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分析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也是提升学生文章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开展探究性阅读就成为语文教师们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之误区
  1.误区一:盲目实施。
  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但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探究性阅读活动。不管是小说还是科普文,都要经历探究才算“学习”,似乎每一篇课文都试图衍生点“研究性”的东西,而不辨选文属何种类型、“研究”采取何种样式,因而“挖掘”出一些很怪模怪样的“研究课题”。同时,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延伸价值的实现,而异化了探究性教学的本原目标。因为教学内容的移位,使得“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体会作者科学精神”等语文教学目标旁落了,致使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语文教师也成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
  2.误区二:流于形式。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教学中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迷失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有些教师把探究性学习“嵌入”某种固定的操作程序中,只要是探究性活动都要按照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执行。如在阅读教学中,第一阶段确立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探究,最后交流探究结果。这就使原本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死板,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3.误区三:搭车现象。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所以自主学习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教室中“被遗忘的角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要求。然而,在现实阅读课堂的教学中,探究成了少数学生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那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开朗、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探究性阅读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我表现,这样也就更努力地去探究问题,以使自己的表现更佳;而其他那些基础较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则听之任之,这使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
  二、有效实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之对策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
  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内容,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了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探究完的。所以,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分析,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一句较难理解,其中,“美术作品命运”的含义是什么呢?“某些东西”到底指哪些东西呢?尽管这些问题比较隐晦,但只要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揣摩后文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等语句,也不难明白:“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2.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和归纳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归纳。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觉和知觉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
  3.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发掘文本的“空白处”和“未定点”
  作品的文本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作品的意义才能得以表现。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是别情。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而起伏不定。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意象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其他文献
在现在的农村乡镇小学,关于语文素养评价现状不容乐观。许多语文教师一直感觉比较迷茫,有时提及此事感觉束手无策,左思右想就把语文考试当做断定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认为搞不搞没什么意思,对于学生的发展没有大碍,导致现在的学生语文素养评价难以实施。应该如何在农村小学实施语文素养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根据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研究情况,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领悟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评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从而为学生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乘着新课改的春风,在专家学者的引领和一线教师的实践探索中,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精彩局面,随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地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
期刊
诗歌教学既是知识教育,也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诗歌教学不仅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益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有引导作用。我们知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诗言情”,诗歌所具有的内倾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别适合培养丰富细腻的感情与健康美好的人性,使我们变得“多情”、变得“爱美”、变得“乐善”。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新诗似乎更难理解,也
期刊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因此,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进行美学知识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每一篇文学作品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自觉地挖掘教材中美的语言、美的形象,通过与学生互动品析作品,让学生去感知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韵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美
期刊
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在低年级,识字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识字”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语文教学,那么“如何进行识字教学”就很值得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去钻研。本人对低年级学生识字深有感触。  下面我把自己在识字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说出来,与各位同仁交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使我的识字教学效果更佳。  一、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  对于刚步入小学门槛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的任务
期刊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能准确地再认和再现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观点;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读懂课文的材料信息,弄清课题的要求和意图,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调动知识、讨论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能找到所学知识与题目要求的正确联系,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根
期刊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上,写作能力是体现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指标,它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束缚及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影响,导致学生对语文写作是谈虎色变、望而却步。长此以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因此,反思改进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关键词:语文写作 教学 方法  在语言教学中,始终离不开听、
期刊
摘 要:中职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教学改革的春风正在各中职学校悄然兴起。计算机作为职业学校的必修课程,也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本人根据多年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感受,从授课方式、教材的选用、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见解和主张。  关键词:中职 课程 教学改革 初探  2010年下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期刊
科学认识论强调,真正的学习已不仅仅是指知识本身,而且还包括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知识的再生过程应当以适当的形式重演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所认识的知识,虽然相对于人类而言是已知的,但对学生而言却是未知的,因此学生要想认识知识,也必须按照认识的一般过程来进行探索。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是“带着问题进课堂——课堂解决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这样循环往复,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学校属于城郊结合部,大多数
期刊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