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探究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概念
  在教育学领域,教育工作者们对于“亲和力”的理解和阐述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思想都是以“爱”为基础。教育者只有用真诚去走近学生、关爱学生、真心为他们着想,才能彼此产生美好的情感互动,进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快乐地学习。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学的亲和力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过程中,教师以“爱”为基础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得到受教育者对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认同进而趋同教育者的观点,这种吸引力和感召力对受教育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建的制约性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权的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性作用,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受到削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需求更显著。面对复杂多变的信息化大数据,不再是教师说什么学生就信什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话语权受到削弱。二是大学生个体权利意识的增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权威的理论灌输,而在现代化的语境中,由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变化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的传播、物质基础的保障是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所要面临的问题,还要去解决他们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遇到的问题。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除了传统的教育环境,还需要针对复杂多变的互联网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育人作用。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
  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是制约亲和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性语境中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学生的个体性更加突出,多元价值观和各种思潮的相互冲击,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对学生群体的研究,个体差异性教学没有凸显出来,这样的课堂不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解决学生面临的困惑,才能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制定出相应教学内容,要采取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引导教育学生。
  三、现代性语境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应坚持的原则
  1.坚持教学理论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就是去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把所学的主流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外化为处事方法,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落到实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理论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在遵循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的基础之上,了解学生的所思与所想和他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对其加以耐心细致的引导和说服,使学生能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
  2.坚持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所谓的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主体性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教育過程中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特殊,它是一种价值观认同教育,这种认同教育是在客体对主体的依赖基础之上产生的。因此想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一方面需要清楚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具有双面性,受教者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体,充分认识与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有助于帮助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提高亲和力的关键。
  3.坚持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持续性教学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各要素形成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关键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互动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过程的结束也是另外一个过程的开启,这个过程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作为双向互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开展也是一个主客体互动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来自主客体自身和所处环境等的变化影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的检验,经过反馈和调整从而达到一个相互和谐的状态,这个过程是可持续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的具体路径
  1.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创造环境影响的感染力
  第一,让全方位育人环境的营造贯穿于高校各项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所面对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把教学仅仅局限在每周几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不行的,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涉及学校的科研、行政、后勤服务等各方面,要有教务处、学生处、基础教学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培养全体教职工都关爱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全局意识,开创全体教职工都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局面,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二,优化高校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部分组成,一方面,要加强高校校园自然文化景观、文化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要营造校园学习氛围,加强校园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依托学生社团组织举行丰富多彩的学生校园文化活动。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就是要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实际。当前社会是网络发展迅猛的社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离不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和渗透力。
  首先,利用新媒体网站整合各种文化教育资源,打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集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其次,利用新媒体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互动;最后,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专题新闻讲解、学术讲座开展、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
  3.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教育者作为这项工程的总设计师,必须提升自身素养,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高校要打造一支具有深厚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谙熟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精晓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 2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 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构成要素及形成机理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3).
  [3]练庆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教师应优化品德课堂教学,创设鲜活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自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前激趣;课中探究;课后延伸;核心素养  一、课前激趣,引发情感  1.故事导入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如笔者在
【正】 改革开放12年来,我省把老企业作为本体“嫁接”外商提供的资金、设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中外合资企业,取得显著成绩。与借贷投资或外商独资新建企业相比,
【正】 台湾公司法植根于中华法系,它首先以日本的商法为蓝本制订而成,显现出浓厚的大陆法系特色;其后的演进又大量参考了英美法系的公司制度,成为三大法系混合的产物。但或
【正】 一、诸多合同构成的付款机制下的法律问题信用证是银行应进口人的请求而开立的,在出口人严格按照规定的条款提供各项单据时,银行保证承担第一性付款义务的一种书面合
摘 要:语言贫乏、干涩,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也是我們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必须攻克的一道难关。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表达技巧,给习作适当“包装”,如幽默语言生妙趣、学以致用添韵味、抓住细节塑形象、大胆创新显特色、巧用修辞展文采,会使我们的习作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一、幽默语言生妙趣  看电视时,人们大多喜欢诙谐有趣的节目。写作也是如此,许多佳作之所以妙趣横生,就是因为作者掌握了巧妙运用幽默语言
体验式德育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形成德育认知,达成德育效果.在活动中设定主题,围绕主题展开活动,有利于找准重点、明确方向.文章作者在实践中通过构建快乐阅读
【正】 企业的市场创新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以产品创新为基础,对市场的开拓占领行为;其中产品创新是市场创新的主轴,没有产品创新就不存在市场创新,同时产品创新之后,还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世界的经济交流不断加强,汉语也随之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第二语言,汉语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热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教学语法体系和理论语法体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作为母语的汉语相比较,对外汉语语法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文章就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以不断完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语法概述  “语法”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年
本文通过反思传统的实验教学,着重对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自己的见解。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临床动手能力为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医学生分析问题及逻辑、联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育人的重要环节,与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习惯的形成乃至健康人格的养成息息相关。语文的审美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主要体现在语言审美能力上。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通过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  关键词:学生;语言审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饱满的情感和适度的理性处理好语言审美教学问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