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c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将心比心”——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曾经自我感觉良好,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所谓的经验。可是,在一次师生交流中,我败下阵来:
  我正在布置回家作业,其中有一项是课外阅读并摘录好词佳句,写下自己的感受,每周必做。
  一孩子边抄边嘀咕:哦,又要做阅读摘录了。
  语文老师我:(试图说服)这个作业挺有意义啊!既能提高阅读水平,又能增长课外知识,不好吗?
  孩子:(不做声,表情上看,很有情绪,仍然表现出不想做。)
  我:(有点生气)。你不想做就算了!老师不强迫你,不过这对你写作文、口头表达确实有帮助,你自己看着办吧。……
  从上面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我太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的话让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做好还是不做好,陷入尴尬的境地。过后,我浑身不自在,总觉得我和他之间少了一些和谐,多了一份隔阂。怎么办呢……
  一次偶然的阅读,我看到了这样一段教子经典:“做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术”。我久久地驻足在这句话前,觉得教师在和学生沟通的时候,何尝不需要策略和艺术呢?只有蹲下来真诚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听他慢慢说完,再进行“饱含情感”的沟通,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从而“润物细无声”地走入孩子的心灵。这就是“共情”。也有人把它形象地描述为“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能力”。
  二、“共情倾听”——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我开始尝试运用“共情”策略:一、先蹲下身来倾听孩子慢慢说,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情绪、情感,理解他的需要和要求,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与人沟通的时候,首先要认真地听,“深深地听”,听出“深埋在他表面语言下面的新的呼唤”。专心倾听学生讲话的态度,是给予学生的最大赞美。学会观察和体会,把握学生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更好地理解他的意图。准确、恰当地表达对学生情绪与意图的感受、理解和尊重。用“乒乓效应”回应学生,敏锐捕捉学生心之所系、情之所牵的主要表达内容,“让学生感觉到被理解”。努力把自己对学生的理解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多次实践证明,“共情”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和关怀的学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沟通的过程中,我以真诚、尊重、专注的态度倾听了学生的需求、情感,放下架子,用心聆听学生的倾诉,让学生感受到我的关怀,愿意说出心里的真话,使我了解到学生内心的想法。我的倾听和理解,使甲某获得了老师的积极回应和适当理解,在这样的基础上,他认识到自己在这件事情中的错误,也开始原谅老师的错误。这次师生间小小的“碰撞”,不仅使师生双方深刻反思,深受教育,而且使师生之间建立起彼此互信、互重的良好关系。可见,对学生的缺点与错误,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予谅解与宽容,多给学生表达、表现的机会,才能使很多内心的矛盾迎刃而解。。
  三、“注重细节”——共情中爱的艺术
  1、“真爱”是共情沟通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超越言传的强有力的沟通手段。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有可能在教育活动中较好地产生共情,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因为共情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感应。教师必须用自己的心去探测、去体会、去领悟对学生的挚爱,使得教师有研究学生心灵问题的兴趣和耐心,有更多的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渠道和机会。
  2、“敏感”是共情沟通的强化剂。要做到共情,教师首先得具备对学生需要的敏锐而准确的感觉,应增强自身对学生需要和情感的敏感度。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自知力来增强共情的敏感性。通过对学生情绪和情感的观察与体验,来提高对人情绪的敏感,增强对学生的共情。学会通过非语言的观察与了解,把非语言信息当作了解学生的重要线索,如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从学生的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来把握和理解学生的需要与情感。
  3、“善表达”是共情沟通的保证。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准确的共情,而且要善于把自己对学生心灵世界的领悟,选择每个学生所适宜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清晰地接收到。例如:(1)多去接纳少问为什么。(2)积极回应而不是事事认同。(3)有针对性地表达您的回应和态度。(4)老师反应不要过于强烈或冷淡。
  最后向各位为人父母、为人师的大人们,推荐几段关于“共情”交流的箴言酌句:
  “当孩子对自身作评价时,通常不要只是以赞同或不赞同来回答她,而是要用具体的细节来表达超出孩子期望之外的理解。”?
  “当麻烦发生时,我们要寻求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责备和批评。即使无法避免的怒火,也可以不带指责、不带定性评价地表达出来。所有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后,是对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我们不应该问那些可能导致孩子防御性撒谎的问题。孩子讨厌被大人质问,特别是当他们怀疑我们已经知道答案的情況下,他们厌恶那些设圈套的问题,厌恶那些逼迫他们在笨拙的谎言和尴尬的坦白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示范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有效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学习内容,正确认识作画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极大地促进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提升。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示范,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呢?  一、小学美术课堂示范教学的现象  1、忽视课堂教师示范。许多老师的课堂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一味让学生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学习,不敢过多进行课堂示范,学生的绘画技
“音乐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这是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名言。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学校审美教育
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生活,已经成为诸多教师的共识。要构成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须在丰富生活的基础上,想办法把生活的活水引进阅读,让语文凸现生活的底色。以促使学生凭借生活感悟语言,凭借语文能力认识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生活离开语文,将黯然失色;语文离开了生活将枯燥无味。沟通生活与语文的联系,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生活因语文而丰富。  一、引进生活的活水
众所周知,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说。《外语教学与理论》一书中提说:“学外语主要靠‘经历’(experience)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或理性的分析。”小学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小学阶段由于知识的有限性,各种朗读训练是增加这种“经历”最有效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朗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小学生在各种朗读中感受英语的语音,语调和节奏,还可以使小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许多老师认为,说明文的教学就得讲说明的方法,否则就没有紧扣文本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文本叙述简洁的语言,就被肢解得只剩下“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概念化的“生动、准确”了。这样的课堂,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生命力没有了,魅力缺失了,情感的感染力也失去了。最终,语文课堂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怎样让说明性文章的课堂更富有语文味呢?下面就结合本人执教的《埃及的金字塔》
“口语交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教材的编写者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结合每个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的交际话题,生动地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口语交际训练对于我本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探索中的课题。现想结合教学实际对苏教版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训练作一些浅陋探讨。  一、依托教材,领会教学理念,发掘丰富资源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
有一位美国校长曾这样说过:“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不是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也不是课程,更不是教法,而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良好关系的建立,离不开一个“爱”字,即对生命的爱,对生命的滋养。生命有了这份爱、这份滋养,就能快乐地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一位优秀教师都在用他们的言行,用他们美好的心灵,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今年受导的学生小天,是一个极有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要通过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最终服务与生活实践。”要高质量地完成此目标,必须要强化数学课堂教学。应将教学内容融于教学形式之中,改变以往严肃而沉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们喜爱数学。笔者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提几点自己的建议:  一、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人的欲望、需要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段的写话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但是,我们根据现状调查分析、研究,感到当前小学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一部分可能是因为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部分是学生怕说、怕写。可想而知,对他们不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又会说什么,又想写什么呢。  所以说,如何给低年级学生的说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光靠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拓展科学课外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科学素养对人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