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技术异化的挑战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的著作中蕴含丰富的技术异化思想,他不仅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奴役,使主体沦丧的表征样态,而且深入剖析了技术异化发生的机理,即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并指出了扬弃技术异化,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路径。以马克思技术异化理论为基础,认识“微时代”智能算法推送技术宰制的根源与实质,探寻技术发展的价值旨归,对超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具有深刻的启迪。正视技术异化是前提,扬弃资本逻辑是关键,实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微时代;技术异化;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1-0181-04
  Abstract: Marx's works contain rich thoughts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He not only reveals the real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enslavement of technology to human beings and the loss of subject, but also deeply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that is, the capitalist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and points out the path to sublate it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technology alien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essence of mobile terminal technology domination in "micro era", and to explor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o as to surpass the dilemm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acing up to the technology alienation is the premise, sublating the capital logic is the key, and realiz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end point.
  Keywords: micro era;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rx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乎道路、关乎旗帜、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随着以微信、微博、微电影、微文学等以“微”字冠头的传播载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已步入了话语狂欢的“微时代”。“微时代”既可能是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驶入“快车道”的“伟”时代,也可能是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难以控制的“危”时代,信息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自主性、碎片化、海量化等特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1]76。资本是趋利的,微媒介在市场运作中“唯流量论”,通过智能算法精准推送信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构成威胁。在教室、宿舍、食堂,“低头族”随处可见,有的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甚至患上了“手机依赖综合症”“网络成瘾症”。传播低俗劣质的信息更深刻形塑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规范,引发了认知茧房、价值扭曲、工具理性等多重效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技术异化的挑战。
  一、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逻辑进路
  马克思虽未明确提出或使用技术异化一词,他所生活的年代技术异化现象也未充分显现,但其著作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技术异化思想。他立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维度审视技术异化,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技术异化的表征样态;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出发,探究技术异化的根源;从解放全人类出发,指明了技术进步的价值旨归。
  (一)技术异化的表征样态:主体的沦丧
  在马克思看来,机器拓展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边界,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2]775他同时清醒地認识到:“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2]775机器大工业替代工场手工业是主体沦丧的起点。在工场手工业时代,劳动工具是工人器官的一部分,工人通过自身的技能、技艺赋予其灵魂,劳动过程彰显了灵与肉、形与神、精与气的有机统一,各个领域涌现出很多能工巧匠。随着机器大工业时代的到来,没有生命的机器自动运转,替代工人富有创造性的劳动,现实的人的自我价值荡然无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比较了两者生产方式的区别:“在工场手工业和手工业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厂中,是工人服侍机器。在前一种场合,劳动资料的运动从工人出发,在后一种场合,则是工人跟随劳动资料的运动。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一个活机构的肢体。在工厂中,死机构独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当作活的附属物并入死机构。”[3]463分工劳作是机器大生产的重要一环。技术的发展促使分工愈来愈精细,导致人这个“万物之灵长”沦为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工人不分性别、年龄,跟着机器的节奏运转,形成了整齐划一的“型号”和“规格”。“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劳动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人们在劳动中从事越来越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的操作,人越来越成为一种工具。”[3]399高强度从事单调、枯燥、无聊、乏味的劳动,工人的身心备受摧残,机器成为了控制、支配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机器劳动极度地损害了神经系统,同时它又压抑肌肉的多方面运动,侵吞身体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动。甚至减轻劳动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为机器不是使工人摆脱劳动,而是使工人的劳动毫无内容。”[3]463由此可见,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劳动过程不是感到幸福、肯定自身,而是感到不幸、否定自身;不是自由地展示自身的技艺、技能,充分发挥智力与体力,而是身心遭受折磨和摧残。技术使人丧失了本质,主体性逐步沦丧。   (二)技术异化生成的根源: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
  马克思充分认识到资本积累与技术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技术实践离不开资本,资本是技术实践的源泉;另一方面,资本增殖离不开技术,技术是资本扩张、增殖的动力。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技术与资本的“联姻”亦愈加紧密。资本的本性是不断逐利,追求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增殖,而资本增殖的现实需要又促进技术进步。新技术一旦发明马上被应用到工业生产,满足社会需要,恩格斯认为,社会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推动技术进步。因此,工业生产是以利润为轴心的,凡是能带来巨额利润的发明和创造便得到应用。资本无限增殖的特性助长了工具理性滥觞,使得技术沦为资本的组成部分,资本家利用技术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与压榨成为常态。马克思并没有把技术异化的根源归咎于技术本身,而是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他在《资本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为机器就其本身来说缩短劳动时间,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延长工作日;因为机器本身减轻劳动,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提高劳动强度;因为机器本身是人对自然力的胜利,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为机器本身增加生产者的财富,而它的资本主义应用使生产者变成需要救济的贫民”。[4]483-484可以说,资本主义的生产是以不断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而非人的实际需求,为了追求剩余劳动极大化、实现利润最大化,劳动者遭受摧残、自然力遭到破坏。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是技术异化生成的本质原因。
  (三)技术发展的价值旨归:人类解放
  马克思对技术异化持批判态度,但并不否认技术进步对人类解放的积极作用。技术异化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全过程。人类解放的技术征程表现为不断超越技术异化,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审视技术异化,可以发现,当今人类所受的技术奴役是更高水平、更高层级的。原始人没有承受交通事故的风险,但也无法体验到跨越空间、在不同城市间穿梭的自由。马克思认为,技术是人类文明大厦的脚手架,是人類解放依赖的现实基础。他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类解放的观点时强调:“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农奴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根本不能获得解放。‘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2]74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解放是现实的技术实践活动,也就意味着技术进步是推动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
  二、“微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技术异化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尽管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技术发展水平与现代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对技术异化的论述并没有过时,对应对“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前提:正视技术的价值
  “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遭遇技术异化的困扰。一些学生手机、平板不离手,刷微博、刷抖音、玩网络游戏消磨时间,离开网络变得焦躁不安。手机、平板本是促进沟通交流的工具,而现实中却成为受其宰制的异己力量,网络依赖、手机成瘾、视力下降、失眠焦虑等问题频发。面对技术异化,禁止课堂使用手机、课堂设置信号屏蔽设备、晚上十点后给宿舍断网断电等建议不绝于耳。更有反技术主义者倡导放弃现代信息技术,回归传统质朴的课堂,但这种因噎废食的建议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注定是行不通的。
  马克思看到了技术异化的事实,但他并不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同时强调技术本身不是万恶之源,技术进步是消除技术异化的动力。“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机器本身对于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4]483正视移动终端技术是扬弃技术异化的前提,移动终端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天地。首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微媒介、微社区的内容丰富多彩,传播高效便捷,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交流方式更加多元与立体,沟通方式更加及时与顺畅,给大学生沟通交流、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其次,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一些高校立足时代潮头,搭上“微时代”快车,打造智慧课堂,获得良好反响。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借助5G技术,打破时空制约,通过与延安红色课堂现场连接,与榜样面对面等举措,有机整合课程体系,实现课堂育人与实践育人的统一[5]。北京理工大学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学生重走长征路,体验爬雪山、过草地。清华大学开发了一款“嫁接”到微信的“雨课堂”程序,成为全国很多高校的课堂首选。最后,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微媒介摒弃传统传播学话语范式,具有语言精练、内容简洁、操作便捷等特征,不仅可以节省大学生浏览信息、分享信息的时间,而且满足了大学生评论信息、发表感想的即时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实时掌握大学生动态,对思想消极、心理障碍、生活颓废的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与教育,协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微媒介架起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关爱桥梁,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统一,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主体由“认识主体”向“实践主体”转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
  (二)关键:扬弃资本逻辑
  资本与智能算法推送技术“联姻”成为“微时代”的表征。后者基于大数据挖掘,智能识别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量身定制信息,建构偏好模型。一方面,“在资本和利益的驱动下,过度迎合算法推送成为互联网内容生产的基本趋向,导致娱乐、多元、无厘头、戏谑和狂欢取代主旋律和正能量,成为互联网的生态倾向。”[6]28另一方面,智能算法推送技术排斥和过滤用户不感兴趣的信息,使其沉浸在自身审美和认知的“茧房”中。大学生患上“手机成瘾症”“信息焦虑症”,桎梏于“认知茧房”“圈层固化”的背后推手是资本操纵智能算法推送技术形成的“成瘾工业”。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兼具“魔鬼”和“天使”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资本增殖为满足利润无限扩大的欲望必然“绑架”技术,促进生产、迎合消费,迫使技术为资本服务;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下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资本的双重属性决定扬弃资本逻辑并不是排斥资本、否定资本和抛弃资本,而是“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助推精准思政。精准思政,指利用智能算法推送技术的优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过滤、精准生产、精准推送,以实现精准育人的目的。首先,精准过滤,构建信息“防火墙”。借助智能算法推送技术精准过滤无厘头、低俗、粗制滥造的信息,同时监测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预判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精准规避风险。“充分利用智能算法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方法,以算法模型、海量数据和运算逻辑为技术引擎,建立更加高效、科学、精准的综合舆情研判和分析体系,尤其是优化研究网民情绪、态度、归因逻辑和行为预测的方法论,强化舆情预判和风险预警水平,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引导的能力,助力网络信息文明的智能化发展。”[6]30其次,精准生产,嵌入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资本增殖和技术发展的根本指引与导向。如何让主流意识形态“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思政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精准生产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与大学生之间的契合度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算法分析和监测流量变化,精心设置和策划满足每位学生兴趣爱好的议题,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凝练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通过引导型、解释型和辩驳型算法内容的生产,精准、有效地凝聚大学生广泛的思想共识,增进政治认同,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的价值引领。”[7]83最后,精准推送,实现“个性喂食”。利用智能算法搜集庞大数据信息,精准分析大学生思想动态,准确把握其行为特征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细分群体,建立个体需求模型,及时了解大学生信息需求,借助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以及其他微媒介精准推送,实现学生需要什么就推送什么。
  (三)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微时代”消除技术对大学生的奴役,实现个体解放,需要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寻找答案。马克思强调任何技术实践都要遵循“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遵循两者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科学的直接对象”“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8]85
  其一,辩证地审视技术与人的关系。尽管人受到技术异化的困扰,但不可否认,技术对延伸人的器官、改变人的生存方式以及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推动作用。技术是人迈向自由之路的基础。移动终端技术、智能算法推送技术虽造成了对大学生的奴役,但也拓宽了其认知视野和交往空间。大学生立足全球视野审视世界和人生,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创新性,有利于心智的开发。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微媒介认识新朋友,极大地拓宽了交往空间。重要的是,在虚拟空间中不断展现自我、表达自我,获得他人点赞、夸奖,能够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增强主人翁意识,实现个人素质、道德、社交、个性等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契合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个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其二,技术实践的人性化转向。无论是技术异化,还是人的技术化都迫使人隶属于技术,以获得经济利益,这有悖于技术发明的初衷。技术实践应当从个体需求出发,服务于个体的全面发展,朝着人性化转向。一方面,技术设计的人性化。技术设计与“人性”因素深度融合,赋予技术产品情趣、情感、个性等“人性化”品格,追求产品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因此,“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移动客户端APP等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秉持培养心理健康、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人性完美的新时代大学生的育人理念,力图满足大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也积极探索满足其愉悦、轻松的心理需求。设计的触角应该伸到心灵深处,通过富有审美情调的设计,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给大学生以自然、温馨的体验。另一方面,技术应用的人性化。即在技术建构和运行的过程中以人为中心,建构安全、可靠的环境,兼顾使用者和操作者的切身感受。对于“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而言,优化网络环境,建立信息“过滤网”,外在构建一堵“防火墙”;同时加强网络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甄别不良信息,内心构建一堵“防火墙”。此外,思政工作者借助智能算法推送技术,创新思维方式,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贯彻技术应用的人性化原则,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精准育人方案,实行个性化管理,[9]67达到人与物和谐共生、物我两忘的理想境界。“在精准思维的引导下,借助智能算法在数据分析、模拟决策和建模预测方面的优势,通过精准定位学生、精准制定培养方案、精准施教和精准评价教育效果,实现精准育人的目标。”[7]84
  参考文献:
  [1]刘秉亚.“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Ι)[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贺苗.推动信息技术与思政课高度融合[N].陕西日报,2019-7-29.
  [6]王贤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技术异化挑战——基于智能算法推送的信息传播效应[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0(6):24-31.
  [7]温旭.智能算法助推高校精准思政的逻辑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0(6):81-85.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9]刘丽萍,陈新畅.“微时代”下大学生个性化管理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5):67-68+7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研究”(编号:2020SJB0703);苏州市职业大学人才引进项目“当代技术风险的成因及其规避机制研究”(编号:201905000031)
  作者简介:高盼(1988-),男,汉族,江苏淮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義哲学、科学技术哲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分离工程是化工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该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分离工程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基于绿色工程教育的理念,提出课程对绿色工程十二项原则的支撑内容;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原有MOOC的基础上,建设了专门的课程思政MOOC;通过历史记载、科学家的故事、案例教学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价值观、工程伦理意识和创新精神。文章以期为化工类专业课程
期刊
摘 要:为解决当前思政教育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不足、可操作性低、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文章作者提出了思政教育中的“3W模式”,即“WHO-WHICH-WHEN模式”。该模式关注“由谁来讲”“从哪一个切入点开始讲”“从哪个时间点开始进入价值观的渗透”这三个核心问题,提出了具体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堂教育方式。对课程思政的开展,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研究空白,具有十分重要
期刊
摘 要:随着装备试验鉴定工作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做好岗位任职培训满足岗位任职需求已经成为军校教育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教材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建设任务不可谓不迫切。文章建立了基于CDIO理念的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三角形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装备效能评估与适用性验证方法课程教材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贴近岗位需求、贴近装备实际的教材内容设计,并配套以辅助内容设计。  关键词:任职教育;CDIO理念;教材;
期刊
摘 要:随着工业4.0及全世界大范围内的又一轮科技改革发展、产业改革发展、经济最新发展、人类即将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不断升级改变,迫切需要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复合,从而产生新兴的工科专业。针对这些情况,文章分析了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特点、必要性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建设多学科交叉复合的新兴工科专业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举措,鼓励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培养具有独到见解的创新人才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道路上的“大先生”“筑梦人”“系扣人”和“引路人”,肩负着传递知识和传承文化的重任。而师德师风建设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外合作办学高校以其特殊的办学模式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其师德师风建设呈现出建设性与批判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自律性与主动性、持久性与连续性的特点和功能,同样也存在着因中外双方成员人生规划和理想信念不同、
期刊
摘 要:教法改革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教法改革主要体现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实行混合式教学改革。中药制剂技术课程是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主要核心技术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精准化、精细化,达到向课堂要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中药制剂技术;颗粒剂;三教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为复杂,教师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新媒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多样的途径,这就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积极心理学倡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究人的积极品质,挖掘个人优势,从而使人类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并获得幸福感,其研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资源的扩充、教育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确定
期刊
摘 要: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于软件工程专业的科技文献检索课程,结合课程知识特征与学生专业背景,有机融入一些思政元素,期望提升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规则意识、激励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等。文章从课程的思政目标要求、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教学案例设计、教学方式选取、专业特色体现、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活
期刊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合格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章通过对农林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从加强领导机制、健全教学机制、加大激励机制、建立保障机制、完善评价机制、建设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思想政治理论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融入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探索,是深化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融入财务管理学课程的必要性,提出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财务理论的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从教师、教材和制度建设三个维度为课程思政提供保障。  关键词:课程思政;财务管理;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