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转变观念,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教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二、 創新教学,突出主体
1.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创新地学习语文,兴趣是先决条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好读”与“乐读”来自于兴趣。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兴奋点。力求钻透教材,打破思维定势,改变篇篇按作者和背景、生词理解、课文层次、写作特点讲解的老模式,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特殊认知过程,也是情感、意志过程。情感不仅是推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既有益又有趣,尽快切近教学目标,使教学节奏快起来,使语文课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有:
引入激趣。通过语言的、音乐的、形象的、实物的多种形式,精心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迅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常见方法。
情景激趣。创设新颖奇妙,引人入胜的情景,使学生兴趣顿生,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老师所设计的情景中。可以通过故事、幻灯、模型、动画、光碟、电视剧片段、实物展示,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设计、变换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形式和手段。
创新激趣。探索、尝试取得成功,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快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同时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挑战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以及探究性问题,并创造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使学生的兴趣,在有趣中激发,在乐趣中发展,在志趣中升华,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2. 教学互动,自主参与
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学即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然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师生双边互动,生生多边互动。强调互动是新理念下教学的重要特色,互动是否充分、有效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的互动必然是建立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也必然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双方乃至多方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知识的,生生互动的课堂设计方法:(1)建立协作学习群合体。(2)教师组织引导群合体协作学习、开展充分的讨论与交流。(3)教师理性调控讨论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让学生有一种自我感悟,实现自我追求。
3. 授之以法,培养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作好学习小结及迁移练习,把所教课文作为一个个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各自能读懂课文,分析课文,捕捉、搜集、整理、评价信息,独立地解决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从量变到质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最好方法,笔者认为是多让学生独自登台亮相,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容,在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后,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加。比如:课前五分钟演讲——赏析名言名句、讲成语故事,推荐名家名篇,串讲课外文言文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课前轮流演讲;课堂朗诵、辩论、表演,合作评讲试卷;课后利用上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编集《课外古诗文导读》,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
语文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从语文教育的特点看,语文教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人们对于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否则人际交流就无法进行。但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各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二、 創新教学,突出主体
1. 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创新地学习语文,兴趣是先决条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好读”与“乐读”来自于兴趣。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因此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兴奋点。力求钻透教材,打破思维定势,改变篇篇按作者和背景、生词理解、课文层次、写作特点讲解的老模式,选择最佳的切入点,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特殊认知过程,也是情感、意志过程。情感不仅是推动学习的动力,而且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既有益又有趣,尽快切近教学目标,使教学节奏快起来,使语文课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有:
引入激趣。通过语言的、音乐的、形象的、实物的多种形式,精心设计新颖别致、妙趣横生,迅速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常见方法。
情景激趣。创设新颖奇妙,引人入胜的情景,使学生兴趣顿生,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老师所设计的情景中。可以通过故事、幻灯、模型、动画、光碟、电视剧片段、实物展示,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设计、变换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形式和手段。
创新激趣。探索、尝试取得成功,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快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同时会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挑战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以及探究性问题,并创造解决问题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使学生的兴趣,在有趣中激发,在乐趣中发展,在志趣中升华,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2. 教学互动,自主参与
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学即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自然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师生双边互动,生生多边互动。强调互动是新理念下教学的重要特色,互动是否充分、有效将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建构,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当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的互动必然是建立在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也必然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双方乃至多方获得新知识,建构新知识的,生生互动的课堂设计方法:(1)建立协作学习群合体。(2)教师组织引导群合体协作学习、开展充分的讨论与交流。(3)教师理性调控讨论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让学生有一种自我感悟,实现自我追求。
3. 授之以法,培养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是教学生学,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作好学习小结及迁移练习,把所教课文作为一个个例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各自能读懂课文,分析课文,捕捉、搜集、整理、评价信息,独立地解决问题。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从量变到质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最好方法,笔者认为是多让学生独自登台亮相,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内容,在授予学生一定的方法后,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一些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加。比如:课前五分钟演讲——赏析名言名句、讲成语故事,推荐名家名篇,串讲课外文言文等,让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课前轮流演讲;课堂朗诵、辩论、表演,合作评讲试卷;课后利用上图书馆、上网查找资料,编集《课外古诗文导读》,这些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自身的学习经验,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