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f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也因此得到政府的更大支持。但是有些问题不是政府马上能够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组织和民间机构的一些项目可以通过小范围的干预形成一些好的经验,以利于更大范围的扩散。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承接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教育部的一些合作项目,例如西部贫困地区教师支持体系建设等。下面首先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该中心发展状况及项目经验的介绍,分析探讨通过多元文化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途径和方法,总结“CARE”原则在项目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一、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背景分析
  教育公平是世界近现代教育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目前我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致辞强调:“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
  受到经济全球化与市场化的冲击,我国的贫富分化问题日益严重,弱势人群不仅在生计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他们在子女教育方面也面临许多特殊的困难。另外,在经济和社会不平等急剧扩大的过程中,教育并没有发挥缩小这种不平等趋势的作用,反而因为其自身的不平等成为扩大整个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动力机制。
  1. 教育公平的内涵
  教育公平,不仅包括起点上的公平,还包括过程上的公平和效果上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的根本是提供有质量的教育,而有质量的教育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作用,就是可以促进更加广泛的公民权利的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可以提高儿童在社区以及社会层面上的参与,它也是保护儿童、培养儿童生存技能的一个关键手段。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促进教育公平意味着要知觉儿童的差异性,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照。有质量的教育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年龄、生活背景的多样性等。另外,教育儿童的方法也要适合其自身的个性特点和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教育公平不是平均和平等,而是要针对差异采取特别的措施来实现教育的补偿和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2.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
  作为一个区域发展很不平衡的人口大国,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其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升问题尤其难以解决。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虽然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儿童因厌学、家庭困难等原因而辍学。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微观层面的各种教育公平问题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升,其中有四方面值得关注。一是语言文化歧视:少数民族学生的双语教育需求未能得到照顾;二是性别歧视:家长受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女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三是对学困生的歧视:教师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缺乏照顾,甚至伤害其自尊心;四是年龄歧视:失辍学儿童难以回归校园等。
  以上教育公平问题对儿童教育权利的保障及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为此很多国际国内的教育援助项目关注着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也通过承担各类社会发展项目,探索在西部贫困地区促进教育公平的方法和策略。
  二、中心发展历程
  1. 愿景
  北京师范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3年9月正式成立,并制定了如下愿景:以民族、性别、城乡、贫困为主要议题,关注不同性别、地域、民族文化处境下儿童教育权利的实现,促进教育公平。
  2.项目实践
  自成立以来,中心开展了大量面向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项目,其中包括:民文教材的建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建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教育公平与全球发展短片的拍摄和后续的培训;教育公平指标的开发及监测;贫困地区适龄失学青少年生存与适应能力的培训;西部地区支教志愿者的培训;西部贫困地区教师支持体系的建设;爱生学校“全纳与平等”标准的开发等。近年来,中心还在新疆、西藏、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等地开展了导师制、多元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等项目。
  三、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公平干预策略
  在民族、性别、城乡、贫困的交互影响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表现出很强的复杂性。多元文化视野为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提供了综合性的透视方法,其核心是对于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尊重。具体表现为,关注语言文化的适切性问题,建立“全纳与平等”的教育教学环境。例如,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问题,多元文化视野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学好汉语”的认识路径。具体而言有三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语言、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我国现行双语教学中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大多数都翻译于汉语的教材,尽管近年来也加入了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然而教材的绝大部分内容仍反映的是汉族文化[1],这给学生的认知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由于培训和学习机会的限制,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制约了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少数民族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汉族教师因为不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而难以采取双语教学策略。
  第三,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制约了家长在教育中的参与。受到民族家庭教育习惯和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家长对子女没有很高的教育期待。一方面,对于那些不能支持或辅导子女功课的家长,教师有一定的抱怨心理,另一方面,家长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学校和社区的联系方面的作用也被忽视。
  总体而言,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因为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尊重不足,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升。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对此的解读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真正看到尊重多元文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的积极影响。
  为此,笔者通过几个项目的案例分析对项目中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进行更为具体的介绍。   1. 教育公平与全球发展短片的拍摄和后续培训
  教育公平与全球发展短片的拍摄是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其中涉及语言与文化的适切性、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性别视角下的学校生活、社会分层与教育、校园暴力和艾滋病教育等问题。以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为例,短片呈现了一个弱视的学生、一个多动的学生和一个腼腆内向的学生在学校中的经历,尤其是他们和教师及其他学生间的互动。这些故事展示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易察觉的歧视行为和带有偏见的观念,对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具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在开展教育公平培训时,短片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广泛共鸣。2012年8月在云南腾冲的导师制培训中,参与培训的教师观看短片后分享了四个观点。一是要尊重学生,尤其是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二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三是对于有不同需要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恰当的关注,不能过度,也不能泛化。四是要多鼓励学生,保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实际上,更为宝贵的是参与者情感上的共鸣,他们对于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有了真实的感受,从而能够意识到自身偏见的存在。这也让教师意识到自己和教育公平问题的关联性。否则,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会认为,自己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受害者,教育公平主要是国家政策层面的事情。
  2. 贫困地区适龄失学青少年生存与适应能力的培训
  在开展贫困地区适龄失学青少年生存与适应能力的培训时,项目小组尝试和基层教师一道开发乡土式培训教材,探索农村扫盲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实践模式。在培训的过程中,赋权于弱势群体是关键所在,注重提升参与者的自信心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与应对意识。在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也开展了针对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生活技能培训的教材开发及农村校外青少年学习需求的调查等项目。
  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如何为校外青少年提供有效的非正规的教育支持,对此,多元文化视角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考。例如:民文学习资料的开发、民族文体活动的组织、立足于民族手工业的技能训练等。
  3. 爱生学校“全纳与平等”标准的开发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标准的开发与实施项目中,中心专家承担了“全纳与平等”标准的开发。对于怎样落实“全纳与平等”,我们提出了四条具体的标准。一是学校应主动积极地为适龄儿童提供入学机会,并创造平等的教育条件。特别要为女童、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入学中的困难。二是无论学生背景和能力如何,都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获得平等的对待,以获得未来发展中所必需的基本的知识、技能。这里强调的是尊重和生活技能导向的教育。三是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文化、语言、家庭、经验等方面的多样性,建立包容、友善、平等、尊重的校园文化。四是倡导公平,学校应提供无性别歧视的教学环境。
  总体来看,“全纳与平等”标准倡导的是尊重、平等的教育教学理念,强调对女童,少数民族、残疾、贫困儿童,流动和留守儿童给予特殊的关注,这也从评价标准层面落实了教育公平的目标。
  4.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项目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项目是在云南、西藏、青海、甘肃开展的。在试点县,参与乡土文化教材开发的基层教育工作者首先对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调研。通过收集民间故事、了解地方风俗习惯、探寻传统技艺,当地教育工作者既加深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提升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此外,项目所开发的教材也为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了有用的资源。
  传统的教材自上而下,服务于国家和政府或者更宏大的教育目标,而乡土教材是在专家的支持下自下而上地开发出来的,其更为具体和细微地展现了本地的习俗以及宗教的、文化的传统,并挖掘了本地自然、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势,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乡土教材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了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
  除此之外,中心还开展了很多其他类似的针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项目。我们在项目活动中倡导行动研究理念,重视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对于实践和行动的反思。
  四、项目经验与反思
  1. “CARE”原则及其实践模式
  平等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要求,即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文化、语言、家庭、经验等方面的多样性,平等地对待每个人。我们在项目中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CARE”原则(即合作伙伴关系、行动改进取向、批评反思精神、赋权教育学)。这一原则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其具体内容有四方面。
  (1)合作伙伴关系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地方教育部门的支持,以及省、县级专家团队的参与。合作伙伴意味着需要建立信任和支持的环境,发挥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潜能。
  (2)行动改进取向
  尽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得到更多的国家教育政策的支持,我们在项目中强调不要只是等待改变的发生,而要积极地寻找改变的空间。例如,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每个教师都可以探索和尝试双语教学环境下的有效教学策略。
  (3)批判反思精神
  一方面,我们在项目中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立场和工作方法,积极地倾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注意在培训活动中创设反思的情境。例如,一次培训活动中,在呈现了西藏林芝县一位山区教师的教学视频后,请几个参与者感受评课的反馈,反馈者否定的话语给参与者带来很大的情绪反应和心理震动。由此可见,想要帮助教师成长,就要改进方法,在培训活动中创设反思的情境,并以信任和支持为支撑。
  (4)赋权教育学
  我们在组织培训活动时,主要运用了参与式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游戏、辩论、绘画等方式,使参与者能够在团队中交流、在活动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少数民族教师可以在培训中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进行表达,虽然其他民族的参与者需要经过翻译才能听懂,但只有这样才能跨越语言带来的不平等,增强参与者的文化敏感性。例如,一次培训活动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首先,培训者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学习《儿童权利公约》,目的在于使参训教师在英语基础很差或较差的语言条件下学习,体会到少数民族儿童在课堂中学习的困难与感受。培训者讲解之后,请参与者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教学的建议。然后,针对这些建议,培训者再次模拟教学,以呈现出不同教学方法的巨大反差。这些教学建议有六个:一是调整教学目标,使其贴近学习者的背景;二是转变原有观念,宽容、耐心地对待学生,允许学生出错;三是用手势、实物、直观的教具、图画或生活中的实例辅助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四是以请小翻译、分小组学习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相互间的理解;五是用汉语和民族语言交叉讲解;六是加强巩固、练习与重复。
  2. 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
  从理论的角度看,什么是多元文化教育?中央民族大学滕星教授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研究领域首先提出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也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2]。根据滕星教授的观点,“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的文化背景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背景,二是主流文化的背景,三是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多元文化教育应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增强文化敏感的意识。
  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多样性也是教育的活力之源,教育要在满足不同群体的受教育需求上进行更加精细的变革,并且要考虑阶层、性别、民族等结构性因素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从本质的角度看,多元文化教育以尊重和保护差异性、多样性为原则,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宗旨。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多元文化教育应为需要给以特殊支持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声的机会。因此,赋权教育学是其核心所在。有此作为基础,多元文化教育对于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才能得到体现。
  3. 中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正在引起更大的政策和社会关注的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然而,作为一个没有得到学校实体性支持的研究机构,中心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例如:核心成员在处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多重角色的过程中遇到的体力透支和心理冲突;组织建设上的难题等。与此相应,如何在课程与教学中加强多元文化教育,进而推动多元文化教育的学科发展是中心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瞄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正俊.“双语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3).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邢欢 梁金)
其他文献
《中国教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与观念形态的历史积淀,一脉相承,具有一定的延续性,理应在各个时期都得到重视,但为什么当前我们要突出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潘文莉:我想先举个例子,我们在建房子时,要想盖得比较高,就要将地基挖得深,打得牢,当我们在建房的过程中或者建房完成后发现“地基”并不够坚固,这难道不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吗?在我看来,我们民族的优
某日与一位外出研学的博士朋友调侃,曰:二师兄是否已到高老庄?岳丈可好?岳母是否还貌美如花?嬉笑间我们对猪八戒的评价有了新的思考,心灵碰撞,智慧生花,我竹筒倒豆般说出以下观点:做学问要学猪八戒追求女孩,百折不挠。  猪八戒未婚配,是合理合法的追求,很多的时候,一心一意,甚至不惜一切,能放下,就是大智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从这一层面,猪八戒令人尊敬。  被无数美女妖怪戏弄之后,依旧自信满满,没有屈
曾纪洲老师的《教书,不简单》,充满了传奇的教育经历、快乐的校园生活、精彩的教育故事以及烂漫的山野风光,直如一股弥漫了栀子花清香的风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故事中,有爱心,有智慧,更有哲理,使人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内心感动。他的教育故事,不只给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以心灵的启迪,更是所有教育入门者的“宝典”。    师生角色,一个曾经清晰却已模糊的问题    在《角色转换》中,曾老师阐述了课堂中的
绿色教育为引领,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  编者按:大学(University),地区(District)(特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School)的伙伴合作与文化融合,简称“UDS模式”,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学校改进的核心模式之一。面对知识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大学、地区与学校的合作共生模式促使三种不同文化的教育改革主体,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与合作,为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改革、
时间无情。算起来,童庆炳老师离开我们已经有两个多月了。在这段日子里,精神稍有安宁或者即便在忙于俗务时,童老师离去所带来的震惊仍然会突然袭来,令我久久难安。教师节很快又要到了,清楚地记得,去年的教师节,童老师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院士、资深教授一道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就在当天下午,他不顾劳累,还激情饱满地为新入学的同学做了专题报告,阐述了他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理解与践行。师恩难忘,然而,无论
这次我们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第一组到无锡市调研素质教育和校园足球开展的情况,又到了家乡江阴,使我想起学生时代在南菁中学踢足球的事。我们初中入学时(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当时学校已被日军炸成断垣残壁,只剩下几间平房,而平房的北面沿河,是一片荒芜的操场。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踢小足球,就在这荒芜的操场上踢起来。初中二年级时,尹俊华同学从上海回到家乡上学,他也是个足球迷,而且在上海练得脚上的好功
学困生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必须要面对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令教师爱恨交加。因此,如何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就成为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今天,“基于学生发展的中小学校本研究”的课题研究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教育手段——干预。运用这一手段,我和本班科任教师一起对班内迷恋网络游戏导致成绩差的学困生——小山(化名)给予引导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个案资料  小山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国内译为“慕课”。在2012年的一年时间内,MOOCs便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拥有220多个国家600多万学习者。在2013年下半年,随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世界知名的MOOCs平台edX和Coursera上发布课程,MOOCs引起我国教育界的关注,尤其是各类高校的瞩目。本文简介MOOCs的概念与实施
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当前,继续推进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仍是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无定法但有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总是能总结出一些经验和规律。笔者认为,关爱、兴趣与解惑是教育的灵魂,是极其重要的。接下来,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开展中学物理教学。  一、关爱是前提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教师必须尊
一、问题的缘起  在学习完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单元时,有这样一道题目:“小明从7月8日开始学习游泳,到月底一共学习了多少天?”全班同学大致呈现了以下两种算法:(1)31-8=23(天)(2)31-8 1=24(天),第一种算法的同学认为,求“经过的天数”就可以用“后一天”去减“前一天”;第二种算法的同学进行了反驳,认为“两头”(指“8日”和“31日”)都要算,所以要加1。在后来的