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当前困扰教师专业成长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予以关注。高职教育大环境的社会因素,也包括高职院校内部管理机制,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等都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缓解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的职业疾病,是个体在应对复杂社会时,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的亚健康的生存状态。有资料显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工作学习上缺乏热情和动力,工作绩效较差,成就感偏低,以至于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对社会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新出现的教师群体,由于不能有效应对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工作中持续不断的压力,更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朝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开始愈加焦虑,精神压力也随之升高,情绪低落,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心理上不可能不受社会这种大环境的到影响。经历了近20年的艰难探索,高职教育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的“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高职教育一直以来不被社会重视,广大考生和家长对其总体评价较低,除非实在没办法,他们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读高职业院校的。另外一方面,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有偏向的,资金是重点保证“211工程”和中小学,而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扶持,因此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办学条件简偌,有的学校既然连个实训车间都没有,学生在黑板上学机床的操作。并且高职在办学、收费、招生、升学、就业等政策方面存在着被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在如此恶劣的社会背景下,高职教师的的所经受的社会压力和遇到的困难就可想而知,再加上收入工资水平也较低,他们要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沮丧、精神委靡不振、工作热情丧失等倦怠现象。
2.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影响
现在的高职院校起点较低,管理方法单一,行政化色彩太浓,学校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校长或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手中,他们对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广大教师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常常处于边缘状态,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过程,教师的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由于许多高职教师是从中专等学校转并过来的,在学历和实训上存在弱势,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希望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这些教师必须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地通过自学、进修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跟上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教师的“超负荷”运转,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教师,压力倍增,长此以往,势必导致过度疲劳、精神衰竭等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
3.学生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当前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生源质量越来越差,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业成绩比较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厌学情绪普遍较重。而且行为道德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也较高:吸烟、喝酒、泡网吧、谈恋爱等,思想散漫,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工作中,考虑如何激发这些学习功底薄弱的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更让教师疲倦不堪的是要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而做这些学生思想工作的难度确实让他们感觉到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
4.教师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体心理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观念迅速崩溃,一些新的价值观对某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对自己缺乏正确定位,更加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不现实的理想和期待,但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收入却偏低,社会地位也相对偏低,于是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从而丧失职业自豪感和进取心,最终可能厌倦工作。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矫正策略
解决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面加以思考:
首先,应当改善职教社会大环境,要在全社会宣传“科教兴国”战略,让人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形成尊重技术人才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加大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确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得高职院校教师能够感受到和其他普通高校教师同样的社会尊重,真正能够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从而对自己形成合理的角色期待。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实行民主化的行政管理,形成全校教师都是学校主人翁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和归属感。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和技巧,不断学习应对不良环境的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自己乐观、自信、坚强、幽默的个性,增强自身的耐压能力,增强“免疫”能力,尽快从倦怠的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外国教育研究,2002(12).
[2]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缓解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被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的职业疾病,是个体在应对复杂社会时,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的亚健康的生存状态。有资料显示,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容易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工作学习上缺乏热情和动力,工作绩效较差,成就感偏低,以至于对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对社会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作为新出现的教师群体,由于不能有效应对教学、科研或学生管理工作中持续不断的压力,更是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1.社会因素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人们的价值观开始朝着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方向发展,开始愈加焦虑,精神压力也随之升高,情绪低落,高职院校教师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心理上不可能不受社会这种大环境的到影响。经历了近20年的艰难探索,高职教育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的“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一方面,高职教育一直以来不被社会重视,广大考生和家长对其总体评价较低,除非实在没办法,他们是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读高职业院校的。另外一方面,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有偏向的,资金是重点保证“211工程”和中小学,而对高职院校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投入的扶持,因此导致许多高职院校教学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办学条件简偌,有的学校既然连个实训车间都没有,学生在黑板上学机床的操作。并且高职在办学、收费、招生、升学、就业等政策方面存在着被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在如此恶劣的社会背景下,高职教师的的所经受的社会压力和遇到的困难就可想而知,再加上收入工资水平也较低,他们要承受着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压力,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沮丧、精神委靡不振、工作热情丧失等倦怠现象。
2.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影响
现在的高职院校起点较低,管理方法单一,行政化色彩太浓,学校管理权主要集中在校长或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手中,他们对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广大教师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常常处于边缘状态,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或决策过程,教师的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由于许多高职教师是从中专等学校转并过来的,在学历和实训上存在弱势,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希望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因此,高职院校的这些教师必须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不断地通过自学、进修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跟上当前日新月异的技术更新。教师的“超负荷”运转,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教师,压力倍增,长此以往,势必导致过度疲劳、精神衰竭等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
3.学生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随着当前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录取分数线不断降低,生源质量越来越差,这些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业成绩比较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厌学情绪普遍较重。而且行为道德发展有问题的学生比例也较高:吸烟、喝酒、泡网吧、谈恋爱等,思想散漫,自暴自弃,有的甚至有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工作中,考虑如何激发这些学习功底薄弱的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更让教师疲倦不堪的是要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而做这些学生思想工作的难度确实让他们感觉到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只好降低对工作的投入以求心理平衡,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
4.教师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体心理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可否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观念迅速崩溃,一些新的价值观对某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对自己缺乏正确定位,更加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不现实的理想和期待,但是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收入却偏低,社会地位也相对偏低,于是有的教师不能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从而丧失职业自豪感和进取心,最终可能厌倦工作。
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矫正策略
解决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复杂工程,需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方面加以思考:
首先,应当改善职教社会大环境,要在全社会宣传“科教兴国”战略,让人民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形成尊重技术人才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加大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确实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得高职院校教师能够感受到和其他普通高校教师同样的社会尊重,真正能够体会到职业的自豪感,从而对自己形成合理的角色期待。
其次,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实行民主化的行政管理,形成全校教师都是学校主人翁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其责任和归属感。
最后,作为一名教师,要有心理保健的意识和技巧,不断学习应对不良环境的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自己乐观、自信、坚强、幽默的个性,增强自身的耐压能力,增强“免疫”能力,尽快从倦怠的不良心境中解脱出来。(作者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德云.教师压力分析及解决策略.外国教育研究,2002(12).
[2]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