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瓷为胎,竹丝作衣,经纬交错,缠绕成器。自然家工作室创始人易春友与谭雪娇通过创新设计和产品推广,让瓷胎竹编这门传统手艺焕然新生,有了贴近生活的温度,多了技艺传承的生命力。
易春友
“自然家”品牌创始人之一,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2006年开始利用竹子等天然素材进行产品设计。他通过学习了解了材料和传统手工艺,思考材料新的可能性,并亲身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让自然环保的材料和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方式。
我们总是感叹时间走得太快,却不知匠人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忘记时间。
爱马仕有170年的手作传承,百达翡丽训练一名制表师需要10年……从2006年到2016年,掰着指头一算,“自然家”与竹子相伴的日子,早已走过了十个年头。
“自然家”主要从事以天然素材及传统手工艺结合为主的产品设计和室内软装设计等工作,它的创始人是一对夫妻——易春友与谭雪娇。
易春友自1999年起便一直从事室内和建筑设计,他的夫人谭雪娇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出于对天然素材和传统手工艺的喜爱,他们创立了自然家设计工作室。
提出用竹子做材料的是谭雪娇,她从小就对竹编工艺情有独钟。
她在广东高要的家乡曾盛产竹编。童年的记忆中,午后光影摇曳,风过竹林,善用竹子编织各种生活器具的祖母,还会用丝丝缕缕的竹丝给小孙女编出小桌小椅等各式玩具……
坚韧又柔软的竹子,一直是谭雪娇心头久挥不散的情愫。竹子的魅力让他们一直在寻找契机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材料,向都市人传递自然的美妙光影。伴随着这样的初衷,“自然堂”推出的产品,多是借助传统手艺创意设计,在推陈出新中传承古老技艺。
而这对夫妻,不仅工于设计,更是跟着竹编师傅们手把手地学会了竹编工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读懂了手艺的语言,才能和匠人们对话,做出好的设计。
竹丝工艺起源于鸟笼工艺,常见于生活之中。
自然家的工作坊,位于广东清远的一个偏僻小镇。这里有着制作竹鸟笼的传统,几乎每家每户都以制作鸟笼为生。
竹丝工艺相较常见的竹编工艺难度更高,三分禀赋七分技巧,这让它的传承并不那么顺利,坚持从事这门手工的师傅越来越少。何况,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形态的改变,这种费时费力的传统工艺日渐式微。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易春友与谭雪娇决心扎根于此,复活这门或将消失的手艺。
“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是否应该被淘汰掉?这是我们一直需要面对的问题。大趋势我们当然无力阻挡,但是我们相信传统手工艺是人类的智慧,它不仅仅是工艺本身,还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百年之后,人们会选择留守在山水中。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过去与未来。”
然而,阔别已久的乡下却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我们一开始以城市设计师的交流方式与匠人们沟通,把图纸交给他们去看,发现困难重重,他们不了解我们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总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他们习惯做的竹丝鸟笼工艺,我们也不了解。”
两个月纸面与电话的沟通,消耗了高昂的成本。于是,易春友与谭雪娇决定亲自到他们身边,一起工作。
大约半年后,他们摸索出原来并不是匠人看不懂图纸,而是自己不了解工艺。“匠人对常用竹子材料的认知与熟悉,全凭一双有经验的双手即可判断竹子的品种与品质优劣。竹子是大自然的馈赠,匠人们的手艺是悠长岁月经一代又传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智慧。”
谭雪娇
“自然家”品牌创始人之一,设计师,毕业于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对竹子情有独钟,理想是能够把竹子这种传统的、具有中国味的天然环保材料用来做一些有意思的设计,希望能够将有设计理想的人组织在一起去做这件有意思的事情。
取名为“苹果”的这盏历经三次改良的落地灯,是自然家的早期作品。
为了突出竹丝的线条美感,最初的苹果灯是没有最外层的竹圈设计的,因为这样做能让竹子按受力的不同自然弯曲走势,结果却是凌乱的线条和易折的竹丝。不仅如此,穿丝的时候还需要两个经验丰富的师傅来共同完成。
于是,易春友与师傅们尝试加上了一个竹圈,虽然能固定住线条的同时也能体现自然美,但是外层的竹丝较短,长时间摆放容易断裂。
易春友修改了外层竹丝的长度、数量和比例,解决了折断问题,同时又加上两个竹圈辅助固定。虽然牺牲了顺势而为的线条美,但是规整的造型让苹果灯更显有趣和精致。苹果芯加上磨砂灯罩纸后,更是散发出柔和舒适的光线。
竹丝需要“按摩”才能变得听话这件事,也是他们经过了长时间亲手制作后才能体会到的。看上去很简单的事其实并非想象的那般容易。
竹圈,一件不可缺少的竹制品零件。在某些工艺品里,一个竹圈往往要打数十个上百的孔,复杂的产品,比例和角度都是经过了严格设计的。打错一个孔就意味着材料作废。
手工制作的成本逐渐攀高,匠人们熟练的技艺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而这正是手工艺产品的天然缺陷,因为它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同时保证高良品率,而自然家也正带着这个问题不断探索和尝试。
四川邛崃的瓷胎竹编,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四年前,谭雪娇被一只名为“桥”的竹丝扣瓷吸引,来到四川邛崃考察,而后她便深深迷上了这一工艺。
瓷胎竹编,又被称作竹丝扣瓷,是竹编技艺里最高级别的一门手艺,据记载起源于清中叶,独产于蜀地。因其选材用料严苛,工艺精巧繁复,制作难度极高,最初是作为贡品仅供皇家享用。
邛崃山上的万亩竹林,只选背阴的慈竹,百斤原竹只可抽丝八两,贵比金银,细如发丝柔如绸缎的竹丝,拉丝编织全凭手工。
然而,瓷胎竹编工艺这门绝伦的手工艺,正以惊人的速度衰亡。
2014年,据邛崃的竹编匠人游伟师傅说:“当地还有七十多名匠人在从事这项工艺,时隔两年,能召集起来的竹编师傅已经不足三十人。”要知道,80年代,邛崃还有上千人在从事相关行业,更有过颇具规模的国营工厂生产各类竹编工艺品,产品销往全国乃至出口,还多次被作为外交礼品赠予外国首脑。
不甘于手工艺没落的夫妻二人,决心通过创新产品设计,让瓷胎竹编融入现代生活,赢得更大的市场。只有看到回报,那些老匠人们才有守住技艺的信心和传承手艺的希望。
为了创新瓷胎竹编设计,谭雪娇专门跑到景德镇去考察选料,最后选定了最好的高岭土,设计生产出来的瓷器,器形时尚,质感温润,自如剥壳鸡蛋。
这样的上好瓷器交到竹编师傅手中,仅凭双手和一只镊子一把刀,便把根根纤细如发的竹丝经纬交错地依胎缠绕成形,接头藏而不露,严丝合缝,宛若天成。
自从自然家工作室推出瓷胎竹编产品,就为四川邛崃做竹丝扣瓷的师傅们带来了纷至沓来的订单,并且获得了极好的市场反馈。同时,他们夫妻二人也在积极拓展着更多的销售渠道与推广方式。
瓷白温润,竹丝缠绕,谭雪娇与易春友夫妻二人,在努力借助产品的创新设计来传递着一份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他们希望温暖的手工艺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绵延下去。
易春友
“自然家”品牌创始人之一,室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2006年开始利用竹子等天然素材进行产品设计。他通过学习了解了材料和传统手工艺,思考材料新的可能性,并亲身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让自然环保的材料和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生活方式。
我们总是感叹时间走得太快,却不知匠人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就是忘记时间。
爱马仕有170年的手作传承,百达翡丽训练一名制表师需要10年……从2006年到2016年,掰着指头一算,“自然家”与竹子相伴的日子,早已走过了十个年头。
“自然家”主要从事以天然素材及传统手工艺结合为主的产品设计和室内软装设计等工作,它的创始人是一对夫妻——易春友与谭雪娇。
易春友自1999年起便一直从事室内和建筑设计,他的夫人谭雪娇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出于对天然素材和传统手工艺的喜爱,他们创立了自然家设计工作室。
提出用竹子做材料的是谭雪娇,她从小就对竹编工艺情有独钟。
她在广东高要的家乡曾盛产竹编。童年的记忆中,午后光影摇曳,风过竹林,善用竹子编织各种生活器具的祖母,还会用丝丝缕缕的竹丝给小孙女编出小桌小椅等各式玩具……
坚韧又柔软的竹子,一直是谭雪娇心头久挥不散的情愫。竹子的魅力让他们一直在寻找契机将其作为产品设计的主要材料,向都市人传递自然的美妙光影。伴随着这样的初衷,“自然堂”推出的产品,多是借助传统手艺创意设计,在推陈出新中传承古老技艺。
而这对夫妻,不仅工于设计,更是跟着竹编师傅们手把手地学会了竹编工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读懂了手艺的语言,才能和匠人们对话,做出好的设计。
竹丝工艺起源于鸟笼工艺,常见于生活之中。
自然家的工作坊,位于广东清远的一个偏僻小镇。这里有着制作竹鸟笼的传统,几乎每家每户都以制作鸟笼为生。
竹丝工艺相较常见的竹编工艺难度更高,三分禀赋七分技巧,这让它的传承并不那么顺利,坚持从事这门手工的师傅越来越少。何况,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形态的改变,这种费时费力的传统工艺日渐式微。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易春友与谭雪娇决心扎根于此,复活这门或将消失的手艺。
“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是否应该被淘汰掉?这是我们一直需要面对的问题。大趋势我们当然无力阻挡,但是我们相信传统手工艺是人类的智慧,它不仅仅是工艺本身,还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百年之后,人们会选择留守在山水中。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来看待过去与未来。”
然而,阔别已久的乡下却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我们一开始以城市设计师的交流方式与匠人们沟通,把图纸交给他们去看,发现困难重重,他们不了解我们的想法,做出来的东西总不是我们想要的。而他们习惯做的竹丝鸟笼工艺,我们也不了解。”
两个月纸面与电话的沟通,消耗了高昂的成本。于是,易春友与谭雪娇决定亲自到他们身边,一起工作。
大约半年后,他们摸索出原来并不是匠人看不懂图纸,而是自己不了解工艺。“匠人对常用竹子材料的认知与熟悉,全凭一双有经验的双手即可判断竹子的品种与品质优劣。竹子是大自然的馈赠,匠人们的手艺是悠长岁月经一代又传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智慧。”
谭雪娇
“自然家”品牌创始人之一,设计师,毕业于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对竹子情有独钟,理想是能够把竹子这种传统的、具有中国味的天然环保材料用来做一些有意思的设计,希望能够将有设计理想的人组织在一起去做这件有意思的事情。
取名为“苹果”的这盏历经三次改良的落地灯,是自然家的早期作品。
为了突出竹丝的线条美感,最初的苹果灯是没有最外层的竹圈设计的,因为这样做能让竹子按受力的不同自然弯曲走势,结果却是凌乱的线条和易折的竹丝。不仅如此,穿丝的时候还需要两个经验丰富的师傅来共同完成。
于是,易春友与师傅们尝试加上了一个竹圈,虽然能固定住线条的同时也能体现自然美,但是外层的竹丝较短,长时间摆放容易断裂。
易春友修改了外层竹丝的长度、数量和比例,解决了折断问题,同时又加上两个竹圈辅助固定。虽然牺牲了顺势而为的线条美,但是规整的造型让苹果灯更显有趣和精致。苹果芯加上磨砂灯罩纸后,更是散发出柔和舒适的光线。
竹丝需要“按摩”才能变得听话这件事,也是他们经过了长时间亲手制作后才能体会到的。看上去很简单的事其实并非想象的那般容易。
竹圈,一件不可缺少的竹制品零件。在某些工艺品里,一个竹圈往往要打数十个上百的孔,复杂的产品,比例和角度都是经过了严格设计的。打错一个孔就意味着材料作废。
手工制作的成本逐渐攀高,匠人们熟练的技艺价值也就体现了出来。而这正是手工艺产品的天然缺陷,因为它无法满足批量生产的同时保证高良品率,而自然家也正带着这个问题不断探索和尝试。
四川邛崃的瓷胎竹编,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四年前,谭雪娇被一只名为“桥”的竹丝扣瓷吸引,来到四川邛崃考察,而后她便深深迷上了这一工艺。
瓷胎竹编,又被称作竹丝扣瓷,是竹编技艺里最高级别的一门手艺,据记载起源于清中叶,独产于蜀地。因其选材用料严苛,工艺精巧繁复,制作难度极高,最初是作为贡品仅供皇家享用。
邛崃山上的万亩竹林,只选背阴的慈竹,百斤原竹只可抽丝八两,贵比金银,细如发丝柔如绸缎的竹丝,拉丝编织全凭手工。
然而,瓷胎竹编工艺这门绝伦的手工艺,正以惊人的速度衰亡。
2014年,据邛崃的竹编匠人游伟师傅说:“当地还有七十多名匠人在从事这项工艺,时隔两年,能召集起来的竹编师傅已经不足三十人。”要知道,80年代,邛崃还有上千人在从事相关行业,更有过颇具规模的国营工厂生产各类竹编工艺品,产品销往全国乃至出口,还多次被作为外交礼品赠予外国首脑。
不甘于手工艺没落的夫妻二人,决心通过创新产品设计,让瓷胎竹编融入现代生活,赢得更大的市场。只有看到回报,那些老匠人们才有守住技艺的信心和传承手艺的希望。
为了创新瓷胎竹编设计,谭雪娇专门跑到景德镇去考察选料,最后选定了最好的高岭土,设计生产出来的瓷器,器形时尚,质感温润,自如剥壳鸡蛋。
这样的上好瓷器交到竹编师傅手中,仅凭双手和一只镊子一把刀,便把根根纤细如发的竹丝经纬交错地依胎缠绕成形,接头藏而不露,严丝合缝,宛若天成。
自从自然家工作室推出瓷胎竹编产品,就为四川邛崃做竹丝扣瓷的师傅们带来了纷至沓来的订单,并且获得了极好的市场反馈。同时,他们夫妻二人也在积极拓展着更多的销售渠道与推广方式。
瓷白温润,竹丝缠绕,谭雪娇与易春友夫妻二人,在努力借助产品的创新设计来传递着一份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他们希望温暖的手工艺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绵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