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文化论著研读”已成为高考的考试内容,而在众多的文化著作中,《论语》是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的重要选编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此类著作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为论著类作品的复习与教学提供了借鉴。
一、教学设想
作为文化经典,《论语》将被纳入200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范围。《论语》考什么、怎样考,从《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我们可以找到三点相关内容:1 名句默写:2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 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在这三点中,第一点属于常考题型,第二、三点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许多变数,高考样题出来后,它们基本遵循一个大致方向:题型一“小”一“大”,内容上侧重于与现实联系紧密并带有争议性的命题。在复习时,如果始终贯穿历史性阅读与现实性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姿态,坚持客观性评价并批判性继承,我们就可以把《论语》复习落到实处。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仁者爱人》为例来探讨《论语》的高考复习思路。
二、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孔子有关“仁”的基本内涵。
2 明确命题思路,学会回答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每日默写检查
1 默写内容:《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第“18.7”最后部分。
2 默写要求:3 分钟内完成。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用红笔标出错别字。写上默写日期,一星期后再默写一次。
(二)品“仁”字,把握“仁”的基本内涵
把“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站立的人,这两个人就是我和你。有我和你,就有他。你、我、他三者构成一个群体,这就是社会。这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个基本内涵。
1 第一个内涵——人
·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人本哲学的体现。把人当做人来看,人是生命个体,更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多人就构成了社会。人之所以为人,就必须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社会的、政治的、阶级的诸关系中),必须有赖以生活的物质资料、道德规范等。要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就要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欲求。
2 第二个内涵——修身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就是修身,是人的内在方面的道德原则。一个人应该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这就叫做仁。实现这一点的具体做法是:不符合礼的规定的,就不要视、听、言、动。克己的真正动因应该来自爱人。同时,修身是基础,修身才能爱人。
3 第三个内涵——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保证,是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爱人,把他人当做人来爱,承认他人人格。爱人是外在的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的道德原则。
(三)析“爱”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内容的基本复习思路。
(1)点击语录中的关键词。(理解句意,把握关键词语。)
(2)理解思想倾向。(可以从文中直接读出孔子的思想、可以从史料中归纳孔子的思想。不管从哪个角度,我们都应尽可能地还原孔子的思想。)
(3)相关语录。(许多时候,对同一个话题,孔子会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
(4)史人解读。(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发展了儒家思想,古代学者解读。)
(5)我们来读。(历史价值、现实价值。)
2 课文在讲什么?
(1)“仁”的重要性。相关内容是第一章。(教师示范复习)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孝、悌、谨、信、泛爱、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二步:理解孔子思想:躬行为本、行先知后。
第三步:补充课文中“仁”的相关论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第四步:这几章分别从什么角度谈“仁”?
第五步:高考试题模拟演练。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及评点,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面先文,非为己之学业也。”
1 这是孔子在教导年轻人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孔子的下列弟子中,你认为这句话孔子最应该讲给哪几位听? (
)
A 冉有 B 有若 C 串我 D 南宫适
2,结合评点或者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理解。
第六步:指导解答问题。
第七步:交流答题技巧。
(2)“仁”的具体内容。相关内容是第二章至第四章。这几章都在讨论一个话题:忠恕。(学生按示范分步骤复习)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忠恕。
第二步:理解孔子思想:忠——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第三步:联想前后文中的相关论述。
第四步:交流自己的理解。
第五步:自行设计高考试题并交流演练。老师提供参考练习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1 这几章体现了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明确:尽心竭力,积极为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2 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明确:人格平等,不役使别人;从心欲,不逾矩。
(3)“仁”的具体实践。相关内容是第五章至第十章。在这几章中又是以第五章为纲。其中的关键句子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几章在内容上比较容易把握,所以可用练习的形式带动复习。
试题演练:
1 这几章都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但角度明显不一样,请简要概括。
·明确:A 仁者爱人;B 关心弱者;C 珍爱生命。
2 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看作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主张与孔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4)“仁”的内涵延展。相关内容是第十一章。这一章比较难理解。需要联系一定的背景材料。另外还要联系其他相关章节来全面 理解,还可以与下面这章比较阅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7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 这两章都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评价内容与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A 否定管仲“知礼”; B 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力仁者。
2 我们该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爱观?
明确: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1分)这说明,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1分)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1分)(在参考答案中赋分是要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角度。)
(四)复习小结
总结一:《论语》的两种阅读姿态——
1 还原到对话语境中读出历史意义(基本体现在试题第一“小”问中)。
2 放到现实语境中去读出现实意义(基本体现在试题第二“大”问中)。
总结二:高考试题基本命题思路——
1 题型:一“小”一“大”
2 内容:“小”,主要是判断题、概括题等,可能涉及相关人物、观点、态度、角度等方面。“大”,主要是对基本思想(论政、论礼、论孝、论仁、论修身、论交往、论教育、论交往、论哲学)的评价。关注:(1)观点的矛盾性(孔子本人对同一问题的前后看法的矛盾性、各种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2)思想的争议性(知其不可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3)交流环境的针对性(对同一问题,对象不一样,回答内容也不一样)。
总结三:答题的基本步骤——
1 抓住关键词语:
2 分清论说对象;
3 联系相关评说;
4 把握回答角度;
5 分层次回答(历史与现实)。
四、教学反思
《论语》高考复习设计运用历史性阅读与现实性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姿态,坚持客观性评价并批判性继承,同时以课本为本,前后相勾连,适当拓展。把握孔子基本思想,一课一专题,在专题下多点铺开,辅助精要练习促提高。复习内容明确,复习思路清晰,复习效果明显。
一、教学设想
作为文化经典,《论语》将被纳入200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范围。《论语》考什么、怎样考,从《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我们可以找到三点相关内容:1 名句默写:2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 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在这三点中,第一点属于常考题型,第二、三点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许多变数,高考样题出来后,它们基本遵循一个大致方向:题型一“小”一“大”,内容上侧重于与现实联系紧密并带有争议性的命题。在复习时,如果始终贯穿历史性阅读与现实性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姿态,坚持客观性评价并批判性继承,我们就可以把《论语》复习落到实处。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仁者爱人》为例来探讨《论语》的高考复习思路。
二、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孔子有关“仁”的基本内涵。
2 明确命题思路,学会回答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每日默写检查
1 默写内容:《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第“18.7”最后部分。
2 默写要求:3 分钟内完成。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用红笔标出错别字。写上默写日期,一星期后再默写一次。
(二)品“仁”字,把握“仁”的基本内涵
把“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站立的人,这两个人就是我和你。有我和你,就有他。你、我、他三者构成一个群体,这就是社会。这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个基本内涵。
1 第一个内涵——人
·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人本哲学的体现。把人当做人来看,人是生命个体,更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多人就构成了社会。人之所以为人,就必须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社会的、政治的、阶级的诸关系中),必须有赖以生活的物质资料、道德规范等。要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就要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欲求。
2 第二个内涵——修身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就是修身,是人的内在方面的道德原则。一个人应该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这就叫做仁。实现这一点的具体做法是:不符合礼的规定的,就不要视、听、言、动。克己的真正动因应该来自爱人。同时,修身是基础,修身才能爱人。
3 第三个内涵——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保证,是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爱人,把他人当做人来爱,承认他人人格。爱人是外在的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的道德原则。
(三)析“爱”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内容的基本复习思路。
(1)点击语录中的关键词。(理解句意,把握关键词语。)
(2)理解思想倾向。(可以从文中直接读出孔子的思想、可以从史料中归纳孔子的思想。不管从哪个角度,我们都应尽可能地还原孔子的思想。)
(3)相关语录。(许多时候,对同一个话题,孔子会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
(4)史人解读。(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发展了儒家思想,古代学者解读。)
(5)我们来读。(历史价值、现实价值。)
2 课文在讲什么?
(1)“仁”的重要性。相关内容是第一章。(教师示范复习)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孝、悌、谨、信、泛爱、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二步:理解孔子思想:躬行为本、行先知后。
第三步:补充课文中“仁”的相关论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第四步:这几章分别从什么角度谈“仁”?
第五步:高考试题模拟演练。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及评点,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面先文,非为己之学业也。”
1 这是孔子在教导年轻人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孔子的下列弟子中,你认为这句话孔子最应该讲给哪几位听? (
)
A 冉有 B 有若 C 串我 D 南宫适
2,结合评点或者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理解。
第六步:指导解答问题。
第七步:交流答题技巧。
(2)“仁”的具体内容。相关内容是第二章至第四章。这几章都在讨论一个话题:忠恕。(学生按示范分步骤复习)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忠恕。
第二步:理解孔子思想:忠——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第三步:联想前后文中的相关论述。
第四步:交流自己的理解。
第五步:自行设计高考试题并交流演练。老师提供参考练习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1 这几章体现了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明确:尽心竭力,积极为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2 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明确:人格平等,不役使别人;从心欲,不逾矩。
(3)“仁”的具体实践。相关内容是第五章至第十章。在这几章中又是以第五章为纲。其中的关键句子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几章在内容上比较容易把握,所以可用练习的形式带动复习。
试题演练:
1 这几章都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但角度明显不一样,请简要概括。
·明确:A 仁者爱人;B 关心弱者;C 珍爱生命。
2 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看作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主张与孔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4)“仁”的内涵延展。相关内容是第十一章。这一章比较难理解。需要联系一定的背景材料。另外还要联系其他相关章节来全面 理解,还可以与下面这章比较阅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7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 这两章都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评价内容与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A 否定管仲“知礼”; B 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力仁者。
2 我们该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爱观?
明确: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1分)这说明,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1分)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1分)(在参考答案中赋分是要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角度。)
(四)复习小结
总结一:《论语》的两种阅读姿态——
1 还原到对话语境中读出历史意义(基本体现在试题第一“小”问中)。
2 放到现实语境中去读出现实意义(基本体现在试题第二“大”问中)。
总结二:高考试题基本命题思路——
1 题型:一“小”一“大”
2 内容:“小”,主要是判断题、概括题等,可能涉及相关人物、观点、态度、角度等方面。“大”,主要是对基本思想(论政、论礼、论孝、论仁、论修身、论交往、论教育、论交往、论哲学)的评价。关注:(1)观点的矛盾性(孔子本人对同一问题的前后看法的矛盾性、各种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2)思想的争议性(知其不可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3)交流环境的针对性(对同一问题,对象不一样,回答内容也不一样)。
总结三:答题的基本步骤——
1 抓住关键词语:
2 分清论说对象;
3 联系相关评说;
4 把握回答角度;
5 分层次回答(历史与现实)。
四、教学反思
《论语》高考复习设计运用历史性阅读与现实性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姿态,坚持客观性评价并批判性继承,同时以课本为本,前后相勾连,适当拓展。把握孔子基本思想,一课一专题,在专题下多点铺开,辅助精要练习促提高。复习内容明确,复习思路清晰,复习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