习资源,其指导性作用不言而喻,其质量优劣更关系到我国新一代国民核心素养能否提高。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因此教材在物理学习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
  物理教材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任务。掌握知识是提升能力的基础,而提升能力则是掌握知识的目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学科能力,才能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众多能力中,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尤其需要高中学生重视和掌握的必备能力。为了使抽象的能力讲述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将能力提升与情境解读、实验教学相融合,与例题剖析、真题讲解相联系,明确每一种能力在具体学科内容下的表现形式、划分水平、提升途径,让学生明确“如何才能学好物理”,从而通过能力的提升达到切实提高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出版行业需与时代前进的方向同行、与祖国发展的频率共振。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我们要坚守教育初心,稳扎稳打、锤炼精品,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1-02-1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2]李莹.“3+3”模式下高中生选考物理情况分析[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21-04-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4]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系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其他文献
2021年既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和“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局之年,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讨论交流教育出版的未来之路有着特别的意义。7月15日下午,由第三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组委会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承办的教育出版融合发展创新论坛在济南举行。作为本届图书交易博览会的重点活动之一,论坛围绕“十四五”时期教育出版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邀请国内专家学者从技术、媒介、市场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理解和生成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也随之逐渐深入。基于这些人工智能技术的Authors A.I.能够自动阅读和评价小说作品,甚至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实际上可视为作者的自编辑平台,或者出版企业的编辑辅助平台。本文介绍其从一本书到一家公司的创立过程,以及支撑该平台运行的自然语言和技术原理;阐述了其所提供的AI分析报告,特别是叙事原型和情节转折、叙事节拍和叙事进程、主要人
期刊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庫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提出一系列新要求,新闻出版业智库建设发展迅速。新闻出版业主管部门也推出系列规划和文件,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提出要统筹推进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定位清晰的行业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行业智库,形成具有咨政影响力的智库
期刊
关键词:自助出版 数字出版 女性出版 作者社区 融合出版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阅读设备换新,自助出版已成为美国出版业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自助出版行业呈现出明显的集中垄断效应,亚马逊的CreateSpace及Kindle Direct Publish(KDP)、Smashwords 、Author Solutions等平台快速成熟,牢牢占据了美国自助出版领域的大半个江山。五大传统出版
期刊
关键词:大足石刻 考古报告 精品意识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现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多达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其中尤以北山、石篆山、石门山、南山、宝顶山石窟最具特色。它开凿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至两宋达到鼎盛,余绪延至明清,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存,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作。  作为大足石刻考古报告集,《大足石刻全集》(以下简称《全集》)
期刊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前夕,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姚宏杰、宋荐戈主编的《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事日志》由山东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編年史书,该书在编纂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史料征引广采博取。“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系列真实的史料。”《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事日志》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充分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和新发掘的文献资料,并尽量吸收学界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考证辨
期刊
关键词:“粤派批评丛书” 文艺批评 出版价值  2016年5月,暨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羊城晚报》等联合举办了“文学评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生成”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近百名学者和文艺理论批评家与会。著名学者陈剑晖、古远清等在会上初步提出了营建“粤派批评”的设想,而“粤派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广东力量”这一议题也得到了与会者深入的讨论。随后,《羊城晚报》于
期刊
摘 要: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是国家历史传统与当代形象的重要载体;文学走出去是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更加坚定,视野更加开阔,态度更加积极,渠道更加多元,努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本文从译林出版社的走出去工作实践出发,分析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并提出相关思考。  关键词:中国文学 走出去 国际传
期刊
云贵高原上的云南昭通,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代表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但从拿起饱含文化之墨的笔那一刻起,他们代表的皆是这块充满灵性的土地,书写的都是这里的传奇。彝族作家吕翼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吕翼最新创作的中篇小说《生为兄弟》,以乌蒙山区、金沙江畔为写作背景,讲述了在脱贫攻坚时期,交通厅下派驻村帮扶干部贺南森和乌蒙山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干部马多,在长达近20年的人生经历中,几
期刊
专题策划:缪立平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这既是历史發展的必然趋势,也象征着世界多样性文明间的碰撞日趋激烈。话语体系是文化价值观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一个国家、民族与社会最鲜活的联系纽带。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