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水芹菜

来源 :翠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水芹菜,是故乡一种蔬菜。老了开白花。
  今天大大有名的溧阳白芹,不过就是芹菜中的一种,属于水芹旱种的品种。
  故乡的水芹菜原来有两种,一种名唤春芹,一种名唤冬芹,都是水生蔬菜。
  顾名思义,冬芹即是冬天上市的芹菜,溧阳白芹,其实是冬芹的一种。
  春芹即是春天上市的芹菜。芹菜不值钱,但种芹菜人的苦,却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尤其是种冬芹。
  我家种过冬芹,也种过春芹。我家后门口竹园边紧挨着河的,是我家自留地,下面有块很小的低地,种不了其他,所以父亲种了些芹菜。
  一开始种的是冬芹。冬芹是秋天种的。
  秋天,父亲把那块低洼地翻开,平整好,浇上一层农家肥,然后挖出一条条浅浅的小垄沟,把买回来的芹菜种苗埋下,在浅垄沟里一根接着一根,俗称“排芹菜”,然后盖上稻草。温度低时,芹菜长得慢。稻草可以保温,腐烂后也可做肥料。种冬芹时地里是干的,种下之后,就要每天浇水,还要浇粪。芹菜长出新芽后,对水的要求就高了,要让芹菜泡在水里。
  冬天故乡种麦子,不再打水,沟渠里是干涸的,所以只能自己担水灌溉。
  种芹菜时,最苦的有两样,一是灌溉。冬天河水浅,用撩勺舀水(方言音称为“框水”)很麻烦,水凉手冷,所以更多是挑水灌溉。
  如今想起冬天给芹菜田弄水,还是不寒而栗。
  另一个苦的,是给芹菜拔草。芹菜地里也会有不少杂草,冬天穿着高帮胶鞋,踩在水里,一畦畦地拔过去,把杂草拔掉,是个很辛苦的活。在家里人的辛苦中,冬芹一天天长高了,我家种的是青芹,青翠碧绿。不过冬天天冷,小时候很早就结冰了。一结冰后,芹菜叶子不仅打蔫了,而且有铁锈色。
  防冻是没招的。不过,父亲还是会在芹菜上面撒一层薄薄稻草,权当是保温,估计意义也不大。寒冬腊月,快过年时,芹菜就可以上市了。
  故乡习俗,春节请客,每家每户必有一道凉菜是芹菜,所谓冷盘。做法很简单,把芹菜叶子和根须掐掉,择洗干净,切成寸段,用开水一汆,熟了,装盘,边上放一碟酱油,喝酒时青芹蘸酱油,爽口得很。
  不仅家家户户请客时都做这样的芹菜冷盘,故乡喜宴上也是必不可少的,做法也一样。
  当然,一般家里请客,喝完酒吃米饭时,必然还要炒一份芹菜。芹菜中空通畅,所以,吃芹菜路路通。
  这就是冬芹的市场。
  可以上市的时候,父亲和爷爷穿着高帮胶鞋去芹菜地里拔芹菜,有时还要站在粪桶里,因为太冷了,这可是门技术活。天太冷,所以,一般会在下午太阳还很高时去拔芹菜,地里冰化了,水不算刺骨。不过时间长了,是很不舒服的。拔下的芹菜,挑到河边的埠头上,奶奶和母亲穿着胶鞋就在埠头上把芹菜洗干净,摘掉枯叶,然后挑回家。
  晚上,父亲还要把芹菜装箩,按顺时针一把把盘起来,卖相好,俗称“盘芹菜”。种冬芹实在太苦了,所以卖冬芹菜的价钱,比春芹高2倍,我记得小时候大概是一毛一斤。每次看到村里人从街上买回来的冬芹,到家冰还没化完。分田时,村里有几亩低秧田,紧挨着我家那块低洼的自留地,种稻麦产量都极低,所以没人要。父亲要了其中两分,种芹菜,种春芹。我家那两分低秧田,春芹冬种春卖,卖完春芹又种上藕,卖完藕种春芹。
  卖冬芹经常跟父亲打鱼相冲突,打鱼钱多一些,还有饭鱼呢。所以,后来父亲决定不再种冬芹,那两分承包地加上自家的洼地,都改种春芹,洼地边上的自留地,种一些旱芹。春芹种法和冬芹类似,不过大致是秋冬天才排芹菜种苗。种春芹要比冬芹稍微好一些,也不过是五十步百步。所谓好一些,是最冷的冬天没有像种冬芹那么苦,躲过了最冷的时候下地。一般春芹上市的时候,已是农历二月底和阳春三月。
  农历三月,故乡四周集场集市多,集场周围的村子都要请客,而春芹是最当季的蔬菜,量大便宜。便宜到什么程度?我记忆中,最便宜的时候,是3分钱一斤!
  拔春芹的时候,天气已经有些暖和,尤其下午,父亲和爷爷已经不穿胶鞋下水了,而是光脚下水拔芹菜,水其实还是蛮凉的。
  我后来想,爷爷腿上的青筋痉挛成块,俗称“胖缠筋”,大概跟受凉有关。
  我也跟父亲下过芹菜田拔过芹菜。若是父亲、爷爷有其他活,这拔芹菜的活就会落到母亲和奶奶身上,尤其是奶奶(母亲还要上班),我们就会跟着奶奶下田拔芹菜。
  拔芹菜讲究把根拔出来,不能拔断,有点类似于到淤泥里用手指挖一样。
  弯腰拔芹菜也是个苦活,拔好还要挑到埠头上洗干净,晚上父亲再来盘芹菜。
  第二天天不亮,就在自行车后座横着绑根棍子,把两大苗篮春芹分挂两边,赶去集市。
  那个时候,父亲常去前黄、南夏墅、庙桥、港桥、政平,农历三月半前,还会去礼嘉!
  集市上卖春芹的人很多,比如前黄,杨桥那边种芹菜的人很多,我家的芹菜种苗就是去杨桥买的,父亲种芹菜的手艺,其实也是从杨桥偷师的。
  卖芹菜的人一多,芹菜卖相和价钱就很重要。父亲常常是咬着不降价。有时在集市上卖不掉,他便骑着自行车转村头,到村里去卖,相当于送货上门,一般最后也不会剩下。
  走亲戚时,也总会拎着一大捆相送。
  那个时候,我们天天吃水芹菜,我们兄弟几个都厌死了。
  十多年前,父亲把两分低秧田转给了村里人,不再卖芹菜了。
  我家还种一些芹菜,在低洼地里,在門口葡萄地边上的水沟里,主要是自己吃了。
  2
  不过,水芹菜于我,可谓有莫大的恩情,我一直铭记于心。
  即如父亲种水芹挣钱,供我们兄弟仨读书。
  那时父亲常到前黄集市卖芹菜,父亲总是天不亮就赶到前黄镇上,为卖芹菜抢个好地盘。
  前黄中学我的那些师长们,都认识我父亲,很多人是我父亲的客户。
  前黄中学管理很严,我在前黄读初中时,走读,有一次搭着父亲的自行车去前黄,父亲后座上有两苗篮芹菜,我就坐在父亲自行车的三角杠上到了前黄。   父亲抢好地盘后,交代我几句,让我帮着看一会摊子,自己先去办点事。我在芹菜摊边,从天黑到天发白,身边的摊贩也越来越多,人声开始鼎沸喧嚣,但父亲还没回来,已经开始有人来问价钱了。我也不会卖,其中我的一位师长看到我站在苗篮后面,很惊讶地问我怎么不去上学,然后叮嘱赶紧去上学。
  父亲回来后,我匆匆赶去学校,已经早自习了,我算迟到了。
  老师没有批评我,第二天上街找到我父亲,跟我父亲说,你怎么能让你儿子帮你看摊呢?他上学都迟到了。
  本来不以为然的父亲觉得有些羞愧,从此后再也没有让我看过摊。后来父亲跟我聊起来,还是百般感谢我的老师。
  我上高中时,早自习偷偷通过课桌上的窟窿,读小说《在黛色的波涛下》,被班主任王琦仁老师发现了。其实我书桌上竖着一本打开的书,正低头专心读着小说,突然间脑袋上被敲了个“毛栗子”,我还以为是同桌,刚想发火,一抬头,王老师的大眼睛透过镜片,死命地瞪着我:“拿出来。”
  我乖乖地交出了这本小说。
  王老师的宿舍就在我们教室的后面,他叫上我跟他走。在他家里,他一边在煤油炉上熬粥,一边教育我:“你父亲天天卖芹菜供你上学,你上学就读小说?你父亲容易吗?对得起你父亲么?”
  我慚愧地低下头,默然不作声。王老师说,书我收了,我还要告诉你父亲。
  我央告王老师把书还我,我保证不看了,这书是学校图书馆的,要还的。但王老师不允,说除非我期末考试考好才还我。
  第二天,王老师果然去找了我父亲。
  晚上回家,父亲没有责备我。父亲也喜欢读小说,他只是跟我说,看小说要有节制。你要是考不上大学,就跟我捉鱼、卖菜吧。
  到了期末,王老师终于把书还给了我。我考大学也还不错,终于没有跟父亲捉鱼、卖菜。
  3
  小时候家里种水芹,春冬两季,水芹菜太常见,尤其是春芹,都吃腻了。但我北上读书工作之后,对水芹菜的思念,却越来越强烈。北方不种水芹,只有大芹菜,大得骇人,我不甚喜欢。所以,每年春节回家,总喜欢吃些炒芹菜。
  至于水芹的美味,《周礼》中“芹菹兔醢”一词,可见一斑。而《吕氏春秋》认为,“菜之美者,云梦之芹。”
  后来工作,认识了一些朋友。一位金坛的朋友,弄了些芹菜之类的故乡菜蔬到北京,其中就给我送了芹菜。但我却回家过年了,芹菜放在了单位的传达室。传达室的同事是北方人,不识得水芹,后来水芹被值班的同事带走了。
  春节之后上班,传达室的同事就跟我开玩笑,说,哟,朱学东,你们老家给你送的芹菜,怎么那么秀气啊?
  在北京的老乡聚会,常去故乡风味的餐馆,比如常州宾馆等,若是冬天,都少不得要点芹菜。我吃水芹,最喜素炒,连香干之类都不放,纯芹菜,原汁原味。
  我尤喜春芹,败火,入口嫩脆,满嘴清香。我后来在湘菜馆里,吃到豆豉、辣椒一起炒的芹菜,味道倒也蛮好。
  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芹菜太土,所以才便宜。及年岁稍长,方知自己的经验是错误的。
  少时读《西游记》,读到《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尸魔化身花容月貌的俏姑娘,假意送斋饭:“如不嫌弃,愿表献芹”,实为要吃圣僧肉。
  因为有熟悉的芹,我因此学会了“献芹”这个词,更懂得水芹菜其实蛮不错的。
  更大一些,读的书多了,方知这水芹端的不一般,许多文献都有记载。中药典籍里更多,都是谈水芹功效的。
  《诗·小雅·采菽》里有“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旗。”
  《诗·鲁颂·泮水》里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鲁侯戾止,言观其旗。”
  原来古人帽上插芹是君子所为,有泉水的地方,必有美芹!
  《尔雅》里说芹也叫“楚葵”,这个名字我是很晚才知道的。
  献芹之外,我更学会了许多与芹菜有关的敬语谦称:
  芹敬、芹诚、芹意、芹曝,芹藻,美芹......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故罄竭精恳,不自忖量,撰成御戎十论,名曰美芹……典冠举衣以复韩侯,虽越职之罪难逃;野人美芹而献于君,亦爱主之诚可取。”
  这一切皆是源其复国之思。
  “臣闻事未至而预图,则处之常有于;事既至而后计,则应之常不足。虏人凭陵中夏,臣子思酬国耻,普天率土,此心未尝一日忘。”
  辛弃疾的野人献芹,典出《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台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尝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
  辛弃疾把自己的策论,称之为芹论,献于皇帝,自比“野人美芹而献于君”,可惜,皇帝小儿不识货,就像那乡豪土鳖,视美芹为苦药。
  野人献芹里,美芹之人被众人嘲笑,其实今天来看,也当翻案,该被嘲笑的,实在是乡豪。
  村野之人当年所好,搁今天,却是一种时尚,皆是绿色食品啊。
  如今讲究食疗养生,这芹菜据说能降血压,也成了时尚的养生菜。
其他文献
胭脂河  六百多年前的一幕,全在胭脂河上漂动  码头、船只、号旗,在落日的余晖里格外耀眼  绝壁中开凿出的河,曲折又艰难  今天,山花又映活了山崖,崖树上春鸟喧暄  一座六十米长的悬索桥正晃动着天光云影  从低处向上 从高处向前、向远  都没有俯视河下的水流来得惊心!  春风中 胭脂河的水色从峡谷间缓缓穿过  分明是明代的漕运又回到了眼前!  民伕、船工、执戟的士兵  是不是那天空中又消失的云? 
期刊
作为一种小说文体的“轻骑兵”,短篇小说在当代文学中曾备受青睐,是“较为‘得宠’的艺术形式之一”。“17年”期间,短篇小说在20世纪50年代“干预生活”的潮流之下,多有佳作,独树一帜。新时期之后,短篇小说更是迅速而及时地反映了历史现实的重大变革,在各种文体独领风骚,成为新时期初期文学的“弄潮儿”和“领军者”。茅盾盛赞道,“短篇小说园地欣欣向荣, 新作者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大河上下, 长江南北, 通都
期刊
一   吴福被自己突然生出的念头吓了一跳。   这是星期六晚上。吴福上的是早班,下午5点便回来了,洗过澡,到食堂吃罢晚饭,回到单身公寓,就往床上一躺。一天的活儿干下来实在累了,累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躺下来,这是他唯一的休息方式。明天还是早班,7点钟便要坐车去工作现场。休息是十分重要的。休息确实有许多方式、方法,过去在村里,大家都喜欢蹲墙根,抽大叶子烟,云山雾罩,七扯八扯,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
期刊
曾经我讨厌水蜘蛛,从见到它外形还不知道它名字的时候就开始讨厌了。  那是孩童时的事了。作为一个农村娃,在农村的趣事哪怕是十天八夜也无法尽数,但现在回忆起来,只是一团朦胧的快乐,要把那快乐道个明明白白,却不是信手拈来的事。但只要想到农村,一只水蜘蛛的影子就清晰地在脑海里浮现出来了。那么丑陋、简单的一个形象,却渐渐成了我脑海里农村的缩影。  我大概很早就见过它了,但要说认识它,却要把思绪推到一个夏天。
期刊
一  什么宝物不见了惹得汪鹤年这般气冲斗牛、火冒三丈?说到底不过一顶帽子,一顶出自手工编结的帽子,仅此而已。  无疑,帽子是在老干部活动中心丢失的,那里人来人往,离退休干部居大多数,还有一些与老干部活动有关的年轻人。至于活动项目,有书画、棋牌、阅览、麻将、戏剧。作为文化局退休干部的汪鹤年,这些年出入活动中心并不多,一来病卧在床的妻子林静需要他的照料陪伴,二来活动中心离家不近,乘公交车要换车等车,即
期刊
作者简介:  卞优文,江苏常州人,中国作协会员。201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钟山》《雨花》《四川文学》《青春》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在《钟山》发表长篇小说2部。  卞优文   一月没有繁花,你击浪为花    一月没有莺歌,你盟誓为歌   大江奔腾而下,你逆流而上   厨房客厅还弥漫着年味   你在悄悄整理行装   万家灯火掩不住春寒料峭   龙城集结号已经吹响   ……   ——这是常州诗人苏
期刊
1975年我进入第二人民医院上班,第二年的清明时节,职工区西侧多了个新坟头,坟前栽了两棵松树,据说坟墓主人是本院职工汪曾祥。后来每到清明,汪曾祥的子女都会来祭祀。汪曾祥的女儿汪其芳我认识,她家住在人民路曙光中学的斜对面,与我同为高邮中学学生,我长她一个年级,后来下乡插队又同分在司徒公社。1980年后汪曾祺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我自然而然地就把汪曾祥与汪曾祺联系在一起。他们是本家兄弟还是嫡亲弟兄?如果
期刊
“哎,来了?”64岁的保姆金秀耳朵真灵,听得见隔着一堵墙、两重门的94岁独居雇主汪老太的召唤。  金秀正在我家洗菜,她放下手上的活,去了隔壁。  “咦,金秀是汪家保姆,怎么又在你家干活?”  “喔,我得交代清楚。”  我,也是独居老太,86岁,和汪老太一样,住在常州1980年造的最老的花园新村,是门靠门的老邻居。3年前,汪老太的独女到北京定居带孙子,汪老太跟去又住不惯,独女只好让她回到常州,请了专
期刊
这一路走来,说不上凶险,却也因未知数太多而显得困难重重、危机四伏,但最终我还是安然归来。  既然来到了土耳其,如果不去体验一下热气球,岂不是有点可惜?毕竟这世界上有很多地方,你路过了一次,自那之后就是永别。有这种坚定的信念,在遭受各个小伙伴轮流的劝阻后,我依旧如顽石一般,独自执拗地滚向了未知而遥远的路途。我坐上开往卡帕多奇亚的夜大巴,这段路程长达9个多小时,披星戴月地上车,阳光明媚地下车,听起来很
期刊
河西一棵柳,河东一棵柳,两棵柳树隔河相望,相互有了默契。  他挥了挥手,那棵柳也向他挥手;他摇了摇头,那棵柳也摇了摇头;他喊了起来,那棵柳也喊了起来。他们感知相同的天空,感知相同的季节,感知相同的涛声,感知相同的冷暖……  他们急切地想要接近对方,但却无法移动自己的步伐。因为他们的根深深地扎进脚下那块土地,每一块土壤都牢牢地包裹着他们的根须,不管怎样也是挣脱不掉的。山河无法挪动,大地不能徘徊,两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