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着重阐述了“现实的个人”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并指出这一理论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前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与工人运动日益密切的联系,并因而产生的以科学理论武装工人运动的使命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根本动力。
其次,《形态》的写作是时代的要求和理论斗争的需要。批判各式各样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通过“清算自己过去的信仰”来确定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直接动力。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
《形态》共分两卷,第一卷包括一个序言和三章。课本所节选的是第一卷的第一章。在这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正面阐述唯物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同时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三、唯物史观的前提
1.确立唯物史观的前提的必要性。
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前提,从而开辟“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为此,就必须“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只有从这个现实的物质前提出发,才会有科学的历史观。
2.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写道:“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它包含了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表明,人是任何历史观不可或缺的前提,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就无所谓历史。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强调人的活动,首先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分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其次强调人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在《形态》中考察了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全面论证了物质生产条件,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除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外还要有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生活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第二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为了满足新的需要,就要从事生活资料的再生产。“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历史发展的第三个因素就是人的生产,即繁殖,而在人的生产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起初唯一的社会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关系。历史发展的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在从事生产的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是有物质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
四、结语
联系现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现实的个人”这一重要的理论能带来不少启示。首先,应当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其次,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潜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正确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迅.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与探讨.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 前提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首先,《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写作是革命实践提出的新要求。与工人运动日益密切的联系,并因而产生的以科学理论武装工人运动的使命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根本动力。
其次,《形态》的写作是时代的要求和理论斗争的需要。批判各式各样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通过“清算自己过去的信仰”来确定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奠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作本书的直接动力。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
《形态》共分两卷,第一卷包括一个序言和三章。课本所节选的是第一卷的第一章。在这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正面阐述唯物史观和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同时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三、唯物史观的前提
1.确立唯物史观的前提的必要性。
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的唯心主义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需要确立一个正确的前提,从而开辟“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为此,就必须“跳出哲学的圈子并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去研究现实”,“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只有从这个现实的物质前提出发,才会有科学的历史观。
2.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写道:“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来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对唯物史观前提的全面而完整的概括,它包含了有内在联系的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表明,人是任何历史观不可或缺的前提,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就无所谓历史。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总是强调人的活动,首先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分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其次强调人不能离开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在《形态》中考察了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全面论证了物质生产条件,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除了要有一定的自然条件外还要有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生活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所以“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第二个因素是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为了满足新的需要,就要从事生活资料的再生产。“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历史发展的第三个因素就是人的生产,即繁殖,而在人的生产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起初唯一的社会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关系。历史发展的第四个因素,是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在从事生产的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是有物质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呈现出‘历史’”。
四、结语
联系现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现实的个人”这一重要的理论能带来不少启示。首先,应当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其次,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潜在的人力资源的开发,正确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侯惠勤.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迅.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与探讨.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