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都有小时候,以儿童为题材的摄影,在情感上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作为人们活动和思考的记录形式,照片总有自身的情感出口,也是照片价值的释放途径。儿童摄影不止关乎儿童,抓住人们心灵的,是藏在童颜背后的沉重故事,以及其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白继开,刚工作时是做美术老师,工作六年中还兼任学校摄影师,记录常规活动。他喜欢拍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童真的好奇与欢乐、恐惧与孤单,都落入白继开的影像框架,他抓拍了许多富有社会意味的图像。童年的影像不仅是供人观看的,更是供人聆听的,那是少数几条能够到达生命密码的通道。一个个真实且生动的瞬间,被他和他手中的相机凝固住。
荆棘丛生中道路艰险,这些孩子们虽曾身处困苦或历经纷乱,但在每个未知的一天中仍带着特有的明朗与忧伤,犹如天籁,在残酷世界中,纯净而悠扬。
西海固守望
2013年6月25日,宁夏海源县八斗上套脑村,放学回家的杨秀燕坐在炕上和一只两个月大的小猫玩。这间和姐姐同住的土窑里有一盏昏暗的电灯,这里同时也是家里的厨房。八斗上套脑村位于生态环境脆弱、被称为“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腹地,曾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十年九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近几年来,村里有点积蓄的人家都已搬走,现在村里只剩下六户人家。杨秀燕的父亲将废弃的荒地开垦耕种,尽可能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如有可能,他们一家人也要离开这里。
爱心手套
2013年11月5日,云南临沧市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孩子们收到志愿者送来的小手套。虽然地处中缅边界,但山里的冬天依旧寒冷,孩子们也需要各类冬装。
麻风村秋收
2012年11月20日,云南洱源县炼铁乡山石屏,赵双瑞在秋收的玉米下自个玩耍。父亲赵凤桃正在帮着那些因麻风病而落下残疾的老人们收玉米。山石屏是1951年为安置麻风病人而建,因此这里还有个被外界熟知的名字——麻风村。2014年初,山石屏麻风院正式更名山石屏村,对于这里所有的人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大事。这标志着经过63载风雨,这个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地方终于有了一个平和的名字,这是改变歧视的一个重要标志。
缅北童年
2011年9月19日,缅甸腊戍,一位果敢男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前方。由于缅甸政府军与果敢武装的冲突不断,大量果敢人背井离乡另寻生活之所。
尔曲与阿星
2013年10月30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金成学校,吉木尔曲和曲比阿星,两个校长特例不收学费的孩子。
吉木尔曲,凉山州布拖县人。开学时到了学校,得知母亲重病,尔曲揣着学费掉头回家,家里一间土房卖了三千二,六亩贫地只卖了两千,十多棵大树卖了一千五,依旧不够母亲生病住院的花销。曲比阿星,凉山州金阳县人,八岁时父亲因车祸丧生。念完七年级上学期的寒假,阿星的妈妈改嫁。按照彝族的传统,妈妈是不能再管孩子的。舅舅原本打算把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但她绝不同意,于是亲戚们又打算以很高的价钱将她嫁人。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阿星偷逃到西昌。寒暑假曲比阿星无处可去,只能呆在学校里,值班的老师会带她一起吃饭。校长为她认了个姐姐,尽可能给她提供一些帮助。她不敢回家,怕没有机会再逃出来。
明佳卓玛
2012年7月17日,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巴干乡麻秀村,明佳卓玛在学校食堂喝着下午加餐的酥油茶。这里海拔4600米,不通电、不通电话,明佳卓玛和其他四十多个村里的孩子常年生活在这里。除了校长因为是村里人而一干十年外,老师很难坚持在这个偏远的小学工作两年以上。
逝去的家园
2008年5月24日傍晚,四川彭州小鱼洞村,李悦背着妹妹在地震中成了废墟的村子前经过。她明白这天灾意味着什么,不到三岁的妹妹还没有概念。
水灾中的欢乐
2011年11月6日,泰国曼谷市郊,几位孩子在漫过街道的洪水中尽情嬉闹。对于孩子们来说,洪水不过是给大家安放的超大游泳池。
观日
2016年3月9日,印度尼西亚巴里巴板海滩,几位少年将胶片贴在太阳镜前增加减光效果,观看难得一见的天象——日全食。
馨懿新生
2009年3月29日,四川成都,即将度过四岁生日的宋馨懿与一位志愿者小哥哥一同玩耍,尽快熟悉带着假肢的生活。2008年5月14日,救援人员在被地震摧毁的北川县城中发现一对年轻夫妇的遗体,在相拥的手臂下,他们的女儿宋馨懿奇迹生还。震后一年,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小馨懿在成都开始新的生活。
摄影师白继开
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至《北京晚报》任摄影记者,多家杂志、网站撰稿人。喜欢行走在路上的感觉,喜欢与人交流,了解、感受、记录遇到的人的故事,时间久了,这些故事也就成了自己的故事。
作为《北京晚报》首席摄影记者,白继开的工作以专题摄影采访为主,七分野、三分宅,每年大半时间行走在外,喜欢自驾旅行,记录见到的人和故事。摄影不是梦想,但的确是爱好,除了工作拍摄和旅行记录外,还喜欢天文摄影,此爱好二十年依旧保持。
白继开1975年出生于新疆哈密,在地质队里长大,从小徒步戈壁滩,抓蛇养鹰。1994年他开始背包旅行。十年来行走过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区,自驾行走青藏线、滇藏线、新藏线、川藏南、川藏北、丙察察等所有的进藏道路;九至梅里雪山,内转、外转;四次行走滇缅公路,寻找抗战运输大动脉的印记;三次自驾穿越罗布泊;参与过2003年新疆巴楚地震、2008年四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报道。从2009年起,常年做中国贫困地区现状的专题报道。
从事摄影工作十六年,摄影除了给白继开带来了收入保障,还能让他利用自己手头的相机记录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每做一个选题前他都会做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与把握即将开始的采访与拍摄。相机就像笔。字写得好看与否不在于你用的笔高档与否,而且就算是字写得很好看,也未必就能写好文章。摄影亦如此,照片拍得像明信片,不如有更多自己的思想与表述。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已经能熟练运用你的工具及其技能。
2008年,北川,那次工作经历足以改变他的生活轨迹。曾经喜欢的生活方式逐渐因北京的生存压力淡忘时,一段十多天的地震灾区采访工作让他警醒——人生短暂,也许瞬间即逝,乏味的人生太无聊,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旅行。
2016年10月底,他第十次抵达梅里雪山,十天里同查里通村的村民一起徒步转山捡垃圾,然后前往珠海,参加两年一度的珠海航展。他的生活顺其自然,不必考虑挑战,而旅行已经是生活中必备的一部分。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的白继开,刚工作时是做美术老师,工作六年中还兼任学校摄影师,记录常规活动。他喜欢拍学生们的生活状态,童真的好奇与欢乐、恐惧与孤单,都落入白继开的影像框架,他抓拍了许多富有社会意味的图像。童年的影像不仅是供人观看的,更是供人聆听的,那是少数几条能够到达生命密码的通道。一个个真实且生动的瞬间,被他和他手中的相机凝固住。
荆棘丛生中道路艰险,这些孩子们虽曾身处困苦或历经纷乱,但在每个未知的一天中仍带着特有的明朗与忧伤,犹如天籁,在残酷世界中,纯净而悠扬。
西海固守望
2013年6月25日,宁夏海源县八斗上套脑村,放学回家的杨秀燕坐在炕上和一只两个月大的小猫玩。这间和姐姐同住的土窑里有一盏昏暗的电灯,这里同时也是家里的厨房。八斗上套脑村位于生态环境脆弱、被称为“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腹地,曾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十年九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近几年来,村里有点积蓄的人家都已搬走,现在村里只剩下六户人家。杨秀燕的父亲将废弃的荒地开垦耕种,尽可能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如有可能,他们一家人也要离开这里。
爱心手套
2013年11月5日,云南临沧市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孩子们收到志愿者送来的小手套。虽然地处中缅边界,但山里的冬天依旧寒冷,孩子们也需要各类冬装。
麻风村秋收
2012年11月20日,云南洱源县炼铁乡山石屏,赵双瑞在秋收的玉米下自个玩耍。父亲赵凤桃正在帮着那些因麻风病而落下残疾的老人们收玉米。山石屏是1951年为安置麻风病人而建,因此这里还有个被外界熟知的名字——麻风村。2014年初,山石屏麻风院正式更名山石屏村,对于这里所有的人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大事。这标志着经过63载风雨,这个曾经让人闻之色变的地方终于有了一个平和的名字,这是改变歧视的一个重要标志。
缅北童年
2011年9月19日,缅甸腊戍,一位果敢男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前方。由于缅甸政府军与果敢武装的冲突不断,大量果敢人背井离乡另寻生活之所。
尔曲与阿星
2013年10月30日,四川凉山州西昌市金成学校,吉木尔曲和曲比阿星,两个校长特例不收学费的孩子。
吉木尔曲,凉山州布拖县人。开学时到了学校,得知母亲重病,尔曲揣着学费掉头回家,家里一间土房卖了三千二,六亩贫地只卖了两千,十多棵大树卖了一千五,依旧不够母亲生病住院的花销。曲比阿星,凉山州金阳县人,八岁时父亲因车祸丧生。念完七年级上学期的寒假,阿星的妈妈改嫁。按照彝族的传统,妈妈是不能再管孩子的。舅舅原本打算把她嫁给自己的儿子,但她绝不同意,于是亲戚们又打算以很高的价钱将她嫁人。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阿星偷逃到西昌。寒暑假曲比阿星无处可去,只能呆在学校里,值班的老师会带她一起吃饭。校长为她认了个姐姐,尽可能给她提供一些帮助。她不敢回家,怕没有机会再逃出来。
明佳卓玛
2012年7月17日,青海玉树州曲麻莱县巴干乡麻秀村,明佳卓玛在学校食堂喝着下午加餐的酥油茶。这里海拔4600米,不通电、不通电话,明佳卓玛和其他四十多个村里的孩子常年生活在这里。除了校长因为是村里人而一干十年外,老师很难坚持在这个偏远的小学工作两年以上。
逝去的家园
2008年5月24日傍晚,四川彭州小鱼洞村,李悦背着妹妹在地震中成了废墟的村子前经过。她明白这天灾意味着什么,不到三岁的妹妹还没有概念。
水灾中的欢乐
2011年11月6日,泰国曼谷市郊,几位孩子在漫过街道的洪水中尽情嬉闹。对于孩子们来说,洪水不过是给大家安放的超大游泳池。
观日
2016年3月9日,印度尼西亚巴里巴板海滩,几位少年将胶片贴在太阳镜前增加减光效果,观看难得一见的天象——日全食。
馨懿新生
2009年3月29日,四川成都,即将度过四岁生日的宋馨懿与一位志愿者小哥哥一同玩耍,尽快熟悉带着假肢的生活。2008年5月14日,救援人员在被地震摧毁的北川县城中发现一对年轻夫妇的遗体,在相拥的手臂下,他们的女儿宋馨懿奇迹生还。震后一年,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小馨懿在成都开始新的生活。
摄影师白继开
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至《北京晚报》任摄影记者,多家杂志、网站撰稿人。喜欢行走在路上的感觉,喜欢与人交流,了解、感受、记录遇到的人的故事,时间久了,这些故事也就成了自己的故事。
作为《北京晚报》首席摄影记者,白继开的工作以专题摄影采访为主,七分野、三分宅,每年大半时间行走在外,喜欢自驾旅行,记录见到的人和故事。摄影不是梦想,但的确是爱好,除了工作拍摄和旅行记录外,还喜欢天文摄影,此爱好二十年依旧保持。
白继开1975年出生于新疆哈密,在地质队里长大,从小徒步戈壁滩,抓蛇养鹰。1994年他开始背包旅行。十年来行走过西北、西南大部分地区,自驾行走青藏线、滇藏线、新藏线、川藏南、川藏北、丙察察等所有的进藏道路;九至梅里雪山,内转、外转;四次行走滇缅公路,寻找抗战运输大动脉的印记;三次自驾穿越罗布泊;参与过2003年新疆巴楚地震、2008年四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报道。从2009年起,常年做中国贫困地区现状的专题报道。
从事摄影工作十六年,摄影除了给白继开带来了收入保障,还能让他利用自己手头的相机记录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每做一个选题前他都会做相关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全面地了解与把握即将开始的采访与拍摄。相机就像笔。字写得好看与否不在于你用的笔高档与否,而且就算是字写得很好看,也未必就能写好文章。摄影亦如此,照片拍得像明信片,不如有更多自己的思想与表述。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已经能熟练运用你的工具及其技能。
2008年,北川,那次工作经历足以改变他的生活轨迹。曾经喜欢的生活方式逐渐因北京的生存压力淡忘时,一段十多天的地震灾区采访工作让他警醒——人生短暂,也许瞬间即逝,乏味的人生太无聊,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旅行。
2016年10月底,他第十次抵达梅里雪山,十天里同查里通村的村民一起徒步转山捡垃圾,然后前往珠海,参加两年一度的珠海航展。他的生活顺其自然,不必考虑挑战,而旅行已经是生活中必备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