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中学美术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事业重要指导方针,对于学生塑造良好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魅力以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基于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中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关注,从认识核心素养内涵,到构建中学美术课程体系,再到教学策略路径的探究,都将成为深化和推进中学美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中学时期是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美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认知能力的重要课程和有效途径,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完成学科美育功能的职责。本文就如何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展开讨论,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教学工作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美术;教学策略
  一、 引言
  早在2014年核心素养首次被提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被视为深化我国现阶段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等的重要依据。中学美术教育以核心素质的培养为基础,与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学时期是学生思维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鉴赏力和实践性能力,突出中学美术课程注重视觉效果的同时也能突出人文精神和趣味性,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深入研究。
  二、 中学美术教育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自古以来,美育与智育的相互协助才是人的德育得以形成的前提。教育部印发深化课程改革意见表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结合艺术教育的特点,艺术课堂教学主要涉及艺术基础知识、艺术学习习惯、审美感知和艺术思维能力。换句话说,在艺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是培養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将生活中的美内化为审美素质,从而丰富他们的情感和想象力。艺术教育中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是美育的体现和最终属性。首先,美术核心素养是美育的关键。对于美育而言,美术核心素养在美育中具有优先性,是美育达成的关键环节。其次,美术核心素养可以反映个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看图阅读时代,美术课堂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出美术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面向新时代,总结出的新战略,是学生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关键素养,提出核心素养是为实施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提供指导和实践的标准。最后,美术核心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要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实施核心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阅读图片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要培养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帮助下吸收知识、宣泄情感、训练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 中学美术融入核心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美术教学中突显文化自信的体现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文化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明的象征,能够传达、象征或反映一些深刻或基本的真理,具有可识别的痕迹,成为整个民族文化的象征。通过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谱系。美术教师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逐步介绍中国各个时代的美术,引导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
  (二)是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依据
  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对于个体内在素质的塑造成为了当下我国教育的关注点。我国的基础教育政策更加贴近人文精神的内涵,学生成为一切教学的中心。这种教学理念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以核心素养作为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更符合当代语境。
  (三)是重视生活品质的社会需求
  数字时代,图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当下最有说服力的表达途径之一。在这种情况下,信息难免鱼龙混杂,特别是流行文化和新兴媒体使图像常常影响未成年学生的认知,并促使学生仿效,传统经典文化却被搁置一旁。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以适当的方式激发他们对于传统经典文化的兴趣。
  四、 中学美术教学课堂融入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美术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中学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学生艺术理论积累、实践与创造能力提高、情感与价值升华的过程。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美术核心素质,如何通过教学体现美术核心素质,都是相关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教师应以艺术课为研究对象,从课前备课、课堂教学到课后反思,不断挖掘、分析、思考、记录这一过程。
  (二)解放学生想象力,培养发散思维
  艺术具有一定的表征性,比其他学科更容易理解。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培养他们的想象力非常重要,而且在情感系统形成的基本阶段,情感感知和判断能力较弱。在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入包含丰富想象力的古典绘画,增加各自的创作体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特别是设置一些体验和创作课程,既可以让学生临摹经典,建立情感认知体系,又可以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出理想的作品。
  (三)开阔视野,接触了解生活中的艺术形式
  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较为薄弱,美术课程教学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或讲解,成立美术传承工作坊,激发学生对民间手工的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让学生切实了解生活中的艺术形式,增强他们学习与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意识。此外,还可以将日常生活材料引入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作活动,使美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接,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美术教育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的重要任务。中学美术教师应遵循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方针,有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美术活动和作业展示活动,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巧妙地融入中学美术课程设计中。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
  作者简介:
  赵晓东,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市回民中学。
其他文献
当前物流业发展迅速,但物流单据泄密案件时有发生。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二维码的个人信息保密机制,将个人信息加密储存在二维码中,并对流通环节设置读取权限,每个关键环节的业
摘 要:音乐能够陶冶情操,丰富课外生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初中阶段的音乐学习,相比较小学时期的简单的识谱教学、音乐鉴赏,对于节奏感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中学生的节奏训练就显得很有必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策略,希望能给教学带来参考。  关键词:初中音乐,节奏训练,音乐教学  节奏学习是初中音乐学习中的基本功,同时,也是整个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是否可以正确地读谱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按
蒸汽吞吐是稠油开采的重要手段,对于油田开发者能够科学合理的预测蒸汽吞吐方式生产的稠油区块、单井产量意义重大。稠油蒸汽吞吐产量预测系统,根据Arps产量递减规律,结合稠
摘 要: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大方向是向社会输送具有英语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职业性注定了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在使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而这恰恰是英语学习的本质和精粹。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索,通过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人文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以期转变高职英语教学观念及方式,使得高职英语教学赋有人文主义色彩,将英语学习的真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设 问题情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情境教学法应被教师所采纳,因为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把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主动学习习惯得到养成和发展。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
摘 要:音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随着现在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也逐渐地成了学生学习的必须课程。积极心理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积极心理学视域之下小学音乐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小学;音乐  一、 前言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的积极性,找到刺激学生的点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以信息
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建筑企业纷纷向本领域产业链的上游进行延伸、向投融资及建设一体化转型,积极地运作实施投资类项目。投资类项目普遍具有规模较大、模式繁多、操作
搞好引黄供水,对于山东来说是一件意义非常重大的事情。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山东属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省份,引黄供水作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2000~2019完善体系,开放自主.1."一带一路"走出去,建工领域新发展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