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情境创设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关注并普遍使用,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教学策略.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理解数学情境的现实意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发展?结合教学实际谈了目前数学情境的误区,好的情境的标准,创设情境应该考虑的三方面因素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情境;时效性;思考性;现实性
情境创设为哪般?
我校有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某一练习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教师出示一把锁和三把钥匙.
师:你能打开这把锁吗?
生齐:能.
师:这里有三把钥匙,应该用哪把钥匙打开这把锁呢?
生:可以一个一个去试,就知道了哪个钥匙能打开这把锁了.
师:对!谁来试试?
一名学生动手用钥匙开锁.
1分钟过去了,2分钟过去了……学生试了一次又一次始终没有打开锁.
师:小朋友,你猜猜,他为什么没有打开这把锁?
生1:可能钥匙坏了.
生2:这三把都不是这把锁的钥匙.
生3:锁坏了.
……
师:其实啊,这把锁的钥匙在我们班的班长手里呢,请他来试一试.
班长用手中的钥匙打开了锁.
师:小朋友,要打开一把锁必须找到相应的钥匙才行!
出示习题:
师:你能找到这个锁的钥匙吗?
这一节课仅这个环节耗时8分钟,目的只有一个:创设活动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导入习题. 为了这个简单的目的,教师有意用情境“忽悠”了学生,这样的情境究竟为哪般?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 在一定的显示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便于保存,且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数学的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进而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形象.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都有意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种行为确实给课堂带来生机. 可是,一些老师创设情境,一味追求趣味,故意兜圈子,绕弯子,情境复杂,语言拉杂. 这样的情境宛若一朵“塑料花”看起来艳丽,但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课堂教学也便失去了应有的真实和深刻. 如何理解情境的实际意义,怎样的情境才是合适的?
什么样的情境是好的?
一提起“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的代名词. 殊不知,在大量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创设情境的同时,教师对“情境”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情境”指呈现的是提出问题的背景与现实生活和学生认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孙晓天教授曾经举例阐述了自己对好的情境的理解:一个好的情境应该是很简单的. 如,一架梯子靠在墙上,太陡了不行,太平也不行. 这个“陡”和“平”是生活中的事,这里又是数学的事,“陡不陡”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这个“比”的大小问题就是数学的学问了. 伴随着思考和讨论,渐渐地,正确的概念就出来了. 这里,梯子的“陡”与“平”是情境,研究三角比从这里开始,这样做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 因为学生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浓厚,而且学生不会被动,这是一个好的情境. 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含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不但能引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还能引出问题解决的思路,从而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数学情境,我们应追求什么?
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数学情境,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
1. 时效性
数学情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无论选用哪种形式,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服务的. 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力求体现时效性,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 思考性
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作支撑,挖掘思维潜能,实施有效教学.
3. 现实性
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富有时代生活气息的内容. 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现实”更多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触摸到的事和物. 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应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现实”更多的是与他们有关的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看见、真实的事或物,也可以是一些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 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教师既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的活动,更要注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书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总之,创设一个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思想,收获方法,收获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对数学的深深、浓浓的感觉,这是我们数学情境应该不懈追求的方向.
【关键词】 数学情境;时效性;思考性;现实性
情境创设为哪般?
我校有一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某一练习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
教师出示一把锁和三把钥匙.
师:你能打开这把锁吗?
生齐:能.
师:这里有三把钥匙,应该用哪把钥匙打开这把锁呢?
生:可以一个一个去试,就知道了哪个钥匙能打开这把锁了.
师:对!谁来试试?
一名学生动手用钥匙开锁.
1分钟过去了,2分钟过去了……学生试了一次又一次始终没有打开锁.
师:小朋友,你猜猜,他为什么没有打开这把锁?
生1:可能钥匙坏了.
生2:这三把都不是这把锁的钥匙.
生3:锁坏了.
……
师:其实啊,这把锁的钥匙在我们班的班长手里呢,请他来试一试.
班长用手中的钥匙打开了锁.
师:小朋友,要打开一把锁必须找到相应的钥匙才行!
出示习题:
师:你能找到这个锁的钥匙吗?
这一节课仅这个环节耗时8分钟,目的只有一个:创设活动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导入习题. 为了这个简单的目的,教师有意用情境“忽悠”了学生,这样的情境究竟为哪般?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 在一定的显示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便于保存,且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数学的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进而使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形象.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都有意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种行为确实给课堂带来生机. 可是,一些老师创设情境,一味追求趣味,故意兜圈子,绕弯子,情境复杂,语言拉杂. 这样的情境宛若一朵“塑料花”看起来艳丽,但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课堂教学也便失去了应有的真实和深刻. 如何理解情境的实际意义,怎样的情境才是合适的?
什么样的情境是好的?
一提起“情境”,许多教师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境”是多媒体的代名词. 殊不知,在大量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创设情境的同时,教师对“情境”的认识产生了偏差. “情境”指呈现的是提出问题的背景与现实生活和学生认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孙晓天教授曾经举例阐述了自己对好的情境的理解:一个好的情境应该是很简单的. 如,一架梯子靠在墙上,太陡了不行,太平也不行. 这个“陡”和“平”是生活中的事,这里又是数学的事,“陡不陡”就是梯子长度和梯子的影子这两条“边”的比的大小问题,这个“比”的大小问题就是数学的学问了. 伴随着思考和讨论,渐渐地,正确的概念就出来了. 这里,梯子的“陡”与“平”是情境,研究三角比从这里开始,这样做肯定比直接从抽象的直角三角形开始好. 因为学生的经验派上了用场,发现成了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目标,不仅数学味浓厚,而且学生不会被动,这是一个好的情境. 好的数学情境,一定蕴含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不但能引出学习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还能引出问题解决的思路,从而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数学情境,我们应追求什么?
在追求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的今天,数学情境,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
1. 时效性
数学情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无论选用哪种形式,都是为了学生学习服务的. 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力求体现时效性,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 思考性
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有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作支撑,挖掘思维潜能,实施有效教学.
3. 现实性
创设情境要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富有时代生活气息的内容. 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现实”更多意味着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触摸到的事和物. 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应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现实”更多的是与他们有关的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看见、真实的事或物,也可以是一些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 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教师既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的活动,更要注意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书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总之,创设一个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思想,收获方法,收获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对数学的深深、浓浓的感觉,这是我们数学情境应该不懈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