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课中教师的范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guoq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范读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历来为许多语文教师所采用。特别是50、60年代的语文教师,更把它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敢忽视,而且还要做到精益求精。但是,随着教学环境与条件的改变,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进入课堂,语文教师的范读越来越少了,有部分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原本不高,更乐得让机器设备来代替。一天天,一年年,语文课的范读也许很快就要不复存在了。
  语文教师不重视语文课的范读,究其原因,除了教师自身普通话水平不高之外,更重要和最根本的原因,恐怕是教师不明确,或者不知道范读的重要作用以及范读应该掌握的技巧。
  我们知道,“读”有各种各样的读。广播电视播音员的读,叫播读,重在播音性,要求字正腔圆,旨在让人听清;舞台上演员的读,大多以朗诵的形式出现,要求进入角色,旨在引人入胜;学生平时的读,大多是早读晚读,重在复习性,目的是巩固记忆。而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其目的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者调动丰富的语言艺术,将作者记录在字里行间的深邃内涵以及丰富的感情,再现在学生面前,让绘声绘色的范读,给纸上的文字注入生命力,让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喜怒哀乐的感情,为作品添姿增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接受艺术的熏陶,达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个语文教师,怎样范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下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作为一个教者,首先必须明确范读的作用是什么,该篇课文为什么要范读,只有明确了这点,才会去研究每篇课文该怎样去读。范读,是教者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语言艺术创作活动。它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字、词、句、篇、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教学中,通过恰当的有声语言,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正确掌握常用字的读音和意义,准确地理解不同词语的正确读音、意义和用途,弄清和记住各种句式,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层次结构,懂得常见的修辞知识等。尤其值得重视的还是在传授上述知识的同时,侧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其次,教师还必须掌握范读的要求技巧。掌握技巧,具体地说,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努力:
  1.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课文是范读的基础和条件。运用哪种感情态度和语言技巧来范读课文,它完全取决于思想内容;而思想内容来源于课文。因此,只有深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范读才能与课文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引发出与之相适应的感情态度。如果教者没有深入研读课文,没有把握住思想感情,一拿起课文就匆忙范读,这就无法找到要表现课文思想内容的恰当的语言形式,就无法把课文蕴藏的深刻意义和丰富感情表达出来。
  所谓深入理解课文,主要抓住四点:一是抓住课文的基本内容。基本内容又要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分别把握。记叙类的文章,主要抓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议论类的文章,主要抓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说明类的文章,主要抓说明事物的特征。二是抓课文的中心或论点。在这里,中心指的是课文描述的人物或事件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论点则是课文中作者的见解或主张。三是课文的层次结构。课文的层次结构,是教师范读思路和语调变化的依据,只有事先弄清和掌握它,在范读时,才能心中有数。四是确定范读目的。范读目的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课文本身有什么意义,二是通过所范读的课文会对现实产生什么意义。因此,我们确定范读目的,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从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感受中概括出课文本身有什么教育意义,二是联系当前的实际,找出课文的现实意义。
  2.确定范读的基调。这里所说的基调,包括作品本身的基调和范读基调。作品本身的基调,主要指作品本身的基本情调,也就是总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范读的基调,则指范读某作品总的态度感情及运用范读技巧的总体特点。简而言之,就是范读某篇作品时运用语气、音调、速度、停顿、重音等的大致方法。在范读作品时,必须认识到作品基调与范读基调的关系。作品本身的基调,要靠范读体现,而范读基调又要从作品本身的基调去把握。我们要把握作品的基调,就要先从分析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入手;在分析中,着重抓住作者的态度感情来概括提炼,从而弄清作品的基调。然后,再根据作品基调相应地设计好整体的范读技巧。
  3.准确地使用语气。恰当、准确地使用语气也是范读十分重要的要求和技巧。这里说的语气是指范读过程中由思想感情及气息状态结合而成的一种声音气韵。它是范读者思想感情和状态分寸的声音表现,是范读中表情达意的关键。在范读中,我们可以把各种语气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表示挚爱的语气。这是一种蕴含亲密、倾慕感情态度及深长气息状态的声音气韵。如亲切、慈爱、深情、爱怜、羡慕、爱戴、崇敬、敬仰等,都属于这类语气的具体气韵形式。使用这类语气,在声音形式中,要表现出亲密、倾慕的感情态度。范读时口腔要宽松,气息要深长。
  第二种,表示喜悦的语气。这是一种蕴含高兴、快乐感情的态度和轻畅气息状态的声音气韵。如欢喜、欣喜、狂喜、兴奋、愉悦等声音气韵形式,都属于这类语气。运用这种语气,要在声音里表露出高兴、快乐的感情状态。范读时口腔的开合要快疾,气息状态要轻快畅达。
  第三种,表示憎恨的语气。这是一种蕴含厌恶、痛恨的感情态度和猛塞(气息流动快而多阻碍)气息状态的声音气韵。比如痛恨、怨恨、憎恶、讨厌、嫉恨、鄙视等。运用这种语气,要在声音中流露厌恶、痛恨的感情态度。范读时口腔要紧窄,气息要流动猛,多阻塞。
  第四种,表示悲哀类语气。这是一种蕴含伤心、痛惜感情态度和沉竭气息状态的声音气韵。诸如悲伤、悲痛、哀婉、凄切等声音气韵的形式,都属于这类语气。运用这类语气,要在范读的声音里显露伤心、痛惜的感情态度。范读时口腔要有负重感,气息状态要沉缓枯竭。
  第五种,表示愤怒的语气。这是一种蕴含气愤、生气感情状态和粗急气息状态的声音气韵。诸如恼怒、气愤、狂怒、愤慨等声音气韵形式,都属于愤怒类语气。运用这类语气,要在声音中流露出气愤、生气的感情态度。范读时口腔要绷紧,气息状态要粗放急疾。
  在范读过程中,除了经常运用到的以上最常用的五种语气外,还有表示惊惧的语气、祈求的语气、焦急的语气、冷漠的语气、犹豫的语气等。但无论运用哪种语气,都必须切合实际,选择恰当的语气形式,将作品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学过程中的课文范读,是我们教者将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再创造活动。这种创作活动因教者本身的素质条件不同而不同,也会因学生层次的不同而不同。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天真活泼,童稚好奇之心强,他们喜欢具有较多夸张成分的范读;而高中生则不同,他们更注重准确、真实,让每一个真实的音符叩开知识的大门,从而进入知识的殿堂。
  课文范读,这虽然是个很传统的老话题,但在今天多媒体电教化教学较普遍的形势下,很有必要引起全体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尽管我们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很先进,但课堂上教师范读的直观性、可亲性,依然是很难被多媒体取代的,或者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范读依然有其积极的意义。
  
  龙莲明,语文老师,现居广东深圳。本文编校:老 猛
其他文献
苏立康,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特聘主讲教授,学术委员。国家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评审专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初中语文组专家组长。    文晓(以下简称“文”):感谢您能抽出时间接受我的采访。您从事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师培训工作几十年了,您也经常到中学听课,并多次担任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的评委,对语文教师、语文教学
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重难点。学生在平时的检测中,很难把握诗歌的答题思路。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以下诗歌鉴赏的四个步骤。  一.读题目,明诗型  诗歌的题目好比一个人的着装,什么样的着装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职业,什么样的题目代表着什么类型的诗歌,不同类型的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也有所不同。  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等,属于山水田园诗,这类诗往往表达对自然山水的热爱,或者对官场仕途
朱光潜的随笔《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备课资料(如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这篇文章行文脉络的分析要么言之不详,要么含糊不清。  人教版教师参考书对文章的脉络解读为: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其中,第1、2段举出《屈原》《水浒》《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第3、4段举出王若虚
21世纪屉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生”指生物、一切有生命的物体,“态”指生存的状态。生态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策略,从结构上讲包括着许多复杂的因素,但在众多的因素中,笔者认为人、活动、环境又是生态教育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复合的教育生态关系。因为人是教育生态中的主体,故而,只有深人研究认真分析人与环境之间、人与活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显示生态教育的个性
这“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本是龙应台先生养在《文化是什么,文化在哪里》的,2008年6月被湖北借来做了高考作文材料,同年8月又被《意林》展销。对照看看,龙先生原作的“流浪狗”是用来和“随便一个人”的“他”观察思考与侃谈文化的,而被借用做了高考作文材料之后,人称由“他”变为“你”。成为“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就变为专对青年精英高考生了。就有了考察考量而且逼你选择的
在武汉桂子山上,最早进行经典解释专门研究的是周光庆先生。早年,他和我站在桂子山西区的道旁聊经典解释研究的沉醉情景宛如目前,然光阴倏忽之间竟逾十载。那时候周先生独自支撑,不念孤寂而奋力前行,有系列论文先后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在内的刊物发表,引起学人的热切关注。但我总觉得一个新学术领域的开拓,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及,而需要有一些相帮者参与其事。后来,周先生的《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在中华书局出版,为此我写
极目南天,匡庐奇景尽收眼底;放眼西望,千年晋梅缕缕飘香。黄梅县第二高级中学就是成长在这钟灵毓秀的一方沃土上——东港河畔的古文昌阁旧址。她创始建于1905年,是黄梅县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百年老校,历经沧桑。近年来,在以桂雅丽校长为首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焕发青春,呈现异彩,发展成为鄂东一颗璀璨的明珠,孕育人才的摇篮。  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为理念,以“厚德、博学、创新、求真”为校训,
“导学案”,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从而发挥最大效益。高中语文适当运用“导学案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 导学案教学难点在“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
对话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正确灵活地运用对话教学策略,能够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营造课堂民主气氛,推动自主探究学习,激励学生积极创新,从而让语文课堂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引力和效力的“三力学习场”,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众多教师投入到教学实践中,研究对话教学的艺术,探索对话教学的真谛。  然而,笔者在课堂
心理学中给“心态”的定义是:心态在心理学中叫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有句话叫“态度决定一切”,也可以说成“心态决定一切”。现在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多是从教法、学法等角度去探求、印证,却很少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从“学习语文心态”的角度去分析,笔者觉得这是个被忽略的区域。既然“心态决定一切”,那么这“心态”就必须是健康、科学的,笔者称之为“绿色心态”。“绿色”的语文学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