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两种阅读姿态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文化论著研读”已成为高考的考试内容,而在众多的文化著作中,《论语》是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的重要选编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此类著作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为论著类作品的复习与教学提供了借鉴。
  
  一、教学设想
  
  作为文化经典,《论语》将被纳入200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范围。《论语》考什么、怎样考,从《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我们可以找到三点相关内容:1 名句默写:2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 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在这三点中,第一点属于常考题型,第二、三点在形式与内容上都有许多变数,高考样题出来后,它们基本遵循一个大致方向:题型一“小”一“大”,内容上侧重于与现实联系紧密并带有争议性的命题。在复习时,如果始终贯穿历史性阅读与现实性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姿态,坚持客观性评价并批判性继承,我们就可以把《论语》复习落到实处。基于这种认识,笔者以《仁者爱人》为例来探讨《论语》的高考复习思路。
  
   二、教学目标
  
  1 深入理解孔子有关“仁”的基本内涵。
  2 明确命题思路,学会回答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每日默写检查
  1 默写内容:《知其不可而为之》中第“18.7”最后部分。
  2 默写要求:3 分钟内完成。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用红笔标出错别字。写上默写日期,一星期后再默写一次。
  
  (二)品“仁”字,把握“仁”的基本内涵
  把“仁”字拆开来看,就是两个站立的人,这两个人就是我和你。有我和你,就有他。你、我、他三者构成一个群体,这就是社会。这是孔子关于“仁”的一个基本内涵。
  1 第一个内涵——人
  ·子曰:“仁者人也。”。
  ·这是孔子人本哲学的体现。把人当做人来看,人是生命个体,更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多人就构成了社会。人之所以为人,就必须生活在人与人之间(社会的、政治的、阶级的诸关系中),必须有赖以生活的物质资料、道德规范等。要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就要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欲求。
  2 第二个内涵——修身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复礼就是修身,是人的内在方面的道德原则。一个人应该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这就叫做仁。实现这一点的具体做法是:不符合礼的规定的,就不要视、听、言、动。克己的真正动因应该来自爱人。同时,修身是基础,修身才能爱人。
  3 第三个内涵——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保证,是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爱人,把他人当做人来爱,承认他人人格。爱人是外在的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的道德原则。
  
  (三)析“爱”字,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内容的基本复习思路。
  (1)点击语录中的关键词。(理解句意,把握关键词语。)
  (2)理解思想倾向。(可以从文中直接读出孔子的思想、可以从史料中归纳孔子的思想。不管从哪个角度,我们都应尽可能地还原孔子的思想。)
  (3)相关语录。(许多时候,对同一个话题,孔子会从不同的角度去阐释。)
  (4)史人解读。(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发展了儒家思想,古代学者解读。)
  (5)我们来读。(历史价值、现实价值。)
  2 课文在讲什么?
  (1)“仁”的重要性。相关内容是第一章。(教师示范复习)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孝、悌、谨、信、泛爱、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二步:理解孔子思想:躬行为本、行先知后。
  第三步:补充课文中“仁”的相关论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第四步:这几章分别从什么角度谈“仁”?
  第五步:高考试题模拟演练。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及评点,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面先文,非为己之学业也。”
  1 这是孔子在教导年轻人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孔子的下列弟子中,你认为这句话孔子最应该讲给哪几位听? (
  )
  A 冉有 B 有若 C 串我 D 南宫适
  2,结合评点或者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理解。
  第六步:指导解答问题。
  第七步:交流答题技巧。
  (2)“仁”的具体内容。相关内容是第二章至第四章。这几章都在讨论一个话题:忠恕。(学生按示范分步骤复习)
  第一步:抓住关键词:忠恕。
  第二步:理解孔子思想:忠——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第三步:联想前后文中的相关论述。
  第四步:交流自己的理解。
  第五步:自行设计高考试题并交流演练。老师提供参考练习题: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1 这几章体现了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请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明确:尽心竭力,积极为人;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2 谈谈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解。
  ·明确:人格平等,不役使别人;从心欲,不逾矩。
  (3)“仁”的具体实践。相关内容是第五章至第十章。在这几章中又是以第五章为纲。其中的关键句子就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几章在内容上比较容易把握,所以可用练习的形式带动复习。
  试题演练:
  1 这几章都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但角度明显不一样,请简要概括。
  ·明确:A 仁者爱人;B 关心弱者;C 珍爱生命。
  2 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看作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主张与孔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4)“仁”的内涵延展。相关内容是第十一章。这一章比较难理解。需要联系一定的背景材料。另外还要联系其他相关章节来全面 理解,还可以与下面这章比较阅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7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 这两章都是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评价内容与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明确:A 否定管仲“知礼”; B 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力仁者。
  2 我们该如何理解孔子的仁爱观?
  明确: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1分)这说明,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1分)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1分)(在参考答案中赋分是要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角度。)
  
  (四)复习小结
  总结一:《论语》的两种阅读姿态——
  1 还原到对话语境中读出历史意义(基本体现在试题第一“小”问中)。
  2 放到现实语境中去读出现实意义(基本体现在试题第二“大”问中)。
  总结二:高考试题基本命题思路——
  1 题型:一“小”一“大”
  2 内容:“小”,主要是判断题、概括题等,可能涉及相关人物、观点、态度、角度等方面。“大”,主要是对基本思想(论政、论礼、论孝、论仁、论修身、论交往、论教育、论交往、论哲学)的评价。关注:(1)观点的矛盾性(孔子本人对同一问题的前后看法的矛盾性、各种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性);(2)思想的争议性(知其不可而为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3)交流环境的针对性(对同一问题,对象不一样,回答内容也不一样)。
  总结三:答题的基本步骤——
  1 抓住关键词语:
  2 分清论说对象;
  3 联系相关评说;
  4 把握回答角度;
  5 分层次回答(历史与现实)。
  
  四、教学反思
  
  《论语》高考复习设计运用历史性阅读与现实性阅读相结合的阅读姿态,坚持客观性评价并批判性继承,同时以课本为本,前后相勾连,适当拓展。把握孔子基本思想,一课一专题,在专题下多点铺开,辅助精要练习促提高。复习内容明确,复习思路清晰,复习效果明显。
其他文献
李书声  男,1938年生,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人。1951—1954年就读于天津市静海县师范学校,1954—1956年任教于河北省沧州市子牙镇大黄洼小学,1956—1957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读速成师专,1958—1974年任教于河北省沧州市庆云中学,1974年调入沧州市盐山县教研室,1978—1984年任沧州市教研员,1984—1998年任沧州师范学校(原沧州第二师范学校)校长,1998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这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由六篇课文组成:《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这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必
特邀主持人说:思辨能力,亦称“批判性思维能力”,既包括阐释、分析、評价、推理、解释、自我调节等认知能力,又包括好奇、自信、开朗、灵活、公正、诚实、谨慎、善解人意等情感特质,属高阶思维能力。高中阶段是学生发展其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究。针对这一问题,本期我们从4个方面给大家提供参考:1.开发文本,寻找文本中培养思辨能力的亮点;2.平衡语言与思维的关系;3.展开
计算机在诗歌鉴赏中如何使用?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计算机擅长的是检索、分类、统计,而诗歌是感情的结晶、创造的艺术,用机械的检索、分类、统计手段来分析诗歌,无异于扼杀诗歌的生命。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将计算机和人脑相结合:利用计算机强有力的检索功能,快速、全面、准确地提供有关资料,然后由熟悉诗歌的研究者从审美的角度来探索诗歌艺术的奥秘。  意象是古典诗词中艺术创造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诗歌中常出现的形象,
编者按:现代诗歌一直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年来,无数教师对其教法、学法进行了不断探讨,结果却收效不大,原因就是在探索与追问的过程中,人们很难将文学评论中的解读方法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于中学诗歌教学实践中,很难将语文教学的诗歌解读与文学评论的诗歌解读有机融合起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吴凤平、刘彩祥老师借助“现象图示学”的理论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解读与文学评论中的诗歌解读搭建起了一个有机
教师、课程、学生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铁三角”。新课程理念主张,应让每个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让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应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应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尽力做最好的自己。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在课程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空间”中应扮演什么角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一、教师应该是“教育思考者”和“心灵共情者”  1.成为有主张的“育人导师”  教师应该
编者按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如何适应改革变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6年至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与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合作,共同开展“基于学生研究和知識分析的学科教学”课题研究。“课程与教学”栏目第2、第3期专栏将呈现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该课题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各学科的教学案例,以飨读者。
课前预热时,教学生不一样的举手方式—让答的手势、补充的手势、提问的手势、求关注的手势等,巧妙地为课堂开展“真学”做好铺垫。  一、关注篇章页,进行导课  师(出示篇章页):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来自第五单元,这是一个奇妙的单元。齐读—  生: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  师(出示三年级学过的第五单元的篇章页)这是三上年级的第五单元,以什么为主题?  生:以观察为主题。  师:三下年级的第五单元—  生:
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把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但是,什么是好教师?学生考得好就说明教师教得好?好教师就是让学生考得好的教师?当我对这些问题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答案的时候,发现答案竟是经历了一路反思之后的沉淀。回首来时路,这个过程大致可被分为聚焦于知识与考试、学生与能力、体验与建构、学力与素养的逐步提升的四个阶段。  一、1990—2002年:知识与考试  1990—2002年是我工作
从总体来看,在2009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关注篇章衔接和连贯仍然是各地命题的重点。多套试卷继续以小句排序或补充关联词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两套全国卷除保留衔接排序题之外,又别出心裁,推出了新的题型。题型之“新”在于第一次将测试重点放在了篇章回指形式所具有的话语衔接功能上。  本文以高考语文试题为例,首先提出回指语在篇章结构中的表达和确认原则,然后分析影响回指形式的语用、语体等因素,最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