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学校管理改革与实践述评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l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校管理改革的历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秩序恢复时期(1978-1984)、试点改革时期(1985-1992)、全面改革时期(1993-1999)、深化改革时期(2000-2008)。这是一个由外围到核心、由边缘到中心、由粗放到精耕的过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学校管理;述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8)11-0012-04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学校管理实践方面一直处于改革探索之中。冷静地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其内在特点、探求其发展趋势,可以使我们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确立新时期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学校管理改革的历程
  
  在改革开放的政治、经济大背景下,我国的学校管理实践不断发展变化。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改革热点,可以将我国学校管理30年来的改革历程大致分为如下4个阶段。
  
  1.秩序恢复时期(1978-1984)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是重灾区,学校工作秩序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部于1978年修订并颁发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由县(市属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全日制中学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中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在初步明确基础教育内外管理体制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纷纷致力于恢复、重建、整顿教育教学秩序,彻底改变“停课闹革命”的局面并努力消除其不利影响,其基本做法是倡导科学管理:制订工作计划,重视编班排课,建立教学常规,明确岗位职责,提高教学质量。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教育教学秩序得到恢复的同时,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现象开始露头。为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1983年国庆前夕,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此后,“三个面向”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学校管理也在其指导下走向新的发展阶段。
  
  2.试点改革时期(1985-1992)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问世。自此,我国学校管理改革有了明朗的政策导向。
  首先探索的是学校领导体制方面的改革。《决定》明确规定“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此后,不少地区的学校开始试行校长负责制(有些地区早在1984年即开始了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工作),例如:到1988年8月底,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试点学校达到144所(中学72所,小学72所)。校长负责制的体制因其实效性和合理性而被大家认同,因此后来在中小学得到普遍推行。
  在探索领导体制改革的同时,学校不断推出其他管理方面的改革,包括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校规、校纪和教职工岗位责任制等),改革学校中层管理体制,建立教职工工作岗位考核评估制度,建立新的劳动人事工资制度等。这个时期改革成效显著、在全国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市的学校校内结构工资制改革、江苏省建湖县钟庄乡的“三制”(校长选任负责制、教师定编聘任制、教育岗位责任制)实验、山东省滨州地区的“双向选择”(办学单位选择教师、教师选择办学单位)改革,它们被称为全国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三大模式”。
  尽管试点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一阶段的改革与探索还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下展开的,大多数学校办学自主权很小、校长责权利不明确、校内责任不明晰、财力物力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并存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与此同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问题依然存在,“应试教育”倾向越来越突出。令人欣喜的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推动下,我国学校管理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全面改革的热潮。
  
  3.全面改革时期(1993-1999)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行动纲领,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同时为我国中小学学校管理实践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从总体上看,《纲要》的基本精神体现在学校管理实践方面,就是要求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特别要强化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方面的责任。
  这种改革进一步反映到学校管理内部,首先表现为学校领导体制的改革。《纲要》第17条明确规定:“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与《决定》相比,“逐步”二字被取消,这意味着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随着校长负责制的全面推行,相应的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也相继展开。例如:当时北京市的改革主要是坚持实行校长负责制、完善聘任制、实行校内结构工资制;上海则根据北京的经验,推行校长负责制,进行定编定员,实行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岗位聘任制、工资总额包干制和学校内部结构工资制度等;其他地方也相继展开类似的改革。这些改革明确了学校领导者和教职工各自的责权利范围并使责权利逐步统一起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校长负责制的推行,很多学校开始注意依法办学、施行民主管理、强调校务公开、加强对校长的监督,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开始重视对校长的培训和管理,探索和试行校长职级制。
  在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学校管理实践领域还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比如:在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尝试进行办学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尝试在这个阶段的早期主要表现为各类民办学校纷纷出现,具体有私营企业办学、校企联合办学、政企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民办公助、教育集团等模式;在后期则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积极进行公立学校转制探索,开展办学模式多元化的试验,兴办了一些既具有公立学校性质又带有民办教育特征的转制学校,这种转制在后来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和争议。此外,校办企业的经营与管理问题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出现的。
  应该说,这一时期的学校管理改革是比较全面、广泛的,学校的“三铁”(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被打破了,工资分配差距拉开了,很多常规性的规章制度越来越健全了,教职工的积极 性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了,学校的办学效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学生“减负”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呼吁和口号层面,中小学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到素质教育上来,同时,新时期出现的新问题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流动少年儿童的上学及教育与管理问题)。
  
  4.深化改革时期(2000-2008)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这为新世纪的教育以及学校管理改革指明了行动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宏观教育管理体制上,国家开始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体制,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2002年的《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对此作了明确要求。在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同时,也开始熏视向学校简政放权,学校办学自主权明显增大,校本管理开始成为中小学校管理的主要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推行进一步强化了校本理念的意义。与此同时,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教育发展差异,国家开始提倡和践行教育公平理念,实施就近入学政策,调整公立学校转制政策,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更加重视对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等。
  在宏观层面的教育改革逐渐触及核心利益问题的同时,中小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也逐步走向深入。近年来,学校管理改革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在科学管理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成为学校管理的新焦点,在人本管理理念引领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成为学校管理的新趋势,在知识经济理念导引下的学习型学校创建成为学校管理的新话题。在管理理念更新的同时,很多学校开始在操作层面上重视制订学校规划,提炼学校特色,建设特色学校,打造优质化教育,在具体方法策略上也开始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如全面质量管理及ISO9000体系、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精细化管理方法、校本教研和培训、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等。
  与此同时,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改革也都十分活跃。(1)从主体的角度看,改革在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各层面都有所体现。例如,在校长层面:校长负责制的改革持续走向深入,校长职级制在更大范围内推行,校长的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校长领导力培训得到加强,校长遴选与任命方式的改革并不鲜见,校长的考核评价与监督更重责任、目标与发展。在教师层面:学校内外更加关注教师的生存与工作状态,努力从智力、制度、资源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同时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重视对教师的心理疏导,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努力为教师创造成就机会等。在学生层面:更加注意学生的身心健康,一方面重视学生安全工作,《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颁布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权益;另一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很多学校还积极开展家校合作。(2)从技术的角度看,在课程与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方面都有新的改革尝试。例如,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在课程领导与管理上的责任扩展为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开发校本课程、建立课程管理参与机制、组织校本培训等。新课程改革开始后,一些学校积极更新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山东高密一小制定和实施的“教师个案学习创新制度”、“教师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教师教学反思制度”等就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科研层面:随着教育科研在中小学的兴起,学校科研管理逐渐受到重视,不少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教科室),配备了相应的科研管理人员,开展科研课题的指导与管理等。在后勤服务层面:后勤社会化开始由理念变为行动,如珠海市到2007年8月就有20多所学校为推进后勤社会化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或现场竞价,中小学食堂经营权市场化配置效果显著。
  
  ◆学校管理改革的反思
  
  反观改革开放30年的学校管理实践历程,我们发现,我国的学校管理经历了一个由恢复、重建教育教学秩序,到后来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与全面推行,再到今天的学校多层面深入改革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不平凡的过程,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过程,更是一个值得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的过程。如果说,管理者、管理对象(人与事)、管理中介(包括方式方法及其体系化的体制与机制)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范畴,那么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学校管理实践与改革过程就是围绕着这些基本范畴展开的,只是在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更多地着眼于这些范畴的外围,如恢复秩序、改革体制、重建各种常规与制度等,后来逐渐触及这些范畴的内核,主要表现为回归教育教学本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关注校长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聚焦课程与教学、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等。细加体会,我们就会找到这个过程中蕴含的内在发展逻辑:学校管理经历了一个由外围到核心、由边缘到中心、由粗放到精耕的过程。
  尽管我国的学校管理实践已经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我们还是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无论是学校管理的外围问题还是学校管理的内核问题,当前都还远未很好地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育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如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给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带来的种种困难,学校自身尚难以克服和解决(如教师的无序流动给学校和校长带来了很大的烦恼);有的是教育改革本身带来的,如学校管理如何更好地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如何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等,都是需要花更大气力才能完成的课题;有的是管理活动过程中固有的矛盾,如学校管理中如何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刚性与柔性的协调、稳定与变革的调和、和谐与竞争的兼顾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编辑 许丽艳)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十余年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经验,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再次梳理与精细解读。借用绣制苏绣《凤穿牡丹图》需要经过的准备材料、构图勾稿、设色配线、选法绣制、成品欣赏五个阶段,详细阐释学校文化建设的“五步工作法”—必要准备、全面诊断、系统策划、落地执行、成果分享,以提高校长学校文化建设的平均能力。学校文化建设方案执行结果如何,最终取决于校长的直觉、经验,以及科学、艺术等手段的
案例    某校为了给教师创造相互交流、合作的机会,推行了“开放周”制度。在“开放周”里,教师可以在校内随意听其他跨年级、跨学科教师的课。这个制度看似不错,可是教务处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开放周”里,听课的教师寥寥无几。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调动教师的听课积极性,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会议,又出台了一项新的制度。新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3条规定:(1)为了便于教师听课,学校可以给有听课需要的教师调
丹尼尔·哥德康思德(Daniel E.Gutekanst)(著)  吕 霞(译)    美国国会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CLB)法案要求所有学生在2014年英语和数学成绩达到相应的水平。另外,马萨诸塞州1993年通过的《州教育改革法》也要求学生所有科目的成绩都达到较高水平。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州高中综合评估考试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证书。这些改革都要求我们在高中教育中有新的思维和举措。  我校是美国
人们都说现在的世界很浮躁,社会很浮躁,人心也很浮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校长要克服浮躁心态,潜心做教育。  教育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科学。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符合教育的目标和要求,符合本地区的实际和特点,而且学校还要办出特色,当校长确实很不容易。开会、揽活、找钱……校长要办的事情很多很多。但我想,当前,校长最需要做的事,是静下心来读点儿书,研究点儿问题,明确一个坚定不移的思路,并将其贯串于我们教育教
新时代教师如何通过“链接”与“赋能”实现全专业发展?教师如何直面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2019年1月26~27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教师专业发展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校长、教师齐聚一堂,围绕“链接与赋能—新时代教师的全专业发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一、链接:激活教师全专业发展的内在动能 
[摘要]通过苏格拉底与失恋学生的对话说明:有意味地言说,是优秀教师的核心特征之一。  [关键词]苏格拉底;优秀教师,有意味地言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4-0043-02    一直以来,教育家们以“给教师的建议”的名义给教师提了太多的行为准则,但歧路亡羊,这样反而让教师无所适从。审视大师们的建议,我不禁沉思:优秀教师有没有更核心的特
摘要 教学作品记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是教师个人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描述一位从教30年的优秀教师的五节课出发,分析隐含其中的发展历程与影响教师能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建议教师追求专业认知的持续发展,塑造反思性实践者的形象,记录教学特色的形成过程。自觉创造教学作品。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作品;能量增长;文化形象;专业支援;反思性实践者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在多年思考和研究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教育与管理的冲突问题值得关注,也就自然地将二者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并由此生成了“教育性管理”或“管理的教育性”的命题。    一、管理和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    我曾经在一所学校连续听了两节语文课。第一节是一节古文课,由一位40多岁的女教师执教。学生们将作业本摊在桌子上,逐字逐句地跟着老师翻译古文。师生的态度都非常严谨,听说这
历经20 多年,49 道“减负令”,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然是困扰教育的一大难题。“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还是我。”学生还在唱自己创编的儿歌,家长依然在左右为难,人大代表们也仍然在不断呼吁,可是,减负之路到底该如何走?    视点:25 年不布置数学家庭作业    没有家庭作业,是现在许多孩子的生活梦想。连续25 年,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不布置数学家庭作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教育伴随改革开放迈开了新的发展步伐。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回顾30年走过的道路,总结我们应当汲取的经验,正视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是创造我国教育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观念的转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对“两个基本估计”的否定,推动了教育思想的解放。“三个面向”的提出,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