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苹果”的价值观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87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歌曲发行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让音乐这片净土也走向了“市场化”,以“小苹果”为代表的一类流行歌曲迅速在大家小巷红极一时,然而这些红“苹果”们,却未必真的美味,一味的迎合市场,让这类歌曲肤浅庸俗,缺乏深度,而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也让“苹果”们难以保鲜,短暂的火爆后,极易让听众产生厌恶情绪,听之味同嚼蜡,难以入耳。笔者认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苹果”们的编曲作词都太过急功近利,乏善可陈,这类歌曲的价值观只是为了市场效益。作为一种牟利工具,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成功,可音乐之所以为音乐,正是因为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即便是流行音乐,它也应该通俗而不失高雅,随性却不乏深刻,这才是流行音乐该有的样子,而并非一味的迎合“钱”这个主题,这样的音乐,笔者实难苟同。
  关键词:小苹果;音乐;评论;创作
  一、火爆的“苹果”潮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相信你看到这里,前面的文字你并未读出来,而是在心中默默唱出来的,这便是如今家喻户晓的歌曲《小苹果》,不仅朗朗上口,众人传唱,更是广场舞人士的必备经典曲目。
  歌曲《小苹果》原是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的歌曲,2014年5月首次公映后迅速红遍全中国,不仅在中国各大视频网站创下了数千万次的点击,还催生了大量的模仿视频[1],可以说是2014年度中国人气最旺的歌曲,筷子兄弟也因此在国内斩获了奖项无数。不仅如此,《小苹果》还迅速冲出了神州,分别获得美国AMA、韩国MAMA两个权威音乐奖项的认可[2],成为了世界的《小苹果》,最终登上了2015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问鼎神曲。
  当人们吃着苹果,用着“苹果”,唱着“苹果”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并不盲目跟风,特别是音乐及相关专业的人士也对《小苹果》的风靡做出了冷静的分析和思考,为的是让中国的流行音乐更加良性的发展,最终成为长久的经典。
  二、“苹果”何以如此火爆:
  在哼唱完了《小苹果》后,我们也会去思考,这是一首好歌吗?是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小苹果》曲风轻快,符合大众口味,词句简明,唱着朗朗上口,这些都是它迅速走紅,受大众喜爱的原因。可与此同时,也有人对小《小苹果》持否定态度,指责它浅薄庸俗,缺乏深度,并将《小苹果》的走红的原因归结为营销的成功[3]。
  笔者认为,《小苹果》的成功并不是第一例,他有着众多的前辈们,从九十年代的《心太软》,到新世纪的《老鼠爱大米》,再到近年来的《香水有毒》、《最炫民族风》等等,他们都盛极一时,只不过,那时我们称之为“口水歌”,现在我们叫他们“神曲”[4]。纵观这些“小苹果”们,普遍有着通俗上口的中文歌词,音域窄易于传唱的音调,以及旋律重复方便记忆的副歌。这样的设置,加上精准的营销,自然不难上位,火爆起来。
  其实在专业人士看来,“小苹果”们在艺术方面毫无建树,利用的不过是“耳朵虫”原理,学名叫做不自主的音乐想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INMI),是由神经科专家奥利弗·塞克斯在2007年提出来的[5]。
  三、“苹果”之殇,流行音乐创作讨论
  被堪称为“神曲”的《小苹果》之所以能风靡全球,与它的曲风、歌词是密切相关的。该歌曲曲风轻快、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朗朗上口、副歌旋律多次重复,很容易传唱。与此同时,受到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喜爱。在整个资料查寻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人吐槽,认为这样的歌曲是“口水歌”,让人觉得“恶心”、“庸俗”。特别与高雅艺术相比,更显俗气。就笔者而言,《小苹果》这首歌曲的确是无价值的,只能作为一种消遣娱乐时的插曲。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先看作曲方面,该歌曲音域狭窄、副歌旋律多次重复,无需任何演唱技巧,男女老少都可演唱;再看作词方面,“摘下星星送给你,拽下月亮送给你,让太阳为你升起……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温暖我的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苹果从古至今都象征着“平安、吉祥”之意,在该歌曲中,被比喻为心爱的人,这样的歌词虽然通俗易懂,但过于直白显得粗俗,没文化底蕴,或许年轻人演唱时没多大感触,但让中老年人演唱,他们绝对会感到不好意思,觉得害臊。设想若放在解放前,这样的歌词必定成为被封杀、批判的对象。接着我们再看歌词中的“火火火”,貌似是一种炒作、一种呼吁,蕴含着歌曲“火”起来之意。最后看与之配合的画面,该歌曲呈现给观众的画面,都是一些恶搞的图像,看了除了给人一丝喜感外,无任何美观可谈。
  那么作为一名音乐创作者,是不是可以考虑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所作为,将所谓的“低俗”音乐加以改进,弃粗取精,弃伪存真。笔者认为要想改善以上问题,有两条途径:一是从音乐创作方面着手,如;在简单旋律的基础上可以融合某种民族的元素,做到既让大众接受,也让该元素得到传播、传承。再如:中间穿插某种乐器的炫技效果,这样既增加了可听可视性,同时也让听众对该乐器有所认识。二是从音乐作词方面入手,太过直白的歌词会显得粗俗,在今后的创作中,不凡可以把歌词写得稍微含蓄、有趣一些,而不要过于露骨。或许二者的融合既能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能流传久远,同时还能够提高国民素质。
  结语
  从“一个苹果”引发的思考,谈到当今艺术界及艺术创作中的扭曲价值观,看似不关联的两个东西,可在文中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笔者认为,在高校乃至社会应树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标,应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而像“小苹果”一类的编曲作词都太过急功近利,乏善可陈,这类歌曲的价值观只是为了市场效益。作为一种牟利工具,我们不能否认它的成功,可音乐之所以为音乐,正是因为他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即便是流行音乐,它也应该通俗而不失高雅,随性却不乏深刻,这才是流行音乐该有的样子,而并非一味的迎合“钱”这个主题,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注释:
  [1]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5-02/21/c_1114411436.htm?rdmx=654997129 新华网四川频道。
  [2]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4-12/05/c_127280058.htm 新华网。
  [3]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8F%E8%8B%B9%E6%9E%9C_(%E6%AD%8C%E6%9B%B2) 维基百科。
  [4]http://www.yangtse.com/gd/2014-07-10/197664.html 扬子晚报。
  [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zczw1Tk6gbXHypW7tTw1tWSmMe_o-YvFP2H_qa9s2Pq3_WmleWRHVPqGfgtCPbkClyB5lY1ortpsZNFyrPDXa 百度百科.
  参考文献:
  [1]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12
  [2]马辉.歌曲写作教程[M].华乐出版社,1996.11
  [3]王安潮.“新史学”視野下的音乐评论[M].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
  [4]杨马转.音乐欣赏教程[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8
  [5]于庆新.音乐评论的写作及其他[R].中国音乐学网,2011.5
  作者简介:
  孟雷(1987.08—),单位:昆明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即便我们不愿承认,但好莱坞电影的兴衰与新好莱坞的重生,仍旧使得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电影能够与之相抗衡,好莱坞的称霸,不仅仅是因为其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拍摄技术,我们更应该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对好莱坞的电影体制以及运作模式包括其美学特征来进行思考,从旧好莱坞的兴起和衰落、新好莱坞的崛起以及所显现的美学特征来进行论述,意在对好莱坞电影的发展做一个简要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旧好莱坞;兴
期刊
摘 要:调查性报道从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历史,从报纸到电视再到现如今的新媒体,无论其物质载体发生何种变化,调查性报道这一深度报道形式始终为新闻业界和学界所推崇。论文以调查性报道的起源为切入,以其媒介的变化为线索,对调查性报道的发展沿革做了系统的梳理,详细地阐述了调查性报道地位的确立过程。运用新闻学和传播学知识作为理论依据,深入剖析了调查性报道与报纸、电视和新媒体相结合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
期刊
影響网络综艺播放量因素分析
期刊
电影音乐最初是以现场伴奏的形式出现,有些研究者提出“音乐功能说”,指出最早的电影音乐是为了掩盖放映影片时机器运转所产生的杂音,如同调味料一般,只是图添乐趣。在无声电影时代,观众即使对着静悄悄的画面,也能看懂电影的内容,但是看着火车开动,却听不到发动机的声音,画面再真实,也会产生距离感,这种感官上产生的差距会让人不适应。音乐的出现,填补了声音的空白,增加了真实感,音乐以一种话语的形式告诉观众画面的意
期刊
摘 要:刘镇伟作为香港喜剧电影的代表人物,对于爱情独特的见解使得《大话西游》成为颇受观众喜爱的经典之作,这部作品把刘镇伟推上了事业的巅峰,十年之后,刘镇伟在2014年推出的作品《完美假妻168》虽然影响力不及以前,但是所表现出来的叙事方式与爱情的主题仍值得关注,本文将两部相似之处以及不同之处可以分析刘镇伟的风格变化。  关键词:刘镇伟;风格差异;喜剧;爱情  一、叙事方式的异同  刘镇伟是导演,但
期刊
摘 要:中西方国家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历史文化,在悠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中国“恐怖片”意味深长,揣摩不透的意象,追求内在的恐怖性。在精致干练的西方文化中,则形成了西方“恐怖片”以“眼球影片”为主,追求外在的恐怖性。本文则主要通过中西方“恐怖片”文化的主题内容、艺术手法、价值取向三个方面的来对比来探讨得知其中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恐怖片”;西方“恐怖片”;主题内容;艺术手法;价值取向  一、中
期刊
摘 要:《潘神的迷宫》是一部西班牙语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曾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等奖项。影片不仅是一部魔幻电影,更是一部“反战”影片,赋予了魔幻世界强大的现实社会隐喻。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影片人物设置的隐喻功能进行探讨。  关键词:魔幻;隐喻;北欧神话;西班牙语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而此时宣称保持中立的西班牙因为弗朗哥政权亲法西斯主义的残暴统治,并没有一丝一毫轻
期刊
摘 要:《逃离德黑兰》是一部以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伊朗的“人质危机”事件为背景的政治题材的电影。该片曾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剪辑、最佳改编剧三个奥斯卡奖项,其获得的诸多荣誉除了优秀的叙事文本以外,视听艺术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将主要以《逃离德黑兰》中的拍摄手法、蒙太奇的使用、画面的取景色调以及声音的使用来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拍摄手法;蒙太奇;色调;声音  《逃离德黑兰》讲述的是一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定的便捷性。将新媒体作为主要形式的艺术和设计作品正不停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进而产生深远影响。对新媒体艺术和技术的创作关系引起的变革进行积极的探讨和审视具有现实意义,尽量提升视觉艺术的审美维度和艺术创造性,在技术和艺术的更加有效的融合中超越现实的束缚,创造新时代的新媒体视觉艺术作品,是属于我们时代艺术
期刊
《说文》之前的许多文献都记载了植物名。根据《中国植物学》统计,记录有关植物的文献多达八百种。其中所涉及的植物名更是繁多。以先秦的几部典籍为例,《诗经》中记载的植物多达一百多种(《中国植物学》统计为132种),涉及谷类、蔬菜、纤维、染料、果木以及其他经济木本植物等。《山海经》共记载植物215种,出现473次。《楚辞》记载植物也有上百种之多。略早于《说文》的《尔雅》是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所收植物分为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