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投资还会火爆厦门吗?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woicq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台引资令人大跌眼镜
  
  在许多人想来,厦门应该是一个台商投资最为密集的地方。然而,近几年来,台商在厦门的投资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去年厦门对台招商引资的情况更是令人大跌眼镜。全年共批准设立台资企业105家,投资总额仅1.689亿美元,协议台资总额为1.4801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下降18.3%和27%。
  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去年却是大陆吸引台资的丰收年。由于台湾岛内经济恶化,台湾企业尤其是电子行业纷纷向大陆转移,形成了台资登陆祖国大陆的第三波热潮。据统计,第三波台资中,88%的台商去了苏、沪、粤一带,其中江苏省去年就新批台资项目719个,协议外资额32.75亿美元,实际到位台资16亿美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78.85%、155.44%和60%。然而,到厦门投资的台商仅有3.3%。
  一向具有对台独特优势的厦门,这次究竟怎么了?
  
  客观上的劣势
  
  其实,部分台商不再青睐厦门而移情别恋,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距离相近,语言相同,习俗相似,使厦门成了台商投资的主要选择对象。很明显,在这种投资行为中,感情是主要的决定因素。然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感情已不能成为投资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市场和利润才是台商投资的第一决策力。目前大陆的台资企业已逐渐由中小出口加工型企业为主转变为拓展市场型企业为主,多数台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进入大陆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在这种情况下,厦门与苏、沪、粤等地相比,就无优势可言了。厦门在全国的市场位置相对较偏,缺乏通往邻省及内地的集装箱公路,陆上交通成为瓶颈,经济腹地小,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相比之下,苏、沪、粤一带更具有全面进入大陆市场的优势,而且那里人才济济,产业配套比较齐全,进入的门槛也不高。
  
  投资环境处于中下游
  
  客观上的劣势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那么,在主观因素上厦门有没有值得反思的呢?
  记者在此想举两个例子。一件事是去年发生的,有一位台商欲投资大陆,特意来厦门打探投资环境,以前台商来投资多是朋友带朋友、兄弟带兄弟,没想到这次已在厦门投资的朋友却力劝他别来厦门,原因就是厦门投资环境不够好,赚钱不易。后来,这位台商听广东的朋友说"到广东更容易赚钱",于是选择了广东,第一期就投入了1000多万美元。
  另一件事是不久前刚发生的,一位死心眼的台商在厦门投资,申报手续从去年年底开始办理,过了3个月,连申办受理这一关都还没有通过。他已记不得跑了多少趟,每次去都被挡了回来,有关部门说是"申报材料不行,拿回去修改"。这位台商原计划2月份动工,手续批不下来,急得他暴跳如雷,常常冲着厦门的合作者大发脾气。
  这两件事能说明什么问题,已经很清楚了。据说在1999年底,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组团来大陆,考察了32个城市的投资环境后,把它们分为4个等级,厦门位列第3级,处于中下游。
  是什么使台商这样评价厦门的投资环境呢?记者经过采访发现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台商投资积极性因何被挫伤?
  
  一是投资成本大增,使台商望而却步。厦门的土地使用费近年来上涨不少,在全国范围来看相对较高,岛外的海沧台商投资区地价是150元/平方米,岛内达到200多元/平方米,最贵的枋湖工业村每平方米高达500元。厦门的港口收费太高、太多、太亂,已经影响到厦门台资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目前从厦门出口到美国的货柜比从香港和上海出口到美国的货柜,每柜要高出400~500美元,运费的高昂使制造业的成本至少增加3%~4%。这是台商投资减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法制环境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影响了台商的投资信心。厦门市在处理涉台纠纷和涉台案件方面虽然已经有了相对规范的法律机制和措施,但在司法、执法、依法办事方面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去年底,厦门市人大对涉台的法律法规进行检查,在参加检查的十几个台商中,反映法院判决不公的就达6人。另外,现在厦门有很多三角债、合同纠纷方面的官司,有的官司拖了三四年也解决不了,致使台商的正当投资权益受侵害,在台湾工商界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比如,1994年台商张某与一港商在厦门合作开发房地产,后来双方发生纠纷,拖了四五年,至今也没有解决。据说,这件事传到台湾高层人物耳中,有的"立委"甚至说:"把张某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再到厦门投资。"
  三是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手续繁杂的顽症依然存在,挫伤了台商投资的积极性。在厦门投资兴办企业,从项目立项、批复到正式开工建造厂房往往要经过众多环节,办理报批的各种汇审文件、许可证等等,更是林林总总,名目繁多。有的经过一年多,还未办完相关手续。经常接待台商的曾先生告诉记者,厦门现在是大的企业难招进来,小的企业又看不上,很多地方一见到台商来考察,就死死盯住不放,但是在厦门,台商考察完了就算了,也没人继续跟踪台商的投资动向。台资大企业有领导关心还好办,最糟糕的就是不大不小的企业,遇到问题很难解决。
  
  像当年兴办特区那样
  
  对台招商引资的狂跌使厦门人如梦初醒。不久前,厦门市召开人大、政协会议,吸引台资下降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不满意的工作之一。对台商反映的问题,有的政府部门已经立即动手加以改进。目前,厦门市港务局已顺应民意,宣布对25项收费进行调整,其中取消收费项目5项,暂停收费项目12项,降低标准的有8项,这一措施预计每年可减少企业负担7500万元。厦门市政府的行动已经取得明显和效果。
  有专家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善厦门的投资环境,还得要像当年兴办特区那样,用改革的精神拿出改革的办法来。□
其他文献
遏制台独,方法只有一个    2001年12月1日,台湾大选揭幕。民进党大胜,一举夺得87个立法院席位,成为第一大党。国民党再度惨败。在选前国民党预测,胜选的目标是90席,败选的结果是70席。结果只取得68席,比最低估计还要差。由宋楚瑜带领的亲民党获得46席。最可怜的是新党,在立法院选举中只有1席,很快就要走进历史了。  2001年我曾经两次去台湾开会,饭后茶余和朋友们讨论一下台湾年底大选的形势。
期刊
这块大地,再次走到历史的拐点:市场初成、资本复苏、产业扩张、善待财富的意识形态形成、多元化力量出现……  无疑,力量的多元化为变革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现在看来,20年改革开放的最重大结果是衍生出决定中国未来的三大经济势力 :跨国资本——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义几百年历史演绎的力量 ;国家资本——中国国家工业化所遗留的力量 ;民间资本——从两个体系转换的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中国民间经济力量。  而最能引发人
期刊
转折时期的问题    今年“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入第三个五年。顺此,完全呆以说,我们处在新的门槛上。新的门槛,有新的问题。新的问题,规定着我国发展的大方向。根据我们的观察,这个新问题,就是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庆当是什么样的,亲折方向就是推动中国朝着好的市场经济转变,避免滑入坏的市场经济的烂泥中。  在今年“两会”天幕前,我国舆论界爆发了一场股市大讨论。这场
期刊
短短一年间,他就用普京时代代替了叶利钦时代,后者已成为一个暗淡的影子,被埋进记忆的深处。  一谈到俄罗斯,我们便闯进了辩论的激流。主义、道路、方向等等纠缠着每一个讨论俄罗斯问题的人。确实,如果考虑到俄罗斯转轨是90年代最为重大的历史事件,那么,我们或许会认为进入这一激流是应当付出的代价。我们不可能避开这些辩论,我们只是说出我们自己的观察。    选择,是因为没有选择    2000年3月26日,普
期刊
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通过了新历史教科书,为其侵略历史开脱,这证明了日本面对历史仍然不敢正视,问题颇多。  前不久应日本国外务省的邀请,我对日本进行了学术研究访问。在访问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些情况,使我有一些强烈的感受,有许多话想说。    日本的10年衰退说明了什么?    日本人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自我陶醉在"日本第一"的情调中。这一切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随风而去。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因此
期刊
今年3月14日,来自中国的刘大群先生在联合国大会举行的选举中,以较高票数当选为下一任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CriminalTribunalfortheformerYugoslavia,简称ICTY)法官。今年51岁的他是当前国际司法机构中最年轻的法官。  记者闻讯后,即对刘法官进行采访,请其就前南国际刑庭的特点及其在法庭的工作向国内读者作一介绍,并就目前相关的国际热
期刊
在中国所有省份中,我怀有最深感情的是河南。河南,是我的家乡。无论关于河南人有多少"段子"--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董存瑞炸碉堡"和"造假导弹",我的乡情依然不改。  促使我们去做一组关于河南文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河边上的中国》一书在知识界的流行,使我们感到,河南这个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透视传统文化和中国底层社会的标本意义;其二,近一年来河南发生的许多新闻,引起了全国性的震撼。
期刊
“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    去年冬天,是河南省自有记录以来风雪最多的一年,而在众多河南商人的心中,"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的感觉更是冷彻骨髓:  10月30日,新华网披露:"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去年以来濒临关门歇业,有效资产不足6亿元,而亏损超过15亿元,拖欠银行债务高达25亿元。目前企业生死两难,2000多名员工生活难以为继。"  11月26日,尉氏县棉花造假案被曝光,暴露出的问题触目惊心。
期刊
9·11事件之后,人们不断谈论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危险,各国政府也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加强各方面的安全保卫工作,以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可惜的是,人们对社会危险的研究却很少。这也难怪,因为主流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是理性的,人们通过理性的互惠行动,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同时也实现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在当前,了解一下公共选择学家、部分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行政学家的相关研究,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危险行为,还是
期刊
“今日起志高眼发亮"    以经营杂货铺的理念来经营现代商业,会导致两个极端行为,一是安贫乐道,或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二是一旦企业经营有点儿起色,马上自信心膨胀,想做"全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  曾经在不同阶段红火过一阵子的河南商人们,都很喜欢"超常规发展"的提法。  “亚细亚"的发展规划里,有过"2000年,在全国各地开设325家连锁店,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在全国商界排名第一"的豪言壮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