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学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g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己之学是自孔子至宋明诸子一直推崇的为学之道。儒家传统中有两种学习内容:一是尊德性,二是道学问。作为一种自觉的道德趋向,做到为己之学既要从“由己”的自觉性出发,又要在“克己”的过程中践行。为己之学的德性主义肯定个体价值的特质,这对克服当下学风教风中的功利主义,以及化解当代人在科技文明异化下的主体性缺失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为己之学;为人之学;现代意义
  儒家先贤们一贯排斥以沽名钓誉为目的的为人之学,而以完善自身德性为目的的为己之学备受推崇。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对于这两种态度的解读会因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有不同。但是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在最终的效果上达到了统一。首先我们来看儒家传统上是如何理解为己之学和為人之学的内涵的。
  一、为己之学道德内涵的两种理解
  (一)为己之学是完善自我,为人之学是沽名钓誉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1]道出了为人之学与为人之学在为学的动机和目的上的差异。到了宋明理学时期也很明确地区分了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为己之学就是圣人之道,为人之学就是文章之学、言辞之学、训诂之学。宋明理学时期的儒者们很明确地表达了追求圣人之道而排斥文章之学、言辞之学的态度:朱熹在《近思录》中引周敦颐的话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2]引程颐的话说“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曰:‘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3]这里文章之学被批为玩物丧志可谓是很严重的了。因为古人做文章是“有德者必有言”是向世人传道,而“今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从孔子到宋明理学的儒者可以看出“为己之学”是儒家传统的为学之道。这里的己,不是指个人主义的利益,而是指作为人际关系核心的个体,是道德主体;为己,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接近圣人的人,即具有完备道德人格的人。为人之学是一种内在的主动地追求圣人之道和学问的动力,它的指归是自己本身。为人之学是一种以取得别人的赞誉为目的的行为,修身养性不是最终目的,因此这种人往往专注于追求外在的事物,比如功名利禄,所以为人之学者往往会出现道德的缺失,高官厚禄但少仁寡义。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可以看出对为人之学的不耻态度。
  (二)为己之学和为人之学有统一的归宿
  为己之学是一个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的过程。儒家认为最理想的道德境界是内圣外王,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是内圣自然发展的结果,是内圣的外在表现。成就外王之功是儒者自我完善、实现自身价值的必要组成部分。外王是儒家在追求内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要求,就是孔子说的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儒家的为己之学其实包括了为人之学,这里的为人之学是把自己内在的修养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在传递孝悌之道,感化众人行仁义之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让自己的精神境界进一步升华。这种为人之学是君子的行为,是君子由修身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过程。荀子认为学者有君子和小人之分。有云:“君子之学也,入乎手,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软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手,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5]君子作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作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古时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近思录》中周敦颐说:“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而已者,陋矣! ”君子之学可以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引导他人遵行仁义之道;小人之学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徒有其表或者是为了一己之私求取功名利禄。因此,君子之学不论为人为己都是值得推崇的事,但小人之学既在为己方面无益于学问的发扬,在为人方面也无益于引导他人尊孝悌、施仁德,反倒是虚浮夸耀之风盛行败坏社会风气。
  二、为己之学(君子之学)的内容
  为己之学的实质就是学做人,学习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儒家的学做人,大体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尊德性与道学问。二者的顺序上,尊德性是第一位,道学问是第二位;二者的关系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孔子曾说“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从文”。[6]这里是把实现仁德放在首位的,把追求学问放在其次的地位。虽然把德性排在首位,但是儒家认为追求圣人之道德性和知识都要兼顾,因为内圣是为了外王,孔子曾说“学也,禄在其中矣。”[7]只要把内在的德性修行好,自然会达到学而优则仕的结果,这就是古人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本及末的过程。
  在德性的学习方面传统儒家所追求的是成贤成圣,儒家根据德性的不同把人分为三种:圣人、贤人、君子。圣人是生而知之,德性完備的人,一般人都做不到;贤人是像比干、伯夷、叔齐这种被历代推崇的贤人;君子则是那些符合部分道德标准的人。在孔子看来君子要成为贤人,贤人要成为圣人,必须要做到“仁”。孔子说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具体的含义并没有明说,但根据孔子的言论可以总结出礼、孝、弟、忠、恕、智、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孟子强调的则是义礼智信等德目,后代的儒家对这些德目进行了传承和进一步补充,总称为圣人之道,因此圣人之道是为己之学的重点和根本。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8]人的道德修养的完备是需要学习的,首先起于学《诗》,因为“诗无邪”,《诗经》经过孔子的删减,留下的都是引导人为善的内容,所以学习要从这里开始,然后经过礼对人行为的外在规范和乐对人心灵的涤荡从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总之,学习的内容要是教人为善的。孔子又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9]这里的“艺”指六艺,谓礼、乐、书、数、射、御,即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儒家强调达则兼济天下,因此拥有完备的道德修养很重要,但是在进一步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需要适应时事的技能,所以要学习礼、乐、书、数、射、御。总的来说,儒家为己之学的内容就是尊德性和道学问两个方面。做学问只是达到仁的一个途径,通过从事文章之学、训诂之学把仁道传达给世人,由立己到立人再到兼济天下,这是一个包含宏大目的的求学过程。   三、为己之学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为己之学是忠实自己的内心,以圣人之道为方向进行的自觉的道德修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对主体性自我的体认,不是为了别人的赞誉而进行的有功利目的的行为。孔子曾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0]这里要做到仁分为两步,首先是“为仁由己”。这里的“己”是忠于内心的,是发自内心的对道德的体认,是一种主动而笃定的行为。只有做到“为仁由己”才能安于困顿。如果一个人在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不是出于自愿的“依于仁,游于艺”,就会像那些专心于文章、训诂之学的人一样,只做表面功夫,如何能忠于内心向善的本性,践行仁义之道呢?为己之学要做的第二步是“克己复礼”。這里的“己”是带有私欲的己,是趋善的本性被遮蔽的自己,由于受外界的干扰不能从内心出发理性地追求道德的完善,因此要克己,战胜了自己的私欲才能不被功利心牵绊,才能追求自身的提升。
  四、为己之学的现代意义
  (一)端正学习动机和学习目的
  完善自己是为己之学的动机,以身作则、感化引导他人是为己之学的目的。为己之学是一种道德趋向的自觉,所以也可以说为己之学是没有目的的,那些把仁德推及他人进而推行至天下的人,也只是以另一种方式使自己的人格进一步升华。为己之学者多是言行统一的人,是高尚道德的实践者和传播者。而最初就以沽名钓誉为目的的为人之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停留在修饰言辞、解释词句意思的层面,这种学习过程必然流于表面,不能使学问真正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仅仅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誉而学,这种虚荣浮躁的风气必然危害社会。为人之学和为己之学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所以会导致在学做人和道学问两方面截然不同的结果。目前学生功利化、工具化的学习心态很普遍,读书就是为了拿文凭找好工作,学习知识成为求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这里不是反对学以致用,而是功利性的学习导致学生失去了自主精神,学习的方向总是随着追逐利益摇摆不定。这种功利性的心态也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的眼光必不能成就大作为。朱熹说“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至其远。弘而不毅,则无规则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道。”[11]功利性、工具化的学习者,抱负不可谓宏大,没有自主精神、摇摆不定,也说不上是意志坚定,所以不能胜其重,也无以至其远。
  (二)纠正教育制度的偏失
  现在教育制度表现得过于急功近利,技术性的知识被过度重视,而人文教化被忽视或者轻视。重智轻德,所以高学历者自杀犯罪、学术造假现象层出不穷,这是因为过于功利化的教育必然导致德性的缺失。科学知识带来物质文明,人文教化肯定个体价值提升精神幸福,人们只有在享受物质文明和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发挥推动社会的积极力量。教育的目的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应关注人的内心幸福,在肯定和尊重个体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让每个人自由地发挥改造社会的作用。教育只有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内在价值,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增加人对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自由度,才能发挥其工具价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2]先修养德性再学习知识,这是儒家的德性主义的人文传统,对开展和加强素质教育以及克服教育的工具化倾向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摆脱人役于物的状态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程子之语:“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只有先成就自己进而才能成就万物,如果只是专注于追逐身外之物,就会导致自己主体性的缺失,被外物左右。现代社会人们被形形色色的物欲所夹裹,精疲力尽而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的方向在哪里。人的幸福,没有外在的物质利益和物质条件是不行的,但仅有这些也是不够的,只有在此基础上注重修养性情,追求发展自我,才会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它给人带来的幸福才是长远的、深刻的。内心幸福不假外求,才会真正实现人的精神自由。[13]为己之学就是遵从内心向善的道德趋向,关切自己的内心世界、灵魂和道德,追求内在价值和自我完善。为己之学的这种以尊德性为本,关注个体内在价值的特质如能深入人心,对克服当下科技文明的异化、人役于物的现状很有意义。
  结语
  为己之学作为儒家传统的为学之道,它所体现的趋善务实、排斥功利的学习态度,应该在当今社会继续得到发扬。这对于纠正当今社会学风教风中的功利化趋向也有实际意义。为人之学所代表的以功利性欲求为目的的为学态度,仍需要人们在生活学习中加以警惕。人们过度地追求功利物欲,终免不了丧失主体性,陷入人役于物的状态,也不会得到长久的幸福。
  注釋: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73页。
  [2]朱熹、吕祖谦:《近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39页。
  [3]朱熹、吕祖谦:《近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74页。
  [4]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72页。
  [5]方勇;《荀子》,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页。
  [6]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7]同上,第190页。
  [8]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3页。
  [9]同上,第76页。
  [10]同上,第138页。
  [11]朱熹、吕祖谦:《近思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80页。
  [12]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5页。
  [13]肖群忠:《儒家的为己之学传统及现代意义》,《齐鲁学刊》,2002年,第5期。
  作者简介:张梦思(1992—),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如今网络上的一些意见领袖的产生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途径、新阵地以及新资源的同时, 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简单而多样,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网络作为平时占用了大学生很多课余时间甚至课堂时间的地方,他不仅仅可以传播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也能同时传播学校里,课堂上所没有教授的东西,而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阶段,所以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挑战,
期刊
【摘要】:对高校组织文化的含义和功能及结构的的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围绕问题提出要在科学合理地塑造高校形象、最大限度地开发高校人力资源、关注学习氛围的培养、注重高校价值观的人格化、领导挂帅、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再塑造高校組织文化,进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  【關键词】:高校;组织文化;现状;再塑造 
期刊
【摘要】:教育,是横贯了整个生物系的一项生命传承的“使命”。是人类因着爱将自己所知一切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的社会现象。本文就关注学生,让我们的课堂教育成果更好这个论点,围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师生互动,相互配合;因材施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育;兴趣;学习习惯;配合;因材施教  正文:  教育,是横贯了整个生物系的一项生命传承的“使命”。在这里,我用使命来形容教与学,并不为过。因为
期刊
【摘要】:按照福柯身体规训理论,幼儿园午睡场域中对身体实施规训的技术与手段主要包括时间上的绝对控制、空间分配、对活动的控制以及检查;辩证地看待福柯身体规训理论下幼儿园午睡场域中的权力与身体对促进幼儿在园健康发展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午睡场域;权力与身体;福柯规训理论  米歇尔·福柯身体规训思想的着力之处在于探讨话语、权力与身体之间的关系:身体成为被权力操纵、塑造和规训的对象,权力
期刊
【摘要】:摄影教育在我国素质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摄影教育引导和摄影活动实践,可以提升国民审美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目前我国摄影课程集中于高等教育课程教授,摄影门类教育在中小学及幼儿教育中则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幼儿教育及摄影教育的分析探讨,强调幼儿教育阶段有关摄影教育启蒙的重要性及相关实现办法。  【关键词】:幼儿;摄影;教育;审美;创新思维  随着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和“四个全面”整体格局,做出深化军队改革的重大决策,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武警队伍建设,这是实现强国、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着眼于武装部队武警警官是武警部队的关键组成人员,是武警部队改革发展稳定的领导者、管理者、示范者,其自身具备的素质和发展对武警部队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他们也是武警部队适应新形势,贯彻新理论,承担新责任,行使新使命的关键。
期刊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教育部门加大了对视觉传达教学的投入,高校积极引入新兴媒体来进行教学,经过近几年的反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通过阐述新兴媒体的优势,找出新兴媒体在视觉传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为新兴媒体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新兴媒体;视觉传达教学;应用  作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兴媒体涉及网络、桌面视窗、数字杂志、数字电视、手机短信、移
期刊
【摘要】:本文以高校翻译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调研,将数据调研和学业规划实践相结合,尝试对大学生学业规划的制定、执行和指导进行创新探索,创新高校学生工作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帮助大学生做好学业规划从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期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关键词】:学业规划;主题班会;记录手册;自我发展  一、大学生学业规划的现状  大学生学业规划
期刊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网络语言具有新颖、简洁、幽默等特点,既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又常常带有反讽和隐喻,充满了创新性和易变性。网络语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积极方面看,网络语言可以推动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可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从消极影响看,网络语言弱化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淡化大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从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以及其素质出发,探究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以及所面临的主要环境,“教师、学生、教学秘书、学校领导”在社会群体上所体现的特点和素质要求,阐明了教学秘书的素质提升路径。论文在论述高校管理中教学秘书的工作特点上,就探讨教学秘书素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提升素质;对策  高校教学管理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与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质量相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