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台独立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an521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遏制台独,方法只有一个
  
  2001年12月1日,台湾大选揭幕。民进党大胜,一举夺得87个立法院席位,成为第一大党。国民党再度惨败。在选前国民党预测,胜选的目标是90席,败选的结果是70席。结果只取得68席,比最低估计还要差。由宋楚瑜带领的亲民党获得46席。最可怜的是新党,在立法院选举中只有1席,很快就要走进历史了。
  2001年我曾经两次去台湾开会,饭后茶余和朋友们讨论一下台湾年底大选的形势。从年初开始,台湾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股市跌掉65%。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为-2.35%,是1975年以来最低的历史纪录。失业率5.17%,创50年来最高纪录。我问道:民进党上台以后把经济搞得这么烂,年底的大选还有戏吗?有朋友马上回答说:“台湾大选不是在比谁的施政纲领如何,也不是在比谁的治国能力高低,台湾大选实际是在比谁更烂。在几个烂苹果当中,只能挑一个烂得比较少的。究竟烂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各自的标准了。”他们预测,如果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通常被称为泛蓝阵营)不能整合的话,民进党一定赢。这一预测果然言中了。
  仔细观察一下台湾的政局,虽然民进党确实够烂的了,那么,国民党是否更好一些呢?在蒋经国去世以后,国民党被李登辉搞得四分五裂。先是逼走了以王建煊、赵少康为代表的一批精英,出现了新党。然后又赶走了以郝柏村、林洋港为代表的元老。在1999年的大选中又导致第三次分裂,宋楚瑜出走,拉走了一大批骨干,成立了亲民党。三次分裂使得国民党大伤元气,最终把政权交给了民进党。在这次大选之前,李登辉退而不休,再度跳出来,从国民党中拉了一批人马组建台湾联盟。这可以算为第四次分裂。在这次大选失败之后,肯定还要出现第五次分裂。人常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是,如果败家子们把骆驼大卸八块,你抢一条腿,他拿一块肉,凭什么样的政党也经受不了这样的折腾。国民党就是被他们自己败掉的。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说,台湾选举以后,北京的台湾问题专家纷纷表示,民进党在选举中崛起成为第一大党,将使两岸关系进一步恶化。有人认为:“民进党立委席次增加显示,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台独势力也没有受到压制,反而在增长。这次选举显示,在两岸关系上,台湾方面受经济因素左右是有限的。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并不意味着两岸政治关系也同步发展。”“要遏制台独势力发展,不能仅靠经贸密切往来。”
  这些分析又错了。台湾的政治生态并没有因这次选举而发生重大变化,台独势力也并没有因此而扩张。如果对此没有正确的判断,难免再次误判形势。
  如果拿统一和台独作为分析光谱的话,统一和台独分别在这个光谱的两个极端。台湾民众按照这个光谱成正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70%以上的民众主张维持现状,不统不独。在国民党和民进党内对统独问题也呈现正态分布。只不过,国民党的正态分布的中值在中间偏统一点。民进党的中值在中间偏独一点。大多数民众无论是投国民党票还是投民进党票,其实在统独问题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通过多次选举,尽管各个政党的得票率发生了变化,但是民众对统独问题的分布状况并没有改变。国民党分裂了,赞成统一的部分进入了新党,倾向台独的人进了李登辉的台湾联盟,自然,留在中间的人数少了。这次大选国民党输在自身的分裂上,而不是台湾民众选择了台独。
  值得注意的是,民进党在不断地化妆,竭力减少自己的台独色彩,避免被推到台独一侧而丧失中间最大的票仓。有人判断说:“民进党成第一大党后,在两岸关系的问题上将会更加胆大妄为。”这个判断也是没有根据的。不能说民进党不会搞台独,关键在于他们能够走多远。如果民进党在台独方向上多走几步,那么下次选举就会输得很惨。这一点已经试验过好几次了。我们不能排斥在民进党内出现几个昏头昏脑的家伙,大肆鼓吹台独,但是,起码陈水扁以及民进党的元老许信良、施明德等人还不至于那么傻。
  台湾问题的关键不是台湾的几个台独分子。台湾问题实质上是中美关系问题。美国正忙着打击恐怖主义,随后还要恢复自身的经济。这些问题都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在许多问题上都需要中国的合作。在这个时候支持台独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只要美国不发话,台湾当局就不会走多远。
  有效遏制台独势力的方法只有一个:把大陆的事情办好,把经济搞上去。特别要注意防范金融危机。只要大陆不栽跟斗,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走下去,过不了多久,解决台湾问题就会水到渠成。8年前台湾国内生产总值是大陆的一半左右,2001年下降为大约1/4,估计到了2005年台湾的经济规模只有大陆的1/6。台湾独立的本钱越来越少。只要台湾民众认识到和大陆实现三通是历史潮流,到大陆来投资是台湾企业的最佳出路,那么就能有效地遏制台独势力。台湾当局绝对不敢铤而走险,用不着对此反应过度。
其他文献
4年的时光过去了。  49岁的陈春才站在一片瓦砾的废墟中,细雨落在他过早衰老的脸上,他呆滞地沉默着。这里曾是他的家,在此他们度过了十多年平淡却不乏快乐的时光。但一切被4年前镇政府的一纸征地通知粉碎了。  围观的还有一些和陈春才命运相同的人们。他们说:“我们被镇政府弄破产了。”  这些因失去土地而濒临破产的人是广东湛江徐闻县迈陈镇的农民。4年来,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不断上访上告,四处求救,虽然
期刊
策划人语    从美国回来,到中山大学拜访几位学者,其中有《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一书的作者袁伟时先生。该书在知识分子圈中流行一时,我想主要是它真实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知识分子在抵抗列强和学习西方两者之间那种痛苦的精神历程。落后的中国要自救自强,必须向敌人学习,以敌为师。这是多么艰难的选择。  袁伟时的研究表明,晚清那代知识分子中,凡是主张中国不但应该在物质上学习西方,而且应该在制度、文化上学
期刊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帮助贫困国家的人民,使他们能实实在在得到外来的帮助,而不是该属于他们的却进入了腐败官员的口袋。    人道的决定    贫困问题永远是人类社会欠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类社会的耻辱,尤其是在一部分人达到极端富裕而有大批的人因为贫穷而活活饿死的时候,所谓人道这样一个基本的人类准则便意味着羞耻,经济的问题就会导致对人类一些基本价值准则的动摇。  根据在科隆举行的美、德、英、法、意、日、加七国
期刊
民工潮:开放政策的标志物    我很难忘记四川华蓥山区的那条破公路,和路边那简陋的小商店。新世纪的第一个大年初三,我们在去广安的路上,我们饿极了,便用普通话问守店的女青年:“那饼干几个钱?”  “五蚊鸡!”她脱口说出一句粤语。  可以想像我们的惊讶。她倒只是平淡地解释,去广州打工几年,回来帮家人看看店,口音还转不过来。  同样的事发生在当天。我们到达邓小平的家乡协兴镇,向一个穿着入时的姑娘问某条公
期刊
香港与上海的竞争,多年来一直是引人争议的话题。上海一度是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而未来似乎也将恢复这种地位。当地金融事业成长快速,其都市重心已转移到崭新的浦东区,有数百万人口在这里工作和生活,然而数年前该地还只是一片泥滩。至于香港则以擅长排除障碍和扭转不利情势知名,但她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地价惊人,二是其作为集散转运中心的历史独特地位可能不保。  《时代》杂志报道说,眼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管“用脚投票
期刊
影响将超越国界    8月,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党代表大会相继召开,两党正式推选出各自的总统候选人和竞选纲领,美国大选经过一番铺垫之后,算是进入“正剧”。如果说,此前的竞争还主要是党内竞争,那么,此后将是两党候选人之间硬碰硬的较量了。正式竞选活动要到今年9  月美国劳工节才开始。有意思的是,两党的党代会同样成为了主办城市的一顿大餐。媒体指出:共和党党代会在费城的召开将会给该城带来1亿美元的生意。 
期刊
亚洲的韭菜    亚洲各国,不腐败的地区比沙漠里的绿州更难找。即使日本,作为西方民主制度在亚洲的样板,也是腐败丑闻不断,偷鸡摸狗更不必说,似乎已成了政客的职业病。日本尚且如此,那些本来就习惯于封建割据、家族门阀统治的国家,披着一件不合身的西方议会制度的道袍,实在是有些捉襟见肘,不伦不类。今天以反腐败作为武器,把对方一把揪下来,一旦自己执政又更加变本加厉地腐败起来。于是走马灯似地上演总统危机或总理危
期刊
历史上有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正属于此类。  世界贸易组织(WTO)脱胎于关贸总协定(GATT),其目的是建立起一个自由、公平、公正的多国贸易体系,实现繁荣、安全和负责任的经济世界的最终目标。WTO的核心是贸易—贸易是因社会分工而产生的,因时代推进其形态也不断进化。  文艺复兴运动使西方社会在精神上摆脱了桎梏,科学技术、工业革命随之而至。生产效率迅速提高,分工高
期刊
本月11日,举国注目的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在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简称“奥体”)举行。新体育场馆的设计之新颖先进,令国外不少同类场馆也相形见绌,成为九运会的一大亮点。  为承办本届九运会赛事,广东下了大力气。短短几年间,广州就新建了奥体、广州体育馆两座大型体育场馆,并建起竹料水上运动基地及芳村、黄埔、花都三区的区级体育中心。加上原有的天河体育中心、越秀山体育场等15座旧馆,广州现总计拥有体育场馆
期刊
18世纪,西欧那些拥有资产的男性与受过教育的贵族,经受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在咖啡馆、酒吧等场所,自由论政,畅所欲言。如中国古语说的,“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君子动口不动手”,自由地探讨学术,评议时政。这就是当代思想家哈贝马斯所推崇的布尔乔亚(资产阶级)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与“透明开放、兼容并包”的精神相联系,其精髓正在于超越狭隘的一己之私,通过相互的沟通达成共识,通过广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