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斤重担下学偷闲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lhonger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北京教学,偷空半日,到雍和宫游玩,走到国子监,知道这是前人10年寒窗苦读之地,不禁肃然起敬。一间间房子望去,想起古人上京赶考的紧张心情,却看到第33号屋前,明明白白地刻着两个大字:闲逸。


  当时我想,曾经居于此处的读书人必然是个大懒虫,在别人都拼命读书之际,他却傻哉悠哉,说不定翘起二郎腿在门前摇扇子。
  后来又想,这位前人可能患上了“惧读书症”,见书如见虎,虽然被人捉来京城,一想起即将走入试场,便双腿发麻,不停发抖。好在来了一个老和尚,赶忙在他大门前刻上闲逸二字为他镇惊。
  无论如何,在紧张关头看到闲逸,是智者之举。
  这次我经上海来北京,沿途看了好几个孩子逃学的个案,形式不同,但是有一共同之处就是家人越迫他们上学,他们越是不肯上学。到了最后,就变成是家人需要上学,而不是孩子需要上学了。讨论起来,人人都明白现时的学校制度的确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但是家长们不知道,他们协助孩子应付压力的办法,往往是给孩子制造更大的压力。
  我见到的几个孩子,各以各的方式来逃课,有的患上心理病,有的产生生理反应,有的就干脆不说话。有个10岁的孩子最可爱,他说:不想上学,学校太闷人了,一点也不好玩
  这是当天要见的最后一个个案。我已经马不停蹄地工作了几天,见这孩子一家人时,自己已经累得一塌糊涂。一看孩子的父母亲,也是一脸倦容。尤其是孩子的爸爸,本身是一位医生,坐在那里毫无力气,为了孩子的问题而迫不得已出席这次辅导,脸上明显地写着一百个不愿意。孩子的妈妈却是十分焦急地希望专家提供良方,让儿子早日返回学校。
  小男孩眉眼清秀,只是面色十分苍白。
  我问他为什么要来见我。
  他说:因为我生病了不能上课。
  我说:我少时也不喜欢上课,老说肚子痛,你呢你说哪里痛
  他毫不掩饰地说:我说头痛。
  我说:学校真的那么可怕吗你为什么不肯上课
  他就十分直接地对我说出了上面所引述的一段话。孩子嘟着嘴巴,咿咿呀呀地继续投诉:一天一到晚都是做功课,老是挨老师骂,回家还是要做功课,真是太惨了。
  于是我给他说一个故事,我说:从前有个10岁的孩子,跟你一样年纪,他也是十分不喜欢学校。一天,他决心不再去上课了,回到家里,像一块大石头似的坐着,谁也搬不动他,妈妈推他无效,爸爸推他也无效,结果,你猜他一坐就坐了多久
  孩子答:两年
  我说:对一坐就是两年后来这10岁的孩子在家坐得厌了,决定回学校看看,你猜他返学校后会发生什么事
  孩子说:同学都不认识他了。
  我说不止如此,他发觉别人都长大了两年,成为12岁,而他却因为坐了两年,还是10岁,你想他该怎么办
  孩子说:再回家去
  我问:又再坐多久
  孩子答:再坐两年
  我问:那样他的同学几岁了
  孩子说:14岁
  我又问:他呢他几岁
  孩子笑说:还是10岁
  我继续说:所以,孩子越想越不对劲,这样下去,别人都长大了,他却永远停留在10岁,他开始担心起来,决定找爸爸问计。他说:爸爸,爸爸,现在不得了,别人都长大了,我长不大,我该怎么办
  男孩果然走到父亲面前,要他想办法。父亲对他说,只要加倍上课,弥补缺课的日子就成。并说如果老师不讲理,孩子可以抗议。
  男孩苦着脸看我,我问:爸爸的办法行得通吗他摇头,忙说不通。我说:你知道吗爸爸是成人,会从成人的眼光看事,你试试让他明白孩子的心意。
  男孩的爸爸却说:我不是说成人话,我小的时候就是这样,无论老师有多凶,我都要坚持,有时他们把我赶出教室,我就在教室外破口大骂,就是不肯回家去
  男孩与父亲都笑起来。原来这位看似严肃呆板的爸爸,也有他顽皮的一面。两个本来毫无精力的一老一少,渐渐地竟谈得兴高采烈,人也光彩起来。
  我想起最近在纽约看到的一部电影,名叫《美丽人生》,一位父亲带着孩子被捉入集中营,在那苦难的岁月,父亲却成功地帮助孩子渡过难关,他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教孩子把所有困难都当做一个玩耍,一种游戏。
  因此,我对孩子说:你知道吗其实上学只是一个游戏,你只要把学校当做一个动物园,你看老师骂人时,就想像他是一种动物,是像长颈鹿那样摇头,还是像狮子吼叫看同学欺负你,你就把他们比做是行动古怪的企鹅,或是其貌不扬的青蛙你每天把所见所闻都像故事一般写下来,每天晚上就把这些故事讲给爸爸听,同时问爸爸,在那成人的动物园里,是否有同样经验………孩子开心极了,问爸爸愿不愿意与他一同玩这游戏。这位一直以为接受辅导就是听专家训话的父亲,明显地松了一口气,欣然接受孩子的邀请。
  本来被生活担子压得不能喘息的一家人,轻松地带着笑容离去。
  而我自己,也在紧张的工作中轻松起来。
  这个故事的教训是:光是逼着孩子读书是不成的,连古代的读书人都知道要闲逸,我们这些现代人怎么却反而视教育为填鸭■
其他文献
养育一个身心健康乖巧可爱的宝宝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实现这一愿望当然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但也和我们所做的努力分不开。让孩子健康成长是初为父母的首要愿望。孩子把所有的意愿都用哭声表达出来,所以对孩子的哭声和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面部表情都要绞尽脑汁地去研究,尽早发现异常情况采取措施,这就是健康育儿的秘诀。    忠告:  新生兒几乎整天呈打瞌睡状,饿了醒,饱了睡地重复着。妈妈可在孩子饿了哭出声时喂奶,其
期刊
人有各种各样的自然需求。如:社交的需求、得到尊重的需求、自我发展的需求、享有安静的需求、得到认可的需求、被接纳的需求以及被爱的需求等等。正是这些需求才使我们的行为有了动力。但是我们平时只看到人们表面的行为,很少去想行为背后人们的需求。就像我们看到人饿了要吃饭,很少考虑这其实是身体对热量的需求;看到人渴了要喝水,也同样很少想到身体对水分的需求一样。这些需求一般藏在表面行为后边,但它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情
期刊
耐心倾听胜于滔滔不绝    要促进亲子关系,增加亲子沟通很重要的两个字,就是"倾听"。做父母的人往往滔滔不绝,自以为是,却忽略了听听孩子要表达的究竟是什么。真正的倾听有几个技巧:  一、重述孩子的话:在人类的语言发展上,不论孩子和大人,都会有些不完整的地方,有时夸大,有时自己所说的自己都不了解。所以重述孩子的话,可以使孩子再次听听自己所说的内容,而有机会加以修整。"妈妈,哥哥老是欺负我。""哦!哥
期刊
害怕    最近,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小通通开始自发地告诉大人某些事情或情绪,与大人交流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话越来越多。有一次,在电视中看到了打斗的场面,他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怕。”又有一次外出晒太阳,看到一个人正好癫痫发作。可能是由于我发现这一情况时比较紧张,在那里大声叫人抢救,小通通紧紧地抱着我,说:“怕。”当时他那样子好像确实很害怕。昨天在电视中看到有人哭的场面,他又对妈妈说:“妈妈,哭。怕!
期刊
不少儿童、青少年,左侧或右侧一颗小门牙长错位置,向里长,腭(舌)向错位的发生率很高,有的还会造成上面一侧或一排门牙的排列错乱。2  照片1展示的是一个8岁男孩的右侧小门牙因位置(间隙)不够,一直长不出来,过了一年多后才发现,它从腭(舌)的方向艰难地“钻”出来,而且有一半被挤到了大门牙的背后。从局部看,这仅仅是一颗牙齿的错位,但它却影响了孩子牙齿的整体美观。其原因主要是一侧牙床骨骼的宽度发育得不够所
期刊
邻居家的强强今年8岁,原来活泼好动,每天早早就去上学了。然而近来强强老是迟到,老师访问家长,才知强强常诉晨起头晕,脸色苍白,有时恶心、呕吐,因此,延误了上学。老师想起近来强强打扫卫生也容易疲乏,上体育课时也常常发病。为此,家长十分紧张,带强强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强强是患了“直立性调节障碍”。这种现象多见于7岁~12岁的中小学生。患有该病的小孩晨起常头晕,脸色苍白、恶心、呕吐,上体育课时,站立稍久
期刊
1小猕猴一聪攀在高高的树枝上荡秋千,看见落在枝叶上的一只蜻蜓。一聪指着蜻蜓大叫:“呀,你翅膀上面长了好几颗黑痣呢。”  2一聪拿出一小瓶药,递给蜻蜓说:“快抹上,这是除痣灵,可管用了。”  3一聪拧开瓶盖,蜻蜓却急忙躲开了。  4“一点也不疼。”一聪安慰蜻蜓说:“看把你吓的。”  “不疼也不行。”蜻蜓扇扇翅膀说,“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能成为昆虫里的飞行冠军吗?全凭翅膀上这四颗小黑痣呢!要是没了
期刊
一天清晨,小熊正在森林里跑步,突然发现一只椋鸟仰面朝天地躺在地上,很多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这可把小熊气坏了:  “这些讨厌的蚂蚁,竟敢欺负我们森林里的‘捉虫能手’,让你们尝尝我的厉害!”  小熊说着,便抄起一根树枝抽打起蚂蚁来。没想到椋鸟忽地飞了起来,大声喊道:“快别打啦,蚂蚁们是在帮我洗澡呢!”  “你们椋鸟可真够怪的,放着小河里的清水不用,怎么偏让蚂蚁帮你搞卫生呀?”  “小熊大哥你不知道,
期刊
兔子的耳朵本来是短短的,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  原来,山坡下的小木屋里,曾住着一位种瓜人。有一年夏天,他种了一片瓜。瓜地里的甜瓜长得金灿灿的。  兔子常跑来偷甜瓜吃。  种瓜人发现有人偷瓜,开始注意瓜地里的动静。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了偷瓜的兔子。兔子看见种瓜人吓得撒腿就跑。  种瓜人想: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偷瓜的兔子呢?他煮了一锅糯米饭,捣成黏糊糊的糯米团,捏了一个“看瓜人”,放在瓜地里。  过了几天
期刊
我们家的一次“多云转晴”  记得刚买1999年第2期《父母必读》杂志那天,我和丈夫带着孩子一起逛商场。我交代丈夫带着孩子在门口等我一下,我进去买点东西很快就出来。等我匆匆买完东西出来一看,人不见了。我找了好久都没找到,只好悻悻地回了家。路上越想越生气,真想回家跟他大吵一场。可回家后,打开手里一直拿着的《父母必读》杂志,看到了这篇“假如我再做一次父母”,初为人母的好奇促使我迅速往下看。“我再也不会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