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huo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时期是实现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少年儿童在这个时期接受的社会主要价值观念和基本的生存技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我国要形成一种全体国民都接受的普遍基本价值观念,途径就是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本文通过对制约西部农村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制约因素
  
  西部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全国80%以上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西部。受自然、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已成为普及义务教育最难的地区。
  
  1 西部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并且监管不足
  200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3年,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按照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要求,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办学体制,在东部、中部的发达地区,有助于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但在西部农村地区,由县级财政负担义务教育成本,使得县乡财政不堪重负,许多乡镇赤字和负债严重。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财政部门一般只能保证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而政策性津贴、地方性津贴则需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自己解决,其结果是全国各地尤其是西部地区拖欠教师工资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在有限的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使用上,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资金下拨环节多,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现象频繁,重复投入、无效投入、浪费现象大量存在。
  
  2 对义务教育政策执法力度不足
  首先,由于教育投入投资大、见效慢,不如建桥梁、修道路能出政绩,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领导从思想上不重视教育。致使不按国家政策要求支持教育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资金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制约了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西部民族地区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对义务教育政策的响应程度差,不按政策要求送子女参加义务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而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对这种行为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依法进行有力的惩罚,因此造成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偏高。
  
  3 师资力量急需加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
  西部农村地区师资力量本来就很薄弱,一个教师通常要承担几门课程的教学,很难顾及教学效果,计算机、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课教师紧缺,有的课程甚至因为没有教师而无法正常开课。同时优秀教师资源流失严重,这使得西部农村教师缺乏的状况日益加剧。此外,由于西部教师课时量大,使得他们无法进行继续教育,从而使教师教育能力难以提高,形成了恶性循环。所有这些使得西部农村地区完成义务教育的少年儿童不能完全达到相应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4 西部农村学校布局不利于义务教育的发展
  从2001年起,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国家提出在农村进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改革,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即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重新对区域内中小学网点进行布局和规划。这项政策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西部民族地区许多山区以及人员稀少的地区造成了少年儿童新一轮的失学。由于二些村寨距离中心小学较远,学生年龄过小不适合住宿,部分家庭因无力承担因寄宿产生的费用而导致很多儿童辍学。为了孩子们有同等的就学机会,很多边远村寨在寺庙、活佛和外界的帮助下延续、恢复了乡村教学点,但缺少师资,因此运转也很困难。
  
  5 全国统一模式的课程设置与西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适应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是全国统一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所有接受教育的孩子的成才道路统一成一个路径,即读完小学读中学、大学,大学毕业后再找工作。然而在贫困的西部地区,农村的孩子十三、四岁就已经成为家里的劳动力,各种环境不允许他们不参加劳动而一直读书。从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来看,主要是各类基础课,缺乏实用性,因此家长送孩子入学的积极性不高。与此同时,现在我国的国家课程内容中关于各地区、各民族的乡土知识、地方性知识偏少,有些内容由于篇幅过少、叙述教条化而无法满足西部少数民族学生对本地区、本民族历史知识的渴求,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在通过社会其他途径或从境外接触到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并与国家课程对比时,有时会产生“教科书歪曲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和信仰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等想法。这个问题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对少数民族学生建立对国家的认同意识,无疑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二、对策
  
  1 完善义务教育分担体制,加强对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
  首先,应建立省、地、县三级义务教育分担体制。我国目前实行义务教育县乡两级分担体制,而全国只有1/4的县乡能够依靠财政收入基本筹足经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贫困县、乡,即使全部财税收入用于教育,也只能凑足1/3到1/2,甚至更低。税费改革后,县级财政收入降低,各地均削减了义务教育投入比例,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更是捉襟见肘。实行省、地、县三级分担体制,可以从更加广大的范围内统筹调剂纳税力量,协调因地区经济差异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其次,从国家层面加强对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支持的力度。国家必须实施教育扶贫战略,在坚持过去行之有效的扶持西部义务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对于接受义务教育的西部地区农村学生实行免费和部分免费的政策。
  
  2 加大对义务教育政策的执法力度
  好的政策只有得到好的贯彻落实才能实现其预定的政策目标。“普九”教育目标必须在政府、社会、家庭各主体共同努力下才可以顺利实现,需要通过对《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达到认识和行动的统一。因此,各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依据《义务教育法》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对于违反政策和法律规定的组织和个人严惩不贷,以实现义务教育的目标。当然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如春风化雨般深入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加强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并严惩因不及时修缮农村校舍而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有关部门和人员。
  
  3 加强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
  西部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当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一是大力开展支教活动。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的大学生回西部地区工作,这样可以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储备—一些人才。同时,国家和各级政府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西部农村师资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以提高现有的师资队伍水平。在西部教育落后及教师缺乏的情况下,支教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自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等四部委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始,各省都相继开展了应届大学毕业生志愿服务西部的项目。当然,当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是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支教活动只能是一种补充。
  
  4 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布局西部农村学校
  我国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很分散,因此在学校布局上不能采取和中东部相同的政策,在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教学点能保留的还应保留。因为国家的教育政策不仅要关注效率和效益,还必须要关注社会公平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5 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要有地域特色
  首先,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时限和内容应当结合当地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内容上不能搞“一刀切”,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在义务教育的第八年、第九年,增加一定的职业教育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义务教育的支持程度,从而提高入学率。其次,要加强对乡土教材的开发。在目前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学生很难通过正规的课程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等。开发乡土教材,不但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的需要,更是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马戎,如何思考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乡土教材建设,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lo(1)
  [2]薛建玲,青海农牧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浅探,攀登,2005(6)
  [3]聂立申,崔耕虎,试论农村税费改革下九年制义务教育发展的措施,求实,2005(1)
  [4]王印堂,试论青藏高原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性,青海民族研究,2005(1)
  [5]刘文泽,雪山脚下“放牛班”——志愿者藏区支教项目,2007天下溪年报,2007
  [6]石玉昌,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与对策——以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为例,中国民族教育,2010(2)
  
  (见习编辑 郭振玲)
其他文献
自我管理能力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管理能力,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人。因此,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失的教育使命之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许多方法,而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自我管理的内涵  自我管理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群体层面的自主管理,这种自我管理是指通过建设
目前,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创新品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教学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帮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基于校园网基础上的探索学习与多种教学资源整合的学习方式,能更好地促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以适应21世纪教育的新需求。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概述  “研究性学习”,国外称项目课程、主题研究等,是通过信息采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等实践活动中推动学生主动
关于能力,心理学研究者曾经下过很多定义,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作为影响活动效果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由许多能力因素构成的目。选
要分析了2种配比的R1234ze/R32混合工质与R410A在不同工况条件下对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运行性能研究;首先使用NIST软件进行了混合工质与纯工质的热力学性质及输运特性分析,表
采用传统MEMS工艺,利用精巧的结构设计和准确的工艺控制,制作出一种新型的、在芯片上可集成的、直径可控的硅纳米线,对其形貌和电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测试和讨论.纳米线的直径达
“标出”这一概念,最早是在上世纪30年代由俄国学者特鲁别茨柯伊提出来,一度流行于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它的含义是:“当对立的两项不对称,出现次数较少的那一项,就是‘标出项’(them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外语课程后,打破了传统教学系统的平衡。因此,要使计算机网络和外语课程整合,保持教学系统动态和谐,我们应该从生态学视角来重新审视当今外语教学。  一、教育生态学理论背景  教育生态学是由生态哲学演化而来,由教育学、生态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生态学有三个核心概念: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生态位。生态系统强调系统中各因子间的相互联系;
从当前体育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来看,体育生活化和体育活动多样化成为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学校也是如此,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锻炼,而是趋于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学校体育如何平衡体育教学和学生需求的关系,如何实现学生多元化体育需求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项课题,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生活方式现代化与学生体育需求多元化  在生产机械化、信息数字化、传播网络化的现代社会,
【正】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农村基础统计报表制度,有利于克服长期存在于农村的统计报表多乱、数出多门的现象,减轻基层负担,提高报表质量。1988年湖北省统计局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