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感高热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中医通过对疾病的病情观察,辨证论治,并对患者进行一般护理或中医特色护理,可收到迅速快捷的退热疗效。
关键词:外感高热;中医辩证;护理
外感高热是指感受六淫邪气及时行疫疠之气所致的外感疾病,以发热恶寒、汗出异常为基本特征[1],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等临床特点。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此病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1.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对病人进行全面而周密的了解病情变化的方法,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向医生报告,可及时的进行护理或急救,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
中医观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应辨别患儿所患何证,明确病症,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
在临床上常把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三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进行综合辨证[2]。
2.1表寒证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2.2表热证
证候:发热、咳嗽突出,伴有发热,微恶寒或短暂恶寒,咽干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稍数。
治法:辛凉解表。
2.3秋燥证
证候:发热,恶风,口、唇、鼻、咽均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甚至带血,痰液粘稠难咯,舌少津,脉细数涩。
治法:辛凉温润。
2.4表湿证
证候: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胸院胀闷,苔腻,脉濡。
治法:透表化湿。
2.5邪郁少阳证
证候:发热,寒热往来,身痛,口干,口苦,不欲饮食,呕恶时作,舌红,苔薄白。
治法: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2.6邪伏膜原证
证候:发热恶寒,僧寒壮热.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脉弦数。
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2.7气分热盛证
证候:壮热,大汗出,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清热泻火。
2.8湿热内蕴证
证候:发热,身热不扬,汗出,或热盛而不为汗衰,或热势不高,脱腹痞满,口渴不能多饮,小便短黄,大便溏而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2.9热入营血证
证候: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躁扰不安,或神昏躁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隐隐或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
3.一般护理
3.1生活起居护理
居室环境清洁整齐,保持安静,避免不良刺激。室内温湿度适宜,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保持一定的湿度,有条件时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避免对流风。患儿应卧床休息,衣被穿盖不宜过暖,应加强口腔护理,可用银花、甘草煎水,凉后漱口,每日两至三次。
3.2情志护理
多关心体贴患儿,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诱导儿童自愿接受治疗,以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语言亲切、体贴入微,适时对小儿采用肢体语言减轻其恐惧心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娴熟,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从而获得治疗上的配合,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3.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瓜、梨、荸荠、冬瓜等。
3.4给药护理
遵医嘱准确使用退热剂,忌大量发汗,以免损伤气津。中药宜温服,小儿不可强灌,可少量多次分服。药后可予热饮、热粥、热汤,以助药力,服药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4.中医特色护理
中医护理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掌握且效果显著,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1穴位按摩
按摩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以散寒、退热,再配合使用降温贴贴敷于额部、颈部及腹股沟等大动脉搏动处,或冰枕、冰帽物理降温。
4.2中药洗浴
可用中药洗浴(荆芥、防风、薄荷、蝉蜕、柴胡等,武火煎水洗浴),水温37-40℃左右。洗浴后半小时内勿当风。
4.3中药足浴
天气寒冷或洗浴不便时,可选择中药足浴(荆芥、辛夷、桂枝、羌活、白芷等,武火煎水泡脚),足浴时可配合按摩涌泉穴。泡足液的温度,应以能耐受为限,足浴后感觉轻松舒适的温度为适宜。一般可控制40~50℃,泡足过程中若药液冷却,应加热后再用。
4.4小儿推拿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各30-50次,推上三关、推下六腑、清天河水、推脊各100次。
5.健康指导
5.1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5.2慎起居、适寒温。尤其盛夏不可贪凉、露宿,冬季注意防寒保暖。
5.3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活动,必要时戴口罩,居室经常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如用食醋熏、艾叶熏。
5.4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小儿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一旦感受外邪,极易从阳热化而出现高热[3],并常可引发惊厥及其他病证,因此及时退热是很有必要的。中医对小儿外感高热的医护有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谓“七分护理三分医”,足见护理之不可或缺。要收到迅速快捷的退热疗效,除了准确的辨证,及时对症的用药外,细致的观察,恰当贴切的护理是同样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9- 90.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23.
[3]程亚媛,刘敏.小儿外感高热的中医辨证施护[J].中医中药,2008,5(19):83-88
作者简介:谢芳,女,本科、中级(师)、儿科护士。
关键词:外感高热;中医辩证;护理
外感高热是指感受六淫邪气及时行疫疠之气所致的外感疾病,以发热恶寒、汗出异常为基本特征[1],常伴有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等临床特点。是儿科常见的临床疾病,此病全年均可发病,尤以春冬两季为多。
1.病情观察
病情观察是对病人进行全面而周密的了解病情变化的方法,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向医生报告,可及时的进行护理或急救,获得最佳的治疗时机。
中医观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在观察病情的过程中,应辨别患儿所患何证,明确病症,就可以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
在临床上常把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三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八纲辨证为基础进行综合辨证[2]。
2.1表寒证
证候: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2.2表热证
证候:发热、咳嗽突出,伴有发热,微恶寒或短暂恶寒,咽干痛,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稍数。
治法:辛凉解表。
2.3秋燥证
证候:发热,恶风,口、唇、鼻、咽均觉干燥,咳嗽无痰或少痰,甚至带血,痰液粘稠难咯,舌少津,脉细数涩。
治法:辛凉温润。
2.4表湿证
证候:身热不扬,恶寒,并见头重身困,胸院胀闷,苔腻,脉濡。
治法:透表化湿。
2.5邪郁少阳证
证候:发热,寒热往来,身痛,口干,口苦,不欲饮食,呕恶时作,舌红,苔薄白。
治法: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2.6邪伏膜原证
证候:发热恶寒,僧寒壮热.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脉弦数。
治法: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2.7气分热盛证
证候:壮热,大汗出,口大渴,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清热泻火。
2.8湿热内蕴证
证候:发热,身热不扬,汗出,或热盛而不为汗衰,或热势不高,脱腹痞满,口渴不能多饮,小便短黄,大便溏而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2.9热入营血证
证候: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躁扰不安,或神昏躁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隐隐或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营凉血。
3.一般护理
3.1生活起居护理
居室环境清洁整齐,保持安静,避免不良刺激。室内温湿度适宜,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保持一定的湿度,有条件时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避免对流风。患儿应卧床休息,衣被穿盖不宜过暖,应加强口腔护理,可用银花、甘草煎水,凉后漱口,每日两至三次。
3.2情志护理
多关心体贴患儿,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诱导儿童自愿接受治疗,以调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语言亲切、体贴入微,适时对小儿采用肢体语言减轻其恐惧心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娴熟,取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从而获得治疗上的配合,以达到好的治疗效果。
3.3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鼓励患儿多饮水,可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瓜、梨、荸荠、冬瓜等。
3.4给药护理
遵医嘱准确使用退热剂,忌大量发汗,以免损伤气津。中药宜温服,小儿不可强灌,可少量多次分服。药后可予热饮、热粥、热汤,以助药力,服药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
4.中医特色护理
中医护理操作简单、方便,易于掌握且效果显著,在儿科临床护理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4.1穴位按摩
按摩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以散寒、退热,再配合使用降温贴贴敷于额部、颈部及腹股沟等大动脉搏动处,或冰枕、冰帽物理降温。
4.2中药洗浴
可用中药洗浴(荆芥、防风、薄荷、蝉蜕、柴胡等,武火煎水洗浴),水温37-40℃左右。洗浴后半小时内勿当风。
4.3中药足浴
天气寒冷或洗浴不便时,可选择中药足浴(荆芥、辛夷、桂枝、羌活、白芷等,武火煎水泡脚),足浴时可配合按摩涌泉穴。泡足液的温度,应以能耐受为限,足浴后感觉轻松舒适的温度为适宜。一般可控制40~50℃,泡足过程中若药液冷却,应加热后再用。
4.4小儿推拿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各30-50次,推上三关、推下六腑、清天河水、推脊各100次。
5.健康指导
5.1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5.2慎起居、适寒温。尤其盛夏不可贪凉、露宿,冬季注意防寒保暖。
5.3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活动,必要时戴口罩,居室经常开窗通风,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如用食醋熏、艾叶熏。
5.4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小儿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一旦感受外邪,极易从阳热化而出现高热[3],并常可引发惊厥及其他病证,因此及时退热是很有必要的。中医对小儿外感高热的医护有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谓“七分护理三分医”,足见护理之不可或缺。要收到迅速快捷的退热疗效,除了准确的辨证,及时对症的用药外,细致的观察,恰当贴切的护理是同样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9- 90.
[2]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23.
[3]程亚媛,刘敏.小儿外感高热的中医辨证施护[J].中医中药,2008,5(19):83-88
作者简介:谢芳,女,本科、中级(师)、儿科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