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解05级大学生在2005年、2006年、2007年这三年的肺活量大小的变化,并分析影响肺活量的因素,为提高肺活量制定相应对策提供依据,笔者应用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标准的健康体质测试肺活量专用仪器,对5204名大学生进行健康体质测试,并对其三年肺活量的大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男生的肺活量明显高于女生,2005年的肺活量明显高于2006年和2007年。可见体育锻炼对提高肺活量极为重要。
关键词:肺活量 体育锻炼 大学生
我院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连续三年对05级大学生进行健康体质测试并对肺活量的大小进行比较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测试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05级大学生5204人,其中男生2523人,占总人数的48.5%;女生2681人,占总人数的51.5%。
1.2 方法
1.2.1 测试仪器
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标准的“北京华夏汇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健康体质测试专用仪器,肺活量测试仪的规格配置为0-10000ml。
1.2.2 测试方法
受试者面对仪器站立,手持吹气柄,将干燥吹气口嘴安插在吹气柄上,进行一二次较平日深一些的呼吸动作后,再深吸一口气,向吹气口嘴内缓慢而均匀地呼气至不能再呼出为止,测试中不得中途换气,吹气完毕后,液晶屏上最终显示的数字即为肺活量的值。
2.结果
05级大学生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测试结果如下:
由表1、表2、表3可見:男生肺活量明显高于女生,2005年肺活量明显高于2006年和2007年。
3. 分析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气量所呼出的气体量,表示肺最大扩张和最大收缩的呼吸幅度①。它的张缩是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引起的,而胸廓的扩大与缩小又是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实现的。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消耗氧、排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肺是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其容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是检测肺功能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之一。肺活量降低说明机体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二氧化碳的功能降低,人体内部的氧供不足,一旦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机体内组织、细胞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如:长时间学习、工作、剧烈运动等就会出现头昏、头晕、胸闷、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不良反应。
由表1、表2、表3可见:⑴男生肺活量明显高于女生,因男生的呼吸是以膈肌运动为主,胸廓下部及上腹部的活动度较大而形成腹式呼吸;女生的呼吸是以肋间肌的运动为主而形成胸式呼吸。(2)2007年的肺活量明显低于2006年和2005年。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肺活量逐年降低,其原因在于:Ⅰ.压力较大,马上面临着毕业找工作而忽视日常体育锻炼或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胸廓不能很好地扩张与收缩,导致肺活量降低。Ⅱ.吸烟,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没有高中时期紧张,接触的范围也比以前要广,有些男生觉得吸烟好玩、解闷,也有一些认为吸烟能显示出男子汉的风度,于是便慢慢养成吸烟的习惯。烟草内含有20多种有害物质,能刺激肺组织,导致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限制肺泡的舒缩功能,而使肺活量降低。Ⅲ.心理因素,心理过度紧张,不能很好掌握吹气技巧,不能有效发挥胸廓、呼吸肌的运动而导致肺活量降低。Ⅳ.由于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安排及活动场地不足,加上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另外,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大学生上网人数与日俱增,使许多大学生上网成隐,休息睡眠不足,不愿抽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导致肺活量降低。
为了增加肺活量就要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的弹性,使呼吸加深加大,增加呼吸肌主要是靠体育锻炼,因体育锻炼使肌肉剧烈活动,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水、乳酸等。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量就会:1.刺激机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2.乳酸能使动脉血H+浓度增高,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3.一般情况下,人在安静时其需氧量大约是肺泡的1/20张开就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体育锻炼时,由于需氧量的增加,促使大部分肺泡充分地张开,这对肺泡弹性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运动时,肺部毛细血管的循环得到改善,加强了肺部的营养,提高了肺的机能④。
由此可见,肺活量的大小不仅与性别有关,还与生活习惯、心理、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当然体育锻炼占主要方面。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科学安排教学计划的作息制度,确保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加大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确保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所必须的场所及设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注释:
①陈文彬.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538.
②陈文彬.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110.
③姚泰.生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167.
④林志超.新世纪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1):23.
关键词:肺活量 体育锻炼 大学生
我院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连续三年对05级大学生进行健康体质测试并对肺活量的大小进行比较与分析;现报告如下:
1.测试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05级大学生5204人,其中男生2523人,占总人数的48.5%;女生2681人,占总人数的51.5%。
1.2 方法
1.2.1 测试仪器
符合国家体育总局标准的“北京华夏汇海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健康体质测试专用仪器,肺活量测试仪的规格配置为0-10000ml。
1.2.2 测试方法
受试者面对仪器站立,手持吹气柄,将干燥吹气口嘴安插在吹气柄上,进行一二次较平日深一些的呼吸动作后,再深吸一口气,向吹气口嘴内缓慢而均匀地呼气至不能再呼出为止,测试中不得中途换气,吹气完毕后,液晶屏上最终显示的数字即为肺活量的值。
2.结果
05级大学生于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测试结果如下:
由表1、表2、表3可見:男生肺活量明显高于女生,2005年肺活量明显高于2006年和2007年。
3. 分析
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气量所呼出的气体量,表示肺最大扩张和最大收缩的呼吸幅度①。它的张缩是由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引起的,而胸廓的扩大与缩小又是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实现的。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消耗氧、排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肺是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其容量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是检测肺功能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之一。肺活量降低说明机体摄氧能力和排出废气二氧化碳的功能降低,人体内部的氧供不足,一旦机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机体内组织、细胞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如:长时间学习、工作、剧烈运动等就会出现头昏、头晕、胸闷、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失眠等不良反应。
由表1、表2、表3可见:⑴男生肺活量明显高于女生,因男生的呼吸是以膈肌运动为主,胸廓下部及上腹部的活动度较大而形成腹式呼吸;女生的呼吸是以肋间肌的运动为主而形成胸式呼吸。(2)2007年的肺活量明显低于2006年和2005年。由此可见,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肺活量逐年降低,其原因在于:Ⅰ.压力较大,马上面临着毕业找工作而忽视日常体育锻炼或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胸廓不能很好地扩张与收缩,导致肺活量降低。Ⅱ.吸烟,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没有高中时期紧张,接触的范围也比以前要广,有些男生觉得吸烟好玩、解闷,也有一些认为吸烟能显示出男子汉的风度,于是便慢慢养成吸烟的习惯。烟草内含有20多种有害物质,能刺激肺组织,导致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限制肺泡的舒缩功能,而使肺活量降低。Ⅲ.心理因素,心理过度紧张,不能很好掌握吹气技巧,不能有效发挥胸廓、呼吸肌的运动而导致肺活量降低。Ⅳ.由于学校体育活动时间安排及活动场地不足,加上学生自身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另外,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大学生上网人数与日俱增,使许多大学生上网成隐,休息睡眠不足,不愿抽出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导致肺活量降低。
为了增加肺活量就要增加呼吸肌的力量,提高肺的弹性,使呼吸加深加大,增加呼吸肌主要是靠体育锻炼,因体育锻炼使肌肉剧烈活动,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水、乳酸等。其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量就会:1.刺激机体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通气;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2.乳酸能使动脉血H+浓度增高,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增加。3.一般情况下,人在安静时其需氧量大约是肺泡的1/20张开就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体育锻炼时,由于需氧量的增加,促使大部分肺泡充分地张开,这对肺泡弹性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运动时,肺部毛细血管的循环得到改善,加强了肺部的营养,提高了肺的机能④。
由此可见,肺活量的大小不仅与性别有关,还与生活习惯、心理、体育锻炼等因素有关;当然体育锻炼占主要方面。因此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科学安排教学计划的作息制度,确保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加大学校教学经费的投入,确保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所必须的场所及设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注释:
①陈文彬.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538.
②陈文彬.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110.
③姚泰.生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5):167.
④林志超.新世纪体育与健康教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