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乐感受美感受爱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t19900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拣儿童多出行》被选编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作者冰心以儿童的笔触描绘了生机勃勃的儿童、竞相开放的花朵,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对儿童的喜爱。在解读中,我们应该与作者、编者对话,深刻领悟作者的情感。笔者从感受快乐、感受美、感受爱等三个方面,试着对本课进行解读。
  一、多处行,感受儿童的乐
  这一课从题目到内容,作者花费笔墨较多的就是儿童。在游园途中,到处都可以碰到儿童。在冰心的眼里,儿童是快乐的。如,在知春亭畔里,“女孩子、男孩子……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忸怩地笑着……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从字里行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儿童的快乐,同样细读文本,我们也会发现儿童的快乐在哪里,作者的快乐就会跟到哪里,毕竟“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是最好的诠释。
  冰心的心属于儿童,她的笔为儿童所著。在她眼里,儿童就是快乐,就是世间的一切。冰心认为,儿童是快乐的,那么这篇课文通篇洋溢着的就是快乐,除了快乐还是快乐。通读全文,品析“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还有“开得旺的花儿”,貌似一看,是赞美花朵,实际上是形容儿童,赞美他们充满活力,充满快乐。作者还用大量笔墨描绘儿童行走、休息、说话等场景时的动作、神态,不仅写出了儿童的个性,而且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活力,一种快乐。
  二、找春天,感受诗意的美
  春天是美好的,儿童也是美好的。作者以花喻人,通过对花的描述来让读者感受儿童的美好。比如课文中第5自然段,作者就用一个特写对春光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其内容如下:“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喷花的飞泉”一词非常形象,精辟简洁,不仅具体写出了海棠花开得多,开得密,而且还能让读者从中感受到海棠花那种旺盛的生命力,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感受到儿童的活力。在作者笔下,海棠花是春天活力的象征,同样也是儿童生命美好的象征。
  文本中作者用了很多数量词,比如“一群”“一个”“一点”“东一堆”“西一堆”等等,传递出了春天的气息,春天的美好。教师可以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练笔,让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从中体验到童趣,属于儿童的童趣。
  三、情满溢,感受对儿童的爱
  这是一篇赞美儿童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儿童的爱。如果没有爱,不可能写出这样富有灵性童趣的文字。如在颐和园门口,“成千盈百”的儿童,“闹嚷嚷地”“挤了出来”,这样的场景,对于其他人来说,或许有点闹,甚至有点烦,但是作者眼中全是“爱”,所以在她的笔下,这些儿童都成了“小天使”。
  在玉澜堂里走动时,作者也“总和”儿童相撞。如果心中没有爱的人,眼中看儿童只有烦,但是作者却偏要与儿童撞个满怀,就因为作者与儿童一样,也都喜欢往儿童多的地方钻,目的在于想多看看儿童。
  再看文本倒数第2自然段,其中“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这里表面上看是写花,实际上是在写人,写眼前的儿童。正因为作者对儿童倾注了无限的爱,所以儿童在作者眼里,才是春天的花朵。
  对于这一课来说,教师应该认真研读,在与作者对话的基础上,把握语言,感受作者对儿童的喜愛,感受春天的美好,既而渗透到课堂里,以便真正让快乐、爱与春天同行,与儿童同行。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其他文献
在教学中,口语交际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然而现实中教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教学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往往是想起一个话题就与学生交流一下,并且在交流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种交际教学模式下,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会受到教师的影响,自身的交际需求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久而久之,学生对交际的需求逐渐降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有所降低。那么,怎样的交际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这就需要教学走出知识性教学狭隘的小圈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然而,不少教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淡化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殊不知批判性思维是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部分,并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经历丰富的思维活动,在诊断、反思、质疑等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提出的习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课标把“记实作文”纳入了高年级习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可见对记实作文的重视。记实,就是记叙真实的内容,记实作文要用描述性的语言准确地表现自己观察到的人、事、物、景以及所思、所想、所感等,着重强调内容表达的真实性。学生学会写记实作文,除了需要关注生活、留心观察、从真实的生活中获得源头活水以外,还要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的主体。关注学生个性特质,落实生本地位,是铸造高效课堂的基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积极尝试运用“小先生制”,彰显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奠基。  一、落实自主感知,夯实“小先生制”的推进基础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将学生从传统理念下的填鸭式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
我国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其中古典诗词就是博大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不仅积淀了民族精神的内核思想,还传承了民族精神的情感和文化,读起来或意境悠远,或气象万千,或令人动容,或情趣盎然……但当这些民族文化的经典进入教材,走进学生的视野时,却往往变得索然无趣,这就需要教师对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和审视,让古典诗词教学充满灵性。下面笔者以《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紧扣古典诗词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很大程度上能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创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有助于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内在思维。  一、把握课堂实际,凸显导入的针对性  成功的课堂导入,一定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既针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要针对学生内在的原始经验,拉近学生实际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紧扣
本文题目源自这组文稿中朱国忠老师的一句话说:“只有紧紧抓住自然慈母的衣襟,儿童才有生命的绿色。”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泥森林无限制蔓延,使“农村”或乡土的范围日渐萎缩,在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江苏,当下的农村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末代村童”。其实,他们也早已不是如清代高鼎笔下的村童那般的形象——“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他们的日常起居里、学习活动中,往往有着现代技术、现代生活方式与
“老师,今天下雨了,我想学习《山雨》一课的写作手法描写雨景。”“老师,《跑进家来的松鼠》是不是可以写个续呀?”……每学完一篇新课文,走进教室,我总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请求,看着学生兴奋的眼神,我心里充满了喜悦。  学生怕写习作,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困境。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巧妙地安排课堂中的小练笔
统编本教材在古诗词选编方面除了课标推荐的古诗词以外,又增加了一些,相较于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来说,古诗词的篇目是最多的,这充分体现了编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该怎么教?怎样才能真正把编者的意图落到实处呢?  一、统编本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特点  打开统编本教材,仔细研读教材中的古诗词就会发现,古诗词在编排上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选文具有经典性  统编本教材中的古诗词无论是在题
统编本教材单元设置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特点鲜明,人文主题宽泛博大,语文要素明确且聚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加清晰,便于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操作。教师要加强单元文本的内在设计,运用统整的方式落实语文元素,扎实有效地推进单元教学。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单元视角规划,在统整中有序推进  在技能性目标体系中,“学习”是最基础、最原始的层次,是对原型示范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