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社区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旧时王谢堂前‘石’,飞入寻常百姓家”。古代的赏石大多为文人雅士的爱好。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百姓家中收藏奇石的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如今有一句流行语“主要看气质”。如果去一个有奇石的家庭,见到奇石的美学品味不同凡响,那么不仅奇石有“气质”,奇石背后的主人也一定有相当的“气质”。 一看就不是“俗人家”。这与土豪炫富,完全是两个层次。这是“精神的奢华”。
  尽管藏石的逐渐增加了,但社区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参差不齐,总体尚有较大的提高空间。美学品味提升的切入点很多,这里大致谈几个问题。
  笔者以为提高社区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有两大因素。直接的是家庭因素,包含奇石、搭配、藏家个人修养;间接的是社会因素,包括商家、石协、赏石理论研究(指社会研究群体而非个人)、媒体、政府等。
  一、奇石
  奇石是家庭因素中的“硬件”。家居的奇石要有特点,奇石讲究“形色质纹韵”、“瘦皱漏透丑”等等。也有按景观、形象、传统、意象等进行分类赏玩的。这类深入分析和鉴赏的文章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二、搭配
  奇石在家居的摆放中免不了与家居环境相互影响。这就有了搭配的问题。搭配包括小环境搭配与大环境搭配。小环境搭配指奇石与其周边近距离环境的搭配,如旁边的盆景、绘画、桌案等。大环境搭配指布置奇石的房间甚至整个家居环境的整体搭配。
  在奇石融入家庭,讲究搭配方面北京焦立廷等人早已先行一步。焦立廷提出的雅石置景理念“以石为本、出离石头、融入环境、营造空间、致用生活”在石界已有很大影响,具有相当的审美品味。从目前的实践看,雅石置景主要以中式为主,偏好古典,求精求雅,以奇石为中心,重视环境和空间的营造。而家居装修风格有中式的、有西式的;有高雅的,有民俗的。多层次,多风格,多要求。因此雅石置景只要进行适当调整,就更能在各种家居环境中大显身手。
  三、个人修养
  藏家个人修养是家庭因素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奇石和搭配的背后都是人,人的修养直接关乎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这里将重点展开探讨。笔者将藏家的个人赏石修养分为:基础型、经验型和专业型。
  基础型藏家占大多数。他们大多藏石时间不长,感觉赏石挺好玩。因此奇石只要“好看”即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点低,感悟少,重信价比。基础型藏家应该多认识一些藏石时间较长的或专业人士。和他们一起多看、多听、多交流、多比较。
  多看:看精品,以经典范本为师;多听:听专业人士介绍;多交流:多和不同的专家交流;多比较:比较所看、所听、所交流的藏品或意见。因为这些精品本身风格各异,专家也可能意见相左。藏家综合各种意见,再根据个人偏好做出选择。
  基础型藏家提高自身修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上网看论坛、加赏石微信公众号或QQ群、多看赏石书籍杂志、加入奇石协会等等。
  基础型藏家有一个误区:一开始就追求个性。个性追求需要一个过程。一开始就想玩出个性,往往因不了解很多常识,反而多走弯路。先了解共性,再追求个性较为稳妥。
  经验型藏家,有一定的赏石基础和个性倾向,以自己的经验为主。能独立做出判断,并能向他人推介自己的经验。经验型藏家通常较少涉及理论研究,知其然尚不知其所以然,需多了解理论知识。
  专业型藏家,藏石经验很丰富,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自己的模式,或者能将部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审美上有独到的见解,对赏石较为执着,收藏了一些精品。对专业藏家而言,要提高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最重要的是:一有珍品,二有创见。简单地说就是实践加理论。没有珍品,会被认为光说不练。在合适的时候收藏一些赏石珍品,提高藏品的品级。藏品品级是专业型藏家专业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创见是专业型藏家的名片。如提到“瘦皱漏透”,大家就会想到米芾,“瘦皱漏透”也就成了米芾的名片。没有创见,会被认为人云亦云。独到的见解才能彰显专业性。
  藏家要避免三种倾向:自负、轻信、速成。
  一、自负
  有的藏家很自负,有自己的主张,听不得别人的意见。虽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可一谈到具体问题总认为自己才是Mr. Right。
  二、轻信
  有的藏家容易轻信别人。轻信人也有问题,因为人们往往都说自己的藏石如何之好,光报喜不报忧。天然奇石大多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光看优点不行,还要看缺点。缺点一旦多了或大了,优点再多再大还是会影响品级。看石要全面,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在何处。
  三、速成
  藏家要客观认清自身的水准。从下里巴人,到阳阿薤露,再到阳春白雪,最后引商刻羽,杂以流徵,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藏石不必追求结果成功,而应注重过程的成功。结果的成功是塔尖上的少数;过程的成功人人可以做到,那就是藏石中享受的快乐。有人说“成功观害死人”,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藏家要谨慎几种说法:
  一、“一目了然的石头就是好石头,小孩都说好的石头就是好石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对这一观点要持谨慎态度。因为一目了然的石头和小孩说好的石头往往有象形度高,对比度强等优点,但未必考虑其他因素,如石形、石质、裂缝、残缺、神韵、留白等等。另外,小孩对景观石看不太懂,对古典石完全没有概念,特殊石种也不行(如摩尔石)。即便是象形,小孩也只能看像与不像。神韵、留白等因素是不能指望小孩给出答案的。因此“了然说、小孩说”,仅可作参考。
  二、“象形石层次太低,以后要慢慢玩景观和传统”,“只有象形的才好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藏家爱好的奇石类型有很多,主要是象形、景观、传统等等。有时玩景观和玩传统的看不上玩象形的,认为形象的层次太低。玩象形的又对玩景观和传统的嗤之以鼻“天价的当代奇石绝大多数都是象形的,景观和传统能值多少?”。笔者把这种情况打个比方:奇石相当于歌曲。传统石相当于美声歌曲,较高雅;景观石相当于民族歌曲,较正宗(有人说“始于景观,终于景观”);象形石相当于通俗歌曲,较流行。美声和民族歌曲属于高雅型,但粉丝量远不及流行歌曲。雅和俗各有各的明星,各有各的拥趸。雅有雅的美,俗有俗的趣,没有必要瞧不起对方。太雅可能失之孤高,不接地气;太俗可能失之浅显,难登殿堂。应该互相学习,相互包容。即便不玩自己不爱的类型,至少不要轻易排斥,这样做本身就是一种品味。玩景观和古典的藏家特别喜欢复古,按照古人的标准来玩。其实古人除了传统、景观,也玩象形。比如唐代的白居易在《太湖石记》就记载宰相牛僧孺收藏了众多的象形石:“有端俨挺立如真官神人者,有缜润削成如珪瓒者,有廉棱锐刿如剑戟者。又有如虬如凤……如鬼如兽……”。我们可以坚持古人的某些玩法,但也应该有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和创新。没有创新的结果是什么?后人回首二十世纪末,廿一世纪初会作何评价?现阶段是中国历史上藏石人数最多,藏石者社会阶层最多,赏玩石种最多,赏石信息量最多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后人发现我们多数人玩象形,文人玩传统和景观。竟然没有这个时代自己的玩法,那是何等尴尬之事!我们将成为石界的历史罪人!百年后的某日我们与米芾在天堂见面探讨石艺。我们崇拜地说着“瘦皱漏透”,他笑了笑:“能成为传统保留玩法应该高兴。但你们out了,都一千年了你们还这么玩!我早在天上玩出N多新花样了”。然后带我们参观他翻新多次的海岳石馆。现在的复古赏玩有优点、尚高雅,有传承,可以深度解读赏石历史;有不足缺乏创新的意愿、动力或能力。惰性是艺术的大敌。个人的惰性只是兴趣偏好,而整体性的惰性赏玩将成为时代的悲哀。笔者不反对个人的复古,甚至自己也是其中的爱好者,但不赞成整个石界复古,以古为尊,厚古薄今。一味地泥古并非提高赏石艺术品味之道,石界应当多元化、创新化。时代感、使命感要求我们有创新性,这是我们当代赏石人应有的使命。玩出二十一世纪的品味!当代其实已经有了创新的赏石方式,如小品组合、奇石镶嵌等等。只是时间不长,有其局限和争议之处,但我们应给予宽容和支持,允许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三、“藏品一千不如精品一件”。这一说本身很有道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这么做。问题是藏家买的时候也认为是精品,只不过后来逐渐提高了眼界,才发现其中的不足。苏东坡《观棋》诗云:“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成长过程中交学费是难免的,自己的藏品不可能件件是精品,好石头也不可能都被自己拿下,要摆正收藏的心态。
  四、“真正的好石头说不清,也不必说得清,因为道可道非常道。”。这一观点笔者不太认同。藏家要能说。不但要说得出,还要说得清。笔者以为藏家有“四得”:看得懂、收得精、说得清、悟得明。对家居赏石来说还要加“一得”,即“配得巧”。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大致意思是:“心中理解的,不容易都能用语言说出来;语言能说通的,又难以用笔墨形成文字写到纸上。仅可粗略地书写出大致的状况,纲要性的言辞。希望能斟酌其中的微妙,领会佳美的意境。未能到达详尽之处,只好等待将来补充完善了”。可见孙过庭认为心中所想未必说得出;说得出未必写得好。古人早已洞悉此间的道理。大书法家写《书谱》,能写多少写多少。难以说清,难以写清的,竟然在书中书面写下来承认,还谦虚地说等将来完善。我们有什么理由把“说不清”当托词呢?另外,“可道非常道”是道家的理论。道家讲究“道、法、术”。他们认为哲学层面的“道”是不可道的,而技术层面的“法、术”却是可道的。“炼丹法”,其“法”可以具体到配方,并直接导致火药的发明;“武当剑术”,其“术”可以具体到一招一式,画成图谱。武当剑之“术”名闻天下。哪有那么多奇石达到“道”的层面。说不清,可能与孙过庭一样是没想透,甚至有忽悠之嫌。而此处,笔者认为石道研究倒可以借鉴道家的这一方式。将石道细分为石道、石法、石术。每一项还可再次细分“道、法、术”。即“石道”(赏石之道)有:石道之道、石道之法、石道之术。“石法”(赏石之法)有:石法之道、石法之法、石法之术;“石术”(赏石之术)有:石术之道、石术之法、石术之术。
  家居赏石,藏家的收藏目的各有不同。藏石目的主要有几类:一是装饰,二是收藏,三是修身养性等等。以装饰为目的的比较多,也是今后重要的拓展方向。这里主要分析一下这一类型。家居装饰类可再分为点缀型、美化型、个性型、点缀型,要求不高,相对装点较为随意。这一层次藏家个人修养要求不高,美化型,往往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追求家居某些区域的重点美化,如客厅、书房等处。这一层次需要一定的赏石知识,个性型要求较高,能体现自身身份、品味等。其中可再细分豪华型、书香型、古典型等等。豪华型的往往无关数量,但求质量,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书香型的往往要求典雅、有书卷气,可中式可西式,古典型的基本采用古典奇石或景观奇石。这一层次需要藏家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或有高人指点。总之,藏家个人修养很关键,自身的能力提高了,其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自然不俗。
  谈完家庭因素,再看社会因素。家居赏石就是要将赏石融入家庭生活。提高家居赏石艺术美学品味的社会因素包含两方面问题:
  一、普及问题
  家居赏石要面向社区,面向大众。从宏观角度分析,目前总体上依然人数少,热度低,品味水平自然难上去。藏石的家庭不多,藏石家庭中赏石的人往往又是少数(甚至就一个)。我们要让少数人赏石,变成多数人赏石,让被动赏石变成主动赏石。普及扩大藏石者的规模,是要点之一。即增加非专业赏石爱好者。笔者以为要有这样的观念:将“家居赏石”变为“家居尚石”。这可以从根本上扭转家居赏石的地位。两者的区别是:“家居赏石”要求高,专业强,尤其是其中的“文人赏石”;“家居尚石”除了专业赏石,还可将观赏石作为时尚的装饰品,要求可高可低,人数可以大大增加。如果多数家庭藏石,藏石家庭中多数人尚石,那局面会如何?那就不仅仅是藏石的高潮,而是藏石的常态化。高潮会跌落,常态化实际是常年保持较稳定的消费量,赏石行业进入良性循环。一旦常态化,就将导致整个社会的重视,并导致社会精英介入,主流艺术接纳,整体品味水准必然水涨船高。赏石家俞莹认为有人已将“文人赏石”作为家居装饰的“标配”。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地再进一步,让“赏石”成为家居装饰的“标配”。将赏石变成普通家居装饰的标配就是藏石常态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能够顺利地向大众普及。当然赏石大量进入家居就要亲民,不能完全高高在上,要有多阶层,不能完全走精品路线,要以高端带低端,以少数带多数。由此,在刚开始阶段大量无基础的人参与藏石,赏石品味不升反降,整体水准出现起伏,但我们相信从长期看会在起伏中逐步提高、动态提高、整体提高。再从“家居尚石”,逐步提升到“家居赏石”。
  二、核心问题
  让少数人赏石变成多数人尚石,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转变观念,这是核心问题。转变什么观念?通常家居赏石是以“赏石”为中心,而家居尚石要以“家居装饰,家庭爱好”为核心。赏石可以是主角或亮点之一,还要能甘当是配角,而非绝对的主角。如有人爱摄影,墙上贴满照片。那么此处桌上的赏石只能是绿叶,衬托照片,而不能太艳太抢镜。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帮助解决普及问题。可以大大增加藏家的范围和数量,真正普及到普通的家居中,并非只在石界小圈子。而具体解决“普及问题”和“核心问题”需要众多社会力量的介入。
  第一、石商
  石商是最重要的赏石输出力量。石商的整体赏石美学品味高于藏家(藏家中虽有高手,但总体数量较少)。石商有经营压力,必须不断学习赏石知识,逼着他们提升自己。另外整日浸淫在赏石环境中,耳闻目染,潜移默化自有优势。石商的嗅觉较出色,对石界新的艺术形式和动向的把握很敏感。在与藏家的聊天中,会帮藏家参谋,有意无意中,将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最新的赏石理念向藏家推介普及。这可以直接提高藏家的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石商可以进一步有意识地帮助藏家提高,间接甚至直接参与藏家的家居赏石的布局和设计。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在自己的石馆中展示。
  石商在自己的石馆中部分配置家居环境进行实景展示,如宜家的样板布置。按家居不同位置可设计成:玄关、厅堂、书房、卧室、阳台、庭院等;按装修风格分:中式、西式、中西结合式等。这样的布置使藏家有更多的现场感,如模特穿衣更容易让顾客心动一样。当然这需要有条件的较大石馆。这么多的细分布展一家石馆难以完成,在同一市场大家可以协商分工布展。
  二、与各种会所、艺术品展示厅、家具中心等合作。
  有能力进行家居布展的石馆数量毕竟有限。因此还需要借助其他社会力量,比如会所、艺术品展示厅、家具中心等。会所在大厅、桌案、茶几等处精心设计摆放奇石,立即会提升品位。同时也向宾客作了宣传,让来宾心动,回家参照此法购石装点。而家具中心更有用武之地,几乎家中有家具的地方都有条件进行奇石实景的模拟展示,其实际效果更佳。
  三、与装修公司合作。
  现在的家庭装修,越来越多的设计使用了“奇石”元素。与装修公司合作,事先就将奇石的因素融入进去。使家居赏石在新房装修一开始就有先天优势。装修公司可以设计一些客厅、书房等处的成功赏石摆放案例,形成不同区域的不同“套餐”。每个“套餐”又有ABC等多个选择(不同石种、造型等),方便藏家“点菜”。也可由设计师与石商合作为藏家量身定做,更具品味。使藏石成为家庭软装的一个重要选项,并逐步发展为标配。
  四、与风水师合作。
  听到风水有人会认为迷信,其实风水中有不少科学的成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马云说:风水就是调节气氛。在家居中运用风水理念,进行合理的赏石布置,可以改善家居的氛围和心境,实现“石”来运转。奇石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安宅品。按风水布局的赏石别是一番品味。
  五、与书协、画协、诗词学会等合作。
  在石馆内,定期或不定期请一些爱石的书法、绘画或诗词协会的成员形成一个小型沙龙或茶话会,并邀请部分藏家参与。他们边谈艺术边谈赏石。其艺术思维、观点和理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画家的金点子,可以迅速转嫁到家居赏石中。诗人们品茶吟诗,也会以石为题。他们的题诗可以深入挖掘奇石的内涵,增加奇石的附加值。有诗词赋意的奇石,其美学品味当有别样的风情。
  六、定制书、画。
  为奇石量身定制书法或绘画。请书画家以奇石为题作书、绘画。如上海博物馆,今年“吴湖帆书画展”中“宋坑小方壶”的石与画就是很好的范例。还有人尝试直接将奇石置于画中。山东曹毅的全型拓,将古代青铜、碑帖的拓片技术融合到赏石中来,别具匠心,让人拍案叫绝。上海刘志成建议“以中国特有的书画形式,通过现代摄影、印刷技术将图纹石画面翻印到宣纸上,再配以书法题记诗、文、篆印,通过装裱,制成册页或长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大自然天艺与人艺的完美结合”。这些实践和想法令人耳目一新,为石界与传统艺术的结合打开了思路。而这些都可以拓展家居赏石的欣赏形式,使其具有不同凡响的美学品味。
  七、联合搞家居赏石活动。
  可与装修公司、家具商等合办家居赏石活动。根据情况,以竞赛、沙龙或石展等形式出现。可以是公益的、商业的或半商业的模式。若以整个市场搞活动效果会更佳。既宣传了商家,又能普及家居赏石知识,在提高品味的同时还能激发大众的藏石热情。
  八、个性服务。
  石商可以推出个性设计服务,根据藏家的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指导。这种会诊式服务包括门店会诊、网上会诊、上门会诊等。这是通过外力直接帮助时间精力不够的藏家提高其家居藏石品味。
  石商不能完全靠推销,要服务。藏家需要什么,就推荐什么。既帮助藏家提高赏石的美学品味,又有利于自己的经营,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石协
  石协对石界曾经的辉煌起到过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各地石协在举办石展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对藏品的流通和藏家的交流有很积极的影响。如今赏石进入家居领域,要提高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石协是否还能有所作为?笔者以为石协依然大有可为。
  首先,进行“扩招”。石协可以通过“扩招”,大力发展会员。石协“扩招”的压力今后可能会越来越大。石界圈子已经很小了,尤其是各个石展上,看到的很多都是老面孔。不“扩招”,石协的生存空间也会萎缩,发展空间就更令人担忧了。让更多人,更多社会精英加入,更具包容性。石协的分支布局可以网络化。比如市级、区级、街道等,分级细化。每个分级都有负责人或积极分子。鼓励他们发展会员,会员可推荐家人或朋友加入。石协的面铺得越开,网络越细,就越容易深入群众、影响群众。中国的乒乓球水平高,就是有一大批专业运动员,而这些优秀运动员的产生又与良好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当然人多也会增加组织和管理的难度。人多意见也多,不容易统一思想,这也是需要面对的难题。
  其次,更多地发挥会员的作用。光增加会员还不行,还要提高会员的积极性,发挥会员的作用。会员可以积极地从身边的家人朋友开始宣传家居赏石知识。这样以点带面,一传十十传百,影响面会越来越大。石协还可以重视培养青年会员,让青年会员发挥他们特有的作用。赏石市场不断降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藏家老龄化,后继乏人。甚至可以考虑成立一个青年会员委员会,让青年会员发展其他青年人。青年人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价值观、共同成长时代,更容易沟通。青年人数少又说明这里可以拓展的空间还很大。如今不少会员以志愿者或其他方式办讲座的越来越多。他们到大中小学、少年宫、企业、机构、会所等处授课,为大家普及家居赏石的知识。有的还现场展示实物,边讲解边让藏家触摸,在把玩中产生亲切感。这种形式,互动及时,交流深入,藏家的提高也快。当然现在这样的案例还不多。
  再次,多搞活动。石协要发挥实质作用就要多搞活动。活动可以是整个石协的大型活动。但更多的还是以小型的为主。可让各分支机构或不同的专业委员会分别搞,如图纹石专委会、小品组合专委会、古典赏石专委会等。这样规模小、频率高、影响深、更丰富灵活、更专业有效、更符合大家的口味。可以定期、不定期地以沙龙、座谈等形式进行,可就每次一石(或每次一题)等深入探讨。活动时结合家居与赏石交流经验体会。石协还可利用自己的网站,搞线上线下活动,这样的受众更多,影响力更大。   总的来说,石协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的,是潜移默化的。而一旦发挥了作用,将是长期的、影响深远的。赏石真正普及到社区家居,那将是石协、石商、藏家共享的春天!家居赏石的美学品味也将随之获得提升。
  第三、家居赏石理论研究
  今年4月山西黎氏阁石博会在其高峰论坛上提出一个观点“石魂木韵妆雅居,根石艺术入社区”。并将许多名家的独特观点汇总成论文集刊发。专家们来自全国各地,交流成果、分享成果,同时相互间也有一定的争议和竞争。这一研究模式在石界引起很大反响。该模式可以促进提高全国家居赏石的理论水平,并带动藏家美学品味的提高,是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典范。该模式值得推广。若各地石展将“家居赏石”作为保留性的长期研究主题,其理论发展将更加快速、更有成果。
  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过来理论又能指导实践。因此赏石理论研究非常重要。应该有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到家居赏石理论研究中来。赏石艺术进入家居,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笔者以为还可以进一步提出一个独立的“家居赏石”的概念。笔者试将“家居赏石”作以下定义:通过对家庭居住环境的合理设计与布置,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将赏石艺术融入普通家庭的赏石新方式。“家居的赏石”和“家居赏石”虽然都是摆放在家居环境中赏石,但有所区别,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前的赏石方式,以赏石爱好者为中心,满足赏石爱好者个人的爱好;后者是赏石新概念,以家居装饰,家庭爱好为中心,让整个家庭成员(或多数家庭成员)接受,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
  笔者对家居赏石理论研究还进行了一个远景设想:进行纵向研究,深入探究赏石理论;进行横向研究,内容涵盖与家居赏石相关的艺术或学科,如家庭装潢、庭院设计、家具、根艺、其他艺术品、其他软装,再结合色彩学、五行学、风水学等等;进行综合研究,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即赏石理论与家庭装潢、家具、根艺、色彩学、五行学、风水学等相结合的综合性研究。以赏石为切入点,以家居装饰,家庭爱好为中心,结合其他相关学科在家居环境中进行纵向、横向和综合研究,并以此形成“家居赏石学”。笔者将这一研究方法称为“三维研究法”。一旦家居赏石在理论上有了突破,甚至能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那么家居赏石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将不可同日而语。这将大大促进家居赏石在社会上的推广。而其中的理论知识对家居赏石的品味提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研究的方法和理论虽然重要,但具体的工作还是要踏实地去实践。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原来是收藏热带动了学术热,现在需要学术热带动收藏热,在收藏热中提高品味。
  第四、媒体
  媒体是无冕之王,有舆论导向的作用。因此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来提高社区家居赏石的美学品味。媒体的形式很多,网络媒体越来越流行。网媒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刷屏量大,大家更容易接受。因此今后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网络媒体相对而言,有组织性不强,维护力量不够的缺陷。除了部分有组织的网站,网络观点基本处于自由而无序的状态。网络文章尽管有部分优秀的,但因上传门槛低,甚至零门槛,大量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筛选,造成质量参差不齐,整体水准欠佳。
  目前石界的纸媒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奇石杂志。杂志可利用其较大的版面、清晰的印刷、专家的点评等优势,刊登社区家居赏石的优秀实例,为美学品味的提高进行指导、引导和探索。奇石杂志还有专业的编辑把关,把握宣传的方向和杂志本身的品味。有远见的杂志更能关注石界的热点,善于倾听业内的声音,抓住目前石界的最新动态和大家不同的观点,选择其中新颖的、个性化的话题展开争鸣。有的甚至主动而敏感地挖掘主题,特意点燃大家的热情。经过全国范围的研讨,不仅没有乱成一锅,观点反而愈争愈热烈,愈争愈清晰。石界媒体谁能引导宣传的热点,谁就占据石界媒体的制高点,成为其中的翘楚。新近倡导的“家居赏石”理念就在石市逆境中让大家看到了希望。而媒体在研讨和争鸣中提高了大众的认识,对家居赏石美学品味的提高也大有裨益。与此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石界和社会的尊重。
  第五、政府扶持
  如今政府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赏石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比较小。如果各地政府能在具体的政策上向赏石产业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或扶持,那么对家居赏石的宏观推动是有较大的积极作用,而这一点民间力量难以做到。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了一下家居赏石美学品味提高的概要:奇石深究,搭配多元,藏家学习,商家服务,石协交流,理论指导,媒体引导,政府扶持。从直接的家庭因素看,最重要的是提高藏家的个人素养;从间接的社会因素看,最重要的是调整观念,将“家居赏石”变为“家居尚石”,将“赏石为中心”变为“家居装饰,家庭爱好为中心”。通过各方努力,社区家居赏石艺术的美学品味一定会有整体的提高。
  以上只是大致的构想,是否可行?如何践行?都待商榷。
其他文献
黄龙玉又有了新玉种,这就是在中缅边境引人翘首关注的缅甸黄龙玉。  缅甸黄龙玉,早期的一手货源越境进入云南的瑞丽、龙陵两地,然而在市场刚刚冒新时,并不受待见。龙陵的黄龙玉市场为了区分,管这种新品叫“缅甸黄石头”。很快鉴定结果出来了,拥有和龙陵黄龙玉同样的矿物结构、同样的性质特征。其鲜明的黄色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后被正名为“缅甸黄龙玉”。边境地区简称为缅黄。  缅甸黄龙玉产于曼德勒省北部的德冈,德冈属
期刊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直是三峡画面石的神秘姿态。在石友中间口口相传许久,却又没有真正进入大家的视野,如遗世独立的美人,于灯火阑珊处自赏。借着首屆宜昌三峡文化奇石旅游节的契机,这位美人的面纱,终于得以彻底揭开。  6月18日,首届宜昌三峡奇石文化旅游节在位于猇亭区的三峡奇石文化广场举行,该广场是猇亭区政府专为宣传当地奇石文化开辟的特色区域,临近三峡机场,交通非常便捷。而此次展会,也是政府、民间资本与当地
期刊
南河源于湖北省神农架的阳日湾的粉青河,北源于武当山的拦马河,流经保康县、珠藏洞汇流南河。位于谷城县的南河镇,南河大坝以上有五个发电厂,河流处于淹没状态,没有可观赏的奇石,偶尔发现一点也是些表皮粗糙的贝类、虫类化石和需要打磨的图案石及少量的火爆石。  南河流域真正可捡的观赏石是在南河大坝以下主汉江入口,这个河段有五处大一些的河滩,从上至下有庙子头、金盆沟、盛康大桥上下两公里,任家营及城关镇的青山村对
期刊
顾默修(以下简称“作者”)的专栏文章在《中华奇石》刊出以来备受石友关注。文章深入浅出,观点新颖独到,也让笔者受益匪浅。只是在今年第五期的文章《石“文而丑”》中有几个问题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作者商榷。  一、“‘文而丑’,首先得是‘文’的,‘文’了之后方可以‘丑’”。  显然作者此处认为先“文”后“丑”,而且“文”与“丑”是递进关系。  首先,“石‘文而丑’”这一提法作者未提供出处。作为标题和中心论
期刊
2016年7月13日,首届敦煌石玉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鸣沙下的月牙泉小镇正隆重开幕。乌干达驻华大使查尔斯·玛迪波·瓦基杜索,莱索托王国驻华大使莱博杭·恩齐妮,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副主任、中国文化艺术基金会秘书长赵少华女士,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甘肃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建仁,宁夏观赏石研究会顾问高万金,敦煌市政協主席曹理,敦煌市市委副书记、敦煌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王永宏,敦煌市委常委、副市长吴光林,
期刊
人人都认识石头,但石头是怎样形成的,石头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可能鲜为知之。  一、石头的由来:  石头在150亿年前,由宇宙所存的物质和能量聚集到了一起,瞬间产生巨大压力之后,发生了大爆炸,后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一个大千世界。  佛说:“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而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是一个小千世界的一粒尘埃,而这粒尘埃就是由这种高密度、高强度的物质
期刊
2016年6月22日, 巴彦淖尔市市委宣传部、巴彥淖尔市观赏石宝玉石协会等单位主办,内蒙古阳光文化城有限公司承办。第六届巴彦淖尔市全国观赏石博览会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阳光文化城广场(原新月广场)隆重开幕。  巴彦淖尔因玛瑙湖出名,奇石资源丰富。玛瑙、碧玉、风砺石等,沙漠漆尤其多。作为资源产地,在资源匮乏的时代,依旧具有优势。参展的大多数还是戈壁石,戈壁石珠串也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在白宝玉私人藏馆看到
期刊
小倩:我们这次征集了五十多个与赏石有关的问题,你一个也没回答。  平川:这次不聊石头,扯回淡吧!石頭有什么好聊的呢,《道德经》那么博大精深也不过五千言;石头有什么好聊的呢,该说的早就说过了。  台湾李敖在回忆录里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因为在一个小岛上与之俱小,你们征集过来的问题也让我有与之俱小之叹,没有回答的价值没有回答的欲望,面对你们的问题如入无物之阵。  小倩:可是我们征集到第三回的时候,你说有
期刊
朱耷(1626—1705),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晚年号“八大山人”。其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著称,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水鸟图》、《双鹰图》、《松石图》等。奇石作为一种天然石质艺术品,其画面构图毕竟不像人间画师那样“规整”,线条、色块、着墨及其摆布也不是特别“有序”。因此,审视八大山人的绘画风格和笔墨技法,对于我们鉴赏花鸟鱼虫画面石,尚有不少借鉴之处。  以形写
期刊
在本专栏的第三期和第四期中,我们讨论了赏石艺术的两种范畴,分别是赏石的样式和赏石的表征,在之后的读者反馈中,不少读者反映對此话题极有兴趣,希望能够在今后的篇章中继续这个话题。这一期我们就尝试着把这个话题继续推进下去。  问题的缘起  凌云、起云此类话题,属于赏石艺术的样式。“瘦、皱、漏、透”这些概念,则属于赏石艺术的表征。此前我们提到,在赏石界,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种对话的迷思,那就是,古人评鉴赏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