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鲁迅我会忘记
书店的清冷处放了几个书架,都是些名人名著,其中一格贴着鲁迅的标签。
但署名鲁迅的书不多,反倒尽是些研究鲁迅怀念鲁迅的书。其中一本书的装帧很是考究,咖啡色的厚皮封面上镶嵌着一个鲁迅的黄铜头像,凹凸有致。如此考究的包装,价格自然也不菲,实际上,它足以买下几套平装的鲁迅全集本了。
近些日子又去逛时,发现鲁迅这一格腾出了一半位置,放上了周作人的书,还多加了一个“周作人”的标签。这让我想起了法国先贤祠中的伏尔泰与卢梭。不知是否是后人有意而为之,将鲁迅与周作人摆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对于鲁迅,从小接受语文教育且成绩不算糟的我是再熟悉不过了,似乎从入学起便是敬之又敬,一瞧见“鲁迅”二字便是一个哆嗦,再盯着看他的肖像,短发竖立,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庞消瘦,或沉思或眺望,没有笑容,凝重而严峻。我总有一种甘做门下走狗的冲动,只恨晚生,未瞧见他老人家的真容。至于这份敬畏从何而来,我也不得而知,只是觉得他的“三家五最”无人可比,又觉得他临死前对怨敌一个都不原谅的姿态让人敬畏。我觉得他堪比马克思:生前有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以上大都是从老师那儿得知的,细想起来,方觉奇怪,我为何敬仰鲁迅?
记得鲁迅最早跳入眼中,是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老师在讲台上扔开了课文,单讲起了鲁迅。他将鲁迅一生的作品按时间列了出来,让我们记住并强调这是重要考点,后来还专门考过一张鲁迅专辑的试卷,现在还记得内容。若我熟睡了,有人大喊一声“鲁迅”,我在梦中听见了,大概会发出梦呓:“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关于鲁迅,这是一个条件反射的过程,一个鲁迅包含了太多的考点。一群学生聚在一起,报出“鲁迅”后,大家异口同声的接嘴:“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这种情形与报出“床前明月光”相似,不同“嘴脸”顷刻统一了“口径”。
后来鲁迅开始定期出现在课本中,且随着次数增多,愈发有了规律性,每次都会有新的内容,鲁迅所包含的考点像滚雪球一样积累起来。“1918年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至1926年……1927年至1935年……”。
似乎我们不只要记住鲁迅写的文章,还要记得文章的出版顺序及鲁迅的生活轨迹。与之相似的便是唐玄宗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爱了,不过他是爱屋及乌,甚至捧出了炙手可热的杨国忠。而我则是恨乌及屋了,正是对鲁迅先生事无巨细人生经历背诵的厌恶,也连带着抗拒鲁迅本人的文章了。
实话讲,鲁迅的文字颇有些趣味,尤其是《朝花夕拾》中捕鸟一类的童年小事,真叫我觉得亲切可人,令人艳羡,但这只限于课外,在课堂上,鲁迅的文章便不是用来读的,相反只是用来分析的。时常一节课的功夫只停留在他的几句话上。一字一句读书,读出作者的潜台词,读出每一个副词的意味,甚至连标点也不放过。
凡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优良产物,应大多记得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抢走后陆续说出的三个“可恶,然而——”,据专家所言,各自都有确定的深刻含义。记得当时教室电风扇吱嘎吱嘎地响,只有老师声嘶力竭用带痰的声音引导我们靠近标准答案,最后,由于我们朽木不可雕,老师公布了答案,我们埋头记下了一些带有空穴来风阴谋论的文字分析。若借用迅哥儿的话说,他不想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我们也不想知道“可恶,然而——”有三种“深刻”含义。
若说新文化运动推倒了一座孔子像,那鲁迅便是被新立起来的。所有人到他面前都会伏地吻他的脚趾,莫名敬畏。至于为何敬畏,我们会与世人一道说:他的文字像匕首,寸铁杀人,一针见血。但为何无人说鲁迅的文章似大鹏呢?色彩瑰丽奇特,如《故事新编》。我想大致是我们这些青年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别人的缘故吧。
悲哉,鲁迅一生呐喊,不就是叫青年苏醒,相信自己吗?时而彷徨,不正是因为国人过强的他信力吗?鲁迅叫我们“疑”,用他的文字叫我们“疑”,而我们正是捧着这样的文字,却只是“信”,信权威,信专家,信老师,信信信,唯独不信自己。《圣经》人人尚可读出不同,独这鲁迅的文章只由一小撮人把持话语权。
真可说越学习鲁迅,越没有鲁迅。
我们晓得鲁迅一生的经历,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林林总总,都一清二楚。鲁迅的文章有权威的注释,甚至可以不读他的文章,背熟注释便可得高分。鲁迅与孔子一样沦为一件外衣,一面正统主流思想的大旗。无人想过鲁迅的人样,我曾将饭粒粘在鲁迅照片的胡子上,诸君皆可一试,看看鲁迅吃饭的模样。
鲁迅在《死》中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这是诚恳的苦求,苦求世人忘记他,管自己生活,而我们为他披上“民族魂”,隆重下葬,直至现在还有不少毕生研究他的专家学者。
回到开头,周作人似是幸运的。虽有“汉奸”污点在身,但这与其学识无关,就像我们不能否认蔡京是大书法家一样。周作人的文字一度被冷藏,现在开封了,那平淡的茶味悠扬起来,《雨天的书》悠悠讲述这半是叛徒、半是隐者的散文大家的冲淡闲趣。周作人仍是一个人,我们可以读着他的文字,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鲁迅被高悬过久,使人无形敬畏,不敢出声。但,我们真的要记住鲁迅这个人吗?
何其幸哉,现在鲁迅与周作人的文字放在同一案上,只希冀所有的人与我一样面对鲁迅,忘记考试要点里的鲁迅,像对待一切作家的文字一样,发出青年自己的感触便好。
如此,青年方会觉醒,成为新青年。
如此,中华方会觉醒,成为新中华。
2035
现在是西元2035年,我在街上闲步,街上早已没有几个人了,现在是信息时代,所有年轻人只躺在时光胶囊里便能随意折叠时间与空间。也只有我这样的老古董愿意在街上闲逛。
想来清洁工早已钻进时光胶囊了,镇上街巷堆满垃圾,空气灰蒙蒙土茫茫的,偶尔眼前可能会“噗”地冒出一个人来,接着听见一声叫骂,那人便又消失了。没有人愿意生活在2035年,哪怕多待一刻,他们的肺片都会吃力地收缩,在胸腔里乱撞。可我是温水里煮熟的青蛙,2035年正是我应处的时代,我已习惯。 我现在是一个数学家,我已通过了全球数学家甲等一级考核,而且我亦是唯一的通过者,因为全球数学家甲等一级考核的审核长是我的老爹,我老爹一辈子只通过我一人,他死了以后,我子承父业做了审核长,我的想法和老爹一样,一辈子只想通过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可我还没有儿子或女儿,所以我是世界顶尖的数学家,唯一顶尖的数学家。
我将去参加全球数学家第942届会议,我们研究的问题十分深奥,从第800届会议开始我们便试图证明“1 1=2”,但所有人都徒劳无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定义不了“一”与“二”的确定含义,对于加法运算我们找不出其中逻辑,为此我们还特意邀请哲学家讨论“加”存在的本质,最终我们不幸发现数学是一门伪科学,数字的存在本身是由一场假设确定的,从中延伸的运算基于假设而存在,由此否定虚构的符号,数学什么都不是。
我作为大会主席将要宣布这个结果,我将以沉重的事实将人类引以为豪的数学画上句号,判这门学科以死刑。但所有的数学家并没有因为数学不存在丢了饭碗而丧气甚至咒骂我,因为我们这些数学家全都在会议上爱上了哲学,很久以来我们都在讨论全球哲学家大会的成立,现在这个会议也是全球哲学家大会第一届会议,我仍是大会主席,世界一等的哲学家。
作为哲学家,就不必去计算,现在我们的第一个课题是康德和观点论,我们这些老头子明显更乐于做一个哲学家,用手摸着油光发亮的脑壳或捻着胡须。我们是2035年里最活跃的人群,也是人类最后的精华,很明显,计算机让数学家不能再存在,但设计程序全需我们哲学家提供缜密的逻辑。
开会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我时常组织开会,在全球各个角落里举行,每场会议只需简单讲几句开场白,我就会借口身体不适溜走,近千次会议,全球角落差不多都转了一圈,每次都有当地领导招待,人们极愿意与一个数学家或是哲学家在一起,似乎可以提升个人品位,我也极愿意与他们在一起,因为我可以得到一大笔研究经费,并让自己显得平易近人。但也有人对我的行径表示不满,他们偷走了我中学时代的数学试卷,指责我这样一个数学从未及格的家伙成了一流数学家,这是对伟大地球人的侮辱。不幸的是直到我成了哲学家时他们才发现,现在已威胁不到我的身份,我也很庆幸中学没有哲学这门课程。
哲学家似乎是最好的身份,在我是数学家前,我先是一个小说家,本已有些小名气了,但有人拿着我的书圈圈点点,发现一些矛盾,他们指着我的鼻子问为什么写这些,当我是小说家时经常遇此窘境,支吾着说不清。万幸的是我现在是哲学家,若再有人拿着我的书,问为什么写这些,我只会吹胡子瞪眼,轻蔑一笑:“说了,你能懂吗?”这些人说不清哲学,也不敢妄下定义,再不敢找我的麻烦了。
我走在开会的路上,又遇见几个哲学家,穿着白色旗袍,脸上涂着厚粉,腿毛露在外面,脚趾像舌头一样从高跟鞋前端伸出来,自然舒展地触在地上,这些是女权主义学家,虽然他们是数学家时胡渣刺人,但现在研究女权哲学意义,他们突破了性别差异,完成形而上学崩塌后的全新构建。
我的大会总会无休无止地开下去,每一次讨论都有新发现,我们否定了文字的意义,语言的意义。现在你可以看到一群老头坐在一起,大眼瞪着小眼,用眼神交流。
2035年是时间的死角,这一年,时光机发明了,人们可以任意折叠时间和空间,被时光胶囊带到任一时空。由于人口回到过去,2035年后没有了人类,人们渴望去未来,我们是时光的延续人,哲学家沉默相对着,不愿离开,2036年的钟声要敲响了,人类历史又过去一年,全球哲学家大会又要召开,我们将讨论人的意义,可能最终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人的存在由虚构产生,历史未来都基于此存在,当否定人这一符号,空间时间什么也不是。
我是哲学家,开着会,全球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头子在引导哲学。哲学的意义是一个个课题,哲学一死,历史结束,未来也就此打住,只有年轻人在有限时间中折叠时空,却去不到未来,因为哲学已死,人本虚无。
胡子赫:乐清中学2011级学生,第三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评选”金奖得主,曾荣获第14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总决赛全国一等奖,第七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总决赛全国一等奖,第10届叶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总决赛全国一等奖等荣誉。
书店的清冷处放了几个书架,都是些名人名著,其中一格贴着鲁迅的标签。
但署名鲁迅的书不多,反倒尽是些研究鲁迅怀念鲁迅的书。其中一本书的装帧很是考究,咖啡色的厚皮封面上镶嵌着一个鲁迅的黄铜头像,凹凸有致。如此考究的包装,价格自然也不菲,实际上,它足以买下几套平装的鲁迅全集本了。
近些日子又去逛时,发现鲁迅这一格腾出了一半位置,放上了周作人的书,还多加了一个“周作人”的标签。这让我想起了法国先贤祠中的伏尔泰与卢梭。不知是否是后人有意而为之,将鲁迅与周作人摆在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对于鲁迅,从小接受语文教育且成绩不算糟的我是再熟悉不过了,似乎从入学起便是敬之又敬,一瞧见“鲁迅”二字便是一个哆嗦,再盯着看他的肖像,短发竖立,目光犀利,眉头紧锁,面庞消瘦,或沉思或眺望,没有笑容,凝重而严峻。我总有一种甘做门下走狗的冲动,只恨晚生,未瞧见他老人家的真容。至于这份敬畏从何而来,我也不得而知,只是觉得他的“三家五最”无人可比,又觉得他临死前对怨敌一个都不原谅的姿态让人敬畏。我觉得他堪比马克思:生前有很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以上大都是从老师那儿得知的,细想起来,方觉奇怪,我为何敬仰鲁迅?
记得鲁迅最早跳入眼中,是一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老师在讲台上扔开了课文,单讲起了鲁迅。他将鲁迅一生的作品按时间列了出来,让我们记住并强调这是重要考点,后来还专门考过一张鲁迅专辑的试卷,现在还记得内容。若我熟睡了,有人大喊一声“鲁迅”,我在梦中听见了,大概会发出梦呓:“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关于鲁迅,这是一个条件反射的过程,一个鲁迅包含了太多的考点。一群学生聚在一起,报出“鲁迅”后,大家异口同声的接嘴:“字豫才,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这种情形与报出“床前明月光”相似,不同“嘴脸”顷刻统一了“口径”。
后来鲁迅开始定期出现在课本中,且随着次数增多,愈发有了规律性,每次都会有新的内容,鲁迅所包含的考点像滚雪球一样积累起来。“1918年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至1926年……1927年至1935年……”。
似乎我们不只要记住鲁迅写的文章,还要记得文章的出版顺序及鲁迅的生活轨迹。与之相似的便是唐玄宗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的爱了,不过他是爱屋及乌,甚至捧出了炙手可热的杨国忠。而我则是恨乌及屋了,正是对鲁迅先生事无巨细人生经历背诵的厌恶,也连带着抗拒鲁迅本人的文章了。
实话讲,鲁迅的文字颇有些趣味,尤其是《朝花夕拾》中捕鸟一类的童年小事,真叫我觉得亲切可人,令人艳羡,但这只限于课外,在课堂上,鲁迅的文章便不是用来读的,相反只是用来分析的。时常一节课的功夫只停留在他的几句话上。一字一句读书,读出作者的潜台词,读出每一个副词的意味,甚至连标点也不放过。
凡是我国应试教育的优良产物,应大多记得鲁四老爷在祥林嫂被婆家抢走后陆续说出的三个“可恶,然而——”,据专家所言,各自都有确定的深刻含义。记得当时教室电风扇吱嘎吱嘎地响,只有老师声嘶力竭用带痰的声音引导我们靠近标准答案,最后,由于我们朽木不可雕,老师公布了答案,我们埋头记下了一些带有空穴来风阴谋论的文字分析。若借用迅哥儿的话说,他不想知道“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我们也不想知道“可恶,然而——”有三种“深刻”含义。
若说新文化运动推倒了一座孔子像,那鲁迅便是被新立起来的。所有人到他面前都会伏地吻他的脚趾,莫名敬畏。至于为何敬畏,我们会与世人一道说:他的文字像匕首,寸铁杀人,一针见血。但为何无人说鲁迅的文章似大鹏呢?色彩瑰丽奇特,如《故事新编》。我想大致是我们这些青年不相信自己,只相信别人的缘故吧。
悲哉,鲁迅一生呐喊,不就是叫青年苏醒,相信自己吗?时而彷徨,不正是因为国人过强的他信力吗?鲁迅叫我们“疑”,用他的文字叫我们“疑”,而我们正是捧着这样的文字,却只是“信”,信权威,信专家,信老师,信信信,唯独不信自己。《圣经》人人尚可读出不同,独这鲁迅的文章只由一小撮人把持话语权。
真可说越学习鲁迅,越没有鲁迅。
我们晓得鲁迅一生的经历,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林林总总,都一清二楚。鲁迅的文章有权威的注释,甚至可以不读他的文章,背熟注释便可得高分。鲁迅与孔子一样沦为一件外衣,一面正统主流思想的大旗。无人想过鲁迅的人样,我曾将饭粒粘在鲁迅照片的胡子上,诸君皆可一试,看看鲁迅吃饭的模样。
鲁迅在《死》中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这是诚恳的苦求,苦求世人忘记他,管自己生活,而我们为他披上“民族魂”,隆重下葬,直至现在还有不少毕生研究他的专家学者。
回到开头,周作人似是幸运的。虽有“汉奸”污点在身,但这与其学识无关,就像我们不能否认蔡京是大书法家一样。周作人的文字一度被冷藏,现在开封了,那平淡的茶味悠扬起来,《雨天的书》悠悠讲述这半是叛徒、半是隐者的散文大家的冲淡闲趣。周作人仍是一个人,我们可以读着他的文字,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鲁迅被高悬过久,使人无形敬畏,不敢出声。但,我们真的要记住鲁迅这个人吗?
何其幸哉,现在鲁迅与周作人的文字放在同一案上,只希冀所有的人与我一样面对鲁迅,忘记考试要点里的鲁迅,像对待一切作家的文字一样,发出青年自己的感触便好。
如此,青年方会觉醒,成为新青年。
如此,中华方会觉醒,成为新中华。
2035
现在是西元2035年,我在街上闲步,街上早已没有几个人了,现在是信息时代,所有年轻人只躺在时光胶囊里便能随意折叠时间与空间。也只有我这样的老古董愿意在街上闲逛。
想来清洁工早已钻进时光胶囊了,镇上街巷堆满垃圾,空气灰蒙蒙土茫茫的,偶尔眼前可能会“噗”地冒出一个人来,接着听见一声叫骂,那人便又消失了。没有人愿意生活在2035年,哪怕多待一刻,他们的肺片都会吃力地收缩,在胸腔里乱撞。可我是温水里煮熟的青蛙,2035年正是我应处的时代,我已习惯。 我现在是一个数学家,我已通过了全球数学家甲等一级考核,而且我亦是唯一的通过者,因为全球数学家甲等一级考核的审核长是我的老爹,我老爹一辈子只通过我一人,他死了以后,我子承父业做了审核长,我的想法和老爹一样,一辈子只想通过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可我还没有儿子或女儿,所以我是世界顶尖的数学家,唯一顶尖的数学家。
我将去参加全球数学家第942届会议,我们研究的问题十分深奥,从第800届会议开始我们便试图证明“1 1=2”,但所有人都徒劳无功,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定义不了“一”与“二”的确定含义,对于加法运算我们找不出其中逻辑,为此我们还特意邀请哲学家讨论“加”存在的本质,最终我们不幸发现数学是一门伪科学,数字的存在本身是由一场假设确定的,从中延伸的运算基于假设而存在,由此否定虚构的符号,数学什么都不是。
我作为大会主席将要宣布这个结果,我将以沉重的事实将人类引以为豪的数学画上句号,判这门学科以死刑。但所有的数学家并没有因为数学不存在丢了饭碗而丧气甚至咒骂我,因为我们这些数学家全都在会议上爱上了哲学,很久以来我们都在讨论全球哲学家大会的成立,现在这个会议也是全球哲学家大会第一届会议,我仍是大会主席,世界一等的哲学家。
作为哲学家,就不必去计算,现在我们的第一个课题是康德和观点论,我们这些老头子明显更乐于做一个哲学家,用手摸着油光发亮的脑壳或捻着胡须。我们是2035年里最活跃的人群,也是人类最后的精华,很明显,计算机让数学家不能再存在,但设计程序全需我们哲学家提供缜密的逻辑。
开会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我时常组织开会,在全球各个角落里举行,每场会议只需简单讲几句开场白,我就会借口身体不适溜走,近千次会议,全球角落差不多都转了一圈,每次都有当地领导招待,人们极愿意与一个数学家或是哲学家在一起,似乎可以提升个人品位,我也极愿意与他们在一起,因为我可以得到一大笔研究经费,并让自己显得平易近人。但也有人对我的行径表示不满,他们偷走了我中学时代的数学试卷,指责我这样一个数学从未及格的家伙成了一流数学家,这是对伟大地球人的侮辱。不幸的是直到我成了哲学家时他们才发现,现在已威胁不到我的身份,我也很庆幸中学没有哲学这门课程。
哲学家似乎是最好的身份,在我是数学家前,我先是一个小说家,本已有些小名气了,但有人拿着我的书圈圈点点,发现一些矛盾,他们指着我的鼻子问为什么写这些,当我是小说家时经常遇此窘境,支吾着说不清。万幸的是我现在是哲学家,若再有人拿着我的书,问为什么写这些,我只会吹胡子瞪眼,轻蔑一笑:“说了,你能懂吗?”这些人说不清哲学,也不敢妄下定义,再不敢找我的麻烦了。
我走在开会的路上,又遇见几个哲学家,穿着白色旗袍,脸上涂着厚粉,腿毛露在外面,脚趾像舌头一样从高跟鞋前端伸出来,自然舒展地触在地上,这些是女权主义学家,虽然他们是数学家时胡渣刺人,但现在研究女权哲学意义,他们突破了性别差异,完成形而上学崩塌后的全新构建。
我的大会总会无休无止地开下去,每一次讨论都有新发现,我们否定了文字的意义,语言的意义。现在你可以看到一群老头坐在一起,大眼瞪着小眼,用眼神交流。
2035年是时间的死角,这一年,时光机发明了,人们可以任意折叠时间和空间,被时光胶囊带到任一时空。由于人口回到过去,2035年后没有了人类,人们渴望去未来,我们是时光的延续人,哲学家沉默相对着,不愿离开,2036年的钟声要敲响了,人类历史又过去一年,全球哲学家大会又要召开,我们将讨论人的意义,可能最终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人的存在由虚构产生,历史未来都基于此存在,当否定人这一符号,空间时间什么也不是。
我是哲学家,开着会,全球只剩下我们这些老头子在引导哲学。哲学的意义是一个个课题,哲学一死,历史结束,未来也就此打住,只有年轻人在有限时间中折叠时空,却去不到未来,因为哲学已死,人本虚无。
胡子赫:乐清中学2011级学生,第三届“浙江省十大校园新锐写手评选”金奖得主,曾荣获第14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总决赛全国一等奖,第七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总决赛全国一等奖,第10届叶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总决赛全国一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