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工荒”的阴霾刚刚淡化,“钱荒”似乎又跟中小企业过不去。
今年以來,宏观调控持续深入,货币政策不断收紧。历来有民间资本“风向标”之称的浙江温州,前不久接连三家“知名”中小民企倒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银根紧缩”成了压倒许多中小微型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经济本来就不发达的西部省份,四川的中小民企生存困境究竟如何?中小企业主有哪些期盼?政府的作为何在?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像我们这种企业,纯粹是在为社会尽义务,替员工打工”
陈女士4年前从香港回到成都创业,开办一家服务性公司,员工35人,每年支付的工资福利达100万,现在公司的投入是600多万,一年的收益大概在六七十万。
“前不久,现金出现了困难,向朋友借钱,甚至一个员工的两千元钱都被我借来周转了,还借了点高利贷。”已经解了燃眉之急的陈女士苦笑着说,“像我们这种企业,缴各种税费,纯粹是在为社会尽义务,帮员工打工。我的投入放进银行,一年都是几十万,而我也就赚几十万,还累得不行。银行贷款对我来说,太遥远了!”
针对陈女士的这种情况,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创业促进与服务体系处副处长熊庄说,企业没有抵押,银行是不敢放贷的。
采访中,一位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前不久拿了一份订单,税费总额322万,占毛利的55%。这些税费包括增值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教育附加税、营业税等等三十多种名目,其中甚至还有街道办摊办的费用。
融资难、负担重、成本上升成为压在中小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的调研显示,有些地方20%的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官方数据显示,全国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创造就业80%,占GDP构成的60%以上。就四川而言,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户数就占11498户。前不久,中小企业划分的新标准出台后,微型企业的统计数据还未出来。
中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而他们拿银行贷款、得到的扶持却是极少的。“能够拿到贷款的已经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了。”按新标准,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资产总额1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为小型企业,那么,陈女士的公司属于小型企业,她期待“小型和微型企业将成扶持重点”的新政策会给她一些帮助。
▍“从总体上讲,中小微型企业的困局会一直存在”
事实上,中小企业对社会的付出和贷款难、税费重之间的不匹配,10年来一直存在。也许是今年中小企业频现倒闭,这种不匹配又被醒目地摆在了公众眼前。
“中小企业贷款难,也不能说银行嫌贫爱富,对于一些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中小企业来讲,银行不敢把钱放出去。”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企业处处长雷永亮说。
所有的企业呈金字塔形,处于塔底的中小微型企业占大多数,而他们的困难自然也要多些,雷永亮作了个比喻。其中一些是因为自身发展理念不科学、对市场把握不准、财务制度不健康而存在着生存危机,这种企业得到贷款和扶持的机会几乎就没有。
当企业处于小微型状态时,他们的困难往往特别多,而就全社会而言,任何时候都有小微型企业,那么,他们处于发展初期时,困难重重是很常见的。雷永亮说,“希望集团最先也只是一个作坊,作坊时期刘永好拿贷款也是非常艰难的。他现在想要贷款就容易多了。”
如此一来,是否存在“抓大不管小”的嫌疑?大企业实力强的中小企业能得到支持,而小微企业就机会渺茫?
“大企业发展好了,与它相依存的是众多中小微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抓大本来就没放小,何况,对于中小微企业,国家一直有扶持政策和资金,只是说扶持资金要投放给那些长势较好的企业。”雷永亮对此疑问作了如是解释,“不能把纳税人的钱拿去打水漂。事实上,各地‘抓大也没放小’,一直在为如何给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而努力。”而成都高新区几年来的实践更是引发众人关注。
▍示范行为能否产生普适效应
对于2000多万元的研发投资来说,100万元贷款的分量似乎不算重,但对于已经“弹尽粮绝”的创业者王越来说,没有这100万元贷款,之前的2000多万元研发投资会变得毫无意义。
2007年春天,在成都高新区为中小企业举办的贷款评审会上,四处举债无门的王越,向成都高新区提出了贷款申请。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王越最终申请到了梦寐以求的100万元贷款,企业终于渡过了难关。
“一家中小企业想要贷款,银行不理你,觉得业务太小没有做头。如果有100家中小企业要集体贷款,银行就会对这笔大业务产生兴趣,主动上门。”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解释说。
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向成都高新区提供1亿元打包贷款,担保公司承担贷款风险的70%,高新区承担风险的12%,银行只承担风险的18%。
“这就让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大降低,放贷的顾虑一下子打消了。”汤继强说,把钱整体从银行中贷出来,再根据需求分别贷给中小企业,让以往横在中小企业面前的贷款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当年就使50家企业获得了“及时雨”。
2006年,成都高新区再次用同样的方式,从国家开发银行取得了2亿元打包贷款,为上百家中小企业解了缺钱的燃眉之急。打包贷款额度逐年增加,2009年突破5亿元。
正是通过打包贷款,王越借到100万元。拿着这笔钱,王越和创业伙伴顺利完成了产品研发的最终阶段。
一些中小企业春天申请政府资金,因为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往往到了秋天才能拿到。一些有很大潜力的中小企业,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因资金短缺而消失。
于是,结合本地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汤继强在2008年正式提出了“梯形融资模式”,认为中小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政府应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适宜的融资帮助。
成都高新区将中小企业“打捆”后,集体向银行贷款的作法,尤其是“梯形融资”模式得到政界、商界和学界多方面的关注。
“高新区之所以能成功地创新实践,有个很重要的基础,他们比较富,也有很多从国外回来的金融人才。”受访人王成钢说,对于其他地方,可能就没有这种条件,能否产生普适效应还有待观望。
“不过,高新区的创新实践本身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它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有实力的地方也可推行这种模式。”王成钢说。
▍多渠道破解中小企业困局
苟素英夫妇是南充人,在上海打拼多年后,2008年选择来到素有巴中“百宝箱”之称的红叶之乡南江县,开办起中药材公司。
经过几年的努力,夫妇俩目前已经将公司发展成集生物育苗、中药材种植研发、中药饮片加工、绿原酸提取和保健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长势较好的公司。
公司设在南江县东榆镇观井村,水管迁上山去,冬天都起冰。”雷永亮对一月份去该公司调研时的情景记忆犹深。
苟素英夫妇的公司去年底申办了一个技术改造项目,经过严格审核和测评,6月30日前,处于巴山深处的公司获得了40万元的项目资金。
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专家表示,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需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形成合力。中小企业要加快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往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综合采取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产权交易、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这样,既可缓解流动性趋紧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又有助于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改善,实现中小企业产业群的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也可以通过政府提供担保和各个层次的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解决信用不足、信用能力比较低的问题。同时,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成立政府基金、提供各种各样的政府担保以及减免中小企业税收等方面的措施,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来源。
“鼓励并支持各地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列出专项用于小微企业发展。在全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资金对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行补助,引导、鼓励了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中来,进一步拓宽创业基地建设渠道。”这是在全省上半年企业工作会议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主任,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王海林的讲话内容。
除了像苟素英夫妇这样得到资金支持外,事实上,全省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也值得期待。一些地方对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失地农民进行了创业辅导。同时引导各级综合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根据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
“政府的支持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激励。” 苟素英很欣慰,“政府支持,自己努力,我们的公司会越办越好的!”
今年以來,宏观调控持续深入,货币政策不断收紧。历来有民间资本“风向标”之称的浙江温州,前不久接连三家“知名”中小民企倒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银根紧缩”成了压倒许多中小微型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为经济本来就不发达的西部省份,四川的中小民企生存困境究竟如何?中小企业主有哪些期盼?政府的作为何在?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走访。
▍“像我们这种企业,纯粹是在为社会尽义务,替员工打工”
陈女士4年前从香港回到成都创业,开办一家服务性公司,员工35人,每年支付的工资福利达100万,现在公司的投入是600多万,一年的收益大概在六七十万。
“前不久,现金出现了困难,向朋友借钱,甚至一个员工的两千元钱都被我借来周转了,还借了点高利贷。”已经解了燃眉之急的陈女士苦笑着说,“像我们这种企业,缴各种税费,纯粹是在为社会尽义务,帮员工打工。我的投入放进银行,一年都是几十万,而我也就赚几十万,还累得不行。银行贷款对我来说,太遥远了!”
针对陈女士的这种情况,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创业促进与服务体系处副处长熊庄说,企业没有抵押,银行是不敢放贷的。
采访中,一位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前不久拿了一份订单,税费总额322万,占毛利的55%。这些税费包括增值税、城建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印花税、教育附加税、营业税等等三十多种名目,其中甚至还有街道办摊办的费用。
融资难、负担重、成本上升成为压在中小企业身上的三座大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的调研显示,有些地方20%的企业停产或半停产。
官方数据显示,全国中小企业4200多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9.8%,创造就业80%,占GDP构成的60%以上。就四川而言,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户数就占11498户。前不久,中小企业划分的新标准出台后,微型企业的统计数据还未出来。
中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而他们拿银行贷款、得到的扶持却是极少的。“能够拿到贷款的已经不是一般的中小企业了。”按新标准,从业人员10人及以上,且资产总额1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为小型企业,那么,陈女士的公司属于小型企业,她期待“小型和微型企业将成扶持重点”的新政策会给她一些帮助。
▍“从总体上讲,中小微型企业的困局会一直存在”
事实上,中小企业对社会的付出和贷款难、税费重之间的不匹配,10年来一直存在。也许是今年中小企业频现倒闭,这种不匹配又被醒目地摆在了公众眼前。
“中小企业贷款难,也不能说银行嫌贫爱富,对于一些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的中小企业来讲,银行不敢把钱放出去。”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企业处处长雷永亮说。
所有的企业呈金字塔形,处于塔底的中小微型企业占大多数,而他们的困难自然也要多些,雷永亮作了个比喻。其中一些是因为自身发展理念不科学、对市场把握不准、财务制度不健康而存在着生存危机,这种企业得到贷款和扶持的机会几乎就没有。
当企业处于小微型状态时,他们的困难往往特别多,而就全社会而言,任何时候都有小微型企业,那么,他们处于发展初期时,困难重重是很常见的。雷永亮说,“希望集团最先也只是一个作坊,作坊时期刘永好拿贷款也是非常艰难的。他现在想要贷款就容易多了。”
如此一来,是否存在“抓大不管小”的嫌疑?大企业实力强的中小企业能得到支持,而小微企业就机会渺茫?
“大企业发展好了,与它相依存的是众多中小微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抓大本来就没放小,何况,对于中小微企业,国家一直有扶持政策和资金,只是说扶持资金要投放给那些长势较好的企业。”雷永亮对此疑问作了如是解释,“不能把纳税人的钱拿去打水漂。事实上,各地‘抓大也没放小’,一直在为如何给中小企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而努力。”而成都高新区几年来的实践更是引发众人关注。
▍示范行为能否产生普适效应
对于2000多万元的研发投资来说,100万元贷款的分量似乎不算重,但对于已经“弹尽粮绝”的创业者王越来说,没有这100万元贷款,之前的2000多万元研发投资会变得毫无意义。
2007年春天,在成都高新区为中小企业举办的贷款评审会上,四处举债无门的王越,向成都高新区提出了贷款申请。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王越最终申请到了梦寐以求的100万元贷款,企业终于渡过了难关。
“一家中小企业想要贷款,银行不理你,觉得业务太小没有做头。如果有100家中小企业要集体贷款,银行就会对这笔大业务产生兴趣,主动上门。”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解释说。
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向成都高新区提供1亿元打包贷款,担保公司承担贷款风险的70%,高新区承担风险的12%,银行只承担风险的18%。
“这就让银行的贷款风险大大降低,放贷的顾虑一下子打消了。”汤继强说,把钱整体从银行中贷出来,再根据需求分别贷给中小企业,让以往横在中小企业面前的贷款门槛不再高不可攀,当年就使50家企业获得了“及时雨”。
2006年,成都高新区再次用同样的方式,从国家开发银行取得了2亿元打包贷款,为上百家中小企业解了缺钱的燃眉之急。打包贷款额度逐年增加,2009年突破5亿元。
正是通过打包贷款,王越借到100万元。拿着这笔钱,王越和创业伙伴顺利完成了产品研发的最终阶段。
一些中小企业春天申请政府资金,因为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往往到了秋天才能拿到。一些有很大潜力的中小企业,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因资金短缺而消失。
于是,结合本地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汤继强在2008年正式提出了“梯形融资模式”,认为中小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政府应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适宜的融资帮助。
成都高新区将中小企业“打捆”后,集体向银行贷款的作法,尤其是“梯形融资”模式得到政界、商界和学界多方面的关注。
“高新区之所以能成功地创新实践,有个很重要的基础,他们比较富,也有很多从国外回来的金融人才。”受访人王成钢说,对于其他地方,可能就没有这种条件,能否产生普适效应还有待观望。
“不过,高新区的创新实践本身却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它能给大家一些启发,有实力的地方也可推行这种模式。”王成钢说。
▍多渠道破解中小企业困局
苟素英夫妇是南充人,在上海打拼多年后,2008年选择来到素有巴中“百宝箱”之称的红叶之乡南江县,开办起中药材公司。
经过几年的努力,夫妇俩目前已经将公司发展成集生物育苗、中药材种植研发、中药饮片加工、绿原酸提取和保健品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长势较好的公司。
公司设在南江县东榆镇观井村,水管迁上山去,冬天都起冰。”雷永亮对一月份去该公司调研时的情景记忆犹深。
苟素英夫妇的公司去年底申办了一个技术改造项目,经过严格审核和测评,6月30日前,处于巴山深处的公司获得了40万元的项目资金。
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专家表示,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状况,需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形成合力。中小企业要加快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改变以往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综合采取上市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产权交易、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渠道。这样,既可缓解流动性趋紧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又有助于中小企业产权结构的改善,实现中小企业产业群的稳定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也可以通过政府提供担保和各个层次的担保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解决信用不足、信用能力比较低的问题。同时,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包括成立政府基金、提供各种各样的政府担保以及减免中小企业税收等方面的措施,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资金来源。
“鼓励并支持各地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列出专项用于小微企业发展。在全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资金对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进行补助,引导、鼓励了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到创业基地建设工作中来,进一步拓宽创业基地建设渠道。”这是在全省上半年企业工作会议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主任,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王海林的讲话内容。
除了像苟素英夫妇这样得到资金支持外,事实上,全省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也值得期待。一些地方对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失地农民进行了创业辅导。同时引导各级综合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社会服务机构根据小微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信息、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
“政府的支持对我们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激励。” 苟素英很欣慰,“政府支持,自己努力,我们的公司会越办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