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尔玛特,冰川天堂,保鲜心灵

来源 :远方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uan8985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火车厢初识冰雪小镇
  我觉得能坐在一个人的瑞士火车列车厢里也是一种优越感。没错,这种感受是自己给的,整个列车厢里,除了偶尔经过的列车员,只有我一个。列车的每张小桌上都有一幅马特宏峰雪山登顶地图,这是我最合适的伙伴。两条缆车上山线路和一条徒步线路,每个站点都做了海拔标识。那些小红点点就像一簇簇火焰,燃烧着我想去一探的念头。
  走出采尔马特火车站,眼前就是一个小广场。广场是个坐标,对面和一左一右都是店铺街,从店铺街的各个路口继续前行,就是上山的路或者住宿地、餐馆、咖啡馆。山谷中的小镇夜色来得快,也来得急,稍一耽搁黑色就压了过来,10米以外基本看不清路。
  站在略黑的露天地,我望望四周,眼前一片宁静。街上行人极少,只有一个个木制房屋和临街店铺在静默迎候,而远处山峦起伏的轮廓模模糊糊。孑然一身的我,拖着拉杆箱站在星星照射的地中央,有点点慌乱和紧张。有个揽活的瑞士男过来,“不打车”,我对他摆摆手说。店铺的灯光灼灼地在夜空中闪烁,一直延伸到小镇深处的尽头。“你的旅馆在最里头”,他指给我路的方向,脸上挂着不容怀疑的诚恳,我赶紧笑了笑,说了声谢谢。
  忽然就不着急起来,慢下脚步观赏起橱窗来。里面的物品丰富多彩,我看到了几个世纪的传奇——瑞士手表;名声在外的瑞士刀具;齐全的户外运动装备;精工细作的纪念T恤;柔软的玩偶布艺;带有瑞士“十”字LOGO的各种纪念品……旅行总是要买点手信带回家,特别是印象不错的地方。买不买的不着急,先让我的眼睛过过瘾。在一个橱窗前,我停下脚步,擦了擦—脑门子的汗,取出相机。
  听说这里和丽江是姊妹城,丽江古城适合徒步游,采尔玛特也一定可以照办。转过身,我才走进小镇上行的街,街上静的让人恍惚,这个时段,所有的商业店铺都关了门,只有餐馆、咖啡馆、HOTEL还在开门迎客。然而,灯是亮着的,各种漂亮的灯具上放射出炽热的温暖,心里面的阴凉忽地就不见了。空无一人的街道,我竟然没有害怕,耳畔只有哗哗流淌的河水声给我的忙乎伴奏。
  夜寻住宿地邂逅世界青年
  赶紧落脚是正事。我默想着,拖着拉箱急切地向街道的尽头而去。穿过店铺街,看到小镇教堂尖顶,看到山岳博物馆前的玻璃门,我轻轻舒了口气。那座小桥出现的真准确,踏上去有了十拿九稳的把握。当路人告诉我Matterhom Hostel。Schluhmattstrasse 32,Zermatt,Switzerland就在半山腰,只有100多米时,脚底像抹油了一般居然快捷起来。
  客栈外观很富有地方特色,明显的登山图像和标记。比预订到达的关店时间刚刚错了八九分钟,我一头汗水扣着门铃一边侥幸地祈祷能够开门;如果打不开门,这黑夜里,我不知又要怎么辗转去找个落脚地。
  大概三五分钟,有人开门。我顺着狭窄的旋转木楼梯向上一看,嗬,五六个脑袋瓜从不同角度伸了出来,一个个睁大了惊奇又询问的眼睛。那个法国人问我有预订吗?“当然有”,我拿给他看预订单,他颇有经验地让女友拿过手机,给客栈老板拨了电话,但是没有回音。大家都看着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我想我反正预订了,明早补上手续不就行了。
  几个不同国家的游客连连赞同我的建议。睡意惺忪的比利时姑娘说:快来我这里,还有空床。话音刚落,几个背包客一顿忙乎,把我的行李一个个送到房间。然后,才回到各自屋内。没有店家的客栈,我就这么住了进去。躺在床铺上还在惦记,明早见到他们一定好好道谢,可是,这帮慕名来登山的人,天刚蒙蒙亮,就出发了。
  小镇的空气好的出奇,清冽中带着一丝山野的草木清香。清晨,我站在客栈的门口大口地呼吸着,打量昨晚没有看清的小镇景象。“Hello”,他招呼我时,已经骑到客栈门口,原来就是客栈老板,哈,正等着办理手续然后出发呢,来的真是时候。“从这里往上走不远就是上山的缆车站”,我点着头,
  “那马特宏峰呢?”老板指向我身后的一座山峰,原来就在客栈斜右前方,轮廓清晰,恰如一个披着雪衣的三角形。
  办完手续,我翻出那副在马德里添加的护腿,这个时候不用难道要到那不勒斯捂大汗吗。
  山野民居穿越季节的色彩
  走出去没多远我就停住。通向山顶的路两侧真美,地地道道的瑞士山野自然风光,一派拙朴天成。Nikolaital山谷里都是木房,依山而建,错落有序,差不多都设计了室外晾台。晾台的木栏和窗口,堆放了不惧严寒的花草,而最抓眼球的是红豆杉,在这个秋色正浓时节,显得格外浓艳,不时从房前屋后冒出来,具有顽强的生命活力。
  山坡上落满了厚厚的棕红色叶片,而远处,峭石出没的山坡上,密集的墨绿色树林已变成了一片片耀眼的金黄。高山小屋珍珠般洒落在草地上,显得那么坦然幽静,像一个独自留守的旷野男人,默默地承担并相守着自己的那份自得惬意。顺着悬崖陡壁上看,连绵的雪山涌入视野,雪顶和白沙般的云雾缠绕在一起,梦幻般地诱人遐想又充满了神秘。一座座山岭此起彼伏地横亘着,和山下的民居小镇在我眼前垂落成一块层次分明的色带,让人有了穿越季节的饱满喜感。
  我居高临下。下面是哗哗流淌的大河和平展的山路。路是上山的徒步路线。隐约看见有人影在路上移动,蓝色的、紫色的运动服,还有行进中的手杖,透着稳健活泼的轻盈。此刻,忽然想起了什么,我想起昨晚路过的山岳博物馆,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富有阳刚之气的所在,能有多少秘密和故事在此地发生,或者被收藏啊。
  这天的午后,我又特意走了一趟白昼下的采尔马特大街小巷,木质的屋舍错落有致在山腰上,山野里特有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樟子松依然翠绿,真是幽静而又美丽的所在。餐馆里冒出食物的熱气,礼品店纷纷开业,寂静的小镇开始涌满四面八方的游客,十几个小时前还寂静的让人发懵的小镇,渐渐烟火升腾,热闹起来。搭乘欧洲海拔最高的缆车
  看冰川时代最真实的面孔
  人们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缆车站前聚满了花花绿绿装备齐全的滑雪游客。89欧,押上护照,取到一个翻译机,随着人流登上欧洲海拔最高的高山缆车。随着缆车的启动,感觉像是在空中飞行一般,瞬间人就离开地面,行进在天与地之间。光线强烈地射进巨大的玻璃窗内,刺得小朋友和狗狗们眯缝起双眼,照的我心里亮堂堂。   躲避着强光,我注视着窗外。刚才在山脚下欣赏不已,其实这个时候山野景色才是美轮美奂。Nikolaital峡谷迅速放大起来,小镇迷人的景色一览无余。初秋的山庄被金色披挂了,阳光的照射似乎给本就金灿灿的树林、房屋和草地镀上金箔,无可抑制地诱人垂涎。
  缆车经过富丽(Furi,海拔1836米)和黑湖(Hermettji),直达特劳克纳施泰格(Trockener Steg,海拔2939米)。突然,我的耳麦发出了声音,之前一直没有动静,还以为是出了问题,见到工作人员就是一番请教,那些瑞士人耸耸肩,也不晓得。好嘛,“冰河时期……”原来这是事先按照时间地段设计好的,当缆车把游客送到相应高度时,翻译机才会自动发声。
  特老克纳施泰格站只是个转乘台。2 1分钟的路程显然已经把很多人的热情搅扰起来。我和几个老外走到平台侧,又回望了下经过的荒原山坡,当然,补上不带玻璃的图片才是正要。
  大型缆车可以同时装载100名旅客,此时的速度快捷起来,不足十分钟就抵达了海拔3,883米的冰川天堂。可这段空中飞行,却让我看到了阿尔卑斯山的另一副面孔——冷峻荒凉。没了植物的冰原,赤裸裸地暴露在眼皮下,隘口处的风雪呼呼地刮着,冒着青天白烟,一团团的白雾遮挡着视线,看不清白烟后面是山峦的轮廓,还是一条通往山上的小路。
  随之而来的是骇人的冰带,巨大的,密密麻麻的裂口,张着嘴巴似乎要把胆小脆弱的人吞噬,几个世纪前遗留的冰带露出狂风暴雪摧残后留下的深深沟壑,显而易见的狰狞,让人在大自然的威力下,难免要心悸一颤。可以想见,在这样的地质结构下建造高山缆车,并能把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和游客送达至布劳赫尔德、洛特峰、特劳克纳施泰格、马特宏峰冰川天堂,是多么具有建树的一项伟大工程。
  就坐海拔最高的餐厅看蓝白间的旅行者
  从缆车上下来,是一个钻山隧道。在昏黄的灯光下,我从山的一侧,步行到另一侧出口。这里有不同的入口。有去地下冰宫的,有去海拔最高的观景平台的,有去执行海拔最高节能标准的阳光餐厅和礼品店的,有去冰川天堂会议接待室的,有去夏季滑雪运动场地的……这么多入口就像进了迷宫一般,让我犹如吃了蜜糖一般大快朵颐。
  最甜的蜜糖当然是站在观景平台全方位阅览。30多座阿尔卑斯山峰的伟岸雄姿历历在目。四周白雪皑皑,壮丽的山峦将人包裹起来,置身于海拔4,000米下的群山间,忽然内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狂喜和豪迈。上帝仿佛在此处只奢侈了蓝与白,犹如用尽了蓝白的圣托里尼。一个是雪山,一个却是海岛,两个不相干的地域因为色彩的统一而在我的脑海里腾空。忘记了很多很多,仿佛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为眼前的纯净、苍茫,蓝天衬托下的清丽景象沉迷和舒爽。
  阿瑟-兰波说:人们到外边,欣赏高山与大海,汹涌的河流和广阔的海洋,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这时他们会忘掉自己。是忘
  悲壮的首次登顶意料之外的惊喜
  围著餐厅转了一大国,我才把目光投向右侧的马特宏峰。此刻,这个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之一离我是那么近,仿佛一伸手就可以触到它高不可攀的倔强尖顶。140多年来的传奇与秘密散落在它的四周,让我忽生敬畏,又忽生好奇。“山路开始变得不那么陡峭了,我们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于是我和掉了自己,却望不掉一个人。每每到这个绝佳时刻,都会有一个幻觉生起,在不远处,有他走来的影子;在回转身的那刻,看到他凝望的眼神。
  天堂餐厅是个温暖的、舒适的现代化餐厅。用专业术语来讲,该餐厅是执行Mlnergie-p节能标准海拔最高的建筑。我进去时,里面坐满了午餐的游客。一套含有面包、烤鸡肉和饮料的餐食18欧,如果自己不带食物和饮水,就只能在这里踏踏实实享受一份高山冰川餐厅的能量补给。
  来自巴伐利亚的母子是人群中有趣的目标。走出餐厅的我,站在阳光充沛的栅栏边欣赏他们的一举一动。小宝贝看上去也就四五岁,咧咧呛呛地握着小卡片给妈妈拍照,母亲坐在雪地的边缘上,那场景让人温馨动容。我赶紧走了过去,“要拍照吗?我可以帮你的……”,巴伐利亚女人笑得真开心,卡片机递给我,我咔嚓到我们都很满意。Croz开始了一场势均力敌的比赛。1点45分的时候,我们成功登顶马特宏峰,好像世界被我们踩在了脚下。哇哈!意大利对手的一个脚印都看不到。”1865年,英国登山者爱德华·威姆佩尔(Edward Whymper)在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路过的山岳博物馆展示了这座著名山峰历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大量真实故事,从马特宏峰的非洲起源到富有戏剧性的首次登顶,一直到目前的状况,一切都栩栩如生。
  人们很快踏着雪板向雪道风驰电掣般而去,瑞士老夫妇成了我的伙伴,差不多在山上的图片都是出自老先生的手,看着夫人指手画脚一幅认真的劲,笑得我跳来跳去,真是庆幸在这欧洲海拔颇高的雪山上遇到一对热心的外国人。
  身边不时有滑雪者经过,那透彻的蓝天,天然的雪道,一年365天都是滑雪场,只要天晴,没有暴风雪发生,这里怎么不会是冰川天堂!
  Dialogue对话
  洛追:出行的交通方便吗?
  杨沐春渭:从日内瓦、苏黎世、米兰搭乘欧洲铁路,抵达采尔玛特,行程大约在3 5个小时~4.0个小时。
  洛追:旅游季节有没有特殊时间限制呢?
  杨沐春渭:旅游季节一年四季皆可。春夏秋山花烂漫,冬季以滑雪登山为丰。
其他文献
相传释迦牟尼涅槃后,首座弟子饮光迦叶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守衣待弥勒转世降生,奠定第五大佛山地位。灵山大会,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禅宗由此起源。鼎盛时期,鸡足山发展到三十六寺七十二庵,常驻僧尼数千人,声名远播海内外,享誉南亚,东南亚,西藏。现今还余二十多座,各有殊胜。  1、五彩经幡,藏传佛教的典型。 2、长满苔藓的树枝。  3、彩虹色的跪垫是僧人们亲手缝制的,十分暖心。  4、路边的石牌。 5、一路上
期刊
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近六年的精雕细刻后,黄山市屯溪郊区出现了一个明清吉建筑保护村落——“黎阳故邸”。这个“古村”,不是政府投资,而是当地热爱徽文化的商入本着传承吉宅文化的情怀,在一片荒山坡建起来的。很多濒临毁弃的古老旧宅被保护性移居到这里,成为黄山脚下徽派民居较为集中的著名古邸建筑群。  这一次我们来到黄山屯溪,当然少不了想要一睹徽宅的风采的心情。毕竟,在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中,徽派建筑的
期刊
我与宏升并不熟,但他的咖啡吧令我印象深刻,是和万事屋完全不同的风格,区别最大的是,他的SWEET TIME CAFE&BAR(好时咖啡)面积非常小,室内只能容纳四五张桌子,大多数时候,他的“营业”场所是在室外。也正是这点,触动了我内心里那份喜欢撒野的心。空间小,才有江湖味。  好时咖啡位于屯溪老街与中马路的交叉路口,路过这里一眼就能看见。老街上每天的游客很多,来自五湖四海,店面不大,但却容得下这些
期刊
茶乡——【从茶园到茶壶】  我们从斯里兰卡中 部山区的圣城康提一路南 下,目的地是代表锡兰高 地红茶,被誉为“茶都” 的努沃勒埃利耶(Nuwara Eliya)。漫山遍野的青翠 茶林好似厚茸茸的地毯,摊 铺在九曲回肠的梯田山间, 采茶女的身影时隐时现。 “斯里兰卡年出口茶叶3.2 亿公斤,销往世界145个国 家,是全球最主要的茶叶出 产国。作为国民支柱产业, 提供一百万个就业岗位。泰米尔采茶女每天
期刊
马六甲对于我来说,是一 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我在 初中高中历史课本中经常听 到的名称。我从来没有想过, 有一天,我会踏上这片美丽 多彩的土地,见证这座海滨 小城的迷情与精彩。  从南京直飞吉隆坡的航班 开通后,去往马来西亚再也 不用辗转上海,省了不少时 间。经过近5个小时的飞行, 在夜半时分到达了吉隆坡国 际机场。一下飞机,从扑面 而来的闷热气息,就能感受 到这个东南亚国家的热情。马六甲简介  马
期刊
在安徽歙县,有一个当地人的“世外桃源”——卖花渔村。听到这个名字,一定会有人十分好奇,是怎样地方才能够赋予这么秀丽名字?这里是否曾经是卖花卖鱼的地方?如果你走进村子,这么问当地村民,他们会哈哈大笑回答你“卖花渔村,只卖花不打渔”。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喝水,卖花渔村人世代以种花卖花为生已有千余年历史。卖花渔村本名洪岭村。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城东南7公里,新安江南岸沟谷腹地。史载,唐朝末年中原一支
期刊
关于小雪,大家都叫它“雪儿”。小雪最初是只流浪狗,被人收养时浑身是伤,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后来,贝贝领养了它,并把雪儿的头像作为自己咖啡店的logo。  那天晚上,阿乙带我去了“万事屋”。这是一家咖啡厅,位于谢裕大茶行的二楼,装修风格简洁、典雅,空间特别宽敞。店主是个留着短发的女孩,大家都叫她“贝贝”。我把万事屋介绍给你的原因,跟这个女孩有关。  如果你进店后稍稍留意,就会发现万事屋的logo是一只
期刊
上一次来屯溪,已经是七年前的事了。这篇旧文,写于2010年的夏天,记得那次去了宏村、西递,以及那个神秘的花山迷窟。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深夜在屯溪的街头和一帮朋友把酒言欢的场景……  那次回来以后,我一直觉得徽州之行像一场梦,并且这场棼还该有继续的时候。所以,当这次出行确定下来后,我的脑海里满是上次来时的回忆,觉得应该还是去这些地方。然而,朋友带我走过的,完全是另一个徽州印象。这是意外的惊喜,原来
期刊
旧街区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阅读大连?走在东关老街区,就像穿越了一个城市的历史,不由得会被一种壮观打动,一座座混合了欧式和日式风格的建筑,花岗岩的门楣,油漆的大门,雕花的拱形窗户,风格迥异,各具风采。老式的房屋,有的依街而建,有的建而成街,有三角形、有直角形、有不规则形,一切好像随心所欲,却又是那么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形成了通向四面八方的街道。百年前的大连,想必没有这么多乌烟瘴气的
期刊
与茶的记忆  看着淡青色的茶水从壶嘴缓缓倾注于茶杯,静静欣赏这氤氲的水汽,深吸一口气,然后一股脑地将热气吹散,却变成了我与茶最初的相识。  儿时的记忆里,一直有那么一个紫砂壶。端起茶壶总能感觉到沉甸甸的重量,家里的长辈总是不让小孩子去碰茶壶,怕小孩子拿不动,给这壶里的热水烫着。看着淡青色的茶水从壶嘴缓缓倾注于茶杯,静静欣赏这氤氲的水汽,深吸一口气,然后一股脑地将热气吹散,却变成了我与茶最初的相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