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倒是很希望像远去的文人雅士
我小时候住在京剧团的大院里,我妈妈是团里的大师姐,我爸爸是大师哥。小的时候出门别人看见了就会说师姐早,师哥早,看见了我就说小力长这么大了啊,小力是我的小名。那是一个大家庭的气氛。我上学的时候,中午就跟我妈在剧团的食堂吃饭,然后就会听到锣鼓声。我妈是青衣嘛,我妈那个时候的学生练《霸王别姬》拿着两把剑,我就拿着两根筷子,跟着扭啊学啊。所以小的时候很多戏都会唱。
京剧真的特别美。从台下练习的时候,一字一句,手眼身法步,包括眉眼之间,还只是看到一个雏形,但是当我走到后台,看到她们贴片子,勒头提眉,成了一个鹅蛋脸,在生活当中看到的雏形一下子变成了大美人,那一刻我真的很震动。
现在,京剧对我来说不只是听觉、美的欣赏,而且是对表演这个行业触类旁通的一种学习和熏陶,包括我小的时候得到的戏曲上的训练,都对我现在表演有帮助。我也演出舞台剧,是西方经典剧目,《红与黑》的反响很好,拿了一些奖项。后来制作人又来找我演《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问我你有兴趣么?我说我非常有,但是现在看话剧的观众已经静不下来了,他们会在下面不停地刷手机,在台上看到就像是无数个小电视,很影响演出。
我依然偶尔会去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剧院看戏曲演出,有时候也去梨园的小剧场,不一定要看什么大师的表演,我觉得戏曲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刚过去的 3月底,我在英国订了 4场莎士比亚戏的票,要去英国看戏剧,然后七月份会去百老汇看戏。无论中西,戏剧都有相通的美。
我从来不认同,现在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一直在呐喊的“国学遗失”、“京剧衰落这类的说法,现在年轻人很少会去欣赏古典戏剧,这个情况其实是正常的,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鼎盛时期,而且在样板戏之后,国内的新京剧的创作也有些跟不上,传统戏剧单一的剧情和网络时代的多方面感官刺激是没法相比的。其实在国外年轻人很少去看歌剧。
对我来说,只要是自己喜欢就好,京剧在我这里只是一种文化艺术熏陶的延伸,也会给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好影响。说起古琴,我也并不是像发烧友那样喜欢古琴,而是对比古筝、二胡这类传统乐器,提琴、钢琴这些西洋乐器,它所蕴涵在骨子里的是种自由、洒脱的精神。我也偶尔会下载一些古琴的音乐,在酒店的时候,就会插上耳机听。古琴不同于很多模式化的演出,在古代,文人墨客抚琴而歌这都是一种兴致使然,而不是按照谱子去演奏乐器,琴棋书画都是雅的一种表现,并不是表演性的,可以这么说吧,古琴更像是一种玩具,而不是工具。
古琴更适合在自己某种心态下随心一弹,朋友在一起击节而歌,把盏言欢。就像我比较喜欢的曲目是《酒狂》,它有一种自由的、随性的美感。
随着现在自己阅历的增长,我觉得人生更多的要自我一些,我记得刚到北京时,感觉冬天就是一个字:荒。走在寒风凛冽的路上,看着现在已经很老的红砖楼,我想这么多灯光,到底哪一盏灯是属于我的?当时虽然拥有的不多,但觉得梦想并不遥远,心里觉得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现在可能大家都觉得物价太高、浮躁太多,我就想,我更愿意去在意自己的一些感触,倒是很希望像远去的文人雅士一样,回味一种心灵上的意趣和从容。
品格名士:古典永远不过时
李宗翰长得很正,俗称“小生脸”,他的声音很柔和,没有现今美男或大叔流行的邪魅感,这么说来,确实长得有点“过时”,但换个方式看,这样忠厚俊秀的形象是演艺圈稀缺的。我还想,这样的脸要是演个坏蛋真是太能忽悠人了。
李宗翰民国戏演得很好,这跟他深厚的古典文化积累有关。他不但出身于京剧世家,还曾经在中国戏曲学院上过学,考进去的时候,袁泉是女生第一名,他是男生第一名。在学校里他被分到武生行当,武生是最苦的,“那时候一上唱腔课,一对一的教学我都能睡着,我太想逃离那个环境了。”
离开戏曲学院后他还是选了一个古典的艺术:芭蕾舞。练芭蕾舞也苦,但至少悠扬的音乐能冲淡身体的疼痛。毕业后他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在戏剧表演上,之前的古典文化的积累和舞蹈训练带给他身体上的修养,让他有了跟其他同学不同的气质。
至今,李宗翰仍然过着最像名士的生活。他去看戏会选择住英国古老的酒店,“我特别喜欢电影《诺丁山》里面的酒店,订完那个酒店才发现,必须穿三件套才能进去。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就把衣服挂在飞机舱里,下飞机换了衣服才能进那个酒店。”
他常常去欧洲美国,发现“他们这才叫生活”,老人们不是在家看孙子,而是穿得很光鲜在街上散步、吃吃蛋糕。“西方人并不认为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我有朋友从小移民到国外,上了最贵的贵族学校,可他们睡的是最硬的硬板床,接受类似军事化的教育。他们的教育会告诉他,人贵在精神,而不是在物質。”
他也会买奢侈品,但他看重的是岁月带给这些老牌子深厚的文化印迹。“对奢侈品真正的认识,不是说要用奢侈品武装一身,而是通过奢侈品给你带来的信任感和优秀感来打动你的内心,我真的不建议半年吃泡面去买一个包。”
他认为七匹狼所倡导的“品格名士”,其意义是不追求潮流,并且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大家适当地回归一些古典、经典的东西,它可能是永远不过时的。潮流过得非常快,但是经典的东西永远是经典。”
我小时候住在京剧团的大院里,我妈妈是团里的大师姐,我爸爸是大师哥。小的时候出门别人看见了就会说师姐早,师哥早,看见了我就说小力长这么大了啊,小力是我的小名。那是一个大家庭的气氛。我上学的时候,中午就跟我妈在剧团的食堂吃饭,然后就会听到锣鼓声。我妈是青衣嘛,我妈那个时候的学生练《霸王别姬》拿着两把剑,我就拿着两根筷子,跟着扭啊学啊。所以小的时候很多戏都会唱。
京剧真的特别美。从台下练习的时候,一字一句,手眼身法步,包括眉眼之间,还只是看到一个雏形,但是当我走到后台,看到她们贴片子,勒头提眉,成了一个鹅蛋脸,在生活当中看到的雏形一下子变成了大美人,那一刻我真的很震动。
现在,京剧对我来说不只是听觉、美的欣赏,而且是对表演这个行业触类旁通的一种学习和熏陶,包括我小的时候得到的戏曲上的训练,都对我现在表演有帮助。我也演出舞台剧,是西方经典剧目,《红与黑》的反响很好,拿了一些奖项。后来制作人又来找我演《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问我你有兴趣么?我说我非常有,但是现在看话剧的观众已经静不下来了,他们会在下面不停地刷手机,在台上看到就像是无数个小电视,很影响演出。
我依然偶尔会去梅兰芳大剧院、长安大剧院看戏曲演出,有时候也去梨园的小剧场,不一定要看什么大师的表演,我觉得戏曲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刚过去的 3月底,我在英国订了 4场莎士比亚戏的票,要去英国看戏剧,然后七月份会去百老汇看戏。无论中西,戏剧都有相通的美。
我从来不认同,现在很多传统文化爱好者一直在呐喊的“国学遗失”、“京剧衰落这类的说法,现在年轻人很少会去欣赏古典戏剧,这个情况其实是正常的,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其鼎盛时期,而且在样板戏之后,国内的新京剧的创作也有些跟不上,传统戏剧单一的剧情和网络时代的多方面感官刺激是没法相比的。其实在国外年轻人很少去看歌剧。
对我来说,只要是自己喜欢就好,京剧在我这里只是一种文化艺术熏陶的延伸,也会给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好影响。说起古琴,我也并不是像发烧友那样喜欢古琴,而是对比古筝、二胡这类传统乐器,提琴、钢琴这些西洋乐器,它所蕴涵在骨子里的是种自由、洒脱的精神。我也偶尔会下载一些古琴的音乐,在酒店的时候,就会插上耳机听。古琴不同于很多模式化的演出,在古代,文人墨客抚琴而歌这都是一种兴致使然,而不是按照谱子去演奏乐器,琴棋书画都是雅的一种表现,并不是表演性的,可以这么说吧,古琴更像是一种玩具,而不是工具。
古琴更适合在自己某种心态下随心一弹,朋友在一起击节而歌,把盏言欢。就像我比较喜欢的曲目是《酒狂》,它有一种自由的、随性的美感。
随着现在自己阅历的增长,我觉得人生更多的要自我一些,我记得刚到北京时,感觉冬天就是一个字:荒。走在寒风凛冽的路上,看着现在已经很老的红砖楼,我想这么多灯光,到底哪一盏灯是属于我的?当时虽然拥有的不多,但觉得梦想并不遥远,心里觉得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现在可能大家都觉得物价太高、浮躁太多,我就想,我更愿意去在意自己的一些感触,倒是很希望像远去的文人雅士一样,回味一种心灵上的意趣和从容。
品格名士:古典永远不过时
李宗翰长得很正,俗称“小生脸”,他的声音很柔和,没有现今美男或大叔流行的邪魅感,这么说来,确实长得有点“过时”,但换个方式看,这样忠厚俊秀的形象是演艺圈稀缺的。我还想,这样的脸要是演个坏蛋真是太能忽悠人了。
李宗翰民国戏演得很好,这跟他深厚的古典文化积累有关。他不但出身于京剧世家,还曾经在中国戏曲学院上过学,考进去的时候,袁泉是女生第一名,他是男生第一名。在学校里他被分到武生行当,武生是最苦的,“那时候一上唱腔课,一对一的教学我都能睡着,我太想逃离那个环境了。”
离开戏曲学院后他还是选了一个古典的艺术:芭蕾舞。练芭蕾舞也苦,但至少悠扬的音乐能冲淡身体的疼痛。毕业后他又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在戏剧表演上,之前的古典文化的积累和舞蹈训练带给他身体上的修养,让他有了跟其他同学不同的气质。
至今,李宗翰仍然过着最像名士的生活。他去看戏会选择住英国古老的酒店,“我特别喜欢电影《诺丁山》里面的酒店,订完那个酒店才发现,必须穿三件套才能进去。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就把衣服挂在飞机舱里,下飞机换了衣服才能进那个酒店。”
他常常去欧洲美国,发现“他们这才叫生活”,老人们不是在家看孙子,而是穿得很光鲜在街上散步、吃吃蛋糕。“西方人并不认为最贵的就是最好的。我有朋友从小移民到国外,上了最贵的贵族学校,可他们睡的是最硬的硬板床,接受类似军事化的教育。他们的教育会告诉他,人贵在精神,而不是在物質。”
他也会买奢侈品,但他看重的是岁月带给这些老牌子深厚的文化印迹。“对奢侈品真正的认识,不是说要用奢侈品武装一身,而是通过奢侈品给你带来的信任感和优秀感来打动你的内心,我真的不建议半年吃泡面去买一个包。”
他认为七匹狼所倡导的“品格名士”,其意义是不追求潮流,并且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大家适当地回归一些古典、经典的东西,它可能是永远不过时的。潮流过得非常快,但是经典的东西永远是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