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张植物画,抗雾霾,俏春光!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e04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些人很看不上植物绘画。他们的论调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玩意被作为插画,在专业植物书籍里遍地都是,何苦还要专门当成绘画作品给画出来呢?”不过,要真的说起作为作品被欣赏的植物绘画,那并不是多么草根的一件事——连英国王储查尔斯,也是个非常喜欢绘制植物水彩画的画家。唯一经营王储绘画复制品的伦敦贝尔格莱维亚画廊的安娜·亨特评论说,查尔斯王子的植物及风景作品代表了英国的水彩画传统,也极好地反映了王室成员的艺术天赋。所以,不要小瞧植物绘画啦!
  况且,我们还是很经常地在一些非常高雅的办公室或是公共环境中,觅得植物绘画的身影。它们的清雅、淡然,有种基于理性并抚慰感性的功能似的,让观者在瞬间平静了心情。或许这根本就是因为植物乃吸取自然精华之存在吧。
  我曾在冬日周末去过上海一家画室,那是个灰蒙蒙的阴冷的清晨。推开门,房间与四面墙上密密麻麻的素描油画作品,带着美的温度突然到临,让我猝不及防。细细欣赏,墙角处一幅宽约1.5米,高2.5米的油画吸引了我的目光,画面用表现主义手法呈现阔叶热带植物的生命状态,枝叶肥厚流溢着旺盛生命力,笔触自在,色彩浓郁,瞬间融化了我。
  因而空间里有一抹绿是极好的。植物的美,可以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痛楚。当人面对一棵树、一朵花归于寂静时,便能听得见人世间各种声响,想见花开花落,世事微茫,自有其内在的律动与命运。所以有人爱养花养草,也有人将植物入画,让美驻留身边。


  植物图鉴类画作
  涉及植物创作的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站在博物学视角,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植物画师派,此类基本都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客观特写植物的形象与细节,其作品往往与人类探索、发现、记录植物的历程保持了高度一致性,这类可稱为“植物图鉴类画作”;另一类则包括以植物为画面主体或重要元素,表现创作者眼中世界的所有作品,这类作品更多带着艺术家强烈的主观想象与个人创作风格,可称之为“以植物为主体或元素的创作类画作”。


  在植物图鉴类画作中,有几个不得不提的艺术家。生于17世纪的艺术家兼博物学家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便是其中之一。如果你见过德国 1992 年发行的 500 马克纸币,那对她一定不会陌生,纸币正面的女性画像便是她本人,而纸币正反面的黄蜂、毛虫与蒲公英也皆出自她手。这位被后世的昆虫学家及自然史绘画学生推崇至极的自然主义学者和艺术家,因在她生活的年代里特立独行(离婚、追求艺术与自然事业、参加远洋探险)而遭遇不平,被认为是“与魔鬼共舞的人”。尽管如此,她仍将最大热情致力于创作发现,她的画作完美地结合了自然艺术美感与科学的严谨细致,几个世纪之后仍感染着观众。
  梅里安过世40余年后,法国艺术家皮埃尔-约瑟夫·雷杜德(PierreJoseph Redoute)诞生在绘画世家,他也是最著名的植物画家之一,他的三本巨著《玫瑰圣经》《百合圣经》《花卉圣经》,足以让他流芳百世。事实上,他的手绘植物画谱风格,已让他成为当下热门的“手绘植物小清新”插画创作的鼻祖。


  此外,19世纪还出现了一位多产伟大的植物艺术家费奇(Walter Hood Fitch),他的绘画效率相当高,作品过万件。最为称奇的是他能从干枯的标本画出栩栩如生的植物来,或是听别人描述,就能还原植物本来面目,不过也有评论家认为他速度准确有余,情感灵性不足。他笔下最为轰动的植物王莲(睡莲科王莲属植物,具有世界上水生植物中最大的叶片,直径可达3米以上),在英国引种成功后受到了各种追捧。
  与西方暖色居多、气息热烈的植物图鉴类画作相比,东方的相关作品显得更为清冷严谨,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画家们更爱托物言志,记录一些诗文中多见的植物。如,梅兰竹菊、樱花莲花等,也有一些精美的白描植物作品留世。
  以植物为主体或元素的创作类画作
  古往今来,以植物为主体或元素进行创作的作品多得数不过来。说说个人喜欢的作品,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文森特·梵高的《杏花》。


  梵高所画这株春天里的杏花,据说是在得知弟弟提奥有了新生宝宝后,感觉到生命更迭之盛大所作。他借鉴了日本浮世绘的手法,画面里没有明确光线,没有早中晚时间之别,只有永恒的时刻。
  除了杏花之外,梵高还画过很多以花为主题的经典作品,如鸢尾花、向日葵、玫瑰等,不一而足,但让梵高服气的一位画花的艺术家,是法国象征派画家雷东。雷东擅长用色粉笔在有色纸上作画,他爱画花,画花下冥想的佛陀,他画的花有如梦幻之物,充满灵性诗意,色彩鲜艳却不躁动,让画面和谐统一。同样精彩的还有美国画家J.S.萨金特的传世之作《康乃馨、百合与玫瑰花》,画中两个孩子在花丛中点灯笼,温暖天真,充满希望。


  往当代数,爱以植物入画的大师也不少:大片绿色与春光的风景画,丰富了大家对大卫·霍克尼的认知;借以静物植物与人物结合,表现人的生命状态与凝视暴力也是卢西亚·弗洛伊德早期创作中的偏爱之一;而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笔下的鸢尾蔷薇、树与植物,与他的人物、静物、城市一样,在接近真实的灰色色调中充满冷漠与触不可及的神秘疏离;安塞姆·基弗哪怕是关于花的作品,都颓败、严肃、质问,以毁灭气息的废墟发人深省……东方的绘画者也一样,在张恩利的树与天空里,我们依然可以管窥他自我承续的面对世界的姿态,在女性艺术家闫平、申玲、夏俊娜等的笔下,花花草草则在不同情境下传递着丰富寓意……
其他文献
6月28日,由安信信托与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强强携手,联合设立的“安信信托+ART021扶持艺术发展专项基金”发布会在上海至美艺术发展中心成功举办。人们对于艺术往往停留在“不食人间烟火”般的印象中,而一旦有金融类的企业介入,则难免会令人们稍稍迟疑一下,毕竟金融代表着商业,若是将艺术商品化,那么人们一直以来所崇尚的这片心灵的净土,该安放在何处呢?  为此,本刊特别采访了安信信托股份有限
期刊
这是一位生活在当代,却与先贤“热络神交”的著名学者兼书画家。  他在国学修养、美术史论、美术教育、书画创作、书画鉴定、艺术收藏方面均有突出造诣,被评论界称为“通人”。前不久韩天衡美术馆为他举办了“海上长风”翰墨萃真个展,通过欣赏他各个时期的书画作品,对这位“时代的艺术大儒”,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他叫徐建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教授,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多部,这是我早就知道的,也感佩他学问上
期刊
在高手林立、名家辈出的书画领域,徐建融是一位学识渊博、书画精通的学者型画家,他精于史论研究,又兼长书画创作,有评论称他是“通人”,是“我们时代的艺术大儒”。  在采访前期查阅资料时,我们原本担心他身上会有艺术家惯有的“傲气”,但在见面落座后发现:一切都是我们多虑了。徐先生学富五车,却不摆架子,用一口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耐心地回答每个问题,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你们辛苦了”,言语中的真诚毋庸置疑。
期刊
由本地年度最有趣的设计联合展“晒上海”和传世珐琅携手推出的展览“老饕”是一个结合传统珐琅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展览,以景泰蓝为材料,联合各个领域的一线设计师,在寻常的餐具中注入了精致高雅的气息。  关注电影讯息的朋友们一定知道张艺谋的最新大作《长城》,先不论电影好坏,大家一定对里影片中的大反派饕餮印象深刻。传说中它是龙的九个孩子之一,是古代的神兽,传说中它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并且十分贪吃,
期刊
2016年6月24日,拉什·穆勒在中国的首个展览——“纸间现实 拉什·穆勒最爱的书”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全新创意延伸空间psD开幕,这场关于书籍的展览是由他本人亲自策展的,展出了他的100本经典的出版物,这些书籍皆可供观众在场翻阅与欣赏,让纸间的设计游走在指尖。  拉什·穆勒1955年出生于挪威奥斯陆,8岁开始一直居住于瑞士。他曾在美国和荷兰学习平面设计,之后于1982年回到瑞士并在巴登成立工作
期刊
认识徐建融教授,有十来年了;知道他,当然更早。他被评论界誉为当代中国的“艺术大儒”。然而,若想解读他和他的艺术成长史,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徐先生是搞学问的,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已经出版著作一百多部,是上海滩的传奇人物。虽说著作多为美术史论类、书画鉴赏类、传统文化类,但对通常的读者而言,想读深读透,是颇有难度的。我读过一些徐先生著作,体会到徐先生在学问上,博大而精深。  我欣赏过徐先生的书画,更
期刊
2016年7月9日,玉衡艺术中心推出群展“风水·墨变—— 中国笔墨的误读与再生”。此次展览由独立策展人了了策展,呈现了王劼音、余友涵、郑在东、陈心懋、蒋奇谷、陈九、余启平、何赛邦、邬一名、倪有鱼十位艺术家近年创作的水墨画作,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  本次群展以“风水·墨变”为名。“风水”来自悠久神秘的中国远古时代,是中国人对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宇宙变化规律的处理。作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
期刊
2016年的5月和6月,春拍正酣,《中国摄影报》却邀集中国摄影圈的一众活跃人士,几度用较大的版面热火朝天地讨论“原作”概念。这件事在笔者看来特别值得关注:首先因为其事出有因——中国摄影圈长期以来忽视了“原作”的重要性,而原作恰恰是摄影收藏的起点;同时,这场讨论也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摄影收藏市场复苏在即,正处于行情的起跳点。  导火索之“原作100”  《中国摄影报》就摄影“原作”发起大讨论十分罕见,
期刊
知道你们一定都翘首以待叔来说一说尤伦斯要卖 UCCA 这件事情。从喜欢披马甲的 66 号公路君爆出消息来到发公开声明落下实锤,也就一天时间,妥妥的头条…… 说实话,UCCA 虽然因为外资背景,注册成了公司,但确实一直做着非营利机构的事情。这样的机构应该怎么个估值和卖法,叔还真是觉得有点新鲜,得继续关注,说不定以后就成了我国艺术圈的经典案例。  UCCA 的背后公司  叔先带你们看看 UCCA 的实
期刊
倘若从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去考察,以“人”为表现对象,并由此形成的文化诉求,会构成一个庞大的、不断绵延的艺术史谱系。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1978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当时,一条主要的发展路径,是来源于现实主义内部的裂变,即“红光亮”“高大全”的宏大叙事被以“伤痕”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取代。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罗中立的《父亲》为代表,开启了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对抗僵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