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融“当下所为不过是为了消磨时间”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lzs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徐建融将采访地点约在了位于嘉定的韩天衡美术馆,在这里正举办他的最新个展“海上长风”。与一般艺术家能言善辞的性格不同,徐先生的谦逊一度成为了采访过程中的最大难题。对于外界的诸多恭维和评价,他总是一笑了之,似乎更愿意放低身段,甚至自嘲“我本质上是一个种田人”。而事实上,他对美学哲学、史学佛学、诗词歌赋、戏曲建筑等研究深广,天赋、智慧和学识绝非寻常,被评论界称之为“我们时代的艺术大儒”。
  人人都在创新“不同”就是一种创新
  《财富堂》: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唐宋山水画的?
  徐建融:在我小学的时候偶然有一次看到宋人画的《碧桃图》团扇,当时的彩色印刷还不像现在这么好,但我还是被深深打动了。但在那个时代社会所提倡的艺术是扬州八怪,所以我也并没有去学习宋朝的书画,直到80年代,文化政策的放宽让历史上很多朝代的艺术都涌向市场,再一次勾起了我对儿时那把团扇的记忆,从此便开始了唐宋书画的学习和练习。
  《财富堂》:在您的艺术创作中,您觉得哪些前辈艺术家带给您的影响最大?
  徐建融:早期的时候,我受唐云先生的影响比较大,后来受谢稚柳、陈佩秋先生的影响最大。当然这种转变也是一步步来的,早年的时候流行明清文人写意画,唐宋画是并不为当时所推崇的,但是后来时代变了,我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研读唐宋绘画。
  《财富堂》:您因为喜爱山水画,所以平时也会游览国内的名山胜水,曾去过哪些地方?最喜欢的是哪里?
  徐建融:国内除了贵州、宁夏没去过,其他都去过了。最喜欢的山水是江浙的,或是西藏、新疆的。一个秀丽,一个壮观,两个极端的我都喜欢。


  《财富堂》: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在创作传统书画的时候,和古人相比有什么创新的地方?
  徐建融:人人都在创新,即便不是刻意的求新,但说到底还是一种创新。因为你不可能和古人画得一模一样,每个人对绘画都有自己的理解,同时还会受到时代的影响,我们现在的视野和生活方式都和古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创作时的心境肯定都是不同的,这在画作中都会一一体现出来,而这种“不同”就是一种创新。
  《财富堂》:您多年以来一直专注于唐宋元的研读,是否也兼顾汲取其他方面的养分?
  徐建融:只要是好的文化、知识我都会吸收。我崇尚的是“见贤思齐,述而不作”,我会尽量“入戏”,去复原、去精描那些佳作,但不可能做到一模一样,因此虽然我并不会主动地、高调地喊着创新,但这种细微的时代气息也不失为创新的流露。
  《财富堂》:在您看来,明清山水和唐宋山水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在哪里?
  徐建融:明清山水侧重于以笔墨为中心,画面中的形象是为笔墨服务的。就好比在服装界,衣架是为服装服务的,要充分展示服装之美,而在此笔墨就相当于服装,形象就相当于衣架。而唐宋的山水画、花鸟画或是人物画,都是以形象为中心,笔墨则成为了配角。重点是把形象突出,展示得更精神更漂亮。我的画也是按照这样在做。但我觉得这二者并没有哪个更加好的区别,对艺术来说,它们都是需要的,能丰富人们的视角。
  《财富堂》:明清中您最喜欢的艺术家是谁?宋元朝时期呢?
  徐建融:董其昌,八大山人,石涛。宋元的艺术家我都喜欢,每个人都是好的。要知道,宋元的许多经典作品不一定是大名家创作的,很多好的作品可能都是出自三流画家之手。但明清不一样,好的作品一定是大名家所作的。
  艺术并不刻板更应是多元化
  《财富堂》:对于如今的“当代水墨”风潮,您有着怎样的理解和建议?
  徐建融:这块我真的不太懂,但是不懂也是好的。我不会去否定自己不懂的艺术形式,反而会学着去欣赏它。艺术本身就不是唯一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财富堂》:您怎么看待像张大千、李可染等艺术大家的作品?
  徐建融:他们的作品当然都是非常优秀的。唯一的不同应该就是张大千、谢稚柳先生的作品是偏传统的,而李可染的作品中有西方版画的感觉,还有刘海粟的作品中有油画的感觉,他们其实都实现了中西融合,这也是一种创新。
  《财富堂》:除了艺术创作之外,您还同时教授学生,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您觉得该如何推广中国传统的书画文化呢?
  徐建融:不能推广的,如果学生们不喜欢也不可以勉强。这不像数学公式那样,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艺术上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况且艺术本身就应该是多元化的,明清文化也好,唐宋文化也罢,并不存在对错,只有个人兴趣和喜欢方面的不同而已,也不能因为喜欢就否定另一种文化,这是不对的。
  《财富堂》:此次展览中也呈现了您出版的100部著作,您觉得关于美术史的理论研究,对您的创作有哪些影响?
  徐建融:谈不上是研究,就是一些自己的想法罢了。但我觉得这两者在我的生活中是相辅相成的,我把自己在绘画中的想法和体会提炼成文字,分享给更多人看,而在把它们写下来之后,我自己的思想也变得更加清晰,和不断的提升,从而能够改进自己绘画的一些方法。
  《财富堂》:您在研究和创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出版百余部书画著作,书法、绘画、诗词等作品也在不断地输出,您平时是怎么分配时间的?
  徐建融:中国学者的学习和西方学者的专家式的研究不一样,这是他日常和常识的体现。1995年之前,我把较多的时间都放在了写作上面,而那之后到现在,我更倾向于用绘画书法来打发时间。
  《财富堂》:一个人精力有限。对于“全方面”发展,您是如何做到的?是刻意去涉猎的吗?
  徐建融:这些都是我的兴趣,我平时会关注,所以自然而然就都涉及了一些。其实说到底就是太闲了(笑),自己没事就去找前辈指点,才收获了那么多。
  《财富堂》:您涉及的绘画主题多种多样,在创作的时候会制定一个计划表吗?
  徐建融:不会的。我画画很随意,想到什么就画什么。有一些可能是因为季节性的关系,比如春天的时候会画海棠花,夏天会以荷花为主题,因为花期是不等人的,它的生长一天一个样,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去观察写生。其余的像山水、佛像等没有时间性的限制,就可以在空闲的时候来创作。
  《财富堂》:您为何会提倡“工笔意写”和“意笔工写”这两个论点?
  徐建融:唐宋的人物、山水画都是很随意的,不知道后来怎么弄出来一个工笔画。元代之后,唐宋画风不占主流了,就只剩一些工匠在画,所以就越画越死板了。“写意”一词是在明代诞生的,而 “工笔”则是在晚清后才出现的,以前没有这一说法,只有“写生”和“写意”之分,唐宋画就是“写生”的,画得比较像,比较工整;而明清的画是“写意”的,它侧重于主观,比较随性。我希望可以通过借鉴明清传统的率意来纠正工整画风的刻板之失,通过借鉴唐宋传统的严谨而力挽粗放画风泛滥之弊,既追求工笔画的形态逼真,更寻求写意画的象外传神。


  《财富堂》:您觉得国画的未来发展会怎么样?会像京剧那样,越来越狭窄吗?
  徐建融:我觉得不会,因为京剧不太可能与外国的戏剧,歌剧产生联系,但中国画却能同西方其他种类的绘画连接在一起,擦出新的火花,所以我觉得国画的生命力还能更强大些。
其他文献
倘若从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去考察,以“人”为表现对象,并由此形成的文化诉求,会构成一个庞大的、不断绵延的艺术史谱系。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1978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当时,一条主要的发展路径,是来源于现实主义内部的裂变,即“红光亮”“高大全”的宏大叙事被以“伤痕”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取代。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父亲》为代表,开启了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对抗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
期刊
有些人很看不上植物绘画。他们的论调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玩意被作为插画,在专业植物书籍里遍地都是,何苦还要专门当成绘画作品给画出来呢?”不过,要真的说起作为作品被欣赏的植物绘画,那并不是多么草根的一件事——连英国王储查尔斯,也是个非常喜欢绘制植物水彩画的画家。唯一经营王储绘画复制品的伦敦贝尔格莱维亚画廊的安娜·亨特评论说,查尔斯王子的植物及风景作品代表了英国的水彩画传统,也极好地反映了王室成员的艺
期刊
欣赏艺术品必须在特定环境中,其尺幅自然要适合相应的尺度。传统中国画的很多幅式便于近距离玩味,可在指掌间把玩的扇面只有一二尺宽,便于翻看和收藏的册页大者不过二三平尺,可手持展阅的手卷虽长可达数十米,但高度仅三五十厘米。也有很多幅式便于远观,悬挂于房间正中墙壁的中堂多为三尺至六尺高,用于分隔空间的大座屏宽度在五六尺以上,十二扇折屏的宽度可达数米,用于表现宏大场面的巨幅壁画则有几米高、丈二以上宽。西方油
期刊
“年轻就是资本”,这句话是年轻人的精神鸦片,就像“年老意味着成熟”这句话是老人的虚假广告。又到一年的毕业季,新一届的毕业生与历届毕业生一样,承担着许多期待与希望,也承载着许多批评与失望。  值此盛夏,我们还是可以看看毕业季的艺术生与新一代的青年艺术家,适当地表达我们老一辈人的期待与批评——赶在年轻人弄明白这个世界是被我们老一辈人搞砸了的之前,先把希望和责任、关切与责备统统都推到他们头上。  当然,
期刊
每个人都有心情低迷的时候,不过有人低迷的时间长,缺乏特定原因,且莫名觉得焦躁、厌烦、无意义、缺乏生命热忱,这种心理状态在医学上被判定为拥有情绪抑郁倾向,更严重者被归类为抑郁症。  艺术一向有精神疗愈的功能。绘画与摄影等,作为“再现”生活的艺术门类,对于疗愈心灵伤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幅优秀的画作,其色彩、造型、构图、激情常常能唤起观者隐秘的内心体验,在静态中唤醒相关记忆与无穷感受。因而会有人在梵
期刊
关于东京,对于我来说,有两个名字特别重要,一个是赤名莉香,一个是林夕。  莉香就像是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形容的那个绿子。就好像一头迎着春光跳跃的小鹿。犹记得莉香在人来人往的人行道上大声地说“我爱你,丸子”。那笑容依然明晃如星辰。莉香是个拒绝降落世俗的精灵,而完治只是个普通的男人。现实亦如此。  林夕写过一首歌《再见二丁目》,初初听这首歌的时候,我便一直脑补各种画面,二丁目在哪里?  二丁目是条
期刊
对于艺术品爱好者来说,在酒店遭逢当代艺术,能获得超值的艺术享受,而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尽管花费了更多的钱,却获得了在其他酒店难以得到的意外之喜,亦是一乐。  无论是符合国家星级酒店评定标准的五星级酒店,还是自诩高端的一些精品酒店,在大都市颇有遍地开花的趋势。特别是京沪穗等地,一些高端酒店在旅游淡季采取低价竞争的方式,即便是旅游旺季,亦颇有一些酒店带着壮士断腕之势,期冀靠价格更低一筹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
期刊
方法论的缺失一直是中国批评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所谓的方法,是要求批评家在进行批评实践时,他们所采用的研究方式不仅要有一种独立的、系统的批评理论作为支撑,而且要有一种独特的、自由的研究视角。而方法论则以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为依托,以批评实践为存在的方式,以大胆的求证为手段,以开辟新的批评课题为目的。讨论批评的方法论实质也是在讨论批评的标准问题,尽管方法论和批评标准并不是同一回事。然而,方法论的缺失必然导致
期刊
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火爆程度让未曾踏入过美术馆的市井小民都开始相信:艺术是门好生意。贪婪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动辄创天价的拍卖成绩让许多热钱涌进市场,除了艺术品本身的交易外,商人们也绞尽脑汁地创造出许多金融衍生品:将所有我们以前知道的金融产品前加上艺术或文化两字,又可以吸引一批新的投资人。  熊皮La Peau d’Ours:第一个吃螃蟹的艺术品基金  尽管这一类的艺术金融商品是近几年才进入多数国
期刊
有一篇《上音钢琴系主任李坚激烈发问:全球著名钢琴家有几人会写论文?》发布在网上,而之前还看到音乐公众号编了一专题《学音乐等=文化差?》,专题中举了音乐好文化也好的例子,其中有一段议论:国内音乐学院(包括综合大学音乐系)专业成绩要求很高,但文化课(高考)只需二百多分便可过关;有艺术特长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享受加分(实为扣减)的“优待”;音乐学院的附中(初中及高中)不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在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