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下的数学学习更有效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917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学习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如今的课堂教学追求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若教师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内驱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 主动参与 有效学习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理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任务学习,以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来驱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并从中发展认知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目前,任务驱动式教学常见于英语和信息技术教学。对于数学学科来说,教学中的任务驱动学习是以解决一个数学任务为目的指向,让学生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并通过思考完成任务的一种心理活动。数学知识追求的是有效整合,从知识的一个点出发可以引出多个相关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存在着一种清晰的脉络。如何以一种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宽松、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将知识回忆与重组,实现知识间的有效建构?基于此想法,笔者在整理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四边形”单元时进行了尝试:即以“画平行四边形”这一任务驱动,实现四边形单元相关知识的有效重组与建构。
  一、课堂背景呈现与课堂实践思考
  1.画平行四边形的最初设想
  教师给学生提出指令性的要求(如画一个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教师不画,学生画。这个指令性的任务是老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单一,学生所画出的平行四边形无非形状不一样,可以预知很多学生画的底是水平的那种,高多是从邻边的交点开始画的。这种机械指令式的任务过度牵制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收效不大。
  2.画平行四边形的最后想法
  (1)从学生学习心理分析,在给老师提要求的这一任务驱动下,学生会更投入,思考的会更多、更全,参与会更积极,会认真投入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要求。(2)新课标(修订版)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在示范画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尊重,教师则起到组织、合作、引导的作用,对学生所提的要求进行有效重组与重新建构,在不断的重组与建构中,学生的知识体系会更清晰、更有条理。
  3.尝试后的思考
  如果教师以自己的机械指令,会过度牵制学生的自主体验;以自己的教学讲解,会全盘替代学生的主体思维;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会随性评判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收效不大。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自己的教学方向;或基于学生的思维成果,调整自己的讲解方式;或着眼学生的真实表现,实施自己的随机评价……这样的教学方式和上一种对比,学生就会激发自身学习的内驱力,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实现学生心理、行动上的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将更有效。
  二、如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数学的有效学习
  1.实现学生心理上的有效参与
  在以上案例中,一般是老师给学生提出要求,如要求学生画一个“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底和高及其他的相关知识,画出老师所要求的图形。教师根据学生所画图形进行针对教学。而任务驱动下的学习,首先改变这一做法,让学生给老师提要求,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要求画出图形,在边提、边画、边议的过程中,通过学生争辩、反思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回忆、重组、建构。从学生学习心理上看,他们格外珍惜这样的“机会”,参与积极,都争着抢着给老师提要求。
  新课标(修订版)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充当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如今课堂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改变课堂的师生关系。师生应是一种“伙伴关系”,在这种伙伴关系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执行者,尊重学习的主体作用,是学习高效的先决条件。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首先会在心理上实现给教师提问题、提要求的有效参与,从而激发起给老师提要求的内驱力,认真投入思考如何给老师提怎样的要求。
  2.实现各方面知识的有效建构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预设并尊重学生可能给教师提的要求,有方向性地引导学生对这些要求反思、舍取、优化、重组,更合理、更清晰地实现知识间的有效重组与建构。
  一是学生所提要求的预设。(1)底的长度(可能会从方向和长度上思考);(2)高的长度(可能会从位置和长度上思考);(3)邻边所夹角的度数(可能会从不同角的度数思考);(4)对边的画法(可能会从用一副三角尺通过合、靠、移、画四个步骤思考或者以一把尺子根据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的高相等入手思考);(5)邻角的度数(从邻角相加和是180°思考);(6)对角的度数(会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这一特点进行思考);(7)四个内角的度数和(会从怎样快速有效的计算思考)。
  二是实际应对学生所提要求的思考、重组、建构。(1)底的画法。底可以随意画,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都可以认为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教师在画底时征求不同方向是否可画的意见,因为在老师和学生的直觉中,这条底基本上是水平直的(受书本、作业本所给的范例影响),通过学生争辩明确了画底不一定要是水平直的那种,任何方向都可以,以摆脱水平画底的思维定式。为此老师所呈现在黑板上的底应该摆脱这种直觉的干扰,画一条学生不太常见的底(如斜斜的),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这条底边上高的画法(尤其是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2)高的画法。高是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否可以从底的任何地方画高?如果从底边上的两个端点出发画高,画出的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在画高中对“距离”“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3)邻边夹角的画法。邻边所夹的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钝角。或许有学生会说可以是直角(若有这样的说法,可以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学生所提出的邻边夹角的度数可能会随心所欲,如果这样就可以复习角的画法;如果学生所提的邻边夹角的度数是一副三角尺中的任一一个角的度数,这样就可以回忆三角尺中各个角的度数。(4)邻角和对角的度数。根据平行四边形角的特点,先知道一个角的度数,其余三个角的度数都可以知道(已知角的度数,对角的度数相等)这样就可以复习四边形四个内角和的度数。(5)对边(即互相平行)的画法。画平行线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常见的可以用两把尺子,通过“合、靠、移、画”四个步骤实现平行线的规范画法,但学生比较难操作的是“靠”这一步,提醒学生靠的是“边”,而不是“点”;当然也可以用一把尺子至少画两条高来实现平行线的画法(即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整个过程以“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任务为主线,以学生所提的要求为标准,有效整理四边形这一单元中的知识,有“画平行线、画垂线段、画角、算角……”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适时提醒引导,学生的知识整理和建构更有效,更全面。
  课堂改革的另一个核心是改变课堂的学习方式和组织方式。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而不是教师的“讲”,教师的“讲”对于学生来说是低效的。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始终在主动学习的情境下完成学习目标,做到了目标准确、学习主动。因此追求在任务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是高效的。
  3.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是数学任务应具有开放性与思考性。开放性可以是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或者是结果的多样性。在任务中,教师可以伴随着呈现一定的线索,线索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学生面临的任务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是让学生通过已经建立起来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新的学习。
  二是数学任务应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文中的案例是从学生的心理所需(即给老师提要求)入手,让学生体验到给老师提要求的快乐,在快乐中实现数学任务的解决,在积极参与中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重组与建构。
  三是应让学生通过任务的解决获取新的经验。在学生解决任务后,会有所反思,会积累学习的经验,可以是认知结构重组的经验,也可以是探究技能发展的经验,还可以是情感上体验的经验,而不仅仅停留在结论性知识的掌握上。
  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主体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具有个体的特殊性,这一过程受个体自身的学习风格、态度、信念、动机等方面的影响。因此,任务驱动学习要能驱动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倡导任务驱动学习,重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探究方法,形成探究策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些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要在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反思中形成。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心理,提供合理的任务,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反思争辩、经验积累中高效地进行学习。
其他文献
作为农村小学教师,应如何调动孩子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思维,使课堂能灵动起来,通过几年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摸索,在语文课堂上,我有以下几点教学体验:  一、朗读课文,我采用“对读”的方式  在乡村,孩子们到了高年级,面对长长的课文,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读,若让他们默读,他们也静不下心,感知不到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也牵不住他们的思维。于是我试用了几年“对读”课文的模式,我发现对此模式,
本文呈现了同义、反义、一词多义、同形同音异义、部分——整体五种词汇关系在双关语、对照、矛盾修饰法、反复、提喻五种英语修辞手段中的应用。具备基本词汇关系方面的知识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打开学生的心门,唤醒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感悟到文本中细腻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其探究的欲望,并最终转化为内在的力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找到更合适的情感教育的方式,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既丰富学生的情感,也能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样不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优化情
期刊
语文课堂,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变、整合、重塑,如今,她又与高效并肩而行,无论怎样改变,也改变不了语文的本色。作为语文教师,在新的时代里,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要如何保持语文的本色美呢?我想应该具有以下三要素。  一、发掘语文的语言文字美  语文即语言文字,语言文字的集合便是文本。中国的文字是无数个精灵,看似方正,但组合起来却个个灵动美妙。  1.发掘文字的内涵美。值得一提的当属我国的短语,它虽短短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而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因为这一理念完全将“讲授”抛之脑后,该讲的不敢讲,要讲的不会讲,生怕“一讲”就会背上牵制学生思维的包袱。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对知识根本就没有读懂、读透,就忙着自主探究,其效益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为起点,精心选择适切的内容,通过艺术化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曲解新课改的含义,只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的实效,忽视语文课堂的本色,这样的课堂显然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充满文化气息、原汁原味的课堂,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让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色,打造有滋味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细微之处入手,深入文本充分体会,仔细咀嚼,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爱上语文课
游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和谐、有趣、丰富的语言交际情境,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游戏教学法不仅使学生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兴趣。因此采用游戏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发展他们的有意注意,可谓是提高数学课堂成效的重要环节。  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性
情感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可以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启发学生的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等等。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实施情感教育,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众所周知,语文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其主要体现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健全并完善学生的人格,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情感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即更加看重“以学生为中心”.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应该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体验每个教学过程,注重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