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柳永和曹组,一为北宋前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一为徽宗时期“滑稽词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先后登上词坛,受到时人的追捧。曹组借鉴了柳永词的题材和风格,又在此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突破。从题材内容上来看,二人都长于创作羁旅行役词和歌妓艳情词,曹组结合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赋予词作鲜明的个人特色;从语言风格上来看,曹组继承了柳永雅俗兼善的特质,俗词俗而能讽,雅词清新有味,且偶有豪迈之作。
关键词: 词 曹组 柳永 题材内容 语言风格
一、引言
曹组,字彦章,后改字元宠,生卒年不详。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說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是北宋徽宗时期“滑稽词派”的代表人物,年轻时生活潦倒而放荡,以学识见称于太学,却六次应试而未能及第。后由徽宗特命就殿试,中五甲,赐同进士出身,因才思敏捷而深受宠信。其作品俗而能雅,在当时广为传颂,有《箕颍集》二十卷,后因政治、人为等诸多原因散佚,今仅存词三十七首,诗九首,赋一篇。曹组早年填词多浅俗戏谑之语,后因身份变化,转而创作了大量典雅平正的作品。
词自五代以来,逐渐从民间创作过渡到文人的手中,并被视作不入流的“雕虫小技”。宋代文人不满其低俗的审美趣味、粗陋的遣词造句,对词不断地进行净化和雅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抒情文体。但与此同时,俗词一脉也未曾断绝,并在北宋词人柳永的手上发扬光大。柳永的词作,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语言风格上,都体现出雅俗兼善的文学风貌。对比二人的词作可以发现,曹组词处处可见受惠于柳永词的痕迹,又体现出对柳永词的突破。
二、题材内容上的异同
词的题材内容总是与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据王灼《碧鸡漫志》所载,一直到南渡初年,曹词都被奉为佳品,甚至和柳词并举,并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了“十有八九不学耆卿,则学曹元宠”[1]的现象。曹组词多选取羁旅行役、歌妓、宫廷和咏物等传统题材。这些题材虽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却是他追求功名、老来得宠的一生的写照,因而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同样的,“白衣卿士”柳永在《乐章集》里也保存了大量反映羁旅漂泊和流连市井的词作。在这里将具体比较二者羁旅行役词和歌妓艳情词的异同。
(一)羁旅行役词
羁旅行役词是曹组得以保存最多的作品。《箕颍集》中存词三十七首,这类题材就占十首之多。《百家诗选》中有言:“曹组,字元宠,元象弟也。少游库校,有声,著《铁砚篇》以自见。凡六举,蹭蹬不遇。”[2]曹组前半生仕途不顺,多感四处求谒、汲汲于功名的艰难困苦。在这种特殊的经历下,他的羁旅词情景相生,颇为感人。试看《青玉案》:
田园有计归须早。在家纵贫亦好。南来北去何日了。光阴送尽,可怜青鬓,暗逐流年老。
寂寥孤馆残灯照。乡思惊时梦初觉。落月苍苍关河晓。一声鸡唱,马嘶人起,又上长安道。
上阙看门见山地抒发回乡的渴望,“在家纵贫亦好”一句,深刻地展现了在外飘零、有家难回的凄楚。光阴流逝似箭,少年转眼白头,多少本该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光交付于无休止的行役。下阙从感叹写回现实。孤馆寒灯下,词人从梦中惊醒,只能暂时收起自己的乡思,伴着关河晓月,在鸡鸣马嘶声中踏上了去长安的道路。
从遣词造句上来看,此词与柳永的《轮台子·中吕调》有着相近之处:“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匆匆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冒征尘远况,自古凄凉长安道。”从内容主旨上来看,《青玉案》上阙中“光阴送尽,可怜青鬓,暗逐流年老”与《轮台子》中的“念劳生,惜芳年壮岁,离多欢少”的感慨也是暗合的,既有对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也体现了北宋下层文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思考。两位词人虽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但词中风味异曲同工,都流露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凉心境。由此可见,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极大地影响了曹组的创作。
当然,曹组的羁旅行役词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他长于开门见山地写内心活动。譬如上文所举《青玉案》,上阙直抒“在家纵贫亦好”的沧桑和无奈,感情强烈不加掩饰;再比如《忆少年》的上阙: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连用三个“年时”,将对先前生活的怀念娓娓道来,更衬托出而今“天涯为客”的孤单和冷清。柳词往往开头先以“景”进行层层铺垫,最典型的当属代表作《八声甘州》,从“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起,到风霜凄紧、关河冷落,再到红衰翠减、长江东流的景致,整个上阙都在写景,直到下阙抒发归思。将《忆少年》与之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曹组开篇直接交代内心活动的写法,在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设置好的情绪中去,仿佛是一场促膝长谈,从而使读者被强烈的感情与真挚的情思所打动。
其次,与柳永常在羁旅漂泊的同时流连于儿女情长不同,曹组多将羁旅生活与思乡之情相结合,将旅途的苦闷与回家的渴望融为一体。在他的词作里,“归”这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蓦山溪》一词,有“一怀离恨,满眼欲归心,山连水,水连云,怅望人何处”之句;《小重山》则深情款款地回忆起当年“寻芳行乐”的景象,又发出“空怜佳景负归期。愁心切,惟有梦魂知”的慨叹;而《青门饮》里,词人“泪眼临风,肠断望中归路”,“归心”、“归期”、“归路”……这些词,正是词人愁肠百转的症结所在。“乡”字也频频出现,《青玉案》(碧山锦树秋明霁)里有“凄凉只恐乡心起”,另一首《青玉案》(田园有计须归早)里则说“乡思惊时梦初觉”,可以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贯穿了曹组的整个羁旅生涯。
最后,从词中人物形象来看,柳词创造了“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3],所以羁旅词里常常既有游子,也有思妇。譬如《慢卷绸》里,既有“敧枕难成寐”的游子,也有“烦恼心儿里”的思妇。相比之下,曹组塑造的人物较单一,多为自己的真实写照。譬如,《忆少年》下阙的“登临恨无语,把栏杆暗拍”,运用动作描写,展现的是自己满腔的孤独和苦闷;《临江仙》里,“不妨吹酒面,归去醒余醺”一句,直接使用了第一人称“余”。对比可见,曹组的羁旅行役词在人物形象上不及柳永丰富,但真实还原了他饮酒登临、独宿孤馆的羁旅生活。 (二)歌妓艳情词
秦楼楚馆、莺莺燕燕一直是柳词中的常见素材。一方面,柳永恣情纵性地延续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艳情题材,另一方面他化雅为俗,迎合了广大市民的审美趣味,将艳情词的创作推向高峰。他的艳情词重感官刺激,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绘男欢女爱的场景。如《菊花新》里有“脱衣裳,恣情无限”这样直白露骨的情色描写,《凤栖梧》里更有“酒力渐浓思春荡,鸳鸯绣被翻红浪”之句。作为后起之秀,曹组对柳永的风流才情耳濡目染,但他所创作的歌妓词亦有自己的特色。然而南渡后,面对词坛追求雅正的风潮,其子曹勋“欲掩父之恶”[1]而奉旨毁板。因此《箕颍集》中的词作大量散佚,此类题材的作品就更少了,但我们仍可从中窥得一二。
从总体上来说,曹组现存歌妓词中的男欢女爱,还是比较含蓄委婉的。譬如《小重山》:
深拥熏篝倏已冥。寂寥山枕畔,梦难成。谁堪三两夜乌声。银缸炧,花影上围屏。犹记旧时情。
帘边人似月,月如冰。从今张眼到天明。衣带缓,谁与问伶俜。
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夜里怀想旧日恋情的男子。他辗转反侧、夜难成寐,脑海里无数次浮现出一位女子似月如冰的脸庞,对所爱之人长时间的思念使得他衣带渐宽,日渐消瘦。这首词过滤了情色成分,通过回忆和细节描写,展现出纯净真挚、甚至带有一丝苦涩的相思之情。再看《鹧鸪天》:
浅笑轻颦不在多。远山微黛接横波。情吞醽醁千钟酒,心醉飞琼一曲歌。
人欲散,奈愁何。更看朱袖拂云和。夜深醉墨淋浪处,书遍香红拥项罗。
这首词描绘的是在青楼寻欢作乐的场景。歌妓言笑晏晏,眼波传情;词人饮酒赏乐,酒不醉人人自醉。夜深后,词人意犹未尽,用酣畅淋漓的“醉墨”书写美人的妩媚姿态。可以说这首《鹧鸪天》是曹组现存词作里尺度较大的作品,然而词人也只是通过“书遍香红”这种风雅的举动来自我排遣,从而净化了本属于艳情词的放荡冶艳之气。
此外,这两位词人在创作歌妓词时,都喜好使用“代言”的手法,即从歌妓的口吻来抒情或描写。而不同点则在于,柳永的歌妓词多写出不同歌妓的个性特征,而曹组则长于概括共性。众所周知,柳永常年眠花宿柳,时常有歌妓仰慕词名。宋人罗烨《醉翁谈录》里有“妓者爱其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赠之”[4]的说法。从柳永的词集里,也可以看到和他交好的歌妓的名字,诸如虫虫、秀香、英英、瑶卿、心娘等,可见柳永常为某特定的歌妓写词,因此不少作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而读曹组所存的歌妓词可知,词作大多没有具体的指向,而是概括了歌妓们共通的情思。虽然不及柳永的歌妓词个性飞扬,却也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意义。如他的《点绛唇》:
一片南云,定知来做巫山雨。歌声才度。只向风中住。
恼乱襄王,无限牵情处。长天暮。又还飞去。目断阳台路。
从“扰乱襄王”之句,可以看出曹组将自己代入了歌妓的身份,用女子的口吻表达相思之情。全词使用了楚襄王与神女欢会的典故,表现出缠绵的相思之意。但是,这位歌妓到底是谁、多大年纪、什么性格、容貌如何,却又一概不知了。很巧合的是,柳永在《迷仙引》里有“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之句,这句和《点绛唇》所用的典故相同,但二者一个塑造了“才过笄年”歌妓形象,一个则道出了共通的相思情怀。
三、语言风格的异同
从词的语言风格上看,曹组继承了柳永雅俗兼善的特质。五代以来,文人致力于从书面语言中提炼典雅的词句。词至宋代,更成了用来抒写个人怀抱的文体,因此文人多追求“雅正”之风。柳永却独树一帜,大力创制俗词,他不仅在内容上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充分运用各种俚语和俗语,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语言。士大夫对于雅词的追捧,使得柳永的俗词常常招致非议。李清照就在《词论》中批评道:“柳屯田者,……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5]但不可否认的是,柳词在抒发自我情怀、羁旅行役等题材上也有大量雅致的作品。
曹组在语言风格上显然借鉴了柳永。他早期作词多用俚俗之语,中年后受宠成为宫廷御用词人,词风趋于雅化。特别是在写景、咏物、抒发哲思等题材的创作上,并不局限于谐谑的风格,亦有典雅含蓄之作。
(一)曹组之“俗”
作为北宋滑稽词派的代表人物,滑稽、俚俗是曹组词作的主要风格。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评论曹组“潦倒无成,作《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闻者绝倒,滑稽无赖之魁也”。[1]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密切相关的。宋徽宗爱好声色,嗜俗嗜艳。甚至从留存下来的一些残句中可以看到,宋徽宗本人也创作過俗词。《云麓漫钞》卷四中有所记载:“徽庙即内禅,寻幸淮浙,尝作小词,名《月上海棠》。末句云‘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6]上有所好,下必从焉。这种诗词创作上的尚俗之风,推动俗词的创作蓬勃发展起来。
一方面,曹组擅长以浅白的口语、滑稽的口吻、讽刺的手法写出具有通俗性、谐谑性的作品。例如《相思会》的下半阙:“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赢取”、“宅儿”、“常教”等等,都是极度口语化了的词,曹组将它们活用到作品里来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使整首词呈现出慵懒而又活泼的意味,迎合了市民的知识层面和审美趣味。试看《扑蝴蝶》一词:
有人争奈,只知名与利。朝朝日日,忙忙劫劫地。待得一晌闲时,又却三春过了,何如对花沈醉。
“争奈”、“忙忙劫劫”等词也是灵活运用了口语中常出现的词汇,三两句话便讽刺了汲汲于名利之人。联想曹组自身“六举不中”的经历,词中也能读出一种自嘲的无奈和辛酸。很显然,曹组口语化、通俗化的滑稽词受到柳永“浅近卑俗”风格的影响,但同为俗词,柳永的语言风格更偏向于“艳”,而曹组则偏向于“讽”。柳永的俗词类似娇俏活泼的年轻女子,而曹组词则更像插科打诨的长者。不可否认,曹组词常有浅白率肆的缺陷,但很多时候,他正是用一些看似打趣的词句,来曲折地表达内心情感、寄寓深刻的人生哲学。因此,后人仅凭曹组的俗词,就认为滑稽词“率意无味”[7]“聊发千里一笑”[8]的评论是有失公允的。 另一方面,曹组词的“俗”,体现在作词的“曲化”倾向。曹组词常常加入一些衬字,诸如《蓦山溪》一词中“消瘦却、东阳也”的“却”、“也”,《点绛唇》中“水已无情,风更无情日煞”中的“煞”字等,使得词作节奏舒缓、俗而有味。
(二)曹组之“雅”
虽然曹组的滑稽词代表了他的主要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曹组也有不少语言典雅清新、风格平和中正的作品。《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有“曹元宠本善作词,特以《红窗迥》戏词,盛行于世,遂掩其名。”[9]的见解,证实了曹组词的艺术魅力。
优秀的词人,风格必然不会是单一的。曹组的雅词,在语言上颇为清新有味。如《婆罗门引·望月》:
涨云暮卷,漏声不到小帘栊。银河淡扫澄空。皓月当轩高挂,秋入广寒宫。正金波不动,桂影朦胧。
佳人未逢。叹此夕、与谁同。望远伤怀对景,霜满愁红。南楼何处,想人在、长笛一声中。凝泪眼、泣尽西风。
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银河淡扫、皓月当空的秋夜,下阙抒发愁绪,塑造了一个怀想佳人、迎风洒泪的形象。语言清丽婉约,与上文所举滑稽词如出两人之手。全词最大的特色在于化用了赵嘏《长安秋望》中的名句“长笛一声人倚楼”,使情思的表达变得更加含蓄温婉。
这也是曹组雅词与柳永雅词的一大差别。曹组在不少作品中都灵活化用前人词句,譬如咏烛之作《点绛唇》里“待得灰心,陪尽千行泪”一句,也是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而来。《词品》卷二载:“曹元宠梅词‘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用东坡‘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也。”[10]由此可见,曹组绝非只会调笑戏谑的不学无术之辈。
曹组的词雅,还在于风格的中正。作为徽宗的宠臣,曹组也常有化俗为雅,流露出士大夫的审美气质的作品。比如歌颂徽宗射箭技艺的《点绛唇》,虽为应制之作,却一反婉约含蓄,隐约可见豪迈之情:
秋劲风高,暗知斗力添弓面。靶分筠干。月到天心满。
白羽流星,飞上黄金碗。胡沙雁。云边惊散。压尽天山箭。
这首词通过满月、流星等比喻歌咏了徽宗射箭的英姿,虽有奉承之嫌,但“云边惊散”、“压尽天山箭”之句已然流露出安定边疆的雄心壮志。此中豪情和气概,已略胜柳永一筹。
四、结语
曹组前半生六试不中,极其潦倒,直到宣和三年后才因占对才敏受到恩宠。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为他创作内容充实、俗而能雅的词作奠定了基础。作为北宋末年的词人,曹组在题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对柳永词的借鉴和突破。《箕颍集》的散佚令后世之人颇感遗憾,但我们仍可从目前留存的作品中体会曹组词的独特美感。
参考文献:
[1]王灼.碧鸡漫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1,61,84.
[2]王利器.晓传书斋文史论集[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366.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
[4]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256.
[5]王英志,编选.李清照集·词论[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76.
[6]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8:62.
[7]王又华.古今词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6:603.
[8]孫觌.鸿庆居士集·卷十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6.
[9]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22.
[10]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3:462.
关键词: 词 曹组 柳永 题材内容 语言风格
一、引言
曹组,字彦章,后改字元宠,生卒年不详。颍昌(今河南许昌)人,一說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是北宋徽宗时期“滑稽词派”的代表人物,年轻时生活潦倒而放荡,以学识见称于太学,却六次应试而未能及第。后由徽宗特命就殿试,中五甲,赐同进士出身,因才思敏捷而深受宠信。其作品俗而能雅,在当时广为传颂,有《箕颍集》二十卷,后因政治、人为等诸多原因散佚,今仅存词三十七首,诗九首,赋一篇。曹组早年填词多浅俗戏谑之语,后因身份变化,转而创作了大量典雅平正的作品。
词自五代以来,逐渐从民间创作过渡到文人的手中,并被视作不入流的“雕虫小技”。宋代文人不满其低俗的审美趣味、粗陋的遣词造句,对词不断地进行净化和雅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抒情文体。但与此同时,俗词一脉也未曾断绝,并在北宋词人柳永的手上发扬光大。柳永的词作,无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语言风格上,都体现出雅俗兼善的文学风貌。对比二人的词作可以发现,曹组词处处可见受惠于柳永词的痕迹,又体现出对柳永词的突破。
二、题材内容上的异同
词的题材内容总是与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据王灼《碧鸡漫志》所载,一直到南渡初年,曹词都被奉为佳品,甚至和柳词并举,并在年轻人群体中形成了“十有八九不学耆卿,则学曹元宠”[1]的现象。曹组词多选取羁旅行役、歌妓、宫廷和咏物等传统题材。这些题材虽然没有什么新颖之处,却是他追求功名、老来得宠的一生的写照,因而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同样的,“白衣卿士”柳永在《乐章集》里也保存了大量反映羁旅漂泊和流连市井的词作。在这里将具体比较二者羁旅行役词和歌妓艳情词的异同。
(一)羁旅行役词
羁旅行役词是曹组得以保存最多的作品。《箕颍集》中存词三十七首,这类题材就占十首之多。《百家诗选》中有言:“曹组,字元宠,元象弟也。少游库校,有声,著《铁砚篇》以自见。凡六举,蹭蹬不遇。”[2]曹组前半生仕途不顺,多感四处求谒、汲汲于功名的艰难困苦。在这种特殊的经历下,他的羁旅词情景相生,颇为感人。试看《青玉案》:
田园有计归须早。在家纵贫亦好。南来北去何日了。光阴送尽,可怜青鬓,暗逐流年老。
寂寥孤馆残灯照。乡思惊时梦初觉。落月苍苍关河晓。一声鸡唱,马嘶人起,又上长安道。
上阙看门见山地抒发回乡的渴望,“在家纵贫亦好”一句,深刻地展现了在外飘零、有家难回的凄楚。光阴流逝似箭,少年转眼白头,多少本该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光交付于无休止的行役。下阙从感叹写回现实。孤馆寒灯下,词人从梦中惊醒,只能暂时收起自己的乡思,伴着关河晓月,在鸡鸣马嘶声中踏上了去长安的道路。
从遣词造句上来看,此词与柳永的《轮台子·中吕调》有着相近之处:“一枕清宵好梦,可惜被、邻鸡唤觉。匆匆策马登途,满目淡烟衰草。……冒征尘远况,自古凄凉长安道。”从内容主旨上来看,《青玉案》上阙中“光阴送尽,可怜青鬓,暗逐流年老”与《轮台子》中的“念劳生,惜芳年壮岁,离多欢少”的感慨也是暗合的,既有对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也体现了北宋下层文人对自身生存状态的思考。两位词人虽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但词中风味异曲同工,都流露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凉心境。由此可见,柳永的羁旅行役词极大地影响了曹组的创作。
当然,曹组的羁旅行役词也有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他长于开门见山地写内心活动。譬如上文所举《青玉案》,上阙直抒“在家纵贫亦好”的沧桑和无奈,感情强烈不加掩饰;再比如《忆少年》的上阙:
年时酒伴,年时去处,年时春色。清明又近也,却天涯为客。
连用三个“年时”,将对先前生活的怀念娓娓道来,更衬托出而今“天涯为客”的孤单和冷清。柳词往往开头先以“景”进行层层铺垫,最典型的当属代表作《八声甘州》,从“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写起,到风霜凄紧、关河冷落,再到红衰翠减、长江东流的景致,整个上阙都在写景,直到下阙抒发归思。将《忆少年》与之进行对比,不难发现曹组开篇直接交代内心活动的写法,在一开始就将读者带入设置好的情绪中去,仿佛是一场促膝长谈,从而使读者被强烈的感情与真挚的情思所打动。
其次,与柳永常在羁旅漂泊的同时流连于儿女情长不同,曹组多将羁旅生活与思乡之情相结合,将旅途的苦闷与回家的渴望融为一体。在他的词作里,“归”这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蓦山溪》一词,有“一怀离恨,满眼欲归心,山连水,水连云,怅望人何处”之句;《小重山》则深情款款地回忆起当年“寻芳行乐”的景象,又发出“空怜佳景负归期。愁心切,惟有梦魂知”的慨叹;而《青门饮》里,词人“泪眼临风,肠断望中归路”,“归心”、“归期”、“归路”……这些词,正是词人愁肠百转的症结所在。“乡”字也频频出现,《青玉案》(碧山锦树秋明霁)里有“凄凉只恐乡心起”,另一首《青玉案》(田园有计须归早)里则说“乡思惊时梦初觉”,可以说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贯穿了曹组的整个羁旅生涯。
最后,从词中人物形象来看,柳词创造了“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3],所以羁旅词里常常既有游子,也有思妇。譬如《慢卷绸》里,既有“敧枕难成寐”的游子,也有“烦恼心儿里”的思妇。相比之下,曹组塑造的人物较单一,多为自己的真实写照。譬如,《忆少年》下阙的“登临恨无语,把栏杆暗拍”,运用动作描写,展现的是自己满腔的孤独和苦闷;《临江仙》里,“不妨吹酒面,归去醒余醺”一句,直接使用了第一人称“余”。对比可见,曹组的羁旅行役词在人物形象上不及柳永丰富,但真实还原了他饮酒登临、独宿孤馆的羁旅生活。 (二)歌妓艳情词
秦楼楚馆、莺莺燕燕一直是柳词中的常见素材。一方面,柳永恣情纵性地延续了晚唐五代以来的艳情题材,另一方面他化雅为俗,迎合了广大市民的审美趣味,将艳情词的创作推向高峰。他的艳情词重感官刺激,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描绘男欢女爱的场景。如《菊花新》里有“脱衣裳,恣情无限”这样直白露骨的情色描写,《凤栖梧》里更有“酒力渐浓思春荡,鸳鸯绣被翻红浪”之句。作为后起之秀,曹组对柳永的风流才情耳濡目染,但他所创作的歌妓词亦有自己的特色。然而南渡后,面对词坛追求雅正的风潮,其子曹勋“欲掩父之恶”[1]而奉旨毁板。因此《箕颍集》中的词作大量散佚,此类题材的作品就更少了,但我们仍可从中窥得一二。
从总体上来说,曹组现存歌妓词中的男欢女爱,还是比较含蓄委婉的。譬如《小重山》:
深拥熏篝倏已冥。寂寥山枕畔,梦难成。谁堪三两夜乌声。银缸炧,花影上围屏。犹记旧时情。
帘边人似月,月如冰。从今张眼到天明。衣带缓,谁与问伶俜。
这首词的主人公是一位在夜里怀想旧日恋情的男子。他辗转反侧、夜难成寐,脑海里无数次浮现出一位女子似月如冰的脸庞,对所爱之人长时间的思念使得他衣带渐宽,日渐消瘦。这首词过滤了情色成分,通过回忆和细节描写,展现出纯净真挚、甚至带有一丝苦涩的相思之情。再看《鹧鸪天》:
浅笑轻颦不在多。远山微黛接横波。情吞醽醁千钟酒,心醉飞琼一曲歌。
人欲散,奈愁何。更看朱袖拂云和。夜深醉墨淋浪处,书遍香红拥项罗。
这首词描绘的是在青楼寻欢作乐的场景。歌妓言笑晏晏,眼波传情;词人饮酒赏乐,酒不醉人人自醉。夜深后,词人意犹未尽,用酣畅淋漓的“醉墨”书写美人的妩媚姿态。可以说这首《鹧鸪天》是曹组现存词作里尺度较大的作品,然而词人也只是通过“书遍香红”这种风雅的举动来自我排遣,从而净化了本属于艳情词的放荡冶艳之气。
此外,这两位词人在创作歌妓词时,都喜好使用“代言”的手法,即从歌妓的口吻来抒情或描写。而不同点则在于,柳永的歌妓词多写出不同歌妓的个性特征,而曹组则长于概括共性。众所周知,柳永常年眠花宿柳,时常有歌妓仰慕词名。宋人罗烨《醉翁谈录》里有“妓者爱其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多以金物赠之”[4]的说法。从柳永的词集里,也可以看到和他交好的歌妓的名字,诸如虫虫、秀香、英英、瑶卿、心娘等,可见柳永常为某特定的歌妓写词,因此不少作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而读曹组所存的歌妓词可知,词作大多没有具体的指向,而是概括了歌妓们共通的情思。虽然不及柳永的歌妓词个性飞扬,却也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意义。如他的《点绛唇》:
一片南云,定知来做巫山雨。歌声才度。只向风中住。
恼乱襄王,无限牵情处。长天暮。又还飞去。目断阳台路。
从“扰乱襄王”之句,可以看出曹组将自己代入了歌妓的身份,用女子的口吻表达相思之情。全词使用了楚襄王与神女欢会的典故,表现出缠绵的相思之意。但是,这位歌妓到底是谁、多大年纪、什么性格、容貌如何,却又一概不知了。很巧合的是,柳永在《迷仙引》里有“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之句,这句和《点绛唇》所用的典故相同,但二者一个塑造了“才过笄年”歌妓形象,一个则道出了共通的相思情怀。
三、语言风格的异同
从词的语言风格上看,曹组继承了柳永雅俗兼善的特质。五代以来,文人致力于从书面语言中提炼典雅的词句。词至宋代,更成了用来抒写个人怀抱的文体,因此文人多追求“雅正”之风。柳永却独树一帜,大力创制俗词,他不仅在内容上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而且充分运用各种俚语和俗语,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语言。士大夫对于雅词的追捧,使得柳永的俗词常常招致非议。李清照就在《词论》中批评道:“柳屯田者,……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5]但不可否认的是,柳词在抒发自我情怀、羁旅行役等题材上也有大量雅致的作品。
曹组在语言风格上显然借鉴了柳永。他早期作词多用俚俗之语,中年后受宠成为宫廷御用词人,词风趋于雅化。特别是在写景、咏物、抒发哲思等题材的创作上,并不局限于谐谑的风格,亦有典雅含蓄之作。
(一)曹组之“俗”
作为北宋滑稽词派的代表人物,滑稽、俚俗是曹组词作的主要风格。王灼在《碧鸡漫志》里评论曹组“潦倒无成,作《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闻者绝倒,滑稽无赖之魁也”。[1]究其原因,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密切相关的。宋徽宗爱好声色,嗜俗嗜艳。甚至从留存下来的一些残句中可以看到,宋徽宗本人也创作過俗词。《云麓漫钞》卷四中有所记载:“徽庙即内禅,寻幸淮浙,尝作小词,名《月上海棠》。末句云‘孟婆,且与我做些方便’。”[6]上有所好,下必从焉。这种诗词创作上的尚俗之风,推动俗词的创作蓬勃发展起来。
一方面,曹组擅长以浅白的口语、滑稽的口吻、讽刺的手法写出具有通俗性、谐谑性的作品。例如《相思会》的下半阙:“粗衣淡饭,赢取暖和饱。住个宅儿,只要不大不小。常教洁净,不种闲花草。据见定、乐平生,便是神仙了。”“赢取”、“宅儿”、“常教”等等,都是极度口语化了的词,曹组将它们活用到作品里来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使整首词呈现出慵懒而又活泼的意味,迎合了市民的知识层面和审美趣味。试看《扑蝴蝶》一词:
有人争奈,只知名与利。朝朝日日,忙忙劫劫地。待得一晌闲时,又却三春过了,何如对花沈醉。
“争奈”、“忙忙劫劫”等词也是灵活运用了口语中常出现的词汇,三两句话便讽刺了汲汲于名利之人。联想曹组自身“六举不中”的经历,词中也能读出一种自嘲的无奈和辛酸。很显然,曹组口语化、通俗化的滑稽词受到柳永“浅近卑俗”风格的影响,但同为俗词,柳永的语言风格更偏向于“艳”,而曹组则偏向于“讽”。柳永的俗词类似娇俏活泼的年轻女子,而曹组词则更像插科打诨的长者。不可否认,曹组词常有浅白率肆的缺陷,但很多时候,他正是用一些看似打趣的词句,来曲折地表达内心情感、寄寓深刻的人生哲学。因此,后人仅凭曹组的俗词,就认为滑稽词“率意无味”[7]“聊发千里一笑”[8]的评论是有失公允的。 另一方面,曹组词的“俗”,体现在作词的“曲化”倾向。曹组词常常加入一些衬字,诸如《蓦山溪》一词中“消瘦却、东阳也”的“却”、“也”,《点绛唇》中“水已无情,风更无情日煞”中的“煞”字等,使得词作节奏舒缓、俗而有味。
(二)曹组之“雅”
虽然曹组的滑稽词代表了他的主要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曹组也有不少语言典雅清新、风格平和中正的作品。《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有“曹元宠本善作词,特以《红窗迥》戏词,盛行于世,遂掩其名。”[9]的见解,证实了曹组词的艺术魅力。
优秀的词人,风格必然不会是单一的。曹组的雅词,在语言上颇为清新有味。如《婆罗门引·望月》:
涨云暮卷,漏声不到小帘栊。银河淡扫澄空。皓月当轩高挂,秋入广寒宫。正金波不动,桂影朦胧。
佳人未逢。叹此夕、与谁同。望远伤怀对景,霜满愁红。南楼何处,想人在、长笛一声中。凝泪眼、泣尽西风。
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银河淡扫、皓月当空的秋夜,下阙抒发愁绪,塑造了一个怀想佳人、迎风洒泪的形象。语言清丽婉约,与上文所举滑稽词如出两人之手。全词最大的特色在于化用了赵嘏《长安秋望》中的名句“长笛一声人倚楼”,使情思的表达变得更加含蓄温婉。
这也是曹组雅词与柳永雅词的一大差别。曹组在不少作品中都灵活化用前人词句,譬如咏烛之作《点绛唇》里“待得灰心,陪尽千行泪”一句,也是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而来。《词品》卷二载:“曹元宠梅词‘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用东坡‘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也。”[10]由此可见,曹组绝非只会调笑戏谑的不学无术之辈。
曹组的词雅,还在于风格的中正。作为徽宗的宠臣,曹组也常有化俗为雅,流露出士大夫的审美气质的作品。比如歌颂徽宗射箭技艺的《点绛唇》,虽为应制之作,却一反婉约含蓄,隐约可见豪迈之情:
秋劲风高,暗知斗力添弓面。靶分筠干。月到天心满。
白羽流星,飞上黄金碗。胡沙雁。云边惊散。压尽天山箭。
这首词通过满月、流星等比喻歌咏了徽宗射箭的英姿,虽有奉承之嫌,但“云边惊散”、“压尽天山箭”之句已然流露出安定边疆的雄心壮志。此中豪情和气概,已略胜柳永一筹。
四、结语
曹组前半生六试不中,极其潦倒,直到宣和三年后才因占对才敏受到恩宠。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为他创作内容充实、俗而能雅的词作奠定了基础。作为北宋末年的词人,曹组在题材内容、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对柳永词的借鉴和突破。《箕颍集》的散佚令后世之人颇感遗憾,但我们仍可从目前留存的作品中体会曹组词的独特美感。
参考文献:
[1]王灼.碧鸡漫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61,61,84.
[2]王利器.晓传书斋文史论集[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9:366.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
[4]罗烨.醉翁谈录·丙集卷二[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256.
[5]王英志,编选.李清照集·词论[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76.
[6]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8:62.
[7]王又华.古今词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6:603.
[8]孫觌.鸿庆居士集·卷十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6.
[9]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22.
[10]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1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