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的“语文素养”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xiu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养,根据《新华词典》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语文素养,指的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个性品质以及心理认知方面的积累和提高。结合工作经验,笔者关于语文素养有以下几点认识。
  1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有些宽泛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有关于学生的人生态度、关于学生的认知态度、关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那么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 语文素养的限定
  宽泛的语文素养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限定。首先是其对象的限定。我们这里谈的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特别是广大的初、高中学生,因此它有别于一般的素养,它指的是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习得的语文素养。比如一个作家的,他的语文素养可能是多方面的,较强的写作能力、较大的阅读量、比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其容量会越来越大。而我们讲的语文素养,对学生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只要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达到相应的最低要求,就算已经达到了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个阶段不同的心理发展特性,制定出相应的培养目标。语文素养的培养,它有一个“变通域”,即它有一个很大的层次空间和范围,这样势必导致其内涵丰富,概念宽泛以至模糊化,为此,必须对语文素养从量上进行规定,即“量化”。所谓“量化”,就是用客观、具体的数字来规定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实现语文素养所要求达到的最低标准。
  3 学生原有素养、现有素养和将来素养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原有的素养也是呈现千差万别的姿态的。学生原有的语文素养与其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兴趣爱好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进行详细的考察和调研,具体了解学生的不同秉性,以此作为原始的教学资料,努力创设教学赖以进行的良好环境。对于学生原有的素养,教师要予以正视,不能存有任何的偏见。在实施差异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因“生”而异:对于一个缺乏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应从多鼓励其发言、多用语言表扬开始,逐渐让其认识自己并相信自己,从而发挥出他的潜能,进行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对于一个粗心大意、丢三拉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从锻炼其耐性和沉稳性开始,逐渐培养其稳重心细的个性品质。另外,还应该注意一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激发、充实、丰富和调整学生的原有素养。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考虑到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即儿童现有的和借助他人启发达到的水平,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原有素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最后,学生的未来素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它关系到人的发展,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有教育家说“是教育挫伤了孩子的求知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者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各种积极要求,并给予适宜的引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可能性,当然,这有别于“自然主义”的放任发展观,是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有步骤、有指导的发展。
  4 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融合在新课标所讲的“三维目标”中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三个目标的实现,即意味着语文素养的实现,二者是息息相关的。
  4.1 语文素养,强调的是养成,因此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即循序渐进,尊重学生心理的发展。
  4.2 语文素养的培养,必须融入到各学龄段和各个学期的教程中来,只有实现了前一阶段的“前素质”,才有后面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语文素养必须和教材的传授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本材料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素养。
  4.3 语文素养培养的主要目标是一个人的心智发展,也就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语文能力,如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等。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粗浅的认识。诚然,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它有利于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注重语文教育“以人为本”的主旨,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以上几个方面也的确值得我们关注,否则,“语文素养”只能成为一个假、大、空的口号而失去了其实际意义!
其他文献
“音色”一词本译自Tonecofor,直译为声音的颜色、声音的色彩,指的是声音的个性特征,在歌唱艺术中,音色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元素。歌唱音色是在良好音质基础上,演唱者深入地把握音乐作品内容,将发音技巧与内容完美结合,进行科学调控、艺术设计而形成的。歌唱的音色从某种角度来说反映了不同的作品风格、不同时代背景等等。不同作品要求演绎的音色不同,如西洋歌剧与中国民歌,艺术歌曲与歌剧;不同作品音声的色彩还含
期刊
【摘 要】 传统儒学发展至唐代虽然依然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相比于前后各代,其地位却有明显的下降。本文将从魏晋时期儒学“独尊”局面被打破,统治集团扶持的弱化,佛、道二教的冲击和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异儒思潮四个方面来论述唐代儒学地位衰微的原因。  【关键词】 唐代 儒学 衰微     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成为了中国社会思想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也自此登上了官方正统
期刊
【摘 要】 对英语学习来说,动机是很重要的因素。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是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良好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如何培养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根据中职学生英语学习以及教师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论述应如何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关键词】 动机 观念 兴趣 成就感 实用性     学习动机,是指
期刊
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培养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使学生对体育课变“厌学”为“愿学”,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和实施。  1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注意力不稳定,自制力差,喜新求乐,模仿能力强,因此,体育教师应安排一些适应小学生特点的游戏、舞蹈、模仿操等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
期刊
【摘 要】 植入式广告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联系,是广告在更加丰富的多媒体时代所进行的自我选择,它将与传统广告一起,为广告业的发展迎来又一个春天。植入式广告的传播范围很广,影视、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综艺节目等都是其传播的优质途径。植入式广告有普通广告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也存在着弱点与不足。  【关键词】 植入形式 应用价值 产生与发展 优势与劣势     “植入式广告”(Product Pla
期刊
【摘 要】 在设计的时代,人们眼中充斥着形形色色的设计作品,这是设计师的功劳也是设计师心血的结晶。然而负责沟通作品与人文大众的协调者——设计师,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与职业道德,这其中设计师的社会职责是极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关键词】 设计师 社会责任 视觉污染     在信息时代的当下,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这其中的一些信息正是由设计师所组织完成的,设计师作为社会分子中的一员
期刊
教师的教学在于能够“授人以业”、“授人以法”、“授人以道”。从所授知识要求的角度来看,“授人以业”要求所授知识“准确”,“授人以法”要求所授知识“深刻”,而“授人以道”则更多地要求所授知识“本质”。显然,一堂高效的数学课教学必须呈现“数学本质”。对于“数学本质”本身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视角,我们在课堂中要追求的“数学本质”,一般其内涵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等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艺术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校园艺术环境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它有效地整合了校园文化资源,特别是艺术资源,提升了校园文化的质量,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搭建了有效平台。它在培养全面人才的角度上讲,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大学生交响乐团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缺
期刊
【摘 要】 要在新的教学形式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首先,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把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认真地贯彻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其次,完成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来说极其重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就可以搞好新课程的教学,我们还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最后,应该注意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提高。  【关键
期刊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县级教师进修学校永恒的主题。  近年来,我校站在全市基础教育与发展的前沿,以“引领课改潮流,促进教师发展、服务基础教育、打造名优教师”为己任,遵循“小实体、多功能、强服务”的原则,不断完善研培工作运行机制,注重研培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着力打造“学为人师,学术造诣精于教师之师;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